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 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 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 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 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 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 瓦、槛、阶、栏杄、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 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 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 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 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 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 牌楼等等。 (摘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有关“法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筑法式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沿用的建筑惯例。 B.“五种典范”是希腊、罗马等国家的建筑法式。 C.中国建筑在梁架、组成庭院等方面形成了法式。 D.建筑上的“文法”不包括世代沿用的建筑法式 【答案】D(从“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所以我们说 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看出,上述文段中所谈的建筑 “文法”与前文所谈的“法式”内容大致相当,由此可以得出“文法”和“法 式”基本一致的结论,所以D选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其他三项与文意吻合)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所 选文段源自必修模块Ⅴ第四单元第11课。“法式”和“文法”是上述文段的关 键词语,本题围绕关键词语考査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建筑“如同做文章一样”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原文 概括回答。 答: 【答案】①建筑和文法一样,要遵守一定的法式,具有拘束性;②建筑也能根据 不同命题进行创造,和文法一样具有灵活性。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中国建筑 的重要特点是“拘束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要求学生概括建筑“文法”的主 要特点,体现了抓住文段核心内容命题的思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数字海洋
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 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 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 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 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 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 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 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 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 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 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 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 牌楼等等。 (摘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有关“法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筑法式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沿用的建筑惯例。 B.“五种典范”是希腊、罗马等国家的建筑法式。 C.中国建筑在梁架、组成庭院等方面形成了法式。 D.建筑上的“文法”不包括世代沿用的建筑法式。 【答案】D(从“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所以我们说 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看出,上述文段中所谈的建筑 “文法”与前文所谈的“法式”内容大致相当,由此可以得出“文法”和“法 式”基本一致的结论,所以 D 选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其他三项与文意吻合)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所 选文段源自必修模块Ⅴ第四单元第 11 课。“法式”和“文法”是上述文段的关 键词语,本题围绕关键词语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建筑“如同做文章一样”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原文 概括回答。 答: 【答案】①建筑和文法一样,要遵守一定的法式,具有拘束性;②建筑也能根据 不同命题进行创造,和文法一样具有灵活性。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中国建筑 的重要特点是“拘束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要求学生概括建筑“文法”的主 要特点,体现了抓住文段核心内容命题的思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 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 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 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 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 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 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 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 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 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 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 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 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 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 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 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 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 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 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 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 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 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 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 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 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 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 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 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 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 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 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 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 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 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 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 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 海洋世界的状况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 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 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 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 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 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 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 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 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 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 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 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 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 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 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 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 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 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 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 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 往往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 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 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 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 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 海 200 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 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 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 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 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 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 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 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 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 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 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 海洋世界的状况
【答案】A 【命题说明】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文中说“在科 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 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可见数字海洋不仅仅是数据,而是一个数 据构建的虚拟的海洋世界。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 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 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 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 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命题说明】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项对 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见第二段。B项原文说“数 字海洋通过……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 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计算在前,建立模型在后。C项 原文说“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 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可见二次开发的主体是“不同用户”。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 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 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 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 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 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 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 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 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 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 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 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 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 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 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 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A 【命题说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文中说“在科 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 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可见数字海洋不仅仅是数据,而是一个数 据构建的虚拟的海洋世界。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 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 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 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 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命题说明】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A 项对 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见第二段。B 项原文说“数 字海洋通过……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 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计算在前,建立模型在后。 C 项 原文说“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 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可见二次开发的主体是“不同用户”。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 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 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 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 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 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 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 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 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 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 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 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 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 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 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 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 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对上述文段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刻苦求学 B.抱定宗旨 C.做官发财 D.误人误己 【答案】B(所选文段反复提到“宗旨”一词,文段开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 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突出了“宗旨”:后文 的“诸君须抱定宗旨”、“宗旨既定”、“宗旨既乖”、“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等,要求学生“抱定宗旨”,故正确答案为B。其他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段中虽有 所提及,但都难以概括文段的全部内容,不是最恰当的选项。)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所选文段 源自必修模块Ⅱ第四单元第11课。“抱定宗旨”是本段阐释的核心内容,文段 首尾句均有提示,且“宗旨”是本段的标志词。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关 键词句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的能力 (2)“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答案】抱定正大的求学宗旨。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此 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是上述文段的收束句,紧承“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而 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也是本段的关键语句。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关 键语句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上述文段的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 【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行文,首句总括,中间分别论述抱定宗旨的原因与做 法,最后两句再次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②先反面后正面,在“分说”部分,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然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具有先“反”后“正”的结构特点。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査学生分析文段结构、把握文段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C。所选文段思路清晰、结构特征明显。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文段的 明显特征考査学生分析文段结构、把握文段思路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 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 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 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 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 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 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1)对上述文段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刻苦求学 B.抱定宗旨 C.做官发财 D.误人误己 【答案】B(所选文段反复提到“宗旨”一词,文段开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 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突出了“宗旨”;后文 的“诸君须抱定宗旨”、“宗旨既定”、“宗旨既乖”、“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等,要求学生“抱定宗旨”,故正确答案为 B。其他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段中虽有 所提及,但都难以概括文段的全部内容,不是最恰当的选项。)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所选文段 源自必修模块Ⅱ第四单元第 11 课。“抱定宗旨”是本段阐释的核心内容,文段 首尾句均有提示,且“宗旨”是本段的标志词。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关 键词句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的能力。 (2)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答案】抱定正大的求学宗旨。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此 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是上述文段的收束句,紧承“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而 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也是本段的关键语句。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关 键语句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上述文段的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 【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行文,首句总括,中间分别论述抱定宗旨的原因与做 法,最后两句再次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②先反面后正面,在“分说”部分, 先指出错误的做法,然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具有先“反”后“正”的结构特点。 【命题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把握文段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C。所选文段思路清晰、结构特征明显。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抓住文段的 明显特征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把握文段思路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 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 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 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 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 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 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 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 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 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 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 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 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 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 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 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奧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 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 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 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 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 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 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 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 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 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 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 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 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 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 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 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 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 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 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 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 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答 【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 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 学性。两段虽然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但角度不一样,所以不重复。 【命题说明】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 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 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 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只觉得 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 60 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 1964 年以后才清楚 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 ;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 就是画家,1832 年 10 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 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 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 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 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 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 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 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 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 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 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 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 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 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 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 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 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 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 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 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 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 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 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答: 。 【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 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 学性。两段虽然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但角度不一样,所以不重复。 【命题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