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 医结合学会 中 华中 医 药学会 发布 中 华 医 学 会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Evidence-based Guida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3-05-31发布 2023-05-31实施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Evidence-based Guidanc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3-05-31 发布 2023-05-31 实施 发 布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学 会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中 华 医 学 会
目次 前言 言 l 正文 1范用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诊新 2 5治疗 6 附录A(资料性)编制方法 18 附录只(资料性)证据综合报告 附录C(资料性)哮喘拉制测试评分表. 23 附录D(资料性)缩略词对照表 .42 附录E(资料性)支气管哮喘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43 附录下(资料性)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章见汇总 46 附录G(资料性)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图 49 参考文献. ,50
目次 前言.I 引言.III 正文.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诊断. 2 5 治疗. 6 附录 A(资料性)编制方法.18 附录 B(资料性)证据综合报告.23 附录 C(资料性)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表.41 附录 D(资料性)缩略词对照表.42 附录 E(资料性)支气管哮喘证候要素诊断量表.43 附录 F(资料性)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意见汇总.46 附录 G(资料性)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图. 49 参考文献. 50
前言 本指南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GB/T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国制订/修订临床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有关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负责人:封继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指南执笔人:封继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苗青(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苑医院),余学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 属龙华医院),陆学超(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得民(中日友好医院),农英(中日友好 医院),王建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云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郭安(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指南主审人:是恩样(中日友好医院),陈香美(解放军总医院),田金洲(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增涛(天津中医药大学),张洪春(中日友好医院),林 江涛(中日友好医院),李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白钢(南开大学),陈薇(北京 中医药大学)。 本指南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志刚(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洁中医医院), 于洪志(天津市海河医院),马建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飞(成都中医 药大学),王玉栋(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王成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 院),王至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明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王建斌(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文富强(四川川大学华西医院),田金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史利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仕丽(长春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丽(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白钢(南开大学), 冯淬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边永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朱文涛(北 京中医药大学),朱佳(江苏省中医院),朱学艳(天津市红桥医院,朱振别(天 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玉英(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刘世刚(中国中 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永平(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刘良待(江西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辉国(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建 新(天津市泰达医院),许承斌(天津海滨人民医院),农英(中日友好医院),孙 增涛(天津中医药大学),苏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苏惠萍(北京中医药大 学东直门医院),李立宇(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李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李光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际强(广东省中医院),李杰(天 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李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李莉(天津市海河医院),李 得民(中日友好医院),李楠(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杨冬(复旦大学附属中 山医院),杨玛超(浙江省中医院),杨爽(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杨道文(中 日友好医院),吴蕾(广东省中医院),余学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余建玮(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艳丽(天津市第一医院),张立山(北京中 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纳新(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张纾难(中日友好医院), 张洪春(中日友好医院),张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新光(上海市中医
I 前言 本指南参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国制订/修订临床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 版)》有关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负责人:封继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指南执笔人: 封继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苗青(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苑医院),余学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 属龙华医院),陆学超(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得民(中日友好医院),农英(中日友好 医院),王建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云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郭安(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指南主审人: 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陈香美(解放军总医院),田金洲(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增涛(天津中医药大学),张洪春(中日友好医院),林 江涛(中日友好医院),李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白钢(南开大学),陈薇(北京 中医药大学)。 本指南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志刚(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 于洪志(天津市海河医院),马建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飞(成都中医 药大学),王玉栋(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王成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 院),王至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明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王建斌(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文富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金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史利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仕丽(长春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丽(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白钢(南开大学), 冯淬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边永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朱文涛(北 京中医药大学),朱佳(江苏省中医院),朱学艳(天津市红桥医院),朱振刚(天 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玉英(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刘世刚(中国中 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永平(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刘良徛(江西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辉国(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建 新(天津市泰达医院),许承斌(天津海滨人民医院),农英(中日友好医院),孙 增涛(天津中医药大学),苏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苏惠萍(北京中医药大 学东直门医院),李立宇(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李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李光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际强(广东省中医院),李杰(天 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李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李莉(天津市海河医院),李 得民(中日友好医院),李楠(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杨冬(复旦大学附属中 山医院),杨珺超(浙江省中医院),杨爽(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杨道文(中 日友好医院),吴蕾(广东省中医院),余学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余建玮(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艳丽(天津市第一医院),张立山(北京中 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纳新(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张纾难(中日友好医院), 张洪春(中日友好医院),张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新光(上海市中医
医院),张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陆学超(青岛市中医医院),陈欣(中日友 好医院),陈香美(解放军总医院),陈薇(北京中医药大学),武蕾(河北省中医 院),苗青(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林江涛(中日友好医院),林琳(广东省 中医院),果德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贤梅(江苏省中医院),庞立 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单淑香(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封继宏(天津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赵卫国(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赵晓赞(天津 市胸科医院),南钟浩(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耿立梅(河北省中医院),晁恩 样(中日友好医院),高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高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 直门医院),高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郭丽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黄少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黄燕(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崔红生(北京中 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焦扬(北京中 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疏欣杨(中日友好医院),赖雁平(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訾明杰(中国中医料学院西苑医院),蔡宛如(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蔡 琦玲(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医院),廖星(中国中医科学院),谭效锋(天津市天津 医院),樊茂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薛晓明(山西省中医院),魏葆琳(天 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I 医院),张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陆学超(青岛市中医医院),陈欣(中日友 好医院),陈香美(解放军总医院),陈薇(北京中医药大学),武蕾(河北省中医 院),苗青(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林江涛(中日友好医院),林琳(广东省 中医院),果德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贤梅(江苏省中医院),庞立 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单淑香(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封继宏(天津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赵卫国(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赵晓赟(天津 市胸科医院),南钟浩(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耿立梅(河北省中医院),晁恩 祥(中日友好医院),高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 直门医院),高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郭丽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黄少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黄燕(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崔红生(北京中 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焦扬(北京中 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疏欣杨(中日友好医院),赖雁平(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訾明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蔡宛如(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蔡 琦玲(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医院),廖星(中国中医科学院),谭效锋(天津市天津 医院),樊茂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薛晓明(山西省中医院),魏葆琳(天 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引言 1.背景信总: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 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 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以及气道重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喘总、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 症状)。全球疾病负担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报告了全球历年隧瑞 患病率与死亡率。全球哮喘患者由2000年的2.204亿,逐步增加至2015年的3.582亿, 而与之对应的死亡人数,亦由2000年的21.8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39.7万.2018年Lancet 发表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圆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哮喘患病率为4.2%,按照2015 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20岁以上串病人数为4570万,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 和环境污染,哮喘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2017年报道的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 诊哮瑞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区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率只有 28.5%,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药对哮喘的证治积攒 了丰官的经验,中医药对支气管哮瑞的治疗虽仍在发展探索之中,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最 且正在逐步彰显其优势。因此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独到优势,丰富哮喘中西医结合治 疗手段,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国内己经制定过支气管哮喘及中医哮病或哮证的证候分类及辨证规范,中华中医 药学会肺系病分会2012年发布的《支气管酵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对支气管哮喘不同分 期的证候及证治进行了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 会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间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诊断进行了进 一步的标准化。《全球哮瑞防治创议》(GNA)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 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网,为支气管哮喘的西医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的 指导性建议。然而,上述国内外指南单纯局限于西医或中医领域,有其局限性,不能把中医 施治与西医治疗合理融合,没能发挥出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优势,且不恰当的中药 使用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只有中西医结合才可能更有利于支气管哮瑞的防治」 中医药的使用应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应用中,若医师缺乏中医学基 础理论和相关中医药知识,则可能出现辨证不准确导致不合理使用中医药、中成药不合理联 合应用、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临床用法用量不合理等情况,轻则影响疗效,重则 可加重病情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我国支气管哮瑞的防 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亟需研究制定能够指导医师尤其是西医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哮喘 的临床应用指南来解决临床治疗中的问题,以明确在支气管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结合优 势,“宜中则中” “宜西则西”,联合增效则“中西结合”。在哮喘的全病程治疗中,充 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发挥中西医结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独到优势。 因此,本指南项目组组织西医和中医呼吸专家,参照国内外中西医最新指南、共识和 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支气管哮喘中西医防治的重要临床实践和经验共同制定《支气管哮 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这将是第一个将中医、西医在成人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方面 有机结合的指南。本指南突出临床实用性,对呼吸科医师如何在支气管哮瑞的防治中合理 应用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参考,并促进支气管哮瑞中西医防治的规范化,为各级
III 引言 1. 背景信息: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 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 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以及气道重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 症状 [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报告了全球历年哮喘 患病率与死亡率 [2]。全球哮喘患者由 2000 年的 2.204 亿,逐步增加至 2015 年的 3.582 亿, 而与之对应的死亡人数,亦由 2000 年的 21.8 万人增加至 2015 年的 39.7 万。2018 年 Lancet 发表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 [3]结果显示:我国 20 岁以上成人哮喘患病率为 4.2%,按照 2015 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 20 岁以上患病人数为 4570 万,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 和环境污染,哮喘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 2017 年报道的我国 30 个省市城区门 诊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显示:我国主要城区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率只有 28.5%,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药对哮喘的证治积攒 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虽仍在发展探索之中,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且正在逐步彰显其优势。因此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独到优势,丰富哮喘中西医结合治 疗手段,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制定过支气管哮喘及中医哮病或哮证的证候分类及辨证规范,中华中医 药学会肺系病分会 2012 年发布的《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5]对支气管哮喘不同分 期的证候及证治进行了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 会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 版)》[6]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诊断进行了进 一步的标准化。《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7]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 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 版)》[8],为支气管哮喘的西医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的 指导性建议。然而,上述国内外指南单纯局限于西医或中医领域,有其局限性,不能把中医 施治与西医治疗合理融合,没能发挥出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优势,且不恰当的中药 使用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只有中西医结合才可能更有利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中医药的使用应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应用中,若医师缺乏中医学基 础理论和相关中医药知识,则可能出现辨证不准确导致不合理使用中医药、中成药不合理联 合应用、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临床用法用量不合理等情况,轻则影响疗效,重则 可加重病情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我国支气管哮喘的防 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亟需研究制定能够指导医师尤其是西医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哮喘 的临床应用指南来解决临床治疗中的问题,以明确在支气管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结合优 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联合增效则“中西结合”。在哮喘的全病程治疗中,充 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发挥中西医结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独到优势。 因此,本指南项目组组织西医和中医呼吸专家,参照国内外中西医最新指南、共识和 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支气管哮喘中西医防治的重要临床实践和经验共同制定《支气管哮 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这将是第一个将中医、西医在成人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方面 有机结合的指南。本指南突出临床实用性,对呼吸科医师如何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合理 应用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参考,并促进支气管哮喘中西医防治的规范化,为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