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 程,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 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制度 理论 (1)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纯理论” (2)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一一价格、生产和消费: (3)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 (4)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 (1)分析各国及国际社会过去和现在的贸易政策 (2)探讨这些政策的理论依据,研究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基础 (3)对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判断贸易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制度: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成文和不成文的各种规则和惯例。集中 对世界贸易组织(WT0)进行研究。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科地位 国际贸易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从理论上看,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学科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国 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等应用型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贸易学 这一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国际贸易成为一种催 化剂,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来开了近代 现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序幕。 可以把近代、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划分为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和国家垄断四 个时期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时间: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事件:“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 (1)1431年,葡萄牙人维尔和到达了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 (2)1486~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第一章 导论 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 程,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 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制度。 理论: (1)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纯理论”; (2)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价格、生产和消费; (3)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 (4)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 (1)分析各国及国际社会过去和现在的贸易政策; (2)探讨这些政策的理论依据,研究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基础 (3)对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判断贸易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制度: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成文和不成文的各种规则和惯例。集中 对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研究。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科地位 国际贸易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从理论上看,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学科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国 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等应用型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贸易学 这一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国际贸易成为一种催 化剂,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来开了近代、 现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序幕。 可以把近代、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划分为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和国家垄断四 个时期。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时间: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叶。 事件:“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 (1)1431 年,葡萄牙人维尔和到达了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 (2)1486~1487 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3)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4)1492~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5)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商业革命” (2)引发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特征 (1)欧洲向美洲、亚洲和非洲出口制成品 (2)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 (3)非洲奴隶在美洲种植烟草、棉花等农产品,然后输往欧洲作为工业原料: (4)欧洲从亚洲和东方各国进口香料、纺织品、茶叶等产品 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方式则是暴 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二、自由竞争时期 时间: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事件:工业革命 结果 (1)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倍多,而在18001870年间,世界 贸易增长了6.7倍。 (2)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3)改变了世界贸易商品结构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技术革命 整个世界形成了以欧美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经济和由其他国家组成的传统经济的格局。 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国际运费的下降,以及国际通讯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 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垄断组织已经基本形成,并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 四、国家垄断时期 大萧条 社会主义阵营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出现了飞速增长 工业制成品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要产品 国际经济秩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阶段。 特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 主要组成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这些特 点和趋势在21世纪也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3)1497~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4)1492~1493 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5)1519~1522 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商业革命”。 (2)引发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特征: (1)欧洲向美洲、亚洲和非洲出口制成品; (2)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 (3)非洲奴隶在美洲种植烟草、棉花等农产品,然后输往欧洲作为工业原料; (4)欧洲从亚洲和东方各国进口香料、纺织品、茶叶等产品。 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方式则是暴 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二、自由竞争时期 时间:18 世纪后半期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事件:工业革命。 结果: (1)从 18 世纪初到 19 世纪初,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 倍多,而在 1800~1870 年间,世界 贸易增长了 6.7 倍。 (2)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3)改变了世界贸易商品结构。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技术革命 整个世界形成了以欧美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经济和由其他国家组成的传统经济的格局。 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国际运费的下降,以及国际通讯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 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垄断组织已经基本形成,并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 四、国家垄断时期 大萧条 社会主义阵营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出现了飞速增长。 工业制成品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要产品。 国际经济秩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阶段。 特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 主要组成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这些特 点和趋势在 21 世纪也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把国际贸易理论大体上划分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又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为19世纪英国实行 自由贸易提供了依据,并对后来的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约翰·穆勒:以相互需求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价值论 马歇尔提出了提供曲线,用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论,经过萨缪尔森、勒纳、琼斯、斯托尔珀、雷布钦斯基等人的 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 新贸易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岀发点,经过克鲁格曼、弗农、坎姆等人 的努力,扩展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面,丰富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内容 、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重商主义 汉弥尔顿、李斯特 凯恩斯主义 普雷维什、辛格 缪尔达尔 新贸易保护主义:克鲁格曼,斯宾塞和布朗德的战略性贸易模型,格罗斯曼、赫尔普曼、麦 基政治经济学分析。 三、国际贸易的若干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统计指标与统计制度 国际贸易值( 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国际贸易额,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货 币计算的各国(或地区)间贸易的总值。 国际贸易量( 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则是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 贸易值,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国家贸易差额( 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顺差或者出超、逆差或者入超、贸易平衡。 般贸易( general trade)统计制和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统计制。 (二)国际贸易分类 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 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 海上贸易、陆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和管运贸易 易货贸易、结汇贸易和补偿贸易 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边境贸易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把国际贸易理论大体上划分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又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为 19 世纪英国实行 自由贸易提供了依据,并对后来的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约翰·穆勒:以相互需求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价值论 马歇尔提出了提供曲线,用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论,经过萨缪尔森、勒纳、琼斯、斯托尔珀、雷布钦斯基等人的 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 新贸易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出发点,经过克鲁格曼、弗农、坎姆等人 的努力,扩展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面,丰富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内容。 二、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重商主义 汉弥尔顿、李斯特 凯恩斯主义 普雷维什、辛格 缪尔达尔 新贸易保护主义:克鲁格曼,斯宾塞和布朗德的战略性贸易模型,格罗斯曼、赫尔普曼、麦 基政治经济学分析。 三、国际贸易的若干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统计指标与统计制度 国际贸易值(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国际贸易额,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货 币计算的各国(或地区)间贸易的总值。 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则是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 贸易值,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国家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顺差或者出超、逆差或者入超、贸易平衡。 一般贸易(general trade)统计制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统计制。 (二)国际贸易分类 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 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 海上贸易、陆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和管运贸易 易货贸易、结汇贸易和补偿贸易 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边境贸易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y structur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 期内其各类商品进口额或出口额在该国总进口额或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进出 口商品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 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al composition)又称为国际贸易 的地理分布或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各贸易伙伴的进口或出口贸易额在该国 总进口额或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进出口的地区结构可以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的 贸易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贸易的地区分布状况。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是指 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 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 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要点和难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关系,了解列宁的国际贸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 展,掌握不等价交换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 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1)节约社会劳动;(2)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动科学技术的 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2) 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世界市场理论 可以把世界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把世界市场比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础以及生活的条件。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品竞争,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创造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y structur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 期内其各类商品进口额或出口额在该国总进口额或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进出 口商品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al composition)又称为国际贸易 的地理分布或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各贸易伙伴的进口或出口贸易额在该国 总进口额或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进出口的地区结构可以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的 贸易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贸易的地区分布状况。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是指 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 GNP 或 GDP 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 GNP 或 GDP 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 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要点和难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关系,了解列宁的国际贸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 展,掌握不等价交换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 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1)节约社会劳动;(2)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动科学技术的 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1)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2) 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二、世界市场理论 可以把世界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把世界市场比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础以及生活的条件。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品竞争,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创造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
三、国际贸易的形成及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出现了私人拥有的剩余产品,而且剩余产品逐渐地转化为商 品。随着奴隶主国家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也就演变成了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分工、私有制和国家 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对资本主义利润率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也具有影响利润率下降的作用。 四、国际价值理论 决定国际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参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国内成本低、劳 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较少的国内价值可还原为较多的国际价值,增加收入:反之,则减少收 入。因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重视和遵循国际价值的原理与规律,力求降低国内成本,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列宁的国际贸易理论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以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贸易政策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被限制在最低程度,国内商品的需求不足的矛 盾迫使各个产业的产业资本家到处寻找国外市场,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其次,资本主义 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是客观存在的的,只能通过经常性的危机来调节各生产部门(产 业)之间的比例,为将一部分商品输往国外,也要求各个产业的产业资本家到处寻找国外市 场。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因资本过剩而导致资本输出,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统治,这是帝国主义五大经济 特征之 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大大加速了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同时造成本国经济发展某种程度 上的停滞,但总的说来是扩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列宁还指出,资本 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对殖民地进行双重剥削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市场 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和势力范围的相对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会 自然而然地走向达成全球性的协议,最终形成国际卡特尔这样的全球性垄断同盟。 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妥协总是部分的、暂时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确立了经济发达的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世界范围内 争夺原料来源、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激烈竞争。 四、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
三、国际贸易的形成及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出现了私人拥有的剩余产品,而且剩余产品逐渐地转化为商 品。随着奴隶主国家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也就演变成了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分工、私有制和国家。 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对资本主义利润率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也具有影响利润率下降的作用。 四、国际价值理论 决定国际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参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国内成本低、劳 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较少的国内价值可还原为较多的国际价值,增加收入;反之,则减少收 入。因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重视和遵循国际价值的原理与规律,力求降低国内成本,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列宁的国际贸易理论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以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贸易政策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被限制在最低程度,国内商品的需求不足的矛 盾迫使各个产业的产业资本家到处寻找国外市场,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其次,资本主义 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是客观存在的的,只能通过经常性的危机来调节各生产部门(产 业)之间的比例,为将一部分商品输往国外,也要求各个产业的产业资本家到处寻找国外市 场。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二、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因资本过剩而导致资本输出,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统治,这是帝国主义五大经济 特征之一。 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大大加速了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同时造成本国经济发展某种程度 上的停滞,但总的说来是扩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列宁还指出,资本 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对殖民地进行双重剥削。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市场 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和势力范围的相对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会 自然而然地走向达成全球性的协议,最终形成国际卡特尔这样的全球性垄断同盟。 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妥协总是部分的、暂时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确立了经济发达的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世界范围内 争夺原料来源、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激烈竞争。 四、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