北京市东城区2016年高三一模试卷 语文2016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 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 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 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 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 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 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員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 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 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 早的文宇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 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 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増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 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 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 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 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 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 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 chu a ng”。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北京市东城区 2016 年高三一模试卷 语文 2016.4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 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 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 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 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 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 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 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 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 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 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 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 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 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 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 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 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 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2 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材料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 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 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 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 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 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 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 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 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 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 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 常见的鳘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 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 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 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 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河北《礼器碑》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 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记得碑始末》 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论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重刻记》,意味着此碑的碑 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观世音画像碑》的背面,是唐代的 《唐太宗教书碑》,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材 料 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 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 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版, 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 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 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 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 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 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 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 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 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 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 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 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 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河北《礼器碑》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 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记得碑始末》。 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论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重刻记》,意味着此碑的碑 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观世音画像碑》的背面,是唐代的 《唐太宗教书碑》,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G、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 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岀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 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 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为此,特别成立 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年8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 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 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 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 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 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 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 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1952年正式动工,1958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 用庑殿顶口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 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 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注释:【1】庞殿顶,一种中国古建筑层顶形式。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5分) 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 “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6分)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材 料 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 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 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 年 9 月,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 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为此,特别成立 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 年 8 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 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 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 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 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 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 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 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 1952 年正式动工,1958 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 用庑殿顶【1】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 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 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注释:【1】庞殿顶,一种中国古建筑层顶形式。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5 分) 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 “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6 分)
点, 天安门与纪念球的原方案 鱼⊥真 天安门与经现方来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 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 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 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 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 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 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 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 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 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羡也、縫赏 亦非常法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4 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 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 【 1 】 豕 长 蛇 蚕 食 天 下 从 上 国 【 2 】 始于楚寡君 失 社 稷 越 在 草 莽 使 下 臣 告 急 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 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 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 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 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 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 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 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 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 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 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 》)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 阁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 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 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 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秋渐紧 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 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 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1 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 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 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 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 含义的理解。(6 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 语》)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9 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 阁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 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 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 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