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楚星教研所2008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福建) 第I卷(选择题共21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首先那些武林高手,作为艺术想像中人间最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售价倾心的魅力 这些人物本事高级,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又全然不存在朝庭王法、 官府律令。而且,这种人行藏出处又是随机而定,实在快活之极。中国人自古而来束缚很多, 到不了此等境界,亦却心向往之。文学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多半印证着现实生活的缺失 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总量怀有深刻憧憬,否 则,很难解释古典小说《水浒》为什么历来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在文学评论和文史研究中 人们总是不大注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反向关系,以为作品叙说的事况该是生活的常态。这种 观点可以称之文学研究中的机械反映论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武侠小说,尤其是所谓“新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 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一个可作比较的例子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盛行的“星球大战 一类科幻作品颇有相似之处,虽说一个是旧时代遗梦,一个是未来情怀,然而故事里边那些 超自然力量的描述,两下却是如出一辙。如新武侠小说已将“内功”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 能的地步。差不多可以与激光武器相匹敌。有人认为,武侠由“剑”至“内功”,可以概括 为叙事模式演变的“文人化”过程。其说大有道理。不过,这里边不能说没有近世中国人那 种落后于人而又自寻安慰的心理情结。当年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击败俄国大力士,轰动一时 在国人眼里那决不是竞技的小事,而是一桩为民雪耻的壮举。如今,听说中国功夫与激光武 器媲美,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刻在倡言科学的“五四”时期,鲁迅曾撰文调整晩 清大学士刚毅之流欲以拳术抵御外侮的荒唐念头。谁料大半个世纪过后,中国人的这种浪漫 之想丝毫未减。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情结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载体。平心而论, 中国的武侠小说确实比西方的科幻小说好看得多。大概是由于武侠小说多半结合历史背景的 缘故,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故而耐看。而科幻小说缺乏经验依托,看上去有点不着边际 在中国,科幻小说除了儿童,不大有人欣赏。(钱钟书文) 1.第一段说“作为艺术想象中人间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令人倾心的魅力”的原因是 A.在中国人深层的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怀有深刻的憧憬。 B.武林高手本事高超,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行为壮举又结合了历史的 背景,故而耐看。 C..武侠小说中侠士脑子里全然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律令,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所以 人们在束缚甚多的现实中心向往之。 D.中国功夫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 2.对文中“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科幻作品缺乏经验依托”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A.文化底蕴是指中国武侠小说结合历史。 B.文化底蕴是指武林高手为民雪耻的侠义行为。 C.经验依托是指科学技术的依据 D.经验依托是指现实生活基础。 参考答案 1.A(B“耐看”错:C不是“常态”;D“骄傲”不当) 2.AD(B“行为”错:C“科学技术依托”错)
湖北楚星教研所 2008 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福建)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1 分) 一、(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首先那些武林高手,作为艺术想像中人间最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售价倾心的魅力。 这些人物本事高级,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又全然不存在朝庭王法、 官府律令。而且,这种人行藏出处又是随机而定,实在快活之极。中国人自古而来束缚很多, 到不了此等境界,亦却心向往之。文学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多半印证着现实生活的缺失。 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总量怀有深刻憧憬,否 则,很难解释古典小说《水浒》为什么历来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在文学评论和文史研究中, 人们总是不大注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反向关系,以为作品叙说的事况该是生活的常态。这种 观点可以称之文学研究中的机械反映论。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武侠小说,尤其是所谓“新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 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一个可作比较的例子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盛行的“星球大战” 一类科幻作品颇有相似之处,虽说一个是旧时代遗梦,一个是未来情怀,然而故事里边那些 超自然力量的描述,两下却是如出一辙。如新武侠小说已将“内功”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 能的地步。差不多可以与激光武器相匹敌。有人认为,武侠由“剑”至“内功”,可以概括 为叙事模式演变的“文人化”过程。其说大有道理。不过,这里边不能说没有近世中国人那 种落后于人而又自寻安慰的心理情结。当年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击败俄国大力士,轰动一时, 在国人眼里那决不是竞技的小事,而是一桩为民雪耻的壮举。如今,听说中国功夫与激光武 器媲美,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刻在倡言科学的“五四”时期,鲁迅曾撰文调整晚 清大学士刚毅之流欲以拳术抵御外侮的荒唐念头。谁料大半个世纪过后,中国人的这种浪漫 之想丝毫未减。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情结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载体。平心而论, 中国的武侠小说确实比西方的科幻小说好看得多。大概是由于武侠小说多半结合历史背景的 缘故,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故而耐看。而科幻小说缺乏经验依托,看上去有点不着边际。 在中国,科幻小说除了儿童,不大有人欣赏。(钱钟书文) 1.第一段说“作为艺术想象中人间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令人倾心的魅力”的原因是 A.在中国人深层的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怀有深刻的憧憬。 B.武林高手本事高超,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行为壮举又结合了历史的 背景,故而耐看。 C..武侠小说中侠士脑子里全然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律令,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所以 人们在束缚甚多的现实中心向往之。 D.中国功夫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 2.对文中“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 ....”“科幻作品缺乏经验依托 ....”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A.文化底蕴是指中国武侠小说结合历史。 B.文化底蕴是指武林高手为民雪耻的侠义行为。 C.经验依托是指科学技术的依据。 D.经验依托是指现实生活基础。 参考答案: 1.A (B“耐看”错;C 不是“常态”;D“骄傲”不当) 2.A D( B“行为”错;C“科学技术依托”错)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低温与长寿 除了遗传,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寿命的长短。而长寿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两种长期被关注 的理论。一是吃七八分饱更长寿,二是体温较低能増加寿命。现在前一个理论得到较多的硏 究结果证实,而第二个理论也在得到研究的验证。而且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今天,人类进化的最终结果是,正常人的体温平均是37摄氏度,而体温过高和过低人 都不能承受,因此人属于恒温动物。但是,有人怀疑37摄氏度是否就是人的最佳温度,尤 其是在寿命与体温的关系上。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就寿命而言,37摄氏度也许不是 最佳温度,而36.5摄氏度可能更妤。把小鼠的正常体温降低0.5摄氏度,它们的预期寿命 最高可增加20%,这相当于人增加了78年的寿命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饮食比正常小鼠低三分之一热量的小鼠寿命要延长40%, 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与此同时,饮食少(主要是饮食中的热量少)三分之一的 小鼠或哺乳动物的体温又会下降0.5摄氏度或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低体温有助于延缓衰老,还是低热量饮食简单地导致了低体温呢?要弄清直接的因果 关系是比较难的,因为无论环境温度怎样,哺乳动物维持着恒温。为了找到其中的奧秘,康 蒂的研究小组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降低小鼠的体温。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分离蛋白2的基因, 这种基因能把通常细胞线粒体制造化学能的任务转化为促使线粒体释放能量,并以散热的方 式体现 把这种基因植入小鼠大脑下丘脑和靠近该区域感知和控制体温的一群脑细胞中,这些细 胞群类似于自动调温器。植入的基因能有效加热自动调温器。结果,就让大脑误以为身体温 度较高而发出降温指令,使得小鼠的身体降温0.3~0.5摄氏度。 而这种降温对雌鼠和雄鼠的寿命影响是不一样的。降温后雌鼠的预期寿命延长20%,而 雄鼠只延长12%,而且小鼠似乎生活得很健康,直到它们死亡。因为,它们并非只是简单地 延长了衰弱的老年时期,而是过着有质量的健康生活 这个研究证明,限制饮食的抗衰老效果是与低体温相联系的。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低体 温延缓了新陈代谢和身体其他副产品的产生,如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损害细胞和促使细胞衰 老的元凶。由此,也使得细胞的寿命延长,因而增加了寿命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4期下) 3.下列关于“人体温度与寿命”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人的寿命的长短,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自身血液温度的高低。 B.人的正常体温平均是37摄氏度,如果人体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就会明显减少自身 寿命。 C.适度降低体温有利于人的长寿这一结论,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才初步得到权威证 实的 D.对追求长寿的人而言,最佳体温是36.5摄氏度,这已被有关动物的实验结果所证实。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37摄氏度是人类生存的最佳体温这一说法,最近以来受到了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挑战 B.科研人员发现,饮食的多少与人的寿命长短密切相关,在同样条件下,饭量小的人
二、(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 低温与长寿 除了遗传,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寿命的长短。而长寿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两种长期被关注 的理论。一是吃七八分饱更长寿,二是体温较低能增加寿命。现在前一个理论得到较多的研 究结果证实,而第二个理论也在得到研究的验证。而且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今天,人类进化的最终结果是,正常人的体温平均是 37 摄氏度,而体温过高和过低人 都不能承受,因此人属于恒温动物。但是,有人怀疑 37 摄氏度是否就是人的最佳温度,尤 其是在寿命与体温的关系上。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就寿命而言,37 摄氏度也许不是 最佳温度,而 36.5 摄氏度可能更好。把小鼠的正常体温降低 0.5 摄氏度,它们的预期寿命 最高可增加 20%,这相当于人增加了 7~8 年的寿命。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饮食比正常小鼠低三分之一热量的小鼠寿命要延长 40%, 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与此同时,饮食少(主要是饮食中的热量少)三分之一的 小鼠或哺乳动物的体温又会下降 0.5 摄氏度或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低体温有助于延缓衰老,还是低热量饮食简单地导致了低体温呢?要弄清直接的因果 关系是比较难的,因为无论环境温度怎样,哺乳动物维持着恒温。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康 蒂的研究小组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降低小鼠的体温。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分离蛋白 2 的基因, 这种基因能把通常细胞线粒体制造化学能的任务转化为促使线粒体释放能量,并以散热的方 式体现。 把这种基因植入小鼠大脑下丘脑和靠近该区域感知和控制体温的一群脑细胞中,这些细 胞群类似于自动调温器。植入的基因能有效加热自动调温器。结果,就让大脑误以为身体温 度较高而发出降温指令,使得小鼠的身体降温 0.3~0.5 摄氏度。 而这种降温对雌鼠和雄鼠的寿命影响是不一样的。降温后雌鼠的预期寿命延长 20%,而 雄鼠只延长 12%,而且小鼠似乎生活得很健康,直到它们死亡。因为,它们并非只是简单地 延长了衰弱的老年时期,而是过着有质量的健康生活。 这个研究证明,限制饮食的抗衰老效果是与低体温相联系的。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低体 温延缓了新陈代谢和身体其他副产品的产生,如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损害细胞和促使细胞衰 老的元凶。由此,也使得细胞的寿命延长,因而增加了寿命。 (选自《百科知识》2007 年第 4 期下) 3.下列关于“人体温度与寿命”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关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人的寿命的长短,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自身血液温度的高低。 B.人的正常体温平均是 37 摄氏度,如果人体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就会明显减少自身 寿命。 C.适度降低体温有利于人的长寿这一结论,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才初步得到权威证 实的。 D.对追求长寿的人而言,最佳体温是 36.5 摄氏度,这已被有关动物的实验结果所证实。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37 摄氏度是人类生存的最佳体温这一说法,最近以来受到了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挑战。 B.科研人员发现,饮食的多少与人的寿命长短密切相关,在同样条件下,饭量小的人
要比饭量大的人长寿。 C.有关科研成果证明,低热量饮食有助于长寿,是通过降低身体温度起作用的 D.细胞线粒体的本来功能本来是为动物体制造能量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起释放 能量的作用。 参考答案 3.C(A项表述片面,人的寿命长短还有遗传等许多因素;B项原文是“过低”或“过高”, 与“低于”或“高于”意思不等同,且原文下文说的是“难于承受”,也不等同于“减 少寿命”;D项“最佳体温应是36.5摄氏度“的表述过于肯定,原文用的是或然性表述) 4.B(原文是说摄入热量少的相对长寿,而饭量大小与热量多少并非等比例关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说钓 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 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 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 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 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 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 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 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 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 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 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 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太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货之门忍黄风尘之路终息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数数:次次、多次的意思。 ②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 升降、调动等事。 5.对下面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疾:迅速 B.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逮:直到 C.其数试而不遇也 数:多次 D.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6.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B.无何,浮子寂然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C.乃收竿持鱼以归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要比饭量大的人长寿。 C.有关科研成果证明,低热量饮食有助于长寿,是通过降低身体温度起作用的。 D.细胞线粒体的本来功能本来是为动物体制造能量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起释放 能量的作用。 参考答案: 3.C(A 项表述片面,人的寿命长短还有遗传等许多因素;B 项原文是“过低”或“过高”, 与“低于”或“高于”意思不等同,且原文下文说的是“难于承受”,也不等同于“减 少寿命”;D 项“最佳体温应是 36.5 摄氏度“的表述过于肯定,原文用的是或然性表述) 4.B(原文是说摄入热量少的相对长寿,而饭量大小与热量多少并非等比例关系)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7 题。 说 钓 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 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 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 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 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 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 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 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 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①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 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 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②,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 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数数:次次、多次的意思。 ②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 升降、调动等事。 5.对下面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疾:迅速 B.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逮:直到 C.其数试而不遇也 数:多次 D.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6.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B.无何,浮子寂然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C.乃收竿持鱼以归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吾将唯鱼之求 施从良人之所之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钓鱼“求得”譬喻科第求取,并非简单类比,也不是意在看破仕途,向往归隐。 B.“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从积极一面说,似乎是事无止境,而从沽名钓誉、贪 得无厌的意义上来讲,则是欲壑难填的魔障。 C.文章以叙述法十分细腻地叙写钓鱼求大的全过程,不仅记述行为,而且摹写心态和心理 感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 D.“其趣或类于求得”,是说好像“求得”,然而“趣”实非求得,“得”是一种欲望而已 参考答案 5.D(比:相同、相等。) 6.C(C项两个皆为连词,可以翻译为“于是、便、就”;A项前一个为介词,引出地方,不 翻译,后一个为介词,相当于“于”,可以翻译为“在”:B项前一个为代词,译为“为 什么”,后一个为副词,译为“多么”D项第一个为结构副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后一个为动词,翻译为“到”。) 7.C(“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错。)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 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 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 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 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 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 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 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 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 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 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 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 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 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 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 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象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住观瞧,蹲下注视 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 就象钓了条小鱼:如果受吏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 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能 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 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那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老婆 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 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 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D.吾将唯鱼之求 施从良人之所之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钓鱼“求得”譬喻科第求取,并非简单类比,也不是意在看破仕途,向往归隐。 B.“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从积极一面说,似乎是事无止境,而从沽名钓誉、贪 得无厌的意义上来讲,则是欲壑难填的魔障。 C.文章以叙述法十分细腻地叙写钓鱼求大的全过程,不仅记述行为,而且摹写心态和心理 感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 D.“其趣或类于求得”,是说好像“求得”,然而“趣”实非求得,“得”是一种欲望而已。 参考答案: 5.D(比:相同、相等。) 6. C(C 项两个皆为连词,可以翻译为“于是、便、就”;A 项前一个为介词,引出地方,不 翻译,后一个为介词,相当于“于”,可以翻译为“在”;B 项前一个为代词,译为“为 什么”,后一个为副词,译为“多么”; D 项第一个为结构副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后一个为动词,翻译为“到”。) 7. C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错。)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 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 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 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 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 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 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 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 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 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 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 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 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 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 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 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象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住观瞧,蹲下注视 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 就象钓了条小鱼;如果受吏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 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能 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 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那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老婆 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 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 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什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慢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 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 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 乎?”曰:“未知,焉得仁?”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慢色。(3分) 译文 ②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3分) 译文 (2)应该怎样理解孔子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4分) 答 8.(1)见译文。(2)孔子认为不因个人得志失志而或喜或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行为是“忠 心”的行为:宁可放弃个人财产移居他乡也坚决不同违背礼教的“弑君”者合作的行为是“清 高”的行为 文言文译文: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没有喜悦的样子;几次被免职,没有怨恨 的样子。每次免职都把自己原先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告诉新任的令尹。他这个人怎么样 呢?”孔子说:“算得忠心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 呢?”子张又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丢棹不要,离开齐国 到了别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便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 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又离开了。陈文子这个人怎么 样呢?”孔子说:“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 仁呢?”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1)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3分) (2)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3分) 9.()“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淸韵,呈现岀清幽澄明的境 界 (2)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 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 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大意正确即可酌情给分。) 默写。(6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9 分) 四、(32 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慢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 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 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 乎?”曰:“未知,焉得仁?”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慢色。(3 分) 译文: ②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3 分) 译文: ⑵应该怎样理解孔子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4 分) 答: 8. ⑴见译文。 ⑵孔子认为不因个人得志失志而或喜或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行为是“忠 心”的行为;宁可放弃个人财产移居他乡也坚决不同违背礼教的“弑君”者合作的行为是“清 高”的行为。 文言文译文: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没有喜悦的样子;几次被免职,没有怨恨 的样子。每次免职都把自己原先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告诉新任的令尹。他这个人怎么样 呢?”孔子说:“算得忠心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 呢?”子张又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丢掉不要,离开齐国, 到了别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便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 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又离开了。陈文子这个人怎么 样呢?”孔子说:“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 仁呢?”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3 分)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3 分) 9.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 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 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 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大意正确即可酌情给分。) 10.默写。(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