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e normoblast): 胞体:直径7~10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或者说紫黑色团块状。 胞质:量多,淡红鱼或灰红色,无题粒。 (5)红细胞(erythrocyte): 胞体:直径平均7.2um: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三)单核细胞系统 (1)原单核细胞(monoblast): 胞体:直径14~25u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 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为淡紫 红色。 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颗粒无或有少许。 (2)幼单核细胞(premonocyte): 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消失: 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 胞体:直径12~20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 胞质:量多,呈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 (四)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lymphoblast):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膜浓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2)幼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 胞体:直径10~一16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细胞粗。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 (五)浆细胞系统: (1)原浆细胞(plasmablast): 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占胞体的23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紫红色,核2一
11 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 7~10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或者说紫黑色团块状。 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5)红细胞(erythrocyte): 胞体:直径平均 7.2um;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三)单核细胞系统 (1)原单核细胞(monoblast): 胞体:直径 14~25u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 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为淡紫 红色。 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颗粒无或有少许。 (2)幼单核细胞(premonocyte): 胞体:直径 15~25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消失; 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 胞体:直径 12~20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 胞质:量多,呈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 (四)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lymphoblast): 胞体:直径 10~18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膜浓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2)幼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 胞体:直径 10~16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细胞粗。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 (五)浆细胞系统: (1)原浆细胞(plasmablast): 胞体:直径 15~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占胞体的 2/3 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紫红色,核 2~
5个。 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有核旁淡染区,可有空泡。 (2)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 胞体:直径12~16um,呈椭圆形。 胞核:圆形,常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染呈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无。 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3)浆细胞(plasmacyte): 胞体:直径8~15um,呈椭圆形。 胞核:圆形、较小,占胞体3,有时可见双核,核常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副染色 质为淡红色,形似龟背状,少数呈车轮状,核仁无。 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核旁常有明显的半月形淡染区,偶见少许嗜天青 颗粒。 (六)巨核细胞系统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胞体:直径15一30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凹陷、折叠,胞核1一2个。 胞质:较少、深蓝色,周边深浓,无颗粒。 (2)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30~50um: 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曲,呈肾形或分叶状。 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质呈淡红。 (3)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40~70um,前时可达100um。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充满大量较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4)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thromoctogenic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40~70um,有时可达100um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淡红色颗粒。 (5)裸核型巨核细胞(naked megakaryocyte):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无或有少许胞质。 (6)血小板(platelet): 胞体:直径2一4um,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胞核:无
12 5 个。 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有核旁淡染区,可有空泡。 (2)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 胞体:直径 12~16um,呈椭圆形。 胞核:圆形,常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染呈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无。 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3)浆细胞(plasmacyte): 胞体:直径 8~15um,呈椭圆形。 胞核:圆形、较小,占胞体 1/3,有时可见双核,核常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副染色 质为淡红色,形似龟背状,少数呈车轮状,核仁无。 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核旁常有明显的半月形淡染区,偶见少许嗜天青 颗粒。 (六)巨核细胞系统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胞体:直径 15~30um,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凹陷、折叠,胞核 1~2 个。 胞质:较少、深蓝色,周边深浓,无颗粒。 (2)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 30~50um; 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曲,呈肾形或分叶状。 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质呈淡红。 (3)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 40~70um,前时可达 100um。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充满大量较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4)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thromoctogenic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 40~70um,有时可达 100um。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淡红色颗粒。 (5)裸核型巨核细胞(naked megakaryocyte):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无或有少许胞质。 (6)血小板(platelet): 胞体:直径 2~4um,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胞核:无
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 (七)其他细胞 (I)组织嗜碱细胞(tisue basophilie cell): 胞体:直径12一20um,蝌蚪形、梭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胞核:较小、圆形,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模糊。 胞质:较丰富,充满粗大、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的深紫蓝色的嗜碱性颗粒。 (2)内皮细胞(endotheliacell): 胞体:直径25~30um,极不规则,多呈长尾形、棱形 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网状,多无核仁。 胞质:较少,分布于细胞的一端或两端,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可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 胞体:直径200um,常不规则、多为长尾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或粗网状,核仁1~2个。 胞质:极丰富,淡蓝色,多分布于细胞两端,内含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嗜天青颗 粒。 4、成骨细胞(ostcoblast) 细胞较大,形态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40um,单个或多个成族分布。 胞核:椭圆或圆形,常偏一侧,染色质粗呈现网状。 核仁:1~3个: 胞浆: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 此细胞注意与浆细胞、内皮细胞区别。 5、破骨细胞(osteoclast) 胞体巨大形态不规则,周边不整如撕纸状,直径60一100um。 胞核:数目较多,1一10个,圆或椭圆,彼此孤立,无核丝相连,核染色质呈网状。 核仁:1-2个: 胞质:丰富,染淡蓝或浅红色,有很多紫红色颗粒 6、脂肪细胞(fatty cell) 细胞圆而大,直径30-50um。 胞核:小、圆或椭园,通常位于细胞一边,无核仁。 胞浆:充满大量脂肪小球,大小不等,或呈大空泡状,染色标本中脂肪己被甲醇溶解。 7、网状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是一组不典型的骨髓固定细胞,其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常有1一2个清晰的蓝色核仁,胞 质丰富,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8、吞噬细胞(phagocyte) 不是一种独立系统的细胞,而是胞体内含有吞噬物质(如指肪滴、色素颗粒、细菌及各种细 3
13 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 (七)其他细胞 (1)组织嗜碱细胞(tisue basophilic cell): 胞体:直径 12~20um,蝌蚪形、梭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胞核:较小、圆形,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模糊。 胞质:较丰富,充满粗大、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的深紫蓝色的嗜碱性颗粒。 (2)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胞体:直径 25~30um,极不规则,多呈长尾形、棱形。 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网状,多无核仁。 胞质:较少,分布于细胞的一端或两端,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可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 胞体:直径 200um,常不规则、多为长尾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或粗网状,核仁 1~2 个。 胞质:极丰富,淡蓝色,多分布于细胞两端,内含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嗜天青颗 粒。 4、成骨细胞(osteoblast) 细胞较大,形态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 20~40um,单个或多个成簇分布。 胞核:椭圆或圆形,常偏一侧,染色质粗呈现网状。 核仁:1~3 个; 胞浆: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 此细胞注意与浆细胞、内皮细胞区别。 5、破骨细胞(osteoclast) 胞体巨大形态不规则,周边不整如撕纸状,直径 60~100um。 胞核:数目较多,1~100 个,圆或椭圆,彼此孤立,无核丝相连,核染色质呈网状。 核仁:1~2 个; 胞质:丰富,染淡蓝或浅红色,有很多紫红色颗粒。 6、脂肪细胞(fatty cell) 细胞圆而大,直径 30~50um。 胞核:小、圆或椭圆,通常位于细胞一边,无核仁。 胞浆:充满大量脂肪小球,大小不等,或呈大空泡状,染色标本中脂肪已被甲醇溶解。 7、网状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是一组不典型的骨髓固定细胞,其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常有 1~2 个清晰的蓝色核仁,胞 质丰富,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8、吞噬细胞(phagocyte) 不是一种独立系统的细胞,而是胞体内含有吞噬物质(如指肪滴、色素颗粒、细菌及各种细
胞)的一组细胞的总称。 包括:纤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等。 9、退化细胞: 在涂片时被破坏的骨髓细胞 (1)退化的淋巴细胞:细胞散开,胞体大:胞浆散乱这类细胞脆性大,推片易被拉成扫帚 状形,形如竹篮,故双称篮细胞或涂抹细胞。 急淋时这样细胞较多,诊断上有参考意义。 (2)Ferrata细胞(费拉塔细胞): 晚期早幼粒细胞或早期中幼粒细胞的退化型。胞体大,周边不整,胞核椭圆形,偏于一侧, 核染色质粗网状。可见核仁1~3个,胞质淡蓝色,含天青胺蓝颗粒,呈现推散状分布。 (3)破坏的嗜酸粒细胞 破坏的嗜酸性细胞,称之为嗜酸性Ferrata细胞, 二、血象检验 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在造血系统疾病时会有数量、形态、功能等会发生变化。 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骨髓好,也较骨髓容易辨认。因此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甚为重要。临床上初诊和复诊的病人作骨随细胞学检查时,均应同时送检血片。 (一)血片检查步骤及内容 1、血片染色 2、计数与分类 三、骨髓象检验 (一)骨萄象检验的临床应用 1、适应证: 2、禁忌证: (二)骨髓穿刺 1、穿刺部位的选择 (1)骨髂后上棘:临床首选 (2)髂骨前上棘 (3)散骨 (4)其它:小于3岁可选择胫骨内侧,选择有局部症状部位定位穿刺(常用于骨髓转达移 癌,MM等)还有脊突。 2、穿刺步骤及注意事项 干抽(drytap)是指非技术因素,或原因多次多部位穿刺都抽不出骨髓液的现象。 常见于:(1)原发性或维发性骨髓纤维化。(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密集如白血病、真红: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障:(4)肿瘤骨髓浸润,如恶性淋巴瘤、MM、骨髓转移癌等。 2、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
14 胞)的一组细胞的总称。 包括:纤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等。 9、退化细胞: 在涂片时被破坏的骨髓细胞 (1)退化的淋巴细胞:细胞散开,胞体大;胞浆散乱这类细胞脆性大,推片易被拉成扫帚 状形,形如竹篮,故双称篮细胞或涂抹细胞。 急淋时这样细胞较多,诊断上有参考意义。 (2)Ferrata 细胞(费拉塔细胞): 晚期早幼粒细胞或早期中幼粒细胞的退化型。胞体大,周边不整,胞核椭圆形,偏于一侧, 核染色质粗网状。可见核仁 1~3 个,胞质淡蓝色,含天青胺蓝颗粒,呈现推散状分布。 (3)破坏的嗜酸粒细胞 破坏的嗜酸性细胞,称之为嗜酸性 Ferrata 细胞。 二、血象检验 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在造血系统疾病时会有数量、形态、功能等会发生变化。 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骨髓好,也较骨髓容易辨认。因此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甚为重要。临床上初诊和复诊的病人作骨髓细胞学检查时,均应同时送检血片。 (一)血片检查步骤及内容 1、血片染色 2、计数与分类 三、骨髓象检验 (一)骨髓象检验的临床应用 1、适应证; 2、禁忌证; (二)骨髓穿刺 1、穿刺部位的选择 (1)骨髂后上棘:临床首选 (2)髂骨前上棘 (3)胸骨 (4)其它:小于 3 岁可选择胫骨内侧,选择有局部症状部位定位穿刺(常用于骨髓转达移 癌,MM 等)还有脊突。 2、穿刺步骤及注意事项 干抽(drytap)是指非技术因素,或原因多次多部位穿剌都抽不出骨髓液的现象。 常见于:(1)原发性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密集如白血病、真红;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障;(4)肿瘤骨髓浸润,如恶性淋巴瘤、MM、骨髓转移癌等。 2、 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
(1)取材满意: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 (三)骨随细胞学检查: 选择染色好、骨髓小粒多、涂片良好的骨随片在显微镜下先低倍镜观察,再油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1)判断骨髓涂片质量: (2)判断骨随增生程度: 按有核细胞与成熟RBC之比来判断,分五级当增生程度介于两级之间时,向上提一经, 如在增生活跃与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断增生明显活跃。 分级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增生极度活跃 1:1 增生明显活跃 1:10 增生活跃 1:20 增生减低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4)观察全自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观察 四、骨髓象分析 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 物质(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用于: (1)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2)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 (4)发病机制的探讨: 所以,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血液系统等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 不同的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不同,但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血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POX)如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中含有POX,分解H:O 而释放出新生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氧化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再进 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或棕色颗粒,沉者薛活性胞质内。 POX H202 -H20+O11
15 (1)取材满意;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 选择染色好、骨髓小粒多、涂片良好的骨髓片在显微镜下先低倍镜观察,再油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1)判断骨髓涂片质量;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按有核细胞与成熟 RBC 之比来判断,分五级当增生程度介于两级之间时,向上提一经, 如在增生活跃与明显活跃之间时,可判断增生明显活跃。 分级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增生极度活跃 1:1 增生明显活跃 1:10 增生活跃 1:20 增生减低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4)观察全自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观察 四、骨髓象分析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 物质(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用于: (1)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2)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 (4)发病机制的探讨; 所以,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血液系统等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 不同的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不同,但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血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POX)如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中含有 POX,分解 H2O2 而释放出新生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氧化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再进 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或棕色颗粒,沉着酶活性胞质内。 POX H2O2 ——— H2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