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化本身与殖民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之间紧密关联性( Mintz 1985)。在法默眼里,明茨就是一位值得他效仿的对政治经济学和历史负 责任的诠释人类学家( Farmer2010:30-31)。 通过在实践中运用凯博文和古德倡导的疾病解释模式(EMs),法默以 案例分析手段,揭示出令人深思的田野现实:在海地、秘鲁、卢旺达和墨 西哥等地接受救治的那些缺医少药的病人是他称之为“结构性暴力”的受 害者。“结构性暴力”一语出自挪威社会学家加尔通( Galtung)以及拉美 解放神学家,泛指以贫穷、种族主义和性别不平的为特征的“罪恶”社会 结构所施加的制度性暴力( Farmer2010:354)。法默认为:要理解其苦 难( suffering)根源,不仅仅要考虑包括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等级等 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因素,必须将他们的病痛体验置于全球化的广阔语境 之中,并且在深邃的历史维度中审视大规模经济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在殖民 掠夺、战争、饥荒、暴乱等事件对于生命个体造成的惨绝人寰的未可预期 的后果( Farmer205:29-50)。 PATHOLOGIES OF POWER NER TO THE POOR A Paul PAUL FARMER物 在“健康伙伴”实践过程中,法默的医患理念变得日益明晰:对于医 疗人员来说,罹患艾滋恶疾的穷苦病人是“结构性暴力”的受害者,也应 该是得到健康救治过程中必须信赖的伙伴(一如其组织的字面含义)。如 果说药品价格是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最大障碍的话,那么健康伙伴就会在一 些项目同时提供医药、食品和基本社会服务。法默把“健康伙伴”所实施 的政策前提简述如下:这些人病了,我们是健康照护的提供者,医药治疗 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正是这样的全球经济创造了海地这样一个向欧洲
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 5 - 化本身与殖民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之间紧密关联性(Mintz 1985)。在法默眼里,明茨就是一位值得他效仿的对政治经济学和历史负 责任的诠释人类学家(Farmer 2010:30-31)。 通过在实践中运用凯博文和古德倡导的疾病解释模式(EMs),法默以 案例分析手段,揭示出令人深思的田野现实:在海地、秘鲁、卢旺达和墨 西哥等地接受救治的那些缺医少药的病人是他称之为“结构性暴力”的受 害者。“结构性暴力”一语出自挪威社会学家加尔通(Galtung)以及拉美 解放神学家,泛指以贫穷、种族主义和性别不平的为特征的“罪恶”社会 结构所施加的制度性暴力(Farmer 2010:354)。法默认为:要理解其苦 难(suffering)根源,不仅仅要考虑包括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等级等 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因素,必须将他们的病痛体验置于全球化的广阔语境 之中,并且在深邃的历史维度中审视大规模经济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在殖民 掠夺、战争、饥荒、暴乱等事件对于生命个体造成的惨绝人寰的未可预期 的后果(Farmer 2005:29-50)。 在“健康伙伴”实践过程中,法默的医患理念变得日益明晰:对于医 疗人员来说,罹患艾滋恶疾的穷苦病人是“结构性暴力”的受害者,也应 该是得到健康救治过程中必须信赖的伙伴(一如其组织的字面含义)。如 果说药品价格是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最大障碍的话,那么健康伙伴就会在一 些项目同时提供医药、食品和基本社会服务。法默把“健康伙伴”所实施 的政策前提简述如下:这些人病了,我们是健康照护的提供者,医药治疗 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正是这样的全球经济创造了海地这样一个向欧洲
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提供蔗糖、咖啡和其他热带作物的殖民地。如果艾滋病成为海地成人死亡 的主要流行病因,那么它也将是海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无法回避的公共卫生 挑战。因而任何权威(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势力都应该把艾滋病 的防治视为公共产品,而不是资源占有者才能购买的商品( Farmer2010 40) 在良师凯博文和益友法默的眼里,金墉无疑是一位认同“健康伙伴 理念并且坚决加以贯彻执行( deliver and implement)的同道。金墉同 时具备学术造诣、医疗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及自然流露的幽默感),这在 亚裔美国人中非常罕见。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从住院医生和讲师成为 哈佛医学院全球健康和社会医学硏究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干事、达特茅 斯学院院长和世界银行行长。2金墉的功成名就,使学界人士有理由期待: 哈佛医学人类学的医患理念能够最终走出象牙塔之外,通过有效的健康服 务传递,运用于全球性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反贫困实践过程之中,并为 决策部门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Dunham, S. Ann. 2009. Surviving Against the Odds: Village Industry in Indonesia. Duke University Pres Farmer, Paul. 2003. Pathologies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Partmers to the Po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 Kidder, Tracy. 2003.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Random House Kleinman, Arthur.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 1988a. The IlIness Narra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b. Rethinking Psychiatry. Free Press Marcus, George, and Michael Fischer.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2笔者在与凯博文和法默私下交流时得知:获提名之前金墉在白宫与总统会面时,曾以奥巴马已故母亲 Ann dunham的人类学博士论文( Dunham2009)为例,讨论人类学者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 6 - 提供蔗糖、咖啡和其他热带作物的殖民地。如果艾滋病成为海地成人死亡 的主要流行病因,那么它也将是海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无法回避的公共卫生 挑战。因而任何权威(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势力都应该把艾滋病 的防治视为公共产品,而不是资源占有者才能购买的商品(Farmer 2010: 140)。 在良师凯博文和益友法默的眼里,金墉无疑是一位认同“健康伙伴” 理念并且坚决加以贯彻执行(deliver and implement)的同道。金墉同 时具备学术造诣、医疗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及自然流露的幽默感),这在 亚裔美国人中非常罕见。他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从住院医生和讲师成为 哈佛医学院全球健康和社会医学研究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干事、达特茅 斯学院院长和世界银行行长。2 金墉的功成名就,使学界人士有理由期待: 哈佛医学人类学的医患理念能够最终走出象牙塔之外,通过有效的健康服 务传递,运用于全球性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反贫困实践过程之中,并为 决策部门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Dunham,S. Ann. 2009. Surviving Against the Odds: Village Industry in Indones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Farmer, Paul. 2003. Pathologies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Partners to the Po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 Kidder,Tracy. 2003.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Random House. Kleinman, Arthur.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a. The Illness Narra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b. Rethinking Psychiatry. Free Press. Marcus, George, and Michael Fischer.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笔者在与凯博文和法默私下交流时得知:获提名之前金墉在白宫与总统会面时,曾以奥巴马已故母亲 Ann Dunham 的人类学博士论文(Dunham 2009)为例,讨论人类学者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Mintz, Sidney.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Penguin Books Parsons. Talcot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Free Press
人类学医患理念浅议:从凯博文到法默和金墉 - 7 - Mintz, Sidney.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Penguin Books. Parsons, Talcott. 1951.The Social System. Free Press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 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3 复旦大学07级社会学系本科生沈蓉 问题的提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死亡而产生的恐惧像一个巨大的千斤顶压在 身上,早已压垮了原本就不太坚强的神经。仔细想来,这实在是一件太正 常的事情了,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向来忌讳这个问题,能回避决 不面对,更不用说进行所谓的“死亡教育”了,于是当真正需要面对这 问题的时候,除了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无比乐观、自信和理性的“超人” 能够迅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留下万言抗癌日记,比如我院的于娟老师, 其他人便只能蹬着空洞的双眼惊恐地等待不多的明天 临终关怀的出现,似乎给这个严肃而严重的问题带来了一线曙光。临 终关怀其实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被称为 hospice或者 terminal care,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 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 理。也就是说,是针对身患绝症的临终病人(以治愈为导向的治疗不再有 效)进行疼痛控制、舒缓疗护、心理支持的服务。(富晓星、张有春:200′ 作为一种为走向生命尽头的绝症病人提供尊严、人道和专业服务的理念, 临终关怀至少可以追溯至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所固定场所和设施,使 无望治愈的患者得到归宿。此后在14世纪和17世纪,临终关怀在西欧各 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促使临终关怀走向进一步的机构化和商业化的动力,则是在19和20 世纪西方医学科研领域有识之士基于临床经验发表的观点和见解。英国 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是举世公认的临终关 怀运动的发祥地。在上世纪50年代,注册护士桑德斯( Dame Cicely 3编者注:此文为复旦大学07级社会学本科生沈蓉同学本科毕业论文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 - 8 -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 ——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3 复旦大学 07 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沈蓉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死亡而产生的恐惧像一个巨大的千斤顶压在 身上,早已压垮了原本就不太坚强的神经。仔细想来,这实在是一件太正 常的事情了,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向来忌讳这个问题,能回避决 不面对,更不用说进行所谓的“死亡教育”了,于是当真正需要面对这一 问题的时候,除了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无比乐观、自信和理性的“超人”, 能够迅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留下万言抗癌日记,比如我院的于娟老师, 其他人便只能蹬着空洞的双眼惊恐地等待不多的明天。 临终关怀的出现,似乎给这个严肃而严重的问题带来了一线曙光。临 终关怀其实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被称为 hospice 或者 terminal care,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 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 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 理。也就是说,是针对身患绝症的临终病人(以治愈为导向的治疗不再有 效)进行疼痛控制、舒缓疗护、心理支持的服务。(富晓星、张有春:2007) 作为一种为走向生命尽头的绝症病人提供尊严、人道和专业服务的理念, 临终关怀至少可以追溯至 11 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所固定场所和设施,使 无望治愈的患者得到归宿。此后在 14 世纪和 17 世纪,临终关怀在西欧各 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促使临终关怀走向进一步的机构化和商业化的动力,则是在 19 和 20 世纪西方医学科研领域有识之士基于临床经验发表的观点和见解。 英国 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ST.Christophers'Hospice)是举世公认的临终关 怀运动的发祥地。在上世纪 50 年代,注册护士桑德斯(Dame Cicely 3 编者注:此文为复旦大学 07 级社会学本科生沈蓉同学本科毕业论文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 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不欲生的 苦难境遇,下定决心改变这一不人道的状况。为了实现为绝症患者提供优 质人道待遇的目标,桑德斯在1967年她创建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 (ST. Christophers' 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 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从而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在医疗 专业人士看来,桑德斯的极具启发性的洞见就是:尽管没有任何医学干预 手段能使病入膏肓者起死回生,但这不等于说濒死者就是完全无助的。因 为惊恐、忧郁和错乱同样在折磨着垂危病人。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一些常 规手段如用药、输氧和注射等,也可酌情使用(参见 Gillick2006:89) 桑德斯这位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先行者的真知灼见和身体力行,引领着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临终关怀传入美 国后立即生根开花,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项人道主义医疗项目。1974年,美 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1982年,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 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这为病人提供了享受临终 关怀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也为美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 策的变化使得各地立即出现临终关怀浪潮。十多年来,美国的临终关怀服 务在处理复合性疼痛和症状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加,服务机构从小的、自愿 组织发展到各种正规的非贏利和赢利机构。 虽然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早已是平常之事,但中国临终关怀只 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台湾谢美娥首先于1982年撰文介绍“ Hospice。” 许多学者对 Hospice和 Hospice care的中文翻译无法真正表达其内涵和 外延而烦恼。 Hospice曾被译为“济病院”或“死亡医院”。 Hospice Care则被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从业者称之为“善 终服务”,在台湾地区则被称为“安宁照顾。”1988年10月天津医学院 在美藉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此后,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及地区纷纷因地制宜地创 办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终关怀》一书的出版。由孟宪武撰写的《临 终关怀》是我国迄今出版的最为全面、系统而实用的临终关怀专著。 此书经著名临终关怀专家崔以泰教授审阅,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作
志愿者视角中的临终关怀实践:基于社会医疗化情境的探讨与反思 - 9 - 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不欲生的 苦难境遇,下定决心改变这一不人道的状况。为了实现为绝症患者提供优 质人道待遇的目标,桑德斯在 1967 年她创建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 (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 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从而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在医疗 专业人士看来,桑德斯的极具启发性的洞见就是:尽管没有任何医学干预 手段能使病入膏肓者起死回生,但这不等于说濒死者就是完全无助的。因 为惊恐、忧郁和错乱同样在折磨着垂危病人。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一些常 规手段如用药、输氧和注射等,也可酌情使用(参见 Gillick 2006: 89)。 桑德斯这位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先行者的真知灼见和身体力行,引领着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临终关怀传入美 国后立即生根开花,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项人道主义医疗项目。1974 年,美 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1982 年,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 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这为病人提供了享受临终 关怀服务的财政支持,同时也为美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 策的变化使得各地立即出现临终关怀浪潮。十多年来,美国的临终关怀服 务在处理复合性疼痛和症状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加,服务机构从小的、自愿 组织发展到各种正规的非赢利和赢利机构。 虽然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早已是平常之事,但中国临终关怀只 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台湾谢美娥首先于 1982 年撰文介绍“Hospice。” 许多学者对 Hospice 和 Hospice Care 的中文翻译无法真正表达其内涵和 外延而烦恼。Hospice 曾被译为“济病院”或“死亡医院”。Hospice Care 则被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从业者称之为“善 终服务”,在台湾地区则被称为“安宁照顾。”1988 年 10 月天津医学院 在美藉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此后,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及地区纷纷因地制宜地创 办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终关怀》一书的出版。由孟宪武撰写的《临 终关怀》是我国迄今出版的最为全面、系统而实用的临终关怀专著。 此书经著名临终关怀专家崔以泰教授审阅,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