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金单界百复生机 【四书五经】大|学 中唐 【译文 【原文】 【译文】 “‘诚”是上天赋子的道理,芳力做到‘藏”,是为人的原则。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 伟大竹,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常高:充 诚实是人不用粒强就会处事得当,不用恩虑就能言谈合适,行为 符合中庸之连,圣人就是这样。‘诚’就是要这释善道,而且牢牢 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足有余,礼仅三百条,藏仅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 以说,如果泛有板高的德行,就不能成板高的道。因此,若子草 把提。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 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赋之处: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慎童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念实 而后行。故日苟不至德,至道 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莲;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茨得新知识: 地贯。 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 减心减意地索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微,身居低位不自弃。国 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离明 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 金陵诗客 【译文】 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沉欢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 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 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我该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商杞国已不足以验过 【原文】 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国此君子以真诚为青。不过,真 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 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 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日: 它;我学习般朝的礼制,般的后斋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冷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 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则,所以任付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减 之谓与?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将长久,保 子日:“吾说夏礼,杞不足 之者,择善而圆执之者也。 排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 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 明辨之,笃行之, 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戒万物。广博深辱可以与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水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 孔子诗蔬喝 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 【译文】 三 【原文】 为也会有所成就, 【原文】 治理天下能够微好汉订礼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 仪,制订法度,考订文乎规范 也,碱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 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 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 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 黄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险 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 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 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 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 从, 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 福衣族 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 从。在下位的人,垂然行为很好,但由于说有尊黄的地位,也不 也。 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 能使人仿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故至诚无急.不息则久,久 诸天地而不停,质诸鬼神而无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减以角身的德行为报本,并从老百姓那 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 里得到险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所谬,立于 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 诸鬼神面无疑,知天也;百世 天地之间而没有婷乱,质询于鬼种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墨 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 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 人出现池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 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瑰也泛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 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 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孚,行为 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 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 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在远处有藏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惫
二 三 二 二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大 学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 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 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 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 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 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 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 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 之谓与?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 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 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 所 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 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 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 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 国 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 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 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 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 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 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 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 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 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 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 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 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 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 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 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 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 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 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 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锦衣贵族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 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 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 虽 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 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 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 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 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 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 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 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 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 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孔子访接舆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 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 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 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 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久 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 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 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 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 完 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 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 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 广 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 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 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 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 为也会有所成就。 秋兴图 层峦叠嶂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 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诚’,是为人的原则。 诚实是人不用勉强就会处事得当,不用思虑就能言谈合适,行为 符合中庸之道,圣人就是这样。‘诚’就是要选择善道,而且牢牢 把握。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 地贯彻。 金陵访客 中 庸 ZHONGYONG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第三章 论语 LUN YU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 儒家学派的首要经典。孔子的学 说以“仁”为核心,他提出了“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也即 所谓“忠恕”之道。孔子提出了“克 己复礼为仁”的著名论断,一定程 度上表现了对普通民众的重视。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了“正名”的 主张,得导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 与孟杀。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就 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而孔 子本人则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 “圣人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第三章 论 语 LUN YU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 儒家学派的首要经典。孔子的学 说以“仁”为核心,他提出了“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也即 所谓“忠恕”之道。孔子提出了“克 己复礼为仁”的著名论断,一定程 度上表现了对普通民众的重视。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了“正名”的 主张,倡导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 与滥杀。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就 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而孔 子本人则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 “圣人
增金单界百望生机 【四书五经】论郎 学|而引篇 XUEERPIAN 学而篇。 【原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 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 有子日:“信近于义,言可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面 人谋面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 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XUEERPIAN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乎?传不习乎?” 者,过,则勿惮政。”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 【译文】 【译文】 【译文】 之本与1”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戴 有子说:“信约若符合义 【译文】 不会有成严,那样的话,从事学理,那么这个约言就可以实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他 白己,(看看白己)潜别人办事是否 习,知识也不会巩因。要把忠诚现。扣果举止庄重符合礼节, 的为人是孝顺父章,尊敬兄 尽心尽力了呢?问朋友往来是否 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 那么就可避遗受侮辱。所依 长,却喜欢留犯上级,这种情 真减呢?我给别人作授赤西,有 想。不跟与白己不同道的人微朋。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 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 漫有好好准备过呢? 友。犯了惜误,要不怕改正。” 可森了。” 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 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志 于最根本的工作,基本的东 西有了,道就由此而产生 了。孝顺父母、草敬兄长这 些“孝饰’准则,应减是 ·行仁爱’的基础吧? 威南高夏 【原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 子日:“父在,观其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母,能蝎其力:事君,能致其 乎?人不知而不幅,不亦君子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 平?” 矣。” 【译文】 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元于说:“人不但要学习, 【译文】 孔于花:“后生小子,在父【译文】 而且对于学过的知识还要接一 孔子说:“考塞一个 母面前就要举顺父母:离开自 子夏说:"(一个人)对待妻 定的时间去实习它,心里不也 人是否孝,其父在世时 己的居室,就要敬爱兄长;做 子,应看重地的品德性情,而不 是狼高兴吗?就连运方与角己 看他的远大志向:其父 事小心谨慎,说话谈实守信:博 要看重地的外纯长相:仔奉父 每,能够褐心尽力:眼待君主 志同道合的人也来请教,自己 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 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 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如何;加果三年内不登 样去修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 能都出生命全力以处:交结丽 友,说话减恳实在。(这样的人) 白己的学问大小而不怨恨,这 变他父亲遣传的优秀品 余力,就再在节本文字上下功 即使自谦说液读过什么书,我 不也是有德行修养的君子吗?” 质,就称得上孝了。” 失好好学习。” 也肯定要花他已经学习过了
二 六 二 七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论 语 XUEERPIAN 学而篇书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他 的为人是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 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 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 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志 于最根本的工作,基本的东 西有了,道就由此而产生 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 些“孝悌’准则,应该是 ‘行仁爱’的基础吧?”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 孔子说:“人不但要学习, 而且对于学过的知识还要按一 定的时间去实习它,心里不也 是很高兴吗?就连远方与自己 志同道合的人也来请教,自己 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的学问大小而不怨恨,这 不也是有德行修养的君子吗?”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 自己,(看看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 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 真诚呢?我给别人传授东西,有 没有好好准备过呢?”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 母面前就要孝顺父母;离开自 己的居室,就要敬爱兄长;做 事小心谨慎,说话诚实守信;博 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 样去修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 余力,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 夫好好学习。”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 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 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对待妻 子,应看重她的品德性情,而不 要看重她的外貌长相;侍奉父 母,能够竭心尽力;服侍君主, 能豁出生命全力以赴;交结朋 友,说话诚恳实在。(这样的人) 即使自谦说没读过什么书,我 也肯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 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信约若符合义 理,那么这个约言就可以实 现。如果举止庄重符合礼节, 那么就可避免遭受侮辱。所依 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 可靠了。” 城南高隐 杏园夜宴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 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 不会有威严,那样的话,从事学 习,知识也不会巩固。要把忠诚 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 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 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 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译文】 孔子说:“考察一个 人是否孝,其父在世时, 看他的远大志向;其父 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 如何;如果三年内不改 变他父亲遗传的优秀品 质,就称得上孝了。” 点苍秀水 学而篇 XUEERPIAN 谨言守礼 士子问农
罐金单界百复生机 【四书五经】论郎 学|而引篇 XUEERPIAN 【原文】 【原文】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 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德归厚矣。” 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 【译文】 曾子说:"对死者的丧葬 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与1” 乳子说:“君子饮食不道求之礼能慎重地对待,对过世 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微事敏已久的人能不断逆思怀念 【译文】 提,说话谨慎,主动结交有道德 这样自然会导致社会风俗道 子禽向子查问道:“先生到 【原文】 的人以端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 德的日趋浮厚了,” 了一个国家,总能听到这个国 子日:“巧言令色,鲜魏 家的政事,是白己去打听的呢, 上好学了。” 疏山云海 仁!” 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 【译文】 贡说:“先生是靠为人温和、善 孔子就:”一个人如果满 良、巷敬、庄重、谦垂便人乐 口花言巧语,游脸堆起讨好的 意主动向他讲述而了解到情况 笑容,那么他是很少有莲德仁 的。先生求取消息的方式,也 义的。 许问别人不一样吧? 盗行于谷 餐服之好 【原文】 【原文】 【原文】 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不知人也,” 而无骄,何如?”子日:“可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原文】 【译文】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之,亦不可行也。” 子日:“道千乘之国,敬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就不 也。” 【译文】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了解自己,只忧意白己就不了解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遇事 时,” 别人。 【译文】 都能做到怡到好处为可青。以萌 子真说:“黄穷却不去巴 【译文】 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景可贵的 结卓迎人,富童而不骄做 地方也在于此。他门做事,无论事 孔于花:”治理一个大 大,这祥的人怎么样?”孔子 大事小,都以礼来衡量,都以做到 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 说:“可以。但还不如黄穷而 恰到好处为目的。但是,倘若遇到 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 仍然乐观,富黄却遂虚有礼 行不通的时候,为求恰当而求恰 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 用民力。” 节的人。” 当,不用一定的制度规矩去加以 制约,也是不可行的
二 八 二 九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论 语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 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 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到 了一个国家,总能听到这个国 家的政事,是自己去打听的呢, 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 贡说:“先生是靠为人温和、善 良、恭敬、庄重、谦逊使人乐 意主动向他讲述而了解到情况 的。先生求取消息的方式,也 许同别人不一样吧?”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 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敏 捷,说话谨慎,主动结交有道德 的人以端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 上好学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遇事 都能做到恰到好处为可贵。以前 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 地方也在于此。他们做事,无论事 大事小,都以礼来衡量,都以做到 恰到好处为目的。但是,倘若遇到 行不通的时候,为求恰当而求恰 当,不用一定的制度规矩去加以 制约,也是不可行的。” 玉川放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对死者的丧葬 之礼能慎重地对待,对过世 已久的人能不断追思怀念, 这样自然会导致社会风俗道 德的日趋淳厚了。”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 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就不 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就不了解 别人。”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译文】 孔子说 :“ 治理 一 个大 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 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 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 用民力。” 贤淑之妇 青山隐居 迤行于谷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 仁!”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满 口花言巧语,满脸堆起讨好的 笑容,那么他是很少有道德仁 义的。” 春秋礼器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 结奉迎人,富贵而不骄傲自 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 说:“可以。但还不如贫穷而 仍然乐观,富贵却谦虚有礼 节的人。” 学而篇 XUEERPIAN 疏山云海 论书士子
增金单界百望生机 【四书五经】论郎 为|政篇 WEIZ园ENGPIAN 为政篇。 【原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子日:“多闻阙疑,慎言其 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 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 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日:“殷因于复礼,所损益,可知孔子对日:“举直错储枉,则民 WEIZHENGPIAN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之以礼,有耻且格。”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诱导百 也”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 【译文】 姓。用刑罚来整领他们,他们可 【译文】 孔子说:“多听,有怀疑 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签说: 以克制自己免于犯菲,但不知道 于张问:”十代以后的礼权 “提拔正直的人,他他们安置 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 犯菲是可联的:用道德来语孚百 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 在邪恶的人上面,百姓就会服 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 姓,用礼教来约来他们,他们不 “般朝沿表夏朝的礼仪制度,所 从:如果提拔邪曲的人,把他 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仅有耻每心,还能白己改正缺点 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 们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 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 饼误。” 道的。周朝沿裘般朝的礼仅刺 就不会戢从。” 信的部分,谨快地施行,就能 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 减少懊峰。言语的错误少,行 可以知道的。将来扣果有某个 为的模博少,官职俸禄就在 朝代继承周朝,就是以后一百 这里面了。” 代它的礼仪制度包是可以依此 类拉而预先知道的。” 孔子求学 【原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原文】 家林论道 孟武伯问幸。子日:“父母 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 唯其疾之忧。” 【原文】 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 而不学,则殆。” 为师矣,”子日:“君子不器,” 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 子日:“为政以德,警如北 【译文】 日:“何谓也?”子日:“生,事 【译文】 【译文】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 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于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 能,则功。” 子日:“《诗》三百,一言以 说:“作为儿女要特别为父身 礼.” 就会上当受隔:空想而不学习,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 【译文】 蔽之,日:‘思无邪。” 的我病而操心。 【译文】 就会疑惑不解。” 以做老师了。”孔子说“若子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 道之成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 不能像器显一样,只有一定 敬忠心和互相越酚,应被怎么 【译文】 他:“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 学琴顺我 的用论。 办?”孔于说:“你对符他们态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政 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 度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你算 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 老爱幼,他们就会对你尽心漏 的位置上,众星都拱卫着它。” 母活着,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 力了;你提拔德才米备的人 孔于说:“《诗经》三百高, 们:父导死了,按规定的礼节理 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戴会互 可以用一句话概指它,就是恶 莽他们,祭把他们。” 相粒励。” 想纯正无邪念
三 0 三 一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论 语 WEIZHENGPIAN 为政篇书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政 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 的位置上,众星都拱卫着它。”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 想纯正无邪念。” 翠林论道 官衙回避牌 野畔高谈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诱导百 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他们可 以克制自己免于犯罪,但不知道 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诱导百 姓,用礼教来约束他们,他们不 仅有耻辱心,还能自己改正缺点 错误。” 孔子求学 道之以政 【原文】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 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译文】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 他:“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 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 母活着,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 们;父母死了,按规定的礼节埋 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 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 说:“作为儿女要特别为父母 的疾病而操心。” 【原文】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 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孔子说:“多听,有怀疑 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 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 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 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 信的部分,谨慎地施行,就能 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 为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 这里面了。” 学琴师襄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 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 “提拔正直的人,他他们安置 在邪恶的人上面,百姓就会服 从;如果提拔邪曲的人,把他 们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 就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 就会上当受骗;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疑惑不解。”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 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 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君子 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 的用途。”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 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 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 敬忠心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 办?”孔子说:“你对待他们态 度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你尊 老爱幼,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 力了;你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互 相勉励。”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 曰:“殷因于复礼,所损益,可知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 也。”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礼仪 制度可以知道吗? ”孔子说: “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 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 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 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 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某个 朝代继承周朝,就是以后一百 代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依此 类推而预先知道的。” ○ 为政篇 WEIZHENGP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