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 启下。(意思答对即可)[2005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 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 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06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 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4.【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 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 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 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 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 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 启下。(意思答对即可)[2005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 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 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 轻磨过的明 镜一样,倒 映出池塘边的 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06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 (1832 1916),近代著 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 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 做岸之气隘下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4. 【答案】: ⑴拂晓 时分,猎 猎南风吹 拂着江边 驿亭。诗 人乘坐小 船在纤夫 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 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 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 四句中“ 卧听”“ 瀑布滩雷 ”这个 典型场 景更将 诗人对一 切艰险 都无所 畏惧的 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妤,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棹]船桨,代指船。[浮生]人生短暂 若泡沫浮生于水面。[肯爱]怎肯吝啬。[晚照]晚日的余辉 1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 细皱纱毅;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 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 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 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 了琴声的魅力。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第四句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 皱纱。此处 比喻水的 波纹。 [棹]船桨 ,代指船。 [浮生]人生短暂 若泡沫浮生于水面。[肯爱]怎肯吝啬。[晚照]晚日的余辉。 1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 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 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 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 写出了琴声的 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 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 沉醉于琴声 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 了琴声的魅力。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第四句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 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 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 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 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 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 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 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 绚丽的幻想。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 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 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 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 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 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 第四讲:怎一个情字了得(情感) 1、(06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 是为借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 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 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06江苏卷)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 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 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 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 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 ,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 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 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 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 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 绚丽的幻想。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 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 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 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首《听 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 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 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 第四讲:怎一个情字了得(情感) 1、(06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 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 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 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 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06江苏卷)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圜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 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 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06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 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 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 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0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06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 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 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 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06四川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 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 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 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005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