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金单界百望生机 【四书五经】大学 大!学 【译文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白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 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春的 的下属:如果厌意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 人在家显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 待你的上司;扣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 付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总爱可以 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愚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 用于统治民众。 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惠在你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 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 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睑。 【原文】 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 《诗经》说:“兄弟和啦。”兄弟和壁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 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架矩之道”。 都和腔。《诗经》说:“容税举止庄重产肃,成为四方田家的表率。” 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 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几于,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 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译文】 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诗经》说:“使人心忧浅眼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百经喜处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 絮矩之道。 以说是老百姓的父芬了。《诗经》说:“巍城的南山啊,岩石岸主 齐家之士 显赫的尹太师竹,百姓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换。 【原文】 【译文】 销有偏顿,就会被天下人拉翻。《诗经》说:“般朝没有長失民心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能朝作个借鉴吧,宁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 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藏能得到国 老百灶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部儿,老百姓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也会问样跟着去微。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拉 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己及人的“紧矩之道”。 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长也;悲者,所以使众也。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 卜南 《诗》云:“桃之天天,其叶 子告庙文》 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跪。”有 秦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 术非 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 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 僇矣。 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 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 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不式,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 志 国,在齐其家。 , 事降,日月之 商書月孔 【原文】 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 【译文】 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前先注重修养您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 【原文】 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 给使用,德是报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园者 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 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报本,那就会和老石姓争奋利益。所以,君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 王聚财敛黄,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 念 1 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 这正扣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他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签你:财 以君子有黎矩之道也。 入:货悴而入者,亦停而出。 黄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夫去
一 三 一 二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大 学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 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矩之道。 【译文】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 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 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 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 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 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 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 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 矩之道”。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 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 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 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 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 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 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 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 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 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 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 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 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 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 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 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 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 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 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 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 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 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 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翠岭叠嶂 诚意君子 渔家傲游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 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 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 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 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 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 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 国,在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 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 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 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 用于统治民众。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 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 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 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 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 以君子有 矩之道也。 【译文】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 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 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 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 己及人的“ 矩之道”。 齐家之士 《卜商帖》 《孔子观鲁庙文轴》 大 学 DAXUE
增器非平百装生机 【四书五经】大|学 大!学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康诰》日“惟命不于常,” 《康语》说:“天连命是不会始终扣一的。”这就是说,行善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发现督才而不能选拔,达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节》说:“楚国设有 恶人而不能丢免,丢竞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 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剪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泛有什么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 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造背人的本性,灾难 《楚书》日:“楚国无以为宝,惟 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 必定要落到白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 善以为宝,”舅犯日“亡人无以 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 忠诚信义去花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使会失去一切。 为宝,仁亲以为宝, 必速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 【译文】 忠信以得之,骄奉以失之。 《秦警》说:“如果有这样 【译文】 一位大臣,忠减老实,或然没 【原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需的人多,消贵财富的人 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购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 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在,消雪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 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 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 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本领,就如问他自己有一样: 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泛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 【原文】 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却不喜好志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微事却做不成的:泛有不把国 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 《秦誓》日:“若有一个臣 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 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 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需。人之有技,若已有 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 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 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 财者也。 【译文】 能日有花 之,人之意圣,其心好之,不密 扣果别人有本领,他就护总 玉铁子说:“养了四匹马 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能保 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 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 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加何 去养鸡养稀;祭粑用冰的脚大 有技,娟疾以恶之,人之意圣, 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 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 而违之俾不通,是不能容,以不 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 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候之家, 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 就不要去收留擅刮民财的家 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 表容金济 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 臣。与其有擅刮民财的家臣】 人流放,把他们翼迎到边远的 不如有偷盖赤西的家巨。”这 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 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问住在 【原文】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减以 能恶人, 国中。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 孟献子日:“斋马桑不察于 时黄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 悟分明。 军湖闲吟 厅村适国 鸡原,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 利益。 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 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 敛财黄,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 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 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 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 临。这时蔓有贤能的人,却也 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 泛有办法悦放了。所以,一个 无如之何奖!此谓国不以利为 国家不应该以财貫为利益,而 利,以义为利也。 应减以仁义为利益
一 五 一 四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大 学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 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 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 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 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 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 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 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 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 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 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 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 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 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 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 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 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 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 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 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 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 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 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 财者也。 【原文】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 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 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 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 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 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 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 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 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 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 忠诚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译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 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 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 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 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 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映日荷花 夹谷会齐 【译文】 《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 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 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 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 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 为宝,仁亲以为宝。”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 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 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 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 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 而违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 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 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 能恶人。 【译文】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 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 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 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 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 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 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 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 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 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 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 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 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 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 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 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 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 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 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 国中。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 憎分明。 野村适隐 平湖闲吟 君子修德 大 学 DAXU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第二章 中庸 ZHONGYONG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 典之一。一般认为,《中庸》是孔 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主要发挥了 孔子“中庸”的思想,该书讲述儒 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 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 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 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顿,无过 无不及,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 道。同时,它还要求人们以至诚的 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以达到 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作为传统 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有些 内容和观点,在今天还有较大的 借鉴意义
一 七 一 六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大 学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第二章 中 庸 ZHONGYONG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 典之一。一般认为,《中庸》是孔 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主要发挥了 孔子“中庸”的思想,该书讲述儒 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 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 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 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 无不及,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 道。同时,它还要求人们以至诚的 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以达到 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作为传统 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有些 内容和观点,在今天还有较大的 借鉴意义
增金单界百望生机 【四书五经】中嘶 中唐 中庸。 【译文】 【译文】 人的自丛禀战叫做“性”,顾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竹!他喜欢向人问问题,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提,采钠连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 ZHONGYONG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泛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 伞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肼中去却 【原文】 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 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裤了中席之道却连一个月 也是谨镇的。 时间也不能竖持。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霞入公门 孔子说:“瓶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 修道之谓教, 【译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 【原文】 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荐也不让它失去,” 喜怒哀乐没有表瑰出来的时候,叫微"中”;表现出来以后符 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 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舞 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遵猫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使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译文】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生长繁育了。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辞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 也 为舜乎!”子日:“人皆日予 刃可以线踏而过,中庸却不客易微到。”于路问什么是强。孔于花 知,”驱而纳诸罟撞陷阱之中, 你是说雨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 【原文】 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日·予知, 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南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 喜忽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子日:“回之为人也,择乎 也不后峰,这是北方的‘强”,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身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失之矣” 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 减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 物育焉。 持中主而不偏不得,这才是真 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放变 【原文】 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 【原文】 子日:“天下国家可均也, 家政治黑晴时坚持操守,宁死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 德英 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改,这才是真‘强”啊引”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译文】 不可能也。” 长万 时中,小人反之中廉也,小人而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国 子路问强。子日:“南方之 无忌惮也。” 为君子随时做到近中、恰当:小人之所以造背中庸,是国为小人 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 肆无忌禅,无所顾点。”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 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席大概是最高的您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 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 子日:“道之不行也,我知 实行它的]” 氏,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乳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 过了中庸的度,愚兵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魏贤者过 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 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 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 不到。就像人们辱天郊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会出滋 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也, 鲜能知味也” 味。 不变,强哉矫!
一 九 一 八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中 庸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 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 知。’驱而纳诸罟 陷阱之中, 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 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 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 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 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 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 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 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 “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 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 ‘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 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 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 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 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 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 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 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 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 不改,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 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 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 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 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不 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敬入公门 长江万里 谦谦君子 ZHONGYONG 中 庸 书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 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 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 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 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 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 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 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 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 也是谨慎的。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 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 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 实行它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 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 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 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 味。”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 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 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 生长繁育了。 报德英华 中 庸 ZHONGYONG
增器雕平百复生机 【四书五经】大|学 虫麝 【原文】 【译文】 【原文】 【译文】 子日:“素隐行怪,后世有 孔子说:“迪求隐特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促 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 人来记遂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接照中 其外, 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 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特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 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 的。真正的君子遵中席之道,即使一生联默无闻不藏人知道也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 想。 处于富黄的炮位,就做富 子依乎中痛,通世不见知而不 不后梅,这只有圣人才能微得到。 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 童人应做的事:处于笺贱的状 悔,唯圣者能之,” 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 况,就做筑践人应做的事:处 【译文】 入而不自得焉。 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蔓然愚球,忽可以知道君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 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 【原文 子的遵:但它的最景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并不清楚的地方。香 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 做在患难之中应微的事。君子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 通男女茧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于的道:但它的景高深境界,即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 君子特 悬,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 便是圣人也有微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 自得的。 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 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 处于上位。不数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册在上位的 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行险以徽幸,子日:“射有似乎 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 人。病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卷了。上不抱 ”善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 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怨天命,下不抱态别人。 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 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能而走险妾图茂得 也,人犹有所德,故君子语大, 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新一样,射不中靶子, 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 【译文】 应减到角己身上去找原因。 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加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 不算是道了。 【译文】 0 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 “一个人做到忠怒,离道也就差不运了。什么叫忠怒呢?不愿 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淡有淮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 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忽不要施加给别人。 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无想好,微起来就不会遗 察乎天地。 高士昆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 受提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您之 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 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朵就不会行不通。 【原文】 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克不能治理好民 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微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 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 到;作为一个臣民应减对君 靠秋野面 【原文】 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 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王微到的,我设有能够微到: 用,得不到明友的信任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 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 “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 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 不愿,亦勿施于人。 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 言前定则不给,事前定则不因 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也有方法:对父母要本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 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 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 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到刷友的信任:孝顺父 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 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 母池有方法:要使白己 地方,不敢不越动自己努力: 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 诚实,如果不诚实,就不 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 会孝顺父母:使自己诚 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 就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 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 实也有方法:明白什么 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 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释的 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 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 言,君子胡不糙慥尔!“ 君子怎么会不,志辱该实呢?” 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就不能使自己或实
二 一 二 0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百代垂范 书 大 学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 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 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 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 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 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 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 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 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 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 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 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 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 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 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 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 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 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 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 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 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 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 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 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 不 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 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 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 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 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 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 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 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 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 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 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 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 诚实,如果不诚实,就不 会孝顺父母;使自己诚 实也有方法:明白什么 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 就不能使自己诚实。 君子论道 暮秋野游 君子侍宴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 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 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 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 悔,唯圣者能之。”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 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 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 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 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 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 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 言,君子胡不 尔!” 【译文】 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 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 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 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 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 不算是道了。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 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 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 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 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 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 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 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 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 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 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 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 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 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 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 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 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 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 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 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 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 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 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 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 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 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普 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 即 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 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 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 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高士观瀑 ○ 中 庸 ZHONG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