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 offer curve)也被译为供应条件曲线或者相互需求曲线,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 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用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 连线 (一)贸易条件的变化 一国出口同样数量单位的产品能换回更多的进口产品,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恶化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Y TI Y X2 X 提供曲线的推导 以纵轴为中心轴,转动坐标平面,将第二象限转动到第一象限的位置,就得到提供曲线
第二节 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一、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也被译为供应条件曲线或者相互需求曲线,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 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用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 连线。 (一)贸易条件的变化 一国出口同样数量单位的产品能换回更多的进口产品,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恶化。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提供曲线的推导 以纵轴为中心轴,转动坐标平面,将第二象限转动到第一象限的位置,就得到提供曲线
Y B 图43提供曲线 图44国际贸易的般均衡 第三节有关需求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收入、偏好与国际贸易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 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 升。对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来说,这个法则阐明的却是不幸的结果。 偏好: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就不是比较利益,而是偏好的差异。 、代表性需求假设
第三节 有关需求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一、收入、偏好与国际贸易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 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 升。对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来说,这个法则阐明的却是不幸的结果。 偏好: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就不是比较利益,而是偏好的差异。 二、代表性需求假设
代表性需求假设( representative- 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 Staffan linder)提出的 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指的是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者档次。比如在一个国家内,对汽车的需求 就有不同的档次。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所需 求的某种产品的档次就会高 假定一个国家最初生产某种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一国的人均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相 对稳定的,在这一收入水平下会对某种产品形成一种“代表性需求”,也就是一国对某种产 品的平均需求档次。这一个档次的产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生产这 档次产品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在满足国内需求之余,还具备了出口能 力,就可能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我们用图4-6来说明代表性需求假设阐述的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档▲(Q) Q2 收入(Y) 图46代表性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4-6中,我们用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记为Y,用纵轴表示产品档次,记为Q 用450线OR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所需求的产品档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汽车这种产品 为例。设汽车有六个档次,即从Q1到Q6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为YB。从图中可以看出,A国的人均收入高于B国。由于收入较高,A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 就是从第二档(Q2)到第六档(Q6),假设第四档(Q4)汽车是A国居民的代表性需求。B 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需求档次是从第一档(Q1)到第五档(Q5),它的代表性需求 假设是第三档(Q3)。可以看出,A、B两国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有重叠的部分,即Q2Q5。这 种重叠需求构成了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 A国在其代表性需求Q4上发展较快,具备了出口能力,同时B国对Q4又有需求,于是A国 就向B国出口。同理,B国在其代表性需求Q3上发展也较快,而同时A国对Q3也有需求 于是B国向A国出口第三档次的汽车。这样,同一种产品或者同一个产业内的贸易就因为两 国存在重叠需求而发生了。 代表性需求假设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国之间对某种产品存在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而要出现足以支撑国际贸易的重叠需求,就要求两国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有太大的差 异。因此,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国之间产业内发生的国际贸易
代表性需求假设(repre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Staffan Linder)提出的 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指的是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者档次。比如在一个国家内,对汽车的需求 就有不同的档次。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所需 求的某种产品的档次就会高一些。 假定一个国家最初生产某种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一国的人均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相 对稳定的,在这一收入水平下会对某种产品形成一种“代表性需求”,也就是一国对某种产 品的平均需求档次。这一个档次的产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生产这一 档次产品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在满足国内需求之余,还具备了出口能 力,就可能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我们用图 4-6 来说明代表性需求假设阐述的国际贸易理论。 图 4-6 中,我们用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记为 Y,用纵轴表示产品档次,记为 Q, 用 45o 线 OR 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所需求的产品档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汽车这种产品 为例。设汽车有六个档次,即从 Q1 到 Q6。A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 YA,B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为 YB。从图中可以看出,A 国的人均收入高于 B 国。由于收入较高,A 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 就是从第二档(Q2)到第六档(Q6),假设第四档(Q4)汽车是 A 国居民的代表性需求。B 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需求档次是从第一档(Q1)到第五档(Q5),它的代表性需求 假设是第三档(Q3)。可以看出,A、B 两国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有重叠的部分,即 Q2~Q5。这 种重叠需求构成了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 A 国在其代表性需求 Q4 上发展较快,具备了出口能力,同时 B 国对 Q4 又有需求,于是 A 国 就向 B 国出口。同理,B 国在其代表性需求 Q3 上发展也较快,而同时 A 国对 Q3 也有需求, 于是 B 国向 A 国出口第三档次的汽车。这样,同一种产品或者同一个产业内的贸易就因为两 国存在重叠需求而发生了。 代表性需求假设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国之间对某种产品存在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而要出现足以支撑国际贸易的重叠需求,就要求两国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有太大的差 异。因此,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国之间产业内发生的国际贸易
第五章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 学习要点和难点:掌握要素禀赋论的发展脉络,掌握HO定理的基本内容以及H-O模型的分 析方法:了解国际贸易对产品价格和要素报酬的影响:了解H0理论的经验检验及其解释 掌握H-0模型的新发展。 第一节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 2.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是给定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自 由流动 3.各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消费偏好相同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7.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 、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一)要素密集度 不能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来衡量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假设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投入6个单位的劳动和2个单位的资本,而生产 1单位Y产品需要投入8个单位劳动和4个单位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生产Y产品 需要投入的劳动更多而认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要根据每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来 决定其要素密集度。在上面的例子中,X产品的劳动一资本比率是3(6/2),Y产品的劳动 资本比率是2(8/4),X的劳动一资本比率高于Y,因此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 Y产品的资本一劳动比率是0.5(4/8),X产品的资本一劳动比率是0.33(2/6),Y的资 本一劳动比率大于X,因此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需要注意的是,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 念。对X来说,它相对于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Y而言则是相对于X来说是资本密集型产 品 (二)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 factor abundance)衡量国家的相对要素禀赋。我们可以用所谓“物质准则” 和“经济准则”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 物质准则是根据一个国家可获取的劳动和资本的物质数量来衡量。如果A国在生产产品时每 单位资本使用的劳动量比B国多,也就是A国的劳动一资本比率高于B国,就说明A国是劳 动丰裕的国家:而B国生产产品时每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量比A国多,就说明B国是资本丰 裕的国家
第五章 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 学习要点和难点:掌握要素禀赋论的发展脉络,掌握 H-O 定理的基本内容以及 H-O 模型的分 析方法;了解国际贸易对产品价格和要素报酬的影响;了解 H-O 理论的经验检验及其解释; 掌握 H-O 模型的新发展。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 模型。 2.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是给定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自 由流动。 3.各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消费偏好相同。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7.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 二、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一)要素密集度 不能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来衡量产品的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假设生产 1 单位 X 产品需要投入 6 个单位的劳动和 2 个单位的资本,而生产 1 单位 Y 产品需要投入 8 个单位劳动和 4 个单位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生产 Y 产品 需要投入的劳动更多而认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要根据每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来 决定其要素密集度。在上面的例子中,X 产品的劳动—资本比率是 3(6/2),Y 产品的劳动 —资本比率是 2(8/4),X 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 Y,因此 X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 Y 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是 0.5(4/8),X 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是 0.33(2/6),Y 的资 本—劳动比率大于 X,因此 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需要注意的是,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 念。对 X 来说,它相对于 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 Y 而言则是相对于 X 来说是资本密集型产 品。 (二)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衡量国家的相对要素禀赋。我们可以用所谓“物质准则” 和“经济准则”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 物质准则是根据一个国家可获取的劳动和资本的物质数量来衡量。如果 A 国在生产产品时每 单位资本使用的劳动量比 B 国多,也就是 A 国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 B 国,就说明 A 国是劳 动丰裕的国家;而 B 国生产产品时每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量比 A 国多,就说明 B 国是资本丰 裕的国家
经济准则是按各国的工资一利润率(也技术劳动和资本的报酬的比率)来衡量要素丰裕度。 如果A国的工资一利润率比B国低,则A国相对于B国来说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则相对 于A国来说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和要素密集度一样,要素丰裕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三、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 根据以上的假定,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描述了国际贸易的模式,那就是:一个国家将专业化 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个定理得出的结论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投入 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形成了比较优势: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使生产 要素的价格产生了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形成了产品成本的差异;产品成本的差异导 致产品价格不同;这种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四、贸易影响与贸易获益 (一)贸易影响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A国4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贸易前均衡 由于X、Y边际机会成本在两国存在差异,两国就可以开展贸易。我们用图5-3描述边际机 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经济准则是按各国的工资—利润率(也技术劳动和资本的报酬的比率)来衡量要素丰裕度。 如果 A 国的工资—利润率比 B 国低,则 A 国相对于 B 国来说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 国则相对 于 A 国来说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和要素密集度一样,要素丰裕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根据以上的假定,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描述了国际贸易的模式,那就是:一个国家将专业化 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个定理得出的结论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投入 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形成了比较优势;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使生产 要素的价格产生了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形成了产品成本的差异;产品成本的差异导 致产品价格不同;这种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四、贸易影响与贸易获益 (一)贸易影响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由于 X、Y 边际机会成本在两国存在差异,两国就可以开展贸易。我们用图 5-3 描述边际机 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