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气候与环境 概念 1.道路与其它土木建筑在考虑气候与环境时的区别 道路是露天建筑物 道路是线型建筑,涉及的范围较大 2.气候的影响 冰冻作用 降雨 3.考虑方法 材料 结构 二.冻胀 1.影响因素 对冰冻敏感的土 气温下降的快慢 2.水的种类 自由水 吸附水一一强结合水,弱结合水 3.冻敏土的种类(工程师兵团法) 砾石土<0.02MM占3~20% 砂土<0.02MM占3~15% 砾石土<0.02MM占>20% 砂土<0.02MM古>15% 粉土<0.02MM占12~15% 4.公路土的分类 土: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特殊土 巨粒土>60mm占50%:漂石土,卵石土 粗粒土2-60mm占50%:砾类土,砂类土 细粒土<0.074mm占50%:粉质土,粘质土,有机质土 特殊土: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盐渍土 5.路基水稳定处理办法 换土、路面具有防冻总厚度、设置隔层、设置隔温层 路基排水 6.冰冻指数 度日:表示一日的平均气温低于冻结温度一度 第20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20页 第三章 气候与环境 一.概念 1.道路与其它土木建筑在考虑气候与环境时的区别 道路是露天建筑物 道路是线型建筑,涉及的范围较大 2.气候的影响 冰冻作用 降雨 3.考虑方法 材料 结构 二.冻胀 1.影响因素 对冰冻敏感的土 气温下降的快慢 水源 2.水的种类 自由水 吸附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 3.冻敏土的种类(工程师兵团法) F1 砾石土 <0.02MM 占3~20% F2 砂 土 <0.02MM 占3~15% F3 砾石土 <0.02MM 占>20% 砂 土 <0.02MM 占>15% F4 粉 土 <0.02MM 占12~15% 4.公路土的分类 土: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特殊土 巨粒土>60mm占50%:漂石土,卵石土 粗粒土2-60mm占50%:砾类土,砂类土 细粒土<0.074mm 占 50%:粉质土,粘质土,有机质土 特殊土: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盐渍土 5.路基水稳定处理办法 换土、路面具有防冻总厚度、设置隔层、设置隔温层 路基排水 6.冰冻指数 度日:表示一日的平均气温低于冻结温度一度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0新士骚m当 秋季冬季春季 冰冻指数:累计度日图中最大和最小点之差 冰冻指数与冰冻深度有关 四、温度变化规律 图3-1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水泥混凝土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 大气的温度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与大气直接接触的路面温度也相应地 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着周期性变化。图3-1和图3-2分别显示了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水泥混凝 土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图中显示的规律表明,路面温度的周期性起 伏,同大气温度的变化几乎同步。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被路面所吸收,因此路面的温度较气 温高 表画下2m 15cm 图3-2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 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随深度变化的情况,可以更明显地从一昼夜内不同时刻和路面温 度沿深度分布的曲线图中看出。温度梯度通常在早晨的某一时刻(图3-6中为8:00)接近于 零,午后某一时刻(图3-6中为14:00)正温差达到最大值,而在凌晨某一时刻(大约在3 00~5:00)负温差达到最大值。 第21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21页 0 数 计 累 日 度 秋季 冬季 春季 冰冻指数∶累计度日图中最大和最小点之差 冰冻指数与冰冻深度有关 四、温度变化规律 图 3-1 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水泥混凝土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 大气的温度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与大气直接接触的路面温度也相应地 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着周期性变化。图 3-1 和图 3-2 分别显示了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水泥混凝 土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图中显示的规律表明,路面温度的周期性起 伏,同大气温度的变化几乎同步。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被路面所吸收,因此路面的温度较气 温高。 图 3-2 夏季晴天的情况下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的日变化观测结果 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随深度变化的情况,可以更明显地从一昼夜内不同时刻和路面温 度沿深度分布的曲线图中看出。温度梯度通常在早晨的某一时刻(图 3-6 中为 8:00)接近于 零,午后某一时刻(图 3-6 中为 14:00)正温差达到最大值,而在凌晨某一时刻(大约在 3: 00~5:00)负温差达到最大值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图3-3水泥混凝土面层一昼夜内不同时刻温度沿深度分布的曲线 五、温度状况的预测 决定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诸如 太阳辐射(日照和云量)、气温、风速、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其中,太阳辐射和气温是决定路 面温度状况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射到路面的短波辐射热(太阳直接辐射和大气散射辐射), 一部分被路面反射掉,余下部分则被路面所吸收而增高其温度。大气和路面发出的长波辐射, 构成了路面的再辐射,使路面放出部分热量,大气和路面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了对流热的 变换。风的作用加强了对流,使路面丧失了部分热量。降水和随后的蒸发都会显著地降低由 日照所增加的路面温度。 内部因素则为路面各结构层的热传导率、热容量(比热)和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等,热 传导率是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断面的热量,其值同材料的结 构、孔隙率和湿度有关。热容量系指使单位质量的物质产生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要的热量。 美国E.S. Barber把影响路面的温度的两项主要气象因素——气温和辐射热,综合成 种当量的有效温度T,假设它随时间呈正弦周期性变化 T=T+T sin"/12 (3-3) 并且假设路面结构为半无限体(Z→∞时,T≠0),根据这些条件解出式(3-4),得到路面 内的温度场为: T=TM+T sin 72-z-arcigCo (3-4) √C+H)2 估计长波再辐射(有效辐射)的净损失平均约为1/3,则 067bQ R (3-6) 24h 由式(3-4),根据气象资料(日辐射热、日平均气温、日温差、平均风速等)和路面材料 的热特性参数(热传导率、热容量、辐射热吸收能力等),就可确定单一路面层内的温度状况。 计算路面的最高温度时,以Z=0和正弦函数值为1代入式(3-4),可得简化式为: T=74+R+ c+m+c“(sx,+2 (3-9) Barber公式主要适用于估算路面表面的温度变化。但由于面层下各结构层传热性能的 变化对面层上部的温度状况影响很小,此公式也可用于估算面层接近表面深度范围内的温度 状况。 六.计算结果分析 第22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22页 温度 深 度 图 3-3 水泥混凝土面层一昼夜内不同时刻温度沿深度分布的曲线 五、温度状况的预测 决定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诸如 太阳辐射(日照和云量)、气温、风速、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其中,太阳辐射和气温是决定路 面温度状况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射到路面的短波辐射热(太阳直接辐射和大气散射辐射), 一部分被路面反射掉,余下部分则被路面所吸收而增高其温度。大气和路面发出的长波辐射, 构成了路面的再辐射,使路面放出部分热量,大气和路面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了对流热的 变换。风的作用加强了对流,使路面丧失了部分热量。降水和随后的蒸发都会显著地降低由 日照所增加的路面温度。 内部因素则为路面各结构层的热传导率、热容量(比热)和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等,热 传导率是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断面的热量,其值同材料的结 构、孔隙率和湿度有关。热容量系指使单位质量的物质产生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要的热量。 美国 E.S.Barber 把影响路面的温度的两项主要气象因素——气温和辐射热,综合成一 种当量的有效温度 Te,假设它随时间呈正弦周期性变化: Te = Tm + Tv sin t 12 (3-3) 并且假设路面结构为半无限体(Z→∞时,T≠0),根据这些条件解出式(3-4),得到路面 内的温度场为: ( ) T T T H C H C e t ZC arctg C C H M v zc = + + + − − + − 2 2 sin 12 (3-4) 估计长波再辐射(有效辐射)的净损失平均约为 1/3,则: R bQ hc = 0 67 24 . (3-6) 由式(3-4),根据气象资料(日辐射热、日平均气温、日温差、平均风速等)和路面材料 的热特性参数(热传导率、热容量、辐射热吸收能力等),就可确定单一路面层内的温度状况。 计算路面的最高温度时,以 Z=0 和正弦函数值为 1 代入式(3-4),可得简化式为: ( ) T T R ( ) H C H C A e T R zc = + + R + + + − 2 2 0.5 3 (3-9) Barber 公式主要适用于估算路面表面的温度变化。但由于面层下各结构层传热性能的 变化对面层上部的温度状况影响很小,此公式也可用于估算面层接近表面深度范围内的温度 状况。 六.计算结果分析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A:表国 c12m深处 计算 实测 图3-54月温度场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B:1cm深处 C120cm深处 D:50cm深处 1012141618202点钟 图3-610月温度场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七.路面温度场随各因素变化的规律分析 1、温度分布 图3-7和图38所示的6月份温度分布曲线,清楚地表明了沥青路面表面温度的日波动 量最大,约为40℃,在5cm深处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为20℃左右,而沥青面层底部温度 的日波动量约为11℃左右,在30cm深处的水泥砂砾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最大约为5℃左 右,而在40cm深处的二灰土下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只有2℃左右。 scm深处 c;1cm处 D;3cm深处 图3-76月路面结构各深度的温度日变化过程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23页 图 3-5 4 月温度场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图 3-6 10 月温度场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七.路面温度场随各因素变化的规律分析 1、温度分布 图 3-7 和图 3-8 所示的 6 月份温度分布曲线,清楚地表明了沥青路面表面温度的日波动 量最大,约为 40℃,在 5cm 深处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为 20℃左右,而沥青面层底部温度 的日波动量约为 11℃左右,在 30cm 深处的水泥砂砾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最大约为 5℃左 右,而在 40cm 深处的二灰土下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只有 2℃左右。 图 3-7 6 月路面结构各深度的温度日变化过程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子:9將除胡阴只88的当 1311 6点钟 底面 图3-86月路面面层不同时刻沿深度分布的温度曲线 从图3-9和图3-10所示的1月份温度分布曲线可见,路面表面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 为20℃,5cm深处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为11℃,在沥青面层底部温度日波动量很大约为6 ℃,在上基层中部约为3℃,而在下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不1.5℃ A:表 B:5cm深处 c;5cm深处 D:30cm深处 sE:4m深处 Tc℃) 图3-91月路面结构各深度的温度日变化过程 77"?:77777777 表面 图3-101月路面面层不同时刻沿深度分布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及不同结构层之间的温度分布曲线存在相位差,相对于表面而言,5cm深处的温度 分布曲线的相位差约为1小时,沥青面层底部的相位差约为5小时,在40cm的底基层中 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般在0点前后,其相位差约为12小时。 九.沥青面层厚度对温度的衰减作用 图3-7和3-10表明,虽然沥青面层表面温度波幅分别高达约40℃和20℃,但在沥青 面层底部和基层顶面的温度波幅却分别只有11℃和6℃左右,这说明了沥青面层具有较好的 温度衰减作用,面层对温度的衰减作用显然与面层的厚度有关,图3-11中,计算了沥青面 第24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第24页 图 3-8 6 月路面面层不同时刻沿深度分布的温度曲线 从图 3-9 和图 3-10 所示的 1 月份温度分布曲线可见,路面表面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 为 20℃,5cm 深处温度的日波动量最大约为 11℃,在沥青面层底部温度日波动量很大约为 6 ℃,在上基层中部约为 3℃,而在下基层中,温度日波动量不 1.5℃。 图 3-9 1 月路面结构各深度的温度日变化过程 图 3-10 1 月路面面层不同时刻沿深度分布的温度曲线 不同深度及不同结构层之间的温度分布曲线存在相位差,相对于表面而言,5cm 深处的温度 分布曲线的相位差约为 1 小时,沥青面层底部的相位差约为 5 小时,在 40cm 的底基层中, 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般在 0 点前后,其相位差约为 12 小时。 九.沥青面层厚度对温度的衰减作用 图 3-7 和 3-10 表明,虽然沥青面层表面温度波幅分别高达约 40℃和 20℃,但在沥青 面层底部和基层顶面的温度波幅却分别只有 11℃和 6℃左右,这说明了沥青面层具有较好的 温度衰减作用,面层对温度的衰减作用显然与面层的厚度有关,图 3-11 中,计算了沥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