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 -2H 无色联苯胺 一蓝色联苯胺 一黑棕色苯胺 操作:见实验指导P2 结果:在细胞胞中中出现蓝色或蓝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 阴性:无颗粒: 弱阳性:颗粒小,分布鞋稀疏: 阳性:颗粒略粗,分布较密集: 强阳性:颗粒粗大,密布于整个胞质中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系:原粒阴性(晚期原粒(分化好)阳性早幼粒至成熟中性粒阳性,越成熟性程度增 强。 嗜酸粒强阳性、嗜酸粒阴性: 2、单核系、原单阴性或弱阳性,幼单和单核弱阳性或阴性: 3、其它:红系、淋巴系、巨核系均阴性,浆细胞,组织细胞均阴性,部分组织细胞和吞噬 细胞可阳性。 临床评价: 1、帮助鉴别三种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1)急粒:阳性,阳性幼稚细胞一股>50%。但阴性不能排除此病: (2)急淋:阴性,可有少许阳性细胞,原粒所致,但阳性率<3%: (3)急单:弱阳性或阴性: 2、区别小原粒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两者形态很相似: 小原粒:阳性,可见Auer小体: 原淋:阴性: 3、区别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强阳性: 急单白血病:弱阳性: 组织细胞白血病:阴性: 二、苏丹黑B染色 原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与POX基本一致: 临床评价: 临床意义与POX染色基本相似。但POX特异性高于SBB染色,而SBB染色敏感性高 POX SB染色较繁,临床首选POX。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酸染色: 原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法有钙一一钴法和偶氮偶联法。 卡氏偶氮偶联法原理:
16 —2H -2H 无色联苯胺 ————蓝色联苯胺————黑棕色苯胺 操作:见实验指导 P2 结果:在细胞胞中中出现蓝色或蓝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 阴性:无颗粒; 弱阳性:颗粒小,分布鞋稀疏; 阳性:颗粒略粗,分布较密集; 强阳性:颗粒粗大,密布于整个胞质中;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系:原粒阴性(晚期原粒(分化好)阳性早幼粒至成熟中性粒阳性,越成熟性程度增 强。 嗜酸粒强阳性、嗜酸粒阴性; 2、单核系、原单阴性或弱阳性,幼单和单核弱阳性或阴性; 3、其它:红系、淋巴系、巨核系均阴性,浆细胞,组织细胞均阴性,部分组织细胞和吞噬 细胞可阳性。 临床评价: 1、帮助鉴别三种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1)急粒:阳性,阳性幼稚细胞一般>50%。但阴性不能排除此病; (2)急淋:阴性,可有少许阳性细胞,原粒所致,但阳性率<3%; (3)急单:弱阳性或阴性; 2、区别小原粒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两者形态很相似: 小原粒:阳性,可见 Auer 小体; 原淋:阴性; 3、区别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强阳性; 急单白血病:弱阳性; 组织细胞白血病:阴性; 二、苏丹黑 B 染色 原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与 POX 基本一致; 临床评价: 临床意义与 POX 染色基本相似。但 POX 特异性高于 SBB 染色,而 SBB 染色敏感性高 POX SB 染色较繁,临床首选 POX。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酸染色: 原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法有钙——钴法和偶氮偶联法。 卡氏偶氮偶联法原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NAP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杆状及分叶核),其它细胞基本阴性。 2、判断标准及积分计算 判断标淮见指导 积分计算:油镜下计数1O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0分 占10% 6 1分 20% 20 2+ 2分 40% 80 3+ 3分 20% 60 4+ 4分 10% 40 阳性率90% 积分 200 参考值:NAP积分值35~70分: 因实验条件(方法、试剂质量、结果判断)不同,差别较大,最好建立自己实验室参考 值。 一般认为阳性率平均10一30%,积分在50以下 临床评价: 1、生理性变化: 2、病理性变化: 3、疾病的鉴别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临床评价:临床应用较小 1、诊断多毛细胞白轿病 毛细胞: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被L一洒石酸抑制,阴性不能排除。 慢淋的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细胞可呈阳性,但可被L一洒石酸抑制。 2、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一一匹克细胞,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3、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前者阳性,后者阴性或弱阳性。 五、过碘酸一一雪夫反应(糖原染色) 原理: 过碘氧化 乙二醇基(糖原及其它多糖类含乙二醇基) 一双醛基 无色品红(雪夫试剂)+醛基 一紫红色化合物 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类的细胞内
17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NAP 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杆状及分叶核),其它细胞基本阴性。 2、判断标准及积分计算 判断标准见指导 积分计算:油镜下计数 100 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 0 分 占 10% 6 + 1 分 20% 20 2+ 2 分 40% 80 3+ 3 分 20% 60 4+ 4 分 10% 40 阳性率 90% 积分 200 参考值:NAP 积分值 35~70 分; 因实验条件(方法、试剂质量、结果判断)不同,差别较大,最好建立自己实验室参考 值。 一般认为阳性率平均 10~30%,积分在 50 以下。 临床评价: 1、生理性变化; 2、病理性变化; 3、疾病的鉴别;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临床评价:临床应用较小 1、诊断多毛细胞白轿病 毛细胞: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被 L—洒石酸抑制,阴性不能排除。 慢淋的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细胞可呈阳性,但可被 L—洒石酸抑制。 2、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3、鉴别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前者阳性,后者阴性或弱阳性。 五、过碘酸——雪夫反应(糖原染色) 原理: 过碘 氧化 乙二醇基(糖原及其它多糖类含乙二醇基)——————双醛基 无色品红(雪夫试剂)+醛基——紫红色化合物 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类的细胞内
正常染色反应 1、粒系:原粒一一分化好的原粒至中性分叶,粒为阳性,随细胞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2、红系:幼工及RBC均阴性: 3、单核系:弱阳性: 4、淋巴系:阴性,少数弱阳性: 5、巨核系:巨核细胞及血小板阳性。 临床评价: 1、红系疾病鉴别 (1)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随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幼细胞阳性或强阳性强(有时也可阴性) (2)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也可阳性。 (3)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常阴性。 借此有助于对红白血病对巨幼贫鉴别。 2、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急淋:幼稚细胞可出现大块状阳性反应,但可阴性。 急粒:幼稚细胞大数为阴性或弱阳性,以弥散分布为主。 急单:阳性颗粒多而细,或呈弥散分布,常位于胞质边缘处 3、有助于巨核细胞白血病诊断:巨核细胞白血病者原巨核细胞阳性, 酯酶染色 酯酶染色方法较多,常根据其作用的PH和底物的不同将常用的酯醇染色法分为二类: (1)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如氯乙酸AS-D萘酚酯(AS-DNCEa)染色法: (2)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法,常用a-乙酸萘酚酯酶和a-丁酸蔡酚酯酶染色法。 六、氯乙酸AS-D蔡酚酯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 原理:血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茶酚酯酶(AS-DNCE)水解基质液中氯乙酸AS-D茶 酚产生AS-D蔡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氨盐偶联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酶所 在部位。该酶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因此又称粒细胞酯醇,“特异性酯酶”氯 乙酚AS-D萘酚氯乙酸AS-D萘酚酶AS-D萘酚AS-D萘酚+坚牢紫酱GBC(重氮盐) 不溶性红色沉淀。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系: 临床评价: AS-DNCE染色阳性反应几平仅出现在粒细胞系,较POX染色更具特异性,因此又称粒 细胞酯酶。 (1)急粒:原粒阳性,但阴性不能排除: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强阳性: (3)急单:原单、幼单一般阴性:
18 正常染色反应: 1、粒系:原粒——分化好的原粒至中性分叶,粒为阳性,随细胞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2、红系:幼工及 RBC 均阴性; 3、单核系:弱阳性; 4、淋巴系:阴性,少数弱阳性; 5、巨核系:巨核细胞及血小板阳性。 临床评价: 1、红系疾病鉴别 (1)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幼细胞阳性或强阳性强(有时也可阴性) (2)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也可阳性。 (3)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常阴性。 借此有助于对红白血病对巨幼贫鉴别。 2、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急淋:幼稚细胞可出现大块状阳性反应,但可阴性。 急粒:幼稚细胞大数为阴性或弱阳性,以弥散分布为主。 急单:阳性颗粒多而细,或呈弥散分布,常位于胞质边缘处。 3、有助于巨核细胞白血病诊断:巨核细胞白血病者原巨核细胞阳性。 酯酶染色 酯酶染色方法较多,常根据其作用的 PH 和底物的不同将常用的酯酶染色法分为二类: (1)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如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AS-DNCEα)染色法; (2)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法,常用α-乙酸萘酚酯酶和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法。 六、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 原理:血细胞内的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AS-D NCE)水解基质液中氯乙酸 AS-D 萘 酚产生 AS-D 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酶所 在部位。该酶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其特异性高,因此又称粒细胞酯酶,“特异性酯酶”氯 乙酚 AS-D 萘酚氯乙酸 AS-D 萘酚酶 AS-D 萘酚 AS-D 萘酚+坚牢紫酱 GBC(重氮盐)—— 不溶性红色沉淀。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 粒系: 临床评价: AS-D NCE 染色阳性反应几乎仅出现在粒细胞系,较 POX 染色更具特异性,因此又称粒 细胞酯酶。 (1)急粒:原粒阳性,但阴性不能排除;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强阳性; (3)急单:原单、幼单一般阴性;
(4)急粒一一单:原粒、幼粒细胞阴性,原单及幼单阴性主要用于急粒与急单的鉴别 七、α-酯酸萘酚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及氟化钠抑制染色) 原理: 操作:见实验指导 氟化钠抑制试验:在作用液中加NF染色方法相同积分标准 一胞质内无灰黑色或棕色颗粒 0分 +浅灰色,极少黑色沉淀 1分 2+灰黑色片状,占胞质12 2分 3计充满灰黑沉淀或弥散灰黑色 3分 4+较深灰黑色或充满弥散黑颗粉 4分 正常染色反应: 临床评价: 帮助鉴别急单与急粒:急单的各期细胞多呈阳性,被NaF抑制,抑制率50%以上,急 粒为阴性或弱阳性,不被NaF抑制。 急性粒 单核白血病的细胞可有阴性到强阳性反应,可以阳性和阴性细胞百分率来确 定两者的比例。 急淋一般阴性。 其它酯酶染色意相似 十二铁染色 原理:细胞外含铁血黄素和幼红细胞内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 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4Fe+3K4[Fe (CN)6]-Fe4[F (CN)6]3+12K 含铁物亚铁氰化钾 亚铁氯化铁(蓝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判断标准见实验指导 临床评价 1、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阳性率减低或为零,<15%。 2、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胞增多,环形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增多。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环形铁粒 幼细胞>15%,细胞外铁也增加。 4、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贫、巨幼贫、再障多次输血后和白血病等,细胞外铁和内铁正常或 增加。 第三节骨髓组织病理学检验 一、骨活体组织检查 第四节血细胞超微结构检验 19
19 (4)急粒——单:原粒、幼粒细胞阴性,原单及幼单阴性主要用于急粒与急单的鉴别. 七、α-酯酸萘酚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及氟化钠抑制染色) 原理: 操作:见实验指导 氟化钠抑制试验:在作用液中加 NaF 染色方法相同积分标准 — 胞质内无灰黑色或棕色颗粒 0 分 + 浅灰色,极少黑色沉淀 1 分 2+ 灰黑色片状,占胞质 1/2 2 分 3+ 充满灰黑沉淀或弥散灰黑色 3 分 4+ 较深灰黑色或充满弥散黑颗粒 4 分 正常染色反应: 临床评价: 帮助鉴别急单与急粒:急单的各期细胞多呈阳性,被 NaF 抑制,抑制率 50%以上,急 粒为阴性或弱阳性,不被 NaF 抑制。 急性粒——单核白血病的细胞可有阴性到强阳性反应,可以阳性和阴性细胞百分率来确 定两者的比例。 急淋一般阴性。 其它酯酶染色意相似 十二 铁染色 原理:细胞外含铁血黄素和幼红细胞内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 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4Fe3++3K4[Fe(CN)6]——Fe4[F(CN)6]3+12K+ 含铁物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铁(蓝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判断标准见实验指导 临床评价 1、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阳性率减低或为零,<15%。 2、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胞增多,环形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增多。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环形铁粒 幼细胞>15%,细胞外铁也增加。 4、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贫、巨幼贫、再障多次输血后和白血病等,细胞外铁和内铁正常或 增加。 第三节 骨髓组织病理学检验 一、骨髓活体组织检查 第四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验
第五节造血祖细胞培养检验 第六节 血细胞辣色体检哈 第七节细胞因子检验 第八节细胞调亡检验 第九节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五章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第三篇红细胞检验 第六章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红细胞膜 一、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 溶液使RBC中Hb溢,得到较纯的RBC膜。 RBC膜组成:蛋白质占49.3% 脂类 占42% 糖类 占8% 无机离子 1、膜蛋白: RBC膜没有单纯的蛋白质,多与脂质或糖结合在一起的脂蛋白,糖蛋白。 膜的主要蛋白有主体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中,多属糖蛋白类,与血型有关,其碳水化合物 突出细胞外。另一部分镶嵌于疏水的双层膜脂中,与阴离子转移与膜结合酶类有关。 外周蛋白:包括收缩蛋白,肌动蛋白,等,在脂质双层内形成网状结构,即膜骨架系统,起 支架作用,对维持RBC形状,稳定性和变形性起着重要作用。 2、膜的糖类:多为氨基酸糖类,都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蛋白形式存在。 糖蛋白糖链大多数伸向膜外,有细胞天线之称,具有受体反应、抗原性、信息传递等多种功 能。 3、膜脂类:膜脂质包括3中成分:磷脂(占60%,)胆周醇和中性脂肪(占33%),其 余为糖脂。 二、红细胞膜的功能 I、维持RBC的正常形态及变形性 2、物质的运输:02和C02运输,其它有: (1)离子的运输 (2)水的运输 (3)葡萄糖的运输 3、RBC膜的抗原性:RBC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质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现已发现4O0多 种抗原物质,20多个血型系统
20 第五节 造血祖细胞培养检验 第六节 血细胞染色体检验 第七节 细胞因子检验 第八节 细胞凋亡检验 第九节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五章 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第三篇 红细胞检验 第六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红细胞膜 一、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 溶液使 RBC 中 Hb 溢,得到较纯的 RBC 膜。 RBC 膜组成:蛋白质 占 49.3% 脂类 占 42% 糖类 占 8% 无机离子 1、膜蛋白: RBC 膜没有单纯的蛋白质,多与脂质或糖结合在一起的脂蛋白,糖蛋白。 膜的主要蛋白有主体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中,多属糖蛋白类,与血型有关,其碳水化合物 突出细胞外。另一部分镶嵌于疏水的双层膜脂中,与阴离子转移与膜结合酶类有关。 外周蛋白:包括收缩蛋白,肌动蛋白,等,在脂质双层内形成网状结构,即膜骨架系统,起 支架作用,对维持 RBC 形状,稳定性和变形性起着重要作用。 2、膜的糖类:多为氨基酸糖类,都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蛋白形式存在。 糖蛋白糖链大多数伸向膜外,有细胞天线之称,具有受体反应、抗原性、信息传递等多种功 能。 3、膜脂类:膜脂质包括 3 中成分;磷脂(占 60%,)胆固醇和中性脂肪(占 33%),其 余为糖脂。 二、红细胞膜的功能 1、维持 RBC 的正常形态及变形性 2、物质的运输:O2 和 CO2 运输,其它有: ⑴离子的运输 ⑵水的运输 ⑶葡萄糖的运输 3、RBC 膜的抗原性:RBC 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质是遗传基因决定的 ,现已发现 400 多 种抗原物质,20 多个血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