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课程名称课程编码MARX522研究Special Topic on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Marxist Chinese口公共必修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乙其他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已具无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历史进程、途径与方法、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化的规律、经验与教训,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创新、前沿问题研究,主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发展趋势。(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基本内涵、中国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面临的间题,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坚持理论25
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 研究 课程编码 MARX522 英文名称 Special Topic on Marxist Chinese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专业主干课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无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中国化的 必然性、历史进程、途径与方法、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化的规律、经验与教训,领导人与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创新、前沿问题研究,主要揭示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发展趋势。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基本内涵、中国化概念的基 本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面临的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研究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轨迹和学术渊源,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占有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及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深入进行学术思考;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认真探究知识的来源,具有较强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二)科研实践能力自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主体与途径,使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自觉发挥作用。使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独立学术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在学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和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能力。(三)创新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方式、体现与路径,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具有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勇于和善于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及中国化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及中国内涵化的内涵。4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掌1.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中国化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24依据时代依据、文化依据以及中介。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依据与中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与分期起点、分期、历史性飞跃、特点以及26
26 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研究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轨迹和学术渊源,善于开展调查 研究,占有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及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深 入进行学术思考;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认真探究知识的来源,具有较强理论思维 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科研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主体与途径,使之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自觉发挥作用。使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独立学术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论 文写作能力;在学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和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方式、体现与 路径,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研究生掌 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具有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 成果的能力,勇于和善于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为指导的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国际影响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及中国化 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及中国 化的内涵。 4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 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中国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依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依据与中介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掌 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 时代依据、文化依据以及中介。 4 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与分期 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 起点、分期、历史性飞跃、特点以及 4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与特点重大历史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重大历史事件、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进程、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义中国化进程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与方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困难法因素、途径与方法,明确在新的环境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难下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方法的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与方法重要性。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涵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涵义与特征与特征,明白不同主体的不同作用。S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类型的主体第六章关于党的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了解党的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化化的关系,不同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61.党的主要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贡献与作用方式不同。X2.党的其他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关系,弄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7传统文化4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向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验教训。48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学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求时选开类型无27
27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与特点 3. 重大历史事件、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进程 重大历史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与方 法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难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困难 因素、途径与方法,明确在新的环境 下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方法的 重要性。 4 5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涵义与特征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类型的主体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涵义 与特征,明白不同主体的不同作用。 4 6 第六章 关于党的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1. 党的主要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党的其他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了解党的领导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关系,不同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贡献与作用方式不同。 4 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 传统文化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 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关系,弄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4 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 验教训。 4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无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演示,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发展趋势。2.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围绕理论前沿间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3.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形势、挑战及社会影响,培养间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四、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4.知识类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达成,运用主题讨论,随机问答,抢答等方式进行评价。5.科研实践类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达成。6.创新能力目标通过期末大、小论文达成,论文选取前沿选题,开展科研探索,取得创新性成果。五、课程成绩评定备注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成绩比例(%)2 0%学习表现课堂互动、纪律、作业等本门课程将严格进30%阶段小测案例讨论、课堂展示等行过程考核,最终考期中考试考试、大作业、小组研讨等核形式为论文。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完成情况等口闭卷口开卷(如考试(笔试、机考、口试)、V大作业50%期末考试考试,请注明闭卷、(论文)、项目报告等开卷)六、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一)阅读书目[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2]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28
28 三、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演示,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 发展趋势。 2.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围绕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 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形势、挑战及社会影响,培养问 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四、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4. 知识类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达成,运用主题讨论,随机问答,抢答等方式进行评 价。 5. 科研实践类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达成。 6. 创新能力目标通过期末大、小论文达成,论文选取前沿选题,开展科研探索,取得 创新性成果。 五、课程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成绩比例(%) 备注 学习表现 课堂互动、纪律、作业等 20% 本门课程将严格进 行过程考核,最终考 核形式为论文。 阶段小测 案例讨论、课堂展示等 30% 期中考试 考试、大作业、小组研讨等 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完成情况等 期末考试 考试(笔试、机考、口试)、√大作业 (论文)、项目报告等 50% □闭卷 □开卷(如 考试,请注明闭卷、 开卷) 六、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 (一)阅读书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2010年[7]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2008年(二)期刊文章《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思想理论导刊》《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上的相关学术文章(三)学习网站1.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马克思主义评论网七、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舍娜莉编制(任课教师)2024.06审核(学科、专业负赵爱玲2024.07责人)批准(主管院长)赵爱玲2024.0829
29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年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2010 年 [7]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30 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社,2008 年 (二)期刊文章 《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思想理 论导刊》《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上的相关学术文章 (三)学习网站 1.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七、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舍娜莉 2024.0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赵爱玲 2024.07 批准(主管院长) 赵爱玲 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