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年《严独鹤序》 我和张恨水先生初次会面,是在去年五月间,而脑海中印着 “小说家张恨水”六个字的影子,却差不多已有六七年了。在六七 年前(实在是哪一年已记不清楚),某书社出版了一册短篇小说 集,为中有恨水先生的一篇著作,虽是短短的儿百个字,而描写 甚为深刘,指词也十分隽妙,从此以后,我虽不知道“根水”到底 是什么人,甚至也不知道他姓什么,而对于他的小说,却已有相 当的认识了。在近几年来,恨水先生所作的长篇小说,散见于北 方各日报;上海画报中,也不断的载着先生的佳作。我虽忙于职 务·未卡能一一遍读,但就已经阅读者而论,总觉得恨水先生的作 品,至少可以当得“不同凡俗”四个字。去年我到北平,由钱芥尘 先生介绍.始和恨水先生由文字神交结为友谊,并承恨水先生答 应我的请求,担任为《快活林》撰著长篇小说,我白然表示十二分 的忙幸。在《啼笑因缘》刊登在《快活林》之第一日起,便引起了无 数读者的欢迎了;至今虽登完,这种欢迎的热度,始终没有减退、 一时文坛中竟有“《啼笑因涤》迷”的口号。一部小说,能使阅者对 干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人著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 纪录。恨水先生对千读者,固然要表示知己之感:就以我个人而 论,也觉得异常高兴,因为我系任《快活林》的编者。《快活林》中, 有了一个好作家,说句笑话,譬如戏班中来了个超等名角,似乎 我这个邀角的◆也还邀得不错哩
啼笑因缘 以上所说的话,并非对于恨水先生“虚恭维”一番,更非对于 《啼笑因缘》瞎吹一阵。恨水先生的自序中说,要讲切实的话;而 我所讲的,也确实是切实的话。不过关于此书,我在编辑《快活 林》的时候,既逐日阅稿发稿,目前刊印单行本,又担任校订之 责,就这部书的本身上讲,也还有许多话可说。话太多了,不能不 分几个层次,现在且分作三层来讲:一、描写的艺术;二、著作的 方法:三、全书的结局和背景。 描写的艺术 小说着重描写,这是大家所知道的。因为一部小说,假令没 有良好的描写,或者是著书的人,不会描写,那么据事直书,简直 是“记账式”的叙述,或“起居注式”的记录罢了,试问还成何格 局,有何趣味?所以要分别小说的好坏,须先看作者有无描写的 艺术。讲到这部《啼笑因缘》,我可以说是恨水先生在此书上,已 充分运用了他的艺术,也充分表现着他的艺术。现在且从全书中 摘出几点来,以研究其描写的特长。 甲、能表现个性。中国的旧小说,脍炙人口的,总要先数着 《红楼梦》、《水浒》、《僑林外史》这儿部书。而《红楼梦》、《水浒》、 《儒林外史》的第一优点,就是描写书中人的个性,各有不同,才 觉得有作用,才觉得有情趣。假令《红楼梦》上的小姐丫鬟,《水 浒》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儒林外史》上的许多人物,都和惠泉 山上的泥人一般,铸成一副模型,看的人便觉得讨厌。不但不能 成为好小说,也简直不成其为小说了。《啼笑因缘》中的主角,除 2
一九三Q年《严独鹤序 樊家树自有其特点外;如沈风事,如关秀姑,如何丽娜,其言语动 作思想,完全各别,毫不相犯;乃至重要配角,如关寿峰,如刘将 军,如陶伯和夫妇,如樊端本,也各有特殊的个性:在文字中直显 出来,遂使阅者如亲眼见着这许多人的行为,知亲耳听得这许多 人的说话,便感觉着有无穷的妙趣。 乙、能深合情理。小说是描写人生的。既然描写人生,那么 笔下所叙述的,就该是人生所应有之事,不当出:乎情理之外。(神 怪小说及一切理想小说,又当别论。)常见近今有许多小说,著者 因为要想将情节写得奇特一点,色彩描得浓厚一点,便弄得书中 所举的人彻,不像世上.所应有的人物;书中所叙的事情,也不像 世上所应有的事情一-一《啼笑因缘》却完全没有这个弊病。全书 自首至尾,虽然奇文迭起,不作一直笔,不作一乎笔,往往使人看 了上一回,猜不到下一回:看了前文,料不定后文。但事实上的变 化,与文字上的曲折,细想起来,却件件都深合情理,丝毫不荒 唐,也丝毫不勉强。因此之故,能令读者如入真境,以至于着迷。 丙、能于小动作中传神。近来谈电彩者,都讲究“小动作”。名 导演家刘别谦他就是最注意干小动作的。因为一部影片中,单用 说明书或对白来表现一切思想或情绪,那是呆的;于“小动作”中 传神,那才是活的。小说和电彩,论其性质,也是一祥:电影中最 好少“对白”而多“动作”,小说中也最好少写“说话”而多写“动 作”、尤其是“小动作”。若能于各人的“小动作”中,将各人的心 事,透露出来,便格外耐人寻味。试就本书中举几个例子:如第三 回风喜之缠手帕与数砖走路;第六回秀姑之修指甲;第二十二回 樊家树之两次跌跤;又同回何丽娜之掩窗帘、与家树之以手指拈 3
雌笑困缘 菊花千,俱为神来之笔。全书似此等处甚多,未遑列举,阅者能细 心体会,自有隽味。恨水先生素有电影癖,我想他这种作法,也许 有几分电彩化。 著作的方法 有了描写的艺术,还须有著作的方法。所谓著作的方法,就 是全书的结构和布局,须于未动笔之前,先定出一种整个的办法 来。何者须剪裁,何者须呼应,何者须渲染,乃至于何者须顺写, 何者须倒叙,何者写反面,何者写正面,都有了确定不移的计割, 然后可以挥写自如。《啼笑因缘》全书二十二回,一气呵成,没有 一处松懈,没有一处散乱·更设有一处自相矛盾,这就是在“结 构”和“布局”方面,很费了一番心力的。也可以说是“著作的方 法”,特别来得精抄。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优点,也不可不说。 甲、暗示。金书常用暗示,使细心人读之,不待终篇,而对干 书中人物的将来,已可有相当的感觉,相当的领会。如风喜之贪 慕虚荣,在第五回上学以后,要樊家树购买眼镜和自来水笔,已 有了暗示。如家树和秀姑之不能结合,在第十九回看戏,批评十 三妹一段,已有了暗示。而第二十二回樊、何结合,也仍不明说, 只用桌上一对红烛,作为暗示。这明是洞房花烛,却依然含意未 露,留待读者之体会。 乙、虚写。小说中的情节,若笔笔明写,便觉太麻烦,太呆苯。 艺术家论作画,说必须“画中有画”,将一部分的佳景,隐藏在里 面,方有意味。讲到作小说,却须“书外有书”。有许多妙文,都用 4
一九三○年严独鹊序》 虚写,不必和盘托出,才有佳趣。《啼笑因缘》中有三段大文章,都 用虚写:一、第十二回凤喜“还珠却惠”以后,沈三玄分明与刘将 军方面协谋坑陷凤喜,而书中却不着一语。只有警察调查户口 时,沈三玄抢着报明是唱大鼓的这一点,略露其意,而阅者自然 明白。二、第十九回“山寺锄好”,不从正面铺排,只借报纸写出, 用笔甚简而妙。三、第二十二回关寿峰对樊家树说:“可惜我对你 两分心力,只尽了一分。”只此一语,便知关氏父女不仅欲使樊、 何结合,亦曾欲使凤喜与家树重圆旧好。此中许多情节,全用虚 写,论意境是十分空灵,论文境也省却了不少的累赞。若在俗手 为之,单就以上三段文字,至少又可以铺张三五回。这就是“冲酱 油汤”的办法一汤越多,味却越薄了。 全书的结局和背景 读小说者自然很注意于全书的结局和背景。关于《啼笑因 缘》的结局,在恨水先生自己所作的《作完〈啼笑因缘)以后的说 话》中,已讲得很明白,很详尽,我也不用再说什么了。总之就我 个人的意见,以及多数善读小说者的批评,都以为除了如此结局 而外,不能再有别的写法比这个来得有余味可寻。至于书中的管 景,照很水先生的自序,说是完全出于虚构。但我当面问他时,他 却笑道:“像刘将军这种人,在军阀时代,不知能找出多少;像书 中所叙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中,也不知能找出多少,何必定要寻 根究底,说是有所专指呢。”言外之意,可以想见。总之天下事无 真非幻,无非真,到底书中人,书中事有无背景,为读者计,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