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2年安徽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 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 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 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 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 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 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 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干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 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岀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 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番景象。黄河流域岀土的青铜器造型浑 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岀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 年代也跟黄河流城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冋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
绝密★启用前 2012 年安徽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Ⅱ 卷第 7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 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第Ⅱ卷 18~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 4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 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 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 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 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 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 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 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 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 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
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 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 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申 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 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 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 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 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土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 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 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涠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 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 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 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 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 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 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冻南 亚一带,看到形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 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 化、写实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 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 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 互补的特点。 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 想则主要在民间 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 有宗教战争 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
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 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 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申 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 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 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 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 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 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 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 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 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 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 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 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 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 "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 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 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 化、写实主义文化。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 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 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 互补的特点。 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 想则主要在民间。 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 有宗教战争。 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
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大, 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 入完全的绝境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 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煕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 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 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 入,吏得因缘为奷,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 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 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 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 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 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土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 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 语日:“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日:“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 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 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干,浮粮居三之一,民重 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便:认为…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 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东南役均而赋重 ②泉涓涓而始流
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大, 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 入完全的绝境。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 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 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 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 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 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 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 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 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 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 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 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 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 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 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 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东南役均而.赋重 泉涓涓而.始流
B.①为言于总督,乃已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复欲于计典黜之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 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 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 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 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9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① 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襟。 注:①绿苹:浮萍。②古调:指陆丞原唱诗。 8.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 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 思 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春景物 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4分)
B.为言于总督,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复欲于计典黜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 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 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 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 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 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8—9 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绿苹:浮萍。古调:指陆丞原唱诗。 8.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 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 思 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春景物 的 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5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苟况《劝学》) (2) 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6)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8)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三、(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岀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 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 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 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 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 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 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 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 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晩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 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 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 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 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 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题)(5 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 。 (苟况《劝学》) (2)_ ,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 ,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5)_ ,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6)闻道有先后,_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_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8)_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三、(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 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 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 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 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 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 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 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 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 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 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 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 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 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