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功能性油脂 本章要点 1.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生理功能及来源 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 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保护与安全性 4.磷脂的分类、结构及理化性质 5.磷脂的生理功能 6.脂肪替代物的产生及分类 第一节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 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是研究和开发功能性脂肪酸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 括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 六烯酸(DA)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EA),在人体内可进 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A、EPA、DHA等。 脂肪酸种类繁多,专业术语较复杂,目前有三种命名体系并存,包括 IUPAC标准命名法、 速记命名或“ omega”(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三种。比如根据系统命名法,EPA应为5,8, 11,14,17-二十碳全顺五烯酸;ω序列命名法为C20:5ω-3(EPA),C表示碳原子,20表 示碳数,5表示双键数,ω-3表示双键的位置。由于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相对简便而且目 前在国内外专业文献中广泛使用,因此,本章将使用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 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结构特点及在人体内代谢的相互转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成ω-3、 ω-6两个系列。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是在倒数第3个碳原子上 的称为ω-3或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在第6个碳原子上的,则称为ω-6(n-6)多不饱 和脂肪酸 -3和ω-6两个系列的主要种类及化学结构如下 ω-3系列:包括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ω书6系列:包括十八碳二烯酸(俗称亚油酸)(LA):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γ-亚麻酸)
1 第八章 功能性油脂 本章要点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生理功能及来源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保护与安全性 4. 磷脂的分类、结构及理化性质 5. 磷脂的生理功能 6. 脂肪替代物的产生及分类 第一节 多不饱和脂肪酸 一、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 链长为 18~22 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是研究和开发功能性脂肪酸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 括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 六烯酸(DHA)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EA),在人体内可进 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 AA、EPA、DHA 等。 脂肪酸种类繁多,专业术语较复杂,目前有三种命名体系并存,包括 IUPAC 标准命名法、 速记命名或“omega”(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三种。比如根据系统命名法,EPA 应为 5,8, 11,14,17-二十碳全顺五烯酸;ω序列命名法为 C20∶5ω-3(EPA),C 表示碳原子,20 表 示碳数,5 表示双键数,ω-3 表示双键的位置。由于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相对简便而且目 前在国内外专业文献中广泛使用,因此,本章将使用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 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结构特点及在人体内代谢的相互转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成ω-3、 ω-6 两个系列。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是在倒数第 3 个碳原子上 的称为ω-3 或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在第 6 个碳原子上的,则称为ω-6(n-6)多不饱 和脂肪酸。 ω-3 和ω-6 两个系列的主要种类及化学结构如下: ω-3 系列:包括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α-亚麻酸)(ALA); 二十碳五烯酸 (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ω-6 系列:包括十八碳二烯酸(俗称亚油酸)(LA);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γ-亚麻酸)
(GLA);二十碳四烯酸(俗称花生四烯酸)(AA)。 -3系列结构式 COOH a-Linolenic acid,ALA,a-亚麻酸 COOH 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碳五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6系列结构式 COOH oleic acid.LA.亚油酸 COOH Arachidonic acid,AA,花生四烯酸 COOH y-Linolenic acid,GA,y-亚麻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仅因为a-6系列的亚油酸和-3系列的a 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更重要的是因为由它们在体内代谢转化或者特定食物 资源中摄入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人体心血管疾病的 控制(比如能够显著影响脂蛋白代谢,从而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影响动脉血栓形成和 血小板功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细胞生长以及抗癌 作用等息息相关。这些脂肪酸在人体内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6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 a-亚麻酸 (C18:2-6) (C18:30-3) △6去饱和酶 Y-亚麻酸 十八碳四烯酸 (C18:3ω-6 (C18:4-3) 高γ-亚麻酸 二十碳四烯酸 (C20:3-6) (C20:4-3) △5去饱和酶 花生四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2
2 (GLA);二十碳四烯酸(俗称花生四烯酸)(AA)。 ω-3 系列结构式 ω-6 系列结构式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仅因为ω-6 系列的亚油酸和ω-3 系列的α- 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更重要的是因为由它们在体内代谢转化或者特定食物 资源中摄入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人体心血管疾病的 控制(比如能够显著影响脂蛋白代谢,从而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影响动脉血栓形成和 血小板功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细胞生长以及抗癌 作用等息息相关。这些脂肪酸在人体内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ω-6 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 α-亚麻酸 (C18∶2ω-6) (C18∶3ω-3) Δ6 去饱和酶 γ-亚麻酸 十八碳四烯酸 (C18∶3ω-6) (C18∶4ω-3) 二高γ-亚麻酸 二十碳四烯酸 (C20∶3ω-6) (C20∶4ω-3) Δ5 去饱和酶 花生四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C20:4-6) (C20:5ω-3,EPA) 肾上腺酸 二十二碳五烯酸 (C22:4-6) (C22:5-3) △4去饱和酶 十二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C22:6-3,DHA) 注:Δ表示碳原子在碳链上的位置是从距脂肪酸的羧基端(-COOH)开始的位数 人体内ω-6和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需要各自进行相关代谢,但相互之间不发 生转换,因此其在体内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动物体内的EPA和DHA可由油酸、亚油酸或 亚麻酸转化形成,但这一转化过程在人体内非常缓慢,而在一些海鱼和微生物中转化量较大。 心-3、ω-6系列的短碳链脂肪酸都通过加长碳链和脱氢作用,生成同系列的更长、更不饱 和的脂肪酸。亚油酸转化成γ-亚麻酸需要Δ6去饱和酶,通常婴儿和老年人的△6脱氢酶的 活力不足,对成年人来说,如果饮酒过度、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胆固醇、高血脂等都会导致 △6去饱和酶的活力不足,从而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因此必须从外源补充ω-3、ω-6 高不饱和脂肪酸 (一)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膳食中的脂类能够显著影响脂蛋白代谢,从而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多不饱和脂 肪酸可降低LDL-胆固醇,所有脂肪酸均可使HDL-胆固醇浓度升高,但随着脂肪酸不饱和 度的增加而这种作用减少。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功能有明显影响。亚油酸(18:2ω-6)的摄 入量与血浆磷脂、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血小板的总 亚油酸、α-亚麻酸(ALA,18:3ω-3)、花生四烯酸(20:4ω-6)、EPA(20:5ω-3) 以及DHA(22:6ω-3)与血浆甘油三酯、磷脂、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相关性 但是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如脂肪组织中的)并不能预测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Kardinal et al.1995)。在芬兰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积与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 酯中的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小板的亚油酸含量无相关关系( Salo etal.1985) Y-亚油酸在临床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的下降 有效性在60%以上,而且γ-亚油酸在体内转变成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环素(PGl2), 保持与血管收缩素(TxA2)的平衡,防止血栓形成。 在对美国的卫生专业人员的随访研究中,摄入ALA(0.8-1.5克/日)与心肌梗死危险 性呈负相关,因此ALA对冠心病可能具有特殊的预防作用( Ascherio et a.1996b)。de Lorgerie等(1994)在一项用多种膳食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试验中,认为每天约2gALA具有 保护作用。血清ALA浓度与中风危险性成反比( Si-mon at al.1995),另一项前瞻性研究 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LA、EPA和DHA浓度均很低( Miettinen et a.1982)。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管是ω-3或ω-6)可能还具有降血压作用。Bery和 Hirsch在1987 年就通过一组无心脏病或高血压的中年男子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分析,指出脂肪组织 中α-亚麻酸每增加1%,动脉收缩和舒张压就降低667Pa,而油酸没有显示关联。1988年后, Salonen等人观察到芬兰男子较低的血压与a-亚麻酸摄入水平有重要关联,支持了前述的研 究结论。Mori等(1993)研究认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EPA)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 压,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但对健康志愿者几乎没有影响。目前仍不清楚其机制,据推测
3 (C20∶4ω-6) (C20∶5ω-3,EPA) 肾上腺酸 二十二碳五烯酸 (C22∶4ω-6) (C22∶5ω-3) Δ4 去饱和酶 二十二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C22∶5ω-6) (C22∶6ω-3,DHA) 注:Δ表示碳原子在碳链上的位置是从距脂肪酸的羧基端(-COOH)开始的位数 人体内ω-6 和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需要各自进行相关代谢,但相互之间不发 生转换,因此其在体内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动物体内的 EPA 和 DHA 可由油酸、亚油酸或 亚麻酸转化形成,但这一转化过程在人体内非常缓慢,而在一些海鱼和微生物中转化量较大。 ω-3、ω-6 系列的短碳链脂肪酸都通过加长碳链和脱氢作用,生成同系列的更长、更不饱 和的脂肪酸。亚油酸转化成γ-亚麻酸需要Δ6 去饱和酶,通常婴儿和老年人的Δ6 脱氢酶的 活力不足,对成年人来说,如果饮酒过度、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胆固醇、高血脂等都会导致 Δ6 去饱和酶的活力不足,从而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因此必须从外源补充ω-3、ω-6 高不饱和脂肪酸。 (一)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膳食中的脂类能够显著影响脂蛋白代谢,从而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多不饱和脂 肪酸可降低 LDL-胆固醇,所有脂肪酸均可使 HDL-胆固醇浓度升高,但随着脂肪酸不饱和 度的增加而这种作用减少。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功能有明显影响。亚油酸(18∶2 ω-6)的摄 入量与血浆磷脂、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血小板的总 亚油酸、α-亚麻酸(ALA,18∶3 ω-3)、花生四烯酸(20∶4 ω-6)、 EPA(20∶5 ω-3) 以及 DHA(22∶6 ω-3)与血浆甘油三酯、磷脂、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相关性。 但是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如脂肪组织中的)并不能预测血栓形成的危险性(Kardinaal et al.1995)。在芬兰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积与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 酯中的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小板的亚油酸含量无相关关系(Salo etal.1985)。 γ-亚油酸在临床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的下降 有效性在 60%以上,而且γ-亚油酸在体内转变成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环素(PGI2), 保持与血管收缩素(TxA2)的平衡,防止血栓形成。 在对美国的卫生专业人员的随访研究中,摄入 ALA(0.8-1.5 克/日)与心肌梗死危险 性呈负相关,因此 ALA 对冠心病可能具有特殊的预防作用(Ascherio et al. 1996b)。 de Lorgerie 等( 1994)在一项用多种膳食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试验中,认为每天约 2gALA 具有 保护作用。血清 ALA 浓度与中风危险性成反比(Si-mon at al.1995),另一项前瞻性研究 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清 ALA、EPA 和 DHA 浓度均很低(Miettinen et al.1982)。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管是ω-3 或ω-6)可能还具有降血压作用。Berry 和 Hirsch 在 1987 年就通过一组无心脏病或高血压的中年男子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分析,指出脂肪组织 中α-亚麻酸每增加 1%,动脉收缩和舒张压就降低 667Pa,而油酸没有显示关联。1988 年后, Salonen 等人观察到芬兰男子较低的血压与α-亚麻酸摄入水平有重要关联,支持了前述的研 究结论。Morris 等(1993)研究认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 EPA)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 压,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但对健康志愿者几乎没有影响。目前仍不清楚其机制,据推测可
能是降低血管收缩素IxA2的生成。通常认为,亚油酸和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血 压的原因在于这两种物质可改变细胞膜脂肪酸构成及膜流动性,进而影响离子通道活性和前 列腺素的合成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生长 关于ω-6和ω-3长链PUFA如何影响特定组织生长的资料甚少。现有研究显示PUFA 对脑、视网膜和神经组织发育有影响。DHA和花生四烯酸是脑和视网膜中两种主要的多不 饱和脂肪酸。虽然PUFA对于成年人而言它们的缺乏表征极少见,但对于胎儿和婴幼儿的影 响显著 α-亚麻酸在体内代谢可以生成DHA和EPA。在有关脑膜对α-亚麻酸的最低需要量研 究中,给鼠饲以0-200mga-亚麻酸/l00g饲料,DHA的量呈线性增加,超量后则不再增加 尽管在狒狒的试验研究中发现,a-亚麻酸在体内转化成DHA的速度很低,但似乎足够维持 其健康。对众多素食成年人观察,未出现DHA缺乏症状。研究者对一些素食母亲的孩子观 察,也未发现有DHA缺乏。但一些动物试验表明,膳食中a-亚麻酸,特别是在极度或长期 缺乏情况下,会出现相应缺乏症状,如大鼠杆状细胞外段盘破坏、光激发盘散射减弱以及光 线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从而出现视觉循环缺陷与障碍。猴子出现大脑皮层中DHA骤 降,饮水行为、重复动作和全身活动增加。此外,花生四烯酸和DHA摄入不足可导致脑功 能障碍。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癌作用 大量实验表明DHA和EPA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其抗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1)ω-3 脂肪酸干扰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并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浓度,降低促进PGE2生成的 白细胞介素的量,进而减少了被确信为对癌发生有促进作用的PGE2的生成:(2)癌细胞的 膜合成对胆固醇的需要量大,而ω-3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能抑制癌细胞生长:(3) 在免疫细胞中的DHA和EPA产生了更多的有益生理效应的物质,参与了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提高了机体免疫能力,减少了肿瘤坏死因子;(4)EPA和DHA大大增加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有利于细胞代谢和修复,如已证明EPA可促进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增殖,阻止肿瘤细胞的 异常增生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兔疫调节作用 Calder(1990)的综述认为,花生四烯酸、EPA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多种 细胞(其中包括那些与炎性和免疫性有关的细胞)的不同功能。其中ω-3系脂肪酸的作用 特别强。 ω-3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细胞水平: (1)通过免疫系统的细胞调节类二十烷酸( eicosanoid)的生成,尤其是降低促炎因子 PGE2和白三烯B4的生成 (2)调节膜流动性 (3)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尤其是与脂类介质( lipid mediators)、蛋白激酶C和Ca2 动员有关的途径 (4)调节与细胞因子生成( cytokine production)或过氧化体增殖( Peroxisomal
4 能是降低血管收缩素 TxA2 的生成。通常认为,亚油酸和ω-3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血 压的原因在于这两种物质可改变细胞膜脂肪酸构成及膜流动性,进而影响离子通道活性和前 列腺素的合成。 (二)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生长 关于ω-6 和ω-3 长链 PUFA 如何影响特定组织生长的资料甚少。现有研究显示 PUFA 对脑、视网膜和神经组织发育有影响。DHA 和花生四烯酸是脑和视网膜中两种主要的多不 饱和脂肪酸。虽然 PUFA 对于成年人而言它们的缺乏表征极少见,但对于胎儿和婴幼儿的影 响显著。 α-亚麻酸在体内代谢可以生成 DHA 和 EPA。在有关脑膜对α-亚麻酸的最低需要量研 究中,给鼠饲以 0~200mgα-亚麻酸/100g 饲料,DHA 的量呈线性增加,超量后则不再增加。 尽管在狒狒的试验研究中发现,α-亚麻酸在体内转化成 DHA 的速度很低,但似乎足够维持 其健康。对众多素食成年人观察,未出现 DHA 缺乏症状。研究者对一些素食母亲的孩子观 察,也未发现有 DHA 缺乏。但一些动物试验表明,膳食中α-亚麻酸,特别是在极度或长期 缺乏情况下,会出现相应缺乏症状,如大鼠杆状细胞外段盘破坏、光激发盘散射减弱以及光 线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从而出现视觉循环缺陷与障碍。猴子出现大脑皮层中 DHA 骤 降,饮水行为、重复动作和全身活动增加。此外,花生四烯酸和 DHA 摄入不足可导致脑功 能障碍。 (三)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癌作用 大量实验表明DHA和EPA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其抗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1)ω-3 脂肪酸干扰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并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浓度,降低促进PGE2生成的 白细胞介素的量,进而减少了被确信为对癌发生有促进作用的PGE2的生成;(2)癌细胞的 膜合成对胆固醇的需要量大,而ω-3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能抑制癌细胞生长;(3) 在免疫细胞中的DHA和EPA产生了更多的有益生理效应的物质.,参与了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提高了机体免疫能力,减少了肿瘤坏死因子;(4)EPA和DHA大大增加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有利于细胞代谢和修复,如已证明EPA可促进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增殖,阻止肿瘤细胞的 异常增生。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调节作用 Calder (1990)的综述认为,花生四烯酸、EPA 和 DHA 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多种 细胞(其中包括那些与炎性和免疫性有关的细胞)的不同功能。其中ω-3 系脂肪酸的作用 特别强。 ω-3 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细胞水平: (1)通过免疫系统的细胞调节类二十烷酸(eicosanoid)的生成,尤其是降低促炎因子 PGE2 和白三烯 B4 的生成; (2)调节膜流动性; (3)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尤其是与脂类介质(lipid mediators)、蛋白激酶 C 和 Ca2+ 动员有关的途径; (4)调节与细胞因子生成( cytokine production)或过氧化体增殖(Peroxisomal
Proliferation,脂肪酸氧化( fatty acid oxidation)和脂蛋白组装( lipoprotein assembly)有关 基因的表达 (五)其它作用 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防止皮肤老化、延缓衰老、抗过敏反应以及促进毛发生长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一)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动植物资源 1.亚油酸 亚油酸作为最早被确认的必需脂肪酸和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绝大 部分油脂中的含量都在%%以上,而且在主要食用植物油脂如大豆油、棉籽油、菜子油、葵花 籽油、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等食用油脂中的含量都较高,见表8-1。还有一些含亚油酸 特别高的油脂资源,见表8-2 表8-1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 食用油脂饱和脂肪 不饱和脂肪酸 其他 名称 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脂肪酸 可可油 93 6 椰子油 橄榄油 菜籽油 花生油 茶油 葵花籽油 039046 豆油 52 棉籽油 0.4 大麻油 0.5 芝麻油 15 38 0.3 表8-2几种高亚油酸油脂资源 油脂 亚油酸含量(%) 油脂 亚油酸含量(%) 红花籽油 五味子籽油 75.2 葵花子油 51.5~73.5 青嵩籽油 84.5 沙嵩籽油 哈密瓜籽油 65.3~76.8 水冬瓜油 66~80 番茄籽油 烟草籽油 苍耳籽油 65.3~76.8 核桃仁油 57~76 酸枣仁油 50.2
5 Proliferation),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和脂蛋白组装(lipoprotein assembly)有关 基因的表达。 (五) 其它作用 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防止皮肤老化、延缓衰老、抗过敏反应以及促进毛发生长。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一)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动植物资源 1.亚油酸 亚油酸作为最早被确认的必需脂肪酸和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绝大 部分油脂中的含量都在9%以上,而且在主要食用植物油脂如大豆油、棉籽油、菜子油、葵花 籽油、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等食用油脂中的含量都较高,见表8-1。还有一些含亚油酸 特别高的油脂资源,见表8-2。 表 8-1 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 食用油脂 名称 饱和脂肪 酸 不 饱 和 脂 肪 酸 其他 油酸(C18∶1) 亚油酸(C18∶2) 亚麻酸(C18∶3) 脂肪酸 可可油 93 6 1 椰子油 92 0 6 2 橄榄油 10 83 7 菜籽油 13 20 16 9 42 花生油 19 41 38 0.4 1 茶油 10 79 10 1 1 葵花籽油 14 19 63 5 豆油 16 22 52 7 3 棉籽油 24 25 44 0.4 3 大麻油 15 39 45 0.5 1 芝麻油 15 38 46 0.3 1 表 8-2 几种高亚油酸油脂资源 油 脂 亚油酸含量(%) 油 脂 亚油酸含量(%) 红花籽油 56~81 五味子籽油 75.2 葵花子油 51.5~73.5 青嵩籽油 84.5 沙嵩籽油 68.5 哈密瓜籽油 65.3~76.8 水冬瓜油 66~80 番茄籽油 62 烟草籽油 75 苍耳籽油 65.3~76.8 核桃仁油 57~76 酸枣仁油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