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唐诗与新乡土诗 廖望光 (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201级2班,重庆408003) 摘要:唐诗不是唐代之诗,他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这个非诗歌的 时代里,唐诗用他那令人遐想的名字,把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联系 起来。多年的辛勤耕耘,使唐诗在诗艺探索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本文先简析新乡土诗的基本常识,再重点论述唐诗的诗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最后说明唐诗新乡土诗的价值, 关键词:新乡土诗;唐诗;唐诗的诗:价值
诗 人 唐 诗 与 新 乡 土 诗 廖望光 (涪陵师范学院 中文系 2001 级 2 班 ,重庆 408003 ) 摘要:唐诗不是唐代之诗,他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这个非诗歌的 时代里,唐诗用他那令人遐想的名字,把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联系 起来。多年的辛勤耕耘,使唐诗在诗艺探索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本文先简析新乡土诗的基本常识,再重点论述唐诗的诗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最后说明唐诗新乡土诗的价值, 关键词: 新乡土诗 ;唐诗 ;唐诗的诗 ;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诗人作家以其不凡的创作实绩进 入了文学史。在他们的自述或者研究资料中,我们发现,其中 部分诗人作家有着乡村经验。在他们的小说诗歌等等文学创作中 乡村本身及其乡村经验总在闪现,或隐或显。心理学家认为,儿 童时候的体验是一个人永远难以摆脱的一种心理情结。对于诗人 作家们来说,乡村成了他们创作上的母题或者原型之一。 关于"新乡土诗"的基本常识 新乡土诗,是与旧乡土诗(或传统乡土诗)相对立的。其真 正意义体现在“新”上,表现为: 乡土精神的新。旧乡土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家族 伦理、祖先崇拜、极端自大和道德功利主义为其基本特征的封闭 式乡土精神。”口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旧乡土精神已走 向了它的衰弱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传统的乡土文化既相对 立又相依存的文化心态:新乡土精神。”2新乡土精神,可以说 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这是一种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既想寻求 超脱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根中寻找思想依托的文化心态。乡土诗 经历旧乡土精神制约下一个比较缓慢发展阶段,终于走到一个反 思和打翻身仗的隘口。随着新乡土诗现象,新乡土诗主张和实验 的出现,认真研讨它的根本要义、内涵、构成及未来走向是大有 在新乡土诗人群中,乡愁明显裹着一层文人意味,被称之为 乡愁,它主要体现在“两栖人”身上。所谓“两栖人”是指宗族 血缘出生地及整个少年时代都在乡村土地上泡过而后上学就业居 住于城市,他们精神心理就在乡村与都市之间游走,“淡化的农民 意识和无法浓化的城市意识”,在他们心灵的激烈冲突、磨擦对撞 中造成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结。这就是文化乡愁。自然血缘的先天 眷恋维系与后天生存环境改变造成的离异,传统生活方式的积淀 习性和现代意识突入后的纠葛,本土精神的远方呼唤与当下显示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诗人作家以其不凡的创作实绩进 入了文学史。在他们的自述或者研究资料中,我们发现,其中一 部分诗人作家有着乡村经验。在他们的小说诗歌等等文学创作中, 乡村本身及其乡村经验总在闪现,或隐或显。心理学家认为,儿 童时候的体验是一个人永远难以摆脱的一种心理情结。对于诗人 作家们来说,乡村成了他们创作上的母题或者原型之一。 一、 关于"新乡土诗"的基本常识 新乡土诗,是与旧乡土诗(或传统乡土诗)相对立的。其真 正意义体现在“新”上,表现为: 乡土精神的新。旧乡土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家族 伦理、祖先崇拜、极端自大和道德功利主义为其基本特征的封闭 式乡土精神。”[ 1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这种旧乡土精神已走 向了它的衰弱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传统的乡土文化既相对 立又相依存的文化心态:新乡土精神。”[ 2 ]新乡土精神,可以说 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这是一种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既想寻求 超脱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根中寻找思想依托的文化心态。乡土诗 经历旧乡土精神制约下一个比较缓慢发展阶段,终于走到一个反 思和打翻身仗的隘口。随着新乡土诗现象,新乡土诗主张和实验 的出现,认真研讨它的根本要义、内涵、构成及未来走向是大有 必要。 在新乡土诗人群中,乡愁明显裹着一层文人意味,被称之为 乡愁,它主要体现在“两栖人”身上。所谓“两栖人”是指宗族 血缘出生地及整个少年时代都在乡村土地上泡过而后上学就业居 住于城市,他们精神心理就在乡村与都市之间游走,“淡化的农民 意识和无法浓化的城市意识”,在他们心灵的激烈冲突、磨擦对撞 中造成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结。这就是文化乡愁。自然血缘的先天 眷恋维系与后天生存环境改变造成的离异,传统生活方式的积淀 习性和现代意识突入后的纠葛,本土精神的远方呼唤与当下显示
力量当这种潜意识成为本能,潜意识化为下意识,那就是一种深 入血液、骨髓的深刻剧疼。正是这种无法解救同时是一心向往的 剧痛,使乡土诗人从文化乡愁层面开始解悟,不应仅仅停留这种 切肤之痛的一瞬,而要上升家园意识的认知。家园意识的提升, 划清了90年代与前此乡土诗的重大区别。惟其如此,也使乡土诗 在整个八十年流程中,拥有最终走向成熟的可靠路标。家园,成 了乡土诗人最后的堡垒和最高的精神指向。 90年代,新乡土诗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理论触点有三种 延伸。一是1987年以湖南为代表“新乡土诗”的崛起,其代表人 物是江堤、彭国梁、陈惠芳。这种诗歌基本属于“农耕式庆典 诗歌,以家园和乡愁为两大母题展开心灵的歌吟。这类诗歌出现 大量的“家园”、“土地”、“麦子”、“水稻”、“玉米 “粮食”、“太阳”等乡土意象,其宗旨是回归本土,回归母体, 回归民俗。二是三峡诗人,三峡诗歌无疑都是三峡文化的产物。 三峡的山水、田园和在这片土地养育创造的三峡文化,是如此富 有独一无二的特色,这般的神奇壮丽、古老悠久,又丰富多彩, 得天独厚。古往今来,这种文化孕育不少诗歌佳作,历史上写三 峡文化的诗歌很多,杜甫在夔州几年留下了400多首有关夔州和 峡的诗,几乎占全部杜诗的三分之一。刘禹锡更是在三峡民歌 的基础上,成功的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竹枝词”,李白一首《朝 发白帝城》千古绝唱。今天的诗人特别是三峡诗人中,更是情系 三峡,豪情勃发,写出了更多的关于三峡的佳篇秀句,老刀不老, 青年辈出,涌现大批杰出的中青年诗人,以冉晓光为其代表。 是东北的宋海泉、何兆轮等,以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的会刊《乡土 诗人》为主要园地,发展了一大批乡土诗的创作者,同时,他们 以东北地区的乡土人情和地域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大批 朴实无华的乡土诗歌。此外,河北的刘章、刘向东父子,四川的 白连春、鲜知知,陕西的耿翔,江西的吴川梅,山东的黄河派诗 人塞风、桑恒昌,贵州的李发模和甘肃高凯的“陇乡土诗 创作观念的新。和传统的乡土诗相比,新乡土诗不再是站在 单一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生活,而是把乡村的人和自然万物作为 他们关照的生活,发掘美的视点和支点,在这里,乡村中的人性 美和自然美成了一杠标尺,用以衡量人世间的善恶美丑。源于乡 村生活,但又为现代生活所关照。与众多新时代乡土诗人一样
力量当这种潜意识成为本能,潜意识化为下意识,那就是一种深 入血液、骨髓的深刻剧疼。正是这种无法解救同时是一心向往的 剧痛,使乡土诗人从文化乡愁层面开始解悟,不应仅仅停留这种 切肤之痛的一瞬,而要上升家园意识的认知。家园意识的提升, 划清了 90 年代与前此乡土诗的重大区别。惟其如此,也使乡土诗 在整个八十年流程中,拥有最终走向成熟的可靠路标。家园,成 了乡土诗人最后的堡垒和最高的精神指向。 90 年代,新乡土诗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理论触点有三种 延伸。一是 1987 年以湖南为代表“新乡土诗”的崛起,其代表人 物是江堤、彭国梁、陈惠芳。这种诗歌基本属于“农耕式庆典” 诗歌,以家园和乡愁为两大母题展开心灵的歌吟。这类诗歌出现 大量的“家园”、“土地”、“麦子”、“水稻”、“玉米”、 “粮食”、“太阳”等乡土意象,其宗旨是回归本土,回归母体, 回归民俗。二是三峡诗人,三峡诗歌无疑都是三峡文化的产物。 三峡的山水、田园和在这片土地养育创造的三峡文化,是如此富 有独一无二的特色,这般的神奇壮丽、古老悠久,又丰富多彩, 得天独厚。古往今来,这种文化孕育不少诗歌佳作,历史上写三 峡文化的诗歌很多,杜甫在夔州几年留下了 400 多首有关夔州和 三峡的诗,几乎占全部杜诗的三分之一。刘禹锡更是在三峡民歌 的基础上,成功的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竹枝词”,李白一首《朝 发白帝城》千古绝唱。今天的诗人特别是三峡诗人中,更是情系 三峡,豪情勃发,写出了更多的关于三峡的佳篇秀句,老刀不老, 青年辈出,涌现大批杰出的中青年诗人,以冉晓光为其代表。三 是东北的宋海泉、何兆轮等,以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的会刊《乡土 诗人》为主要园地,发展了一大批乡土诗的创作者,同时,他们 以东北地区的乡土人情和地域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大批 朴实无华的乡土诗歌。此外,河北的刘章、刘向东父子,四川的 白连春、鲜知知,陕西的耿翔,江西的吴川梅,山东的黄河派诗 人塞风、桑恒昌,贵州的李发模和甘肃高凯的“陇乡土诗”。 创作观念的新。和传统的乡土诗相比,新乡土诗不再是站在 单一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生活,而是把乡村的人和自然万物作为 他们关照的生活,发掘美的视点和支点,在这里,乡村中的人性 美和自然美成了一杠标尺,用以衡量人世间的善恶美丑。源于乡 村生活,但又为现代生活所关照。与众多新时代乡土诗人一样
唐诗肉体游离于乡村,灵魂回归乡村。 早在十八世纪,当文明进步露出它辉煌的曙光时,启蒙先驱 卢梭就警告说:文明与科技同样也会毁掉人类精神的宝藏,他提 出著名的“回归自然”的口号。现在,人们完全处在都市硕大无 朋的水泥空间,处在电子计算机亿次/秒的速率中,无不感到一种 愈来愈重的精神压迫与畸化。被土地和大自然悬离的空茫、焦虑、 莫名躁动、无力感、漂泊、无家可归的困惑,引诱人们向往一种 坚硬、踏实、永久的精神居所。乡村中的麦地、村庄里的护河、 大堆大堆的秸杆、磨尖的锄把、镰刀、向日葵、瓷碗乃至麦粒, 亦变成了小小的精神寓托之所。这些都不约而同沟起他们对一种 叫做“家园”的总体精神形态的向往与追寻。“新乡土诗的本质 指向,是人类生命的永恒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 对劳动者与大自然化合状态中呈现出来的健康、朴素美感的追求 是的,是追求,而不是回归”。● 唐诗与他的诗歌内容 唐诗不是唐代之诗,唐诗是一位诗人,一位现代诗人。唐诗 本名唐得荣。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农村,生活在重庆郊区,写诗 多年。90年代初移居城市。像每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现代作家 样,对于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 差距,唐诗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富有,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却对 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异化;乡村贫穷,是原始文明的象征,却容易 使人窥见人类善良的本真。一个物质,一个精神,这两极之间有 时甚至如水火般互不相容。这种矛盾的心理纠结,虽然说明了他 城市人的身份,但毕竟牵动了乡情,反而认为城市人应加深对农 村的理解。因而,不难理解唐诗笔下为何大量“乡土情结”的诗 性书写的作品。 从19%6年出版的《走向那棵树》,到2002年出版的《花朵还 未走到秋天》,时间已跨过了世纪之门,唐诗在诗艺探索上保持着 自己的主要特色,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吕进先生说,唐诗已经 走出唐诗,唐诗又始终是唐诗。其思想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唐诗肉体游离于乡村,灵魂回归乡村。 早在十八世纪,当文明进步露出它辉煌的曙光时,启蒙先驱 卢梭就警告说:文明与科技同样也会毁掉人类精神的宝藏,他提 出著名的“回归自然”的口号。现在,人们完全处在都市硕大无 朋的水泥空间,处在电子计算机亿次/秒的速率中,无不感到一种 愈来愈重的精神压迫与畸化。被土地和大自然悬离的空茫、焦虑、 莫名躁动、无力感、漂泊、无家可归的困惑,引诱人们向往一种 坚硬、踏实、永久的精神居所。乡村中的麦地、村庄里的护河、 大堆大堆的秸杆、磨尖的锄把、镰刀、向日葵、瓷碗乃至麦粒, 亦变成了小小的精神寓托之所。这些都不约而同沟起他们对一种 叫做“家园”的总体精神形态的向往与追寻。“新乡土诗的本质 指向,是人类生命的永恒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 对劳动者与大自然化合状态中呈现出来的健康、朴素美感的追求。 是的,是追求,而不是回归”。● 二、 唐诗 与 他的诗歌内容 唐诗不是唐代之诗,唐诗是一位诗人,一位现代诗人。唐诗 , 本名唐得荣。20 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农村,生活在重庆郊区,写诗 多年。90 年代初移居城市。像每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现代作家一 样,对于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 差距,唐诗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富有,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却对 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异化;乡村贫穷,是原始文明的象征,却容易 使人窥见人类善良的本真。一个物质,一个精神,这两极之间有 时甚至如水火般互不相容。这种矛盾的心理纠结,虽然说明了他 城市人的身份,但毕竟牵动了乡情,反而认为城市人应加深对农 村的理解。因而,不难理解唐诗笔下为何大量“乡土情结”的诗 性书写的作品。 从 1996 年出版的《走向那棵树》,到 2002 年出版的《花朵还 未走到秋天》,时间已跨过了世纪之门,唐诗在诗艺探索上保持着 自己的主要特色,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吕进先生说,唐诗已经 走出唐诗,唐诗又始终是唐诗。其思想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描绘,表达诗人对生活的评价及其态度, 含有较浓厚的生活哲理。唐诗作品的题材大多与农村生活有关, 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抒发的大都是由具体时间生发的情感 感情纯真,充满向往。这与唐诗严肃、认真而真诚的生活态度和 创作态度不无关联。比如《小村》一诗中写道:“水牛憨厚的瞳孔 ∥将小村定格在勤劳里∥水牛从不挑食的嘴巴/总反刍着小村 的希望/村的翘望中/木犁成了小村的月亮/尽量把小村的希 望绷得很圆很圆∥就这样小村/随手播进地里的鞭子/长 出了一个绿茸茸的春天”篇幅不长,却出自真心。“唐诗对农村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的爱情,那是缘于他的生活经历,也形成 了他的生命底色。”31 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了,但不少人变得自私了,不愿 也不敢见义勇为。诗人呼吁美德,鞭挞丑行,他想把颠倒了是非 颠倒过来,让人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非 这就是《错位》中所指出的: 诚实躲到了牌桌下/欺诈常常拿着三个A/赢钱的赌徒装 错了口袋/贏了依然一贫如洗/太阳与月亮交换了位置/风 儿乱敲紧闭的门 又如《藏不住秘密的树》,从一棵不会说话的树泄露童年的秘 密而旁及人类社会没有秘密而言;《花瓶中的花》是独特的葬花词 《地震》又影射到人类心灵可怕的地震;《喜欢站在低处的水》写 出了弱势群体站起后的高大;《胆小的河水》把童年打水漂的体验 重新挖掘,引申出“不向人心的河流/抛掷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样真诚的自白;《独自面对黑暗的路灯》把路灯想象成一把明亮 的斧头,只身面对黑暗,类似孤胆英雄。唐诗从最普通平凡的生 活中开掘出诗境和哲思,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探索
1.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描绘,表达诗人对生活的评价及其态度, 含有较浓厚的生活哲理。唐诗作品的题材大多与农村生活有关, 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抒发的大都是由具体时间生发的情感, 感情纯真,充满向往。这与唐诗严肃、认真而真诚的生活态度和 创作态度不无关联。比如《小村》一诗中写道:“水牛憨厚的瞳孔 // 将小村定格在勤劳里 // 水牛从不挑食的嘴巴 / 总反刍着小村 的希望 / 村的翘望中 / 木犁成了小村的月亮 / 尽量把小村的希 望绷得很圆很圆 // 就这样 小村 / 随手播进地里的鞭子 / 长 出了一个绿茸茸的春天 ”篇幅不长,却出自真心。“唐诗对农村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的爱情,那是缘于他的生活经历,也形成 了他的生命底色。”[ 3 ] 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了,但不少人变得自私了,不愿 也不敢见义勇为。诗人呼吁美德,鞭挞丑行,他想把颠倒了是非 颠倒过来,让人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非”。 这就是《错位》中所指出的: “诚实躲到了牌桌下/欺诈常常拿着三个 A/赢钱的赌徒装 错了口袋/ 赢了 依然一贫如洗/太阳与月亮交换了位置/风 儿乱敲紧闭的门” 又如《藏不住秘密的树》,从一棵不会说话的树泄露童年的秘 密而旁及人类社会没有秘密而言;《花瓶中的花》是独特的葬花词; 《地震》又影射到人类心灵可怕的地震;《喜欢站在低处的水》写 出了弱势群体站起后的高大;《胆小的河水》把童年打水漂的体验 重新挖掘,引申出“不向人心的河流 / 抛掷石头一样的东西 ” 那样真诚的自白;《独自面对黑暗的路灯》把路灯想象成一把明亮 的斧头,只身面对黑暗,类似孤胆英雄。唐诗从最普通平凡的生 活中开掘出诗境和哲思,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