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二)音乐作品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载体:二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三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由此可见,音乐作品的形式包括乐谱、音响、结构、体裁、表演方式等。(三)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条1.内容决定形式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如为了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复杂情感的内容,往往会选择交响音乐、合唱、歌剧等表演方式,采用套曲、组曲等结构;表现个体生活和情感以及市井娱乐的内容,往往选用独唱、独奏或者小型组合的表演形式和小型曲体结构等。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例如《嘎达梅林》由民歌小调到交响诗的形式无疑是内容表现上的升华;贝多芬的《欢乐领》小调只是个单二部结构,虽广被传唱,但与整个《第九交响曲》复杂的结构相比,就其震撼力和表现力又不具有可比性。3.认识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属于音乐形式的范畴,通过学习了解一系列曲式结构的范型,掌握音乐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布局,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音乐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创作、研究和表现音乐的依据。二、局部与整体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整体统率若局部起主导作用;局部影响着整体,处于从属地位,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的局部也决定着整体的发展。音乐作品构成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属性:由一个个基本的音乐要素构成音乐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乐汇、乐节、乐句):由这些较小的结构单位又构成表现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意的基本结构(一般为乐段),又由这些乐段或者相当于乐段的音乐材料构成另一种较大规模的曲体结构;可能这些曲体结构又会成为另一种较大规模结构的次级结构等。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较传统的方式是任何局部内容都应该服从整体的布局中(如奏鸣曲式各结构性主题的调性安排)部分局部内容的特性要素也可能成为影响或者统治上级结构甚至全曲的因素(如某些由动机发展手法创作的乐曲)。因此,对音乐的认知应遵循一种从整体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创作者角度,可能需要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思,再细化完成每个具体的音乐要素,并依据具体内容适时调整整体布局的过程;对于分析者来说,多为先依据一系列局部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得出整体结论,再反过来依据整体结论来看具体局部构成特征的过程,并依次作为认识和表现音乐的依据。2
第一章绪论三、文本与本文“文本”与"本文”一词都来自英文“Text”,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但在文艺作品中其语义性发生了变化,“文本”一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而“本文”一般是指透过表象而蕴含的实质性内容。“文本”一般是表面上可以看到的、外在的,“本文”一般是要通过外在媒介才能体会和分析出来的。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文本”与“本文”是多层次及可以层递转换的:如果把作者原始的构思当成“文本”的话,所写下的乐谱就属于”本文”了;乐谱是“文本”,表演而还原出的音响就为“本文”了;音响为“本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因素以及作者的音乐理念和美学追求、人生理想等就是作品的“本文”了;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及其由作品本身所引发的接受者的共鸣和联想、借鉴和创新就又变成另一层次的“文本”与“本文”了………因此,在对音乐的分析过程中,在准确、合理得出多层次“文本”结论的基础上,更该依据文本探寻表层下所可能蕴含的多层而丰富的“本文”因素。四、结构与布局毋庸置疑,音乐是有结构的。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一系列的音乐材料能够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乐意。音乐的结构类型是多样的(如后续内容中的各种曲式结构类型),音乐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布局也是多样的。正因为音乐中有了因结构而带来的布局变化,才使得音乐具有张弛、浓淡以及色彩般的变化,使得众多音乐要素笼络在一首(甚至一部)作品之下,共同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意。音乐结构的构成中有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乐章等结构单位,音乐中又有材料(主题)、调性、疏密、色彩、内容(如果音乐有内容的话,如某些叙事性题材)的布局。认识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掌握音乐各种构成要素的布局,反过来讲,这种布局又是判断结构的重要依据。如传统奏鸣曲式呈示部中的调性因素是区分主、副部、结束部主题的重要或者说主要依据,展开部中的材料展开和调性布局又是划分展开阶段的关键要点。在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整体曲式类型中,呈示阶段调性对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乐主题,在再现过程中调性是否统一又是区分三部曲式或者奏明曲式的主要依据。在较大型的音乐结构中,为了内容表达的完整性和表现手段的丰富性,更加注重在速度、调性、表现材料等方面布局的合理性,意在使音乐在获得丰富表现力的同时,不失去各部分间的内在结构力。如变奏曲中各个变奏之间在速度、织体、调性、情绪等方面都相互对比,不管有多少次变奏,整体又往往会遵循某种其他结构原则(多为三部性)的布局:古典组曲中也往往是快一慢一快的结构布局;奏鸣交响套曲无论几个乐章,首尾乐章又都调性相同、速度相近:《黄河大合唱》内容构成上的阶段性与层次性以及合唱、独唱、朗诵等表现方式的搭配间隔使用等。总之,结构与布局是音乐上两种角度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因素。对于创作者,结构是实施布局的外在手段,对于分析者,布局是判断结构的重要依据。将结构还原为布局才使得结构本身具有意义。3
曲式与作品分析五、范型与拓展,回归与偏离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在严格规则下的艺术化了的自由。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人们已经总结出一系列既有音乐意义又符合某些自然、美学原则的结构形式,一如后续所涉及的乐段、单二部、单三部、复三部、奏鸣、回旋、变奏曲式等,每一种结构类型都会在音乐素材(主题)使用、内部结构形态、规模、调性等方面有一系列“理想”、规范的构成形态(事实上也确有一部分作品这样做了),这就形成了音乐作品结构中曲式的范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时代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根据具体音乐的需要,作品的实际曲式结构往往又会在保留原范型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在主体和附属结构上有所变化,这实际上是范型的拓展和灵活使用。从另一角度来说,所谓的曲式结构范型是后人在总结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和学习的结果,只是某些作品结构的概貌,具体的作品都会在某种细节层面上具有自已的特点。基至可以说,每个作品的实际结构就是其作品本身。因此在学习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的过程中,只能得到某曲式类型的一般规律,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具体音乐具体对待。求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和追求。音乐的创造者在结构方面的构思往往都会根据表现的需要在立足于已有范型的基础上,设法打破原有的规则,通过各种手法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这就使得作品的结构较之于范型有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但这些范型必定是经过长期音乐实践沉淀的结果,往往又都符合哲学美学上的某些规律,具有较强的音乐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虽有较之于范型的某些偏离,往往又都会有“质”上的回归因素,以使音乐整体上符合某种特定的逻辑布局中。如并置性二部曲式结束部分一般在调性、情绪等方面的回归;插部性奏鸣曲式的插部调性最终还要回到主部的属准备上等。六、音乐本体论:近一中一远景观念的建立音乐既是精神的产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音乐的本体构成要素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近景一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一般指音高(旋律线)、节奏(音型)、节拍、织体、和声、音色、专用符号等。(2)中景一由音乐基本材料构成的外部结构形态。一般包括结构类型、发展脉络、材料布局、结构原则等。(3)远景一音乐中所可能蕴含的文化因素及情绪内涵。一般指音乐风格、象征性音乐素材、情感因素及由创作者美学追求所体现的乐意等。(4)“人”的因素。“音乐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音乐是人创造的,也是主要为人类服务的。音乐活动中的创作、表演、欣赏和研究无不渗透着人为的因素。这其中包含了人类或者某一群体的公共元素,各个环节中也会融进某一个体的特征和追求。从另一角度来说,人人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潜能,但音乐所需要的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些素质和能力往往达不到音乐的需要,所以才有了音乐教育这一环节。在人的思维引导下,由一系列音乐的基本要素并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段而构成的基本素4
第一章绪论材(往往是主题),通过构思和有目的的发展和布局,形成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外化形态(文本),其间通过音乐化的语言和手段融入让人可感知的信息、观念及情感因素,通过接受者的联想和共鸣并引发一定的再创造一一构成了音乐本体的完整结构。在音乐本体的构成中,同样也体现着信息的二重性特征:语义性表现为使人“听”到了什么,审美性表现为使人“感受"到了什么。七、音乐分析的复合性在艺术领域音乐虽只被称为是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其构成却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因此对音乐的认知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音乐的分析一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分析一分析乐曲中音乐主题的构成、材料特性、结构规模、风格特征,进而分析主题在后续音乐发展中的手法和作用等。(2)结构(曲式)分析分析乐曲的整体结构和次级结构的特征和类型,通过相应的图示标示音乐整体和局部的主题发展、调性布局和结构规模等。(3)文化分析一一从人文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作品风格以及其他内在要素进行成因、特征方面的分析,得出一系列概念性的结论,以此对其进行价值和意义方面的评价。(4)比例分析一对音乐作品整体或局部的结构规模通过一定的计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与相关的美学原则相关联,进行诸如高潮点、平衡观以及价值层次等方面的评价。(5)比较分析一一将相同或相异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或者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放在一起进行诸如作品风格、音乐观念、表现手段、创作手法、价值趋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作品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价值评价。(6)和声分析一一对有和声因素的音乐作品进行和声的专项分析。内容包括对和弦构成、功能和调性布局、外音的类型和使用、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连接手法以及和声的音乐表现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般有两种角度:一是对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进行细致的专项分析,得出作品和声使用上的总体特征和特性手法等方面的结论,以此对和声因素在此作品音乐表现中的功能及意义进行评价。二是把主要对和声功能布局等方面的分析作为其他因素分析的依据(如曲式结构分析等)。事实上,每个音乐作品的特性及价值往往都会体现在许多方面,或有侧重或有交叉。因此,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应提倡以某一种单项分析为支点,融合其他具有特性音乐要素的分析,以期达到复合、立体甚至“鲜活的分析结论。5
第一章音乐结构的基本类型第一节乐段及单一部曲式一、乐段的概述“乐段"是最小规模的曲式单位。它的音乐形象和性格衣现单一,它有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乐段的结构原则可概括为:“一个有一定量度的乐句用半终止暂时停顿后,再相应有机地发展下去,直至完满终止0。”由此表明,乐段的典型结构应由两个乐句组成,并在两个乐句之间形成呼应关系以及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运动过程。这种在呼应中求得联合的结构形式,在中外民歌中早已存在。在单声部音乐中,乐句的划分与歌词的分句、演唱中的停顿和呼吸相联系,所以歌曲中的句子一般不会太长。【例2-1]信天游陕北民歌节奏自由o哥册走来妹妹照,泪眼儿滴在大门道。【例2-1]由两个乐句构成。从歌词的语义中,表达了一种思念的乐思。本乐段为上、下句结构,语义前后呼应,整个结构对称而方整。上句落音为调式的属音,下句落音为调式的主音,它犹如语言中的问与答。0杨偶怀:《音乐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190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