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即能增殖两个完全一样的干细胞,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进一步分 化为骨髓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无特异的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形态学检查易被混在淋巴 细胞中,数量少。 造血干细胞一般特征:(1)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2)绝大数表达CD34和 Ty-1(CD34、Ty-):(3)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4)缺乏系特异系列抗 原表面标志。 CD34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脾、肝、外周血及脐血等组织中。 二、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部分或全部失去身我更新能力的 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具有定向分化和增殖的能力,也称定向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各种祖细胞一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学上可辨认) 淋巴干细胞 厂T淋巴系祖细胞,又称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几)一T细胞 1、淋巴干细胞 LB淋巴系祖细胞,又称B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一B细 ·浆细胞 2、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I)红系祖细胞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E)·有核RBC一RBC (2)粒、单核系祖细胞为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GM) 厂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G)→中性粒细胞 CFU-GM L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M)单核细胞 (3)巨核系祖细胞为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Mg)一巨核细胞一Pt (4)嗜酸性祖细胞为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U-E0) 第四节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PI5 “增殖”、“分化”、“成熟”、“释放”、概念P16 一、细胞的增殖 由一个原始细胞经过数代的有丝分裂,形成一大堆成熟细胞,称为对称性增殖。在这种 增殖中,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子细胞还可进一步增殖,每 增殖一次就越趋向于进一步分化。 一般一个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可经过4~5次分裂。如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4~5次增殖 可产生32个或64个成熟RBC。 晚幼阶段的细胞无增殖能力。 巨核细胞属多倍体细胞,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即细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 6
6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即能增殖两个完全一样的干细胞,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进一步分 化为骨髓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无特异的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形态学检查易被混在淋巴 细胞中,数量少。 造血干细胞一般特征:(1)多数细胞处于 GO 期或静止期;(2)绝大数表达 CD34 和 Thy-1(CD34+、Thy-1 +);(3)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8 和 HLA-DR;(4)缺乏系特异系列抗 原表面标志。 CD34+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脾、肝、外周血及脐血等组织中。 二、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部分或全部失去身我更新能力的 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具有定向分化和增殖的能力,也称定向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 各种祖细胞 → 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学上可辨认) 淋巴干细胞 T 淋巴系祖细胞,又称 T 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 T 细胞 1、 淋巴干细胞 B 淋巴系祖细胞,又称 B 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 B 细胞 → 浆细胞 2、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1)红系祖细胞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 有核 RBC → RBC (2)粒、单核系祖细胞为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 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 中性粒细胞 CFU——GM 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单核细胞 (3)巨核系祖细胞为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 巨核细胞 → Pt (4)嗜酸性祖细胞为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P15 “增殖”、“分化”、“成熟”、“释放”、概念 P16 一、细胞的增殖 由一个原始细胞经过数代的有丝分裂,形成一大堆成熟细胞,称为对称性增殖。在这种 增殖中,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子细胞还可进一步增殖,每 增殖一次就越趋向于进一步分化。 一般一个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可经过 4~5 次分裂。如一个原始红细胞经过 4~5 次增殖 可产生 32 个或 64 个成熟 RBC。 晚幼阶段的细胞无增殖能力。 巨核细胞属多倍体细胞,是以连续双倍增殖 DNA 的方式,即细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
一次,核即增大一次,而胞浆并不分裂,故巨核细胞体积逐渐增大。 其它系统细胞在DNA合成后,随即分裂成两个子细胞,1个→2个,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分成四期:即前、中、后、末期(形态描述见专科教材 P16)。 正常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1%,晚幼阶段的细胞己失去分裂能力。 分裂象常反映骨髓细胞增殖活跃的程度,增生过高的骨髓分裂象增高,可达5%。 血细胞发有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阶段 厂淋巴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2、造血祖细胞阶段 3、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阶段:骨随涂片从形态学可辨认的各阶段血细胞。 二、血细胞的成熟 成熟过程:原始细胞一幼稚细胞一成熟细胞 1、血细胞的命名: 六大系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3个阶段。(P17图3-2) 红系:原红一早幼红一中幼红一晚幼红一网织红一RBC 粒系:原粒一早幼粒一中幼粒(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一杆状核粒细胞(中、酸、 碱)一分叶核粒细胞(中、酸、碱) 单核系:原单一幼单一单核细胞一进入组织一组织细胞 厂裸核巨核细胞 巨核系:原巨核细胞一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 L血小板 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一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原浆细胞一幼浆细胞一浆细胞 2、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率 血细胞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措施: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划入下一阶段。 血细胞发有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原始→幼稚一成熟 细胞大小:大一小 但:原粒<早幼粒巨核细胞由小一大 核质比例:大·小
7 一次,核即增大一次,而胞浆并不分裂,故巨核细胞体积逐渐增大。 其它系统细胞在 DNA 合成后,随即分裂成两个子细胞,1 个 → 2 个。 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分成四期:即前、中、后、末期(形态描述见专科教材 P16)。 正常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 1%,晚幼阶段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 分裂象常反映骨髓细胞增殖活跃的程度,增生过高的骨髓分裂象增高,可达 5%。 血细胞发育过程分为三个大阶段: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阶段 淋巴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2、造血祖细胞阶段 3、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阶段:骨髓涂片从形态学可辨认的各阶段血细胞。 二、血细胞的成熟 成熟过程:原始细胞 → 幼稚细胞 → 成熟细胞 1、血细胞的命名: 六大系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 3 个阶段。 (P17 图 3-2) 红系:原红 → 早幼红 → 中幼红 → 晚幼红 → 网织红 → RBC 粒系:原粒 → 早幼粒 → 中幼粒(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杆状核粒细胞(中、酸、 碱)→ 分叶核粒细胞(中、酸、碱) 单核系:原单 → 幼单 → 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 → 组织细胞 裸核巨核细胞 巨核系:原巨核细胞 → 幼巨核细胞 → 颗粒型巨核细胞 → 产板型巨核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系:原淋巴细胞 → 幼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原浆细胞 → 幼浆细胞 → 浆细胞 2、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率 血细胞发育成熟是一个连续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措施; 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划入下一阶段。 血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原始 → 幼稚 → 成熟 细胞大小:大 → 小 但:原粒<早幼粒 巨核细胞由小 → 大 核质比例:大 → 小
核大小:大一小成熟RBC无核 核形状:园一凹陷一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细致一粗精疏松一紧密、固缩 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一深紫色 核膜:不明显一明显 核仁:有一无 胞质量:少一多,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蓝(嗜碱)→红(嗜酸)或深蓝一浅蓝 胞质颗粒:无→有 粒细胞有中性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称特异性颗粒。 有的细胞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嗜天青或称嗜苯胺蓝颗粒、A颗粒,如早幼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含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第五节造血的调控 见教材P18~23页: 第六节细胞调亡P23~25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第四章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血象和骨髓象检验P26 一、正常血红细胞形态学 (一)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myelobast) 胞体:直径10~20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 浓集。 核仁:2~5个,较少、清楚、呈淡蓝色 胞质:量少,无颗粒或少许。 原粒I型:典型的原粒、胞质内无颗粒。 原粒Ⅱ型: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5um,较原粒大,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居中或偏位,核染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粗糙。 核仁:可见或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嗜天青颗 粒、嗜苯胺蓝颗粒或A颗粒)
8 核大小:大 → 小 成熟 RBC 无核 核形状:园 → 凹陷 → 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细致 → 粗糙 疏松 → 紧密、固缩 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 → 深紫色 核膜:不明显 → 明显 核仁:有 → 无 胞质量:少 → 多,淋巴细胞例外 胞质颜色:蓝(嗜碱)→ 红(嗜酸)或深蓝 → 浅蓝 胞质颗粒:无 → 有 粒细胞有中性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称特异性颗粒。 有的细胞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嗜天青或称嗜苯胺蓝颗粒、A 颗粒,如早幼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含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第五节 造血的调控 见教材 P18~23 页; 第六节 细胞凋亡 P23~25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P26 一、正常血红细胞形态学 (一)粒细胞系统 1、原粒细胞(myelobast) 胞体:直径 10~20u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 浓集。 核仁:2~5 个,较少、清楚、呈淡蓝色。 胞质:量少,无颗粒或少许。 原粒Ⅰ型:典型的原粒、胞质内无颗粒。 原粒Ⅱ型: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 12~25um,较原粒大,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居中或偏位,核染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粗糙。 核仁:可见或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嗜天青颗 粒、嗜苯胺蓝颗粒或 A 颗粒)
初浆: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有的透亮区,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中粒细胞(myelocyte) (I)中性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20um,圆形。 胞核: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或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核染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含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中性颗粒: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布密集、谈紫红色或淡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胞质边缘。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胞核与中性粒相似,直径15~20um,较中性中幼粒略大。 嗜酸性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有时染呈黄色、深褐色或紫黑色 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一15u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质较模糊, 嗜碱性颗粒:粗大、大小等,形态不一: 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常覆盖在核上,以致核形不易出。 表4-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P27 4、晚幼粒细胞 (I)中性晚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一16um,圆形。 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呈肾形,轮廊不清楚。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I)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 9
9 初浆: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中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20um,圆形。 胞核: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或出现凹陷,占细胞的 2/3~1/2,核染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含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中性颗粒:细小、大小较一致、颗粒状、分布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 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胞质边缘。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胞核与中性粒相似,直径 15~20um,较中性中幼粒略大。 嗜酸性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有时染呈黄色、深褐色或紫黑色 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0~15um,较中性中幼粒略小、圆形。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质较模糊, 嗜碱性颗粒:粗大、大小等,形态不一; 排列凌乱,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常覆盖在核上,以致核形不易出。 表 4-2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P27 4、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m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6um,圆形。 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 10~14um,圆形。 胞核:呈肾形,轮廓不清楚。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 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 3/4
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 胞质:充满中性题粒而无A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6u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um,圆形。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I)中性分叶核粒细胞(granulocyte)片 胞体:直径10一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 胞质: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r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16u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um。 胞核:可分为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 (二)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pronormoblst): 胞体:直径15一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1一3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胞少,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s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8~15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
10 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 S 形、U 形或 E 形。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 A 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1~16u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2um,圆形。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 2~5 叶。 胞质: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r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1~16u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 10~12um。 胞核:可分为 3~4 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 (二)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pronormoblst): 胞体:直径 15~25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1~3 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胞少,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 10~18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ms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 8~15u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 1/2,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红色索条状或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