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乡村的眷恋与出走和对城市的反抗与向往,表现“两栖 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这一类诗歌在唐诗作品中占很大比重 唐诗首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然后才是一位诗人。在艺术创造里, 记忆是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它从过去经验体验而来,并能唤起 感觉、触发想象力。瑞恰兹(Ⅰ.A. Richards,1893--1979)指 出 每个经力过的刺激都留下一个印泥、一道痕迹,日后它回 重现,并在意识和行为上起着它的一分作用。我们行为之具有系 统和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所致。我们有能力通过经验去认知, 说明它确实介入…不存在任何种不介入记忆的精神活动。" 唐诗的诗总在有意识的描写着乡村的题材,这不仅因为他曾 有着乡村的经历。在现实环境中,我们往往忽略一些情感的表达 方式。但唐诗情感中却饱涨着乡村的爱和对民风人情的向往。关 于农村,关于农民,是唐诗笔下最动人的篇章。父亲,乡下大哥, 镰刀,水稻,玉米,都是十分动人的意象,在《怀念镰刀》一诗, 则更为诗意地解开了唐诗所有的身份密码:“至今我还怀念/镰 刀清芬的口吻就像/怀念祖母的簪子/簪子身边一爿细弯细 弯的月牙∥我喜爱镰刀收割麦子的动作/镰刀跨步向前/时 光唰唰发响麦子/就像爱情大片大片的倒伏/这种激情这 种速度/使我一身弓着身子也觉幸福……如今束手无寸铁惟 有/镰刀的身影和影子在灵魂的村庄/把我永久照耀”。可以 说,乡村背景是他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因为他是“循着城市鲜 艳的光芒,沿着朴素的蝉声,扛着金黄的葵花,从偏僻的农村向 中心的它走去”。但他并没有想抹去它的念头,而是“依着乡村背 景,面对繁华闹市,主持着灵魂的圣餐”。(《后记我的思想》) 唐诗的这种深厚的乡村经验,让他在面对村庄的时候得心应 手,而在城市接触中就不那么亲密了,而是几分不适,几分陌生, 几分抗拒。这可以从他的纯粹以城市为话题的诗中得到佐证,如 《在陌生的城市》、《努力怀想软和的人心》、《城里的诚实》等等 请看他是怎样写城里的人心的:
2.对乡村的眷恋与出走和对城市的反抗与向往,表现“两栖 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这一类诗歌在唐诗作品中占很大比重。 唐诗首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然后才是一位诗人。在艺术创造里, 记忆是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它从过去经验体验而来,并能唤起 感觉、触发想象力。瑞恰兹(I .A. Richards,1893——1979)指 出: “每个经力过的刺激都留下一个印泥、一道痕迹,日后它回 重现,并在意识和行为上起着它的一分作用。我们行为之具有系 统和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所致。我们有能力通过经验去认知, 说明它确实介入……不存在任何一种不介入记忆的精神活动。”[ 4 ] 唐诗的诗总在有意识的描写着乡村的题材,这不仅因为他曾 有着乡村的经历。在现实环境中,我们往往忽略一些情感的表达 方式。但唐诗情感中却饱涨着乡村的爱和对民风人情的向往。关 于农村,关于农民,是唐诗笔下最动人的篇章。父亲,乡下大哥, 镰刀,水稻,玉米,都是十分动人的意象,在《怀念镰刀》一诗, 则更为诗意地解开了唐诗所有的身份密码:“至今我还怀念 / 镰 刀清芬的口吻 就像 / 怀念祖母的簪子 / 簪子身边一爿细弯细 弯的月牙 // 我喜爱镰刀收割麦子的动作 / 镰刀跨步向前 / 时 光唰唰发响 麦子 / 就像爱情大片大片的倒伏 / 这种激情 这 种速度 / 使我一身弓着身子也觉幸福……如今束手无寸铁 惟 有 / 镰刀的身影和影子 在灵魂的村庄 / 把我永久照耀”。可以 说,乡村背景是他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因为他是“循着城市鲜 艳的光芒,沿着朴素的蝉声,扛着金黄的葵花,从偏僻的农村向 中心的它走去”。但他并没有想抹去它的念头,而是“依着乡村背 景,面对繁华闹市,主持着灵魂的圣餐”。(《后记 我的思想》) 唐诗的这种深厚的乡村经验,让他在面对村庄的时候得心应 手,而在城市接触中就不那么亲密了,而是几分不适,几分陌生, 几分抗拒。这可以从他的纯粹以城市为话题的诗中得到佐证,如 《在陌生的城市》、《努力怀想软和的人心》、《城里的诚实》等等。 请看他是怎样写城里的人心的:
城里的人心变成了水泥/冰冷生硬/对于落水的孩子对 于遭抢的少女/麻木不仁毫不动摇/我读不懂/城市花花绿绿 的表情 在城里,唐诗感觉到的: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除了寂寞还是 寂寞。这并不等于说,唐诗完全拒斥着城市,虽然对乡村有着深 深的眷恋之情,也不无对城市的向往。这种变化不单纯是为了生 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更高的艺术追求。唐诗在《花朵还未走 到秋天后记》里详细地述说了他的这种情怀:“我与城市为友 我与城市中那扇最高的窗户为仇。”为什么呢?因为“那扇最高的 窗户,像诗歌的眼睛。它引诱我,蛊惑我,怂勇我,让我热爱高 处”。“我想达到那扇窗户,我想在那扇窗户中拥抱诗神。但我上 楼有路,却入户无门。我只能在高楼下仰望,我只能在仰望中心 生怨恨,我只能在怨恨中品味一种特殊的甜蜜。” 3对劳动者的歌咏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并写出了他们的勤 劳和反抗。爱憎分明在唐诗诗作中体现较为明显。对劳动者一类 的父亲、乡村石匠、卖豆腐的姑娘、筑路工人、雷锋、铁人王进 喜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热情讴歌和赞扬。比如《父亲有好多 种病》 在屋后老核桃树风中的咳嗽/父亲你身上有红高粱发烧 是的颜色/有水稻灌浆是胀感/当我看到你发青的脸色/我感 到我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诗人在诗中还写道了他父亲“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 /有笋子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城里的人心变成了水泥/冰冷生硬/对于落水的孩子 对 于遭抢的少女/麻木不仁 毫不动摇/我读不懂/城市花花绿绿 的表情” 在城里,唐诗感觉到的: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除了寂寞还是 寂寞。这并不等于说,唐诗完全拒斥着城市,虽然对乡村有着深 深的眷恋之情,也不无对城市的向往。这种变化不单纯是为了生 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更高的艺术追求。唐诗在《花朵还未走 到秋天 后记》里详细地述说了他的这种情怀:“我与城市为友, 我与城市中那扇最高的窗户为仇。”为什么呢?因为“那扇最高的 窗户,像诗歌的眼睛。它引诱我,蛊惑我,怂勇我,让我热爱高 处”。“我想达到那扇窗户,我想在那扇窗户中拥抱诗神。但我上 楼有路,却入户无门。我只能在高楼下仰望,我只能在仰望中心 生怨恨,我只能在怨恨中品味一种特殊的甜蜜。” 3.对劳动者的歌咏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并写出了他们的勤 劳和反抗。爱憎分明在唐诗诗作中体现较为明显。对劳动者一类 的父亲、乡村石匠、卖豆腐的姑娘、筑路工人、雷锋、铁人王进 喜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热情讴歌和赞扬。比如《父亲有好多 种病》: “在屋后老核桃树风中的咳嗽/父亲 你身上有红高粱发烧 是的颜色/有水稻灌浆是胀感 /当我看到你发青的脸色/我感 到 我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诗人在诗中还写道了他父亲“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 / 有笋子出土的压抑 / 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