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珍珠 10.1概述 珍珠,英文名称为 Pearl,源于拉丁文 Pernnla,意思是“海之骄子”。自古以来,人们把珍 珠誉为宝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和其它宝石不同,不需琢磨,就是一件漂亮夺目的饰品,它 具有瑰丽的色彩和高雅的气质,历来被人们喜爱。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原始人类在海岸和 河边捕寻食物时就发现了珍珠。人们佩带珍珠,作为消除灾难、驱邪逐鬼的神物和一切美好的 象征。珍珠究竟何时被人类发现,现在已无据可査,又因它容易受损,古代珍珠不易保留。目 前,保存最古老的珍珠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珍珠,其直径为4毫米,呈粉红色。在伊朗西部 波斯王宫遗址中出土的一串珍珠首饰,距今也有2400多年。在古罗马时代,一些妇女整天佩带 珍珠,传说会使人健康和富贵。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作“珍珠时代”。历代的贵族和 皇室,对珍珠也都有特殊的爱妤,其中英国女皇伊莉沙白一世就是一位著名的珍珠爱好者,她 的衣着用品都用珍珠妆饰。在印度巴罗达市的 Gaekwar宝库中保存一个饰带,上面有100排珍 珠,其中有7条珍珠串,价值近一百万美元。在伊朗,有一个王冠,上面用1800颗珍珠和红宝 石和蓝宝石组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珍珠的国家之一,传说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是 一位大珠宝商。我国历代皇室爱用珍珠饰品的就更多了,在苏州西南发现北宋时代的珠舍利宝 幢,高达1.22米,其中珍珠多达32000颗。在慈禧太后的殉葬物中发现大小珍珠至少有33064 颗,最大的一颗重达128克,是外国贡品,为宝中之宝。我国还是开创用河蚌来培养珍珠最早 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书中已 有详细记载关于古代采珠的方法和采珠图。在宋代,已开始人工养珠,并把养殖的方法传到日 本和其它国家。到了13世纪,已有人用铝或锡制成菩萨放入蚌体内,形成奇异的珍珠菩萨。我 国广西合浦素有“珠城”之称,其产珠之多,以至合浦白龙城城墙全用珍珠贝筑成。但由于历 代官吏贪欲无度,导致历史上“珠迹不见”,珠民背井离乡。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合浦珍 珠重又焕发新貌,并扩展到广东、海南一带,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珍珠的重要基地。淡水珍珠养 殖业发展更快,过去只是渔业的副产品,现在都是专业养殖场,主要产地在浙江、江苏、安徽、 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占我国总产量的90%,并在浙江诸暨和江苏苏州两地形成两大珍珠交 易市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珍珠大户,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0.2基本性质 10.2.1成分 1、化学成分 珍珠主要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其中无机物占91-96%,有机物占2.7-7%,含水0.5-2%。 除此之外,还含有其它10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钠、锰、镁、锌、铜、镍、钴、磷等 2、矿物成分 珍珠和贝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文石和方解石,另有微量的其它矿物。珍珠层主要是由文石
第 10 章 珍珠 10.1 概述 珍珠,英文名称为 Pearl,源于拉丁文 Pernnla,意思是“海之骄子”。自古以来,人们把珍 珠誉为宝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和其它宝石不同,不需琢磨,就是一件漂亮夺目的饰品,它 具有瑰丽的色彩和高雅的气质,历来被人们喜爱。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原始人类在海岸和 河边捕寻食物时就发现了珍珠。人们佩带珍珠,作为消除灾难、驱邪逐鬼的神物和一切美好的 象征。珍珠究竟何时被人类发现,现在已无据可查,又因它容易受损,古代珍珠不易保留。目 前,保存最古老的珍珠是距今约 4000 年的古珍珠,其直径为 4 毫米,呈粉红色。在伊朗西部, 波斯王宫遗址中出土的一串珍珠首饰,距今也有 2400 多年。在古罗马时代,一些妇女整天佩带 珍珠,传说会使人健康和富贵。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作“珍珠时代”。历代的贵族和 皇室,对珍珠也都有特殊的爱好,其中英国女皇伊莉沙白一世就是一位著名的珍珠爱好者,她 的衣着用品都用珍珠妆饰。在印度巴罗达市的 Gaekwar 宝库中保存一个饰带,上面有 100 排珍 珠,其中有 7 条珍珠串,价值近一百万美元。在伊朗,有一个王冠,上面用 1800 颗珍珠和红宝 石和蓝宝石组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珍珠的国家之一,传说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是 一位大珠宝商。我国历代皇室爱用珍珠饰品的就更多了,在苏州西南发现北宋时代的珠舍利宝 幢,高达 1.22 米,其中珍珠多达 32000 颗。在慈禧太后的殉葬物中发现大小珍珠至少有 33064 颗,最大的一颗重达 128 克,是外国贡品,为宝中之宝。我国还是开创用河蚌来培养珍珠最早 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书中已 有详细记载关于古代采珠的方法和采珠图。在宋代,已开始人工养珠,并把养殖的方法传到日 本和其它国家。到了 13 世纪,已有人用铝或锡制成菩萨放入蚌体内,形成奇异的珍珠菩萨。我 国广西合浦素有“珠城”之称,其产珠之多,以至合浦白龙城城墙全用珍珠贝筑成。但由于历 代官吏贪欲无度,导致历史上“珠迹不见”,珠民背井离乡。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合浦珍 珠重又焕发新貌,并扩展到广东、海南一带,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珍珠的重要基地。淡水珍珠养 殖业发展更快,过去只是渔业的副产品,现在都是专业养殖场,主要产地在浙江、江苏、安徽、 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占我国总产量的 90%,并在浙江诸暨和江苏苏州两地形成两大珍珠交 易市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珍珠大户,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0.2 基本性质 10.2.1 成分 1、化学成分 珍珠主要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其中无机物占 91-96%,有机物占 2.7-7%,含水 0.5-2%。 除此之外,还含有其它 10 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钠、锰、镁、锌、铜、镍、钴、磷等。 2、矿物成分 珍珠和贝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文石和方解石,另有微量的其它矿物。珍珠层主要是由文石
组成,占95%以上,可能混有少量的方解石:贝壳中的棱柱层主要由方解石和文石组成。 10.2.2物理性质 光学性质 (1)颜色:一般由本色和伴色两部分组成。本体颜色又称为体色或背景色,它取决于珍珠 本身所含的各种色素和致色元素。珍珠本身的色彩最常见的为白色、还有粉红色、杏黄色、紫 红色、兰灰色和黑色等。伴色是加在其本体颜色之上的,是由珍珠表面透明层状结构对光的衍 射和干涉等作用形成。最常见的伴色是粉红、兰和绿色等。 (2)光泽:珍珠表面呈现独特的珍珠光泽。光泽强弱和好坏主要取决于珍珠层的厚度、珍 珠层的排列方式、透明度及表面形貌等。 (3)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大多不透明。 (4)光性特征:为非均质集合体 (5)折射率:由于珍珠的表面不平,所以它的折射率只能用点测方法近似测得,其范围在 1.53-1.686之间 (6)发光性:在长、短波紫外灯下,珍珠可呈现无-强的荧光特征,黑色珍珠在长波紫外 线下呈现弱到中等的红色、橙色荧光。其它颜色珍珠呈现无至强的浅色、黄色、绿色、粉红色 荧光:在Ⅹ射线下除澳大利亚产的银白色珍珠有弱荧光外,其它天然海水珍珠均无荧光,养殖 珍珠有弱到强的黄色荧光 (⑦)吸收光谱:珍珠无特殊的吸收光谱 (8)特殊性质:遇酸反应起泡,加热燃烧变褐色,表面摩擦有砂感。 (9)X射线衍射特征:因结构以及矿物组成不同,珍珠的X射线衍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 异,其劳埃图总体有两种,一种呈假六方对称的衍射斑点花样,另一种是呈假四方对称的衍射 花样(见图2-10-1)。 六重图型 2 天然珍珠在所有方向上 以及养殖珍珠在垂直层 状结构方向上的劳埃图 养殖珍珠在平行于珍珠 图2-10-1珍珠的劳埃图
组成,占 95%以上,可能混有少量的方解石;贝壳中的棱柱层主要由方解石和文石组成。 10.2.2 物理性质 1、光学性质 (1)颜色:一般由本色和伴色两部分组成。本体颜色又称为体色或背景色,它取决于珍珠 本身所含的各种色素和致色元素。珍珠本身的色彩最常见的为白色、还有粉红色、杏黄色、紫 红色、兰灰色和黑色等。伴色是加在其本体颜色之上的,是由珍珠表面透明层状结构对光的衍 射和干涉等作用形成。最常见的伴色是粉红、兰和绿色等。 (2)光泽:珍珠表面呈现独特的珍珠光泽。光泽强弱和好坏主要取决于珍珠层的厚度、珍 珠层的排列方式、透明度及表面形貌等。 (3)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大多不透明。 (4)光性特征:为非均质集合体。 (5)折射率:由于珍珠的表面不平,所以它的折射率只能用点测方法近似测得,其范围在 1.53-1.686 之间。 (6)发光性:在长、短波紫外灯下,珍珠可呈现无-强的荧光特征,黑色珍珠在长波紫外 线下呈现弱到中等的红色、橙色荧光。其它颜色珍珠呈现无至强的浅色、黄色、绿色、粉红色 荧光;在 X 射线下除澳大利亚产的银白色珍珠有弱荧光外,其它天然海水珍珠均无荧光,养殖 珍珠有弱到强的黄色荧光。 (7)吸收光谱:珍珠无特殊的吸收光谱。 (8)特殊性质:遇酸反应起泡,加热燃烧变褐色,表面摩擦有砂感。 (9)X 射线衍射特征:因结构以及矿物组成不同,珍珠的 X 射线衍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 异,其劳埃图总体有两种,一种呈假六方对称的衍射斑点花样,另一种是呈假四方对称的衍射 花样(见图 2-10-1)。 图 2-10-1 珍珠的劳埃图
(10)X射线照相:用X射线照相,在照片上天然珍珠和无核养珠从中心到外壳显同心圆 层状结构,有核养珠则显示中心明亮的核及核外的暗色同心层状层构 2、物理性质 (1)解理:无解理。 (2)硬度:2.5-4.5 (3)密度:260-2.85gcm3 (4)弹性:珍珠一般呈球形,又因它由许多薄层构成,所以韧性和弹性都比较大,根据测 验,在70厘米的高处自由下落的情况下,其反弹的高度约40厘米,这与同体积的不同成份的 球体相比,其弹跳高度要高。 3、其它性质 (1)热性质:如果对珍珠加热,珍珠将脱水,变脆,破裂直至破碎。 (2)化学稳定性:酸对珍珠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和酸性物质及化妆品放在一起,人体的 汗水对珍珠也有一定影响 (3)辐射:辐射会使珍珠颜色发生改变。 10.2.3结构特征 珍珠主要是由大量的碳酸钙和少量的有机质组成,优质的珍珠其碳酸钙主要是由斜方晶系 的文石晶体组成,有杋质是由壳角蛋白(角质〕组成。一颗珍珠有无数的珍珠层,每层珍珠层 是由六边形的文石晶粒呈板状排列而成,晶粒的C轴呈放射状排列,晶粒和每层珍珠层之间都 由壳角蛋白粘结起来(见图2-10-1)。珍珠的这种组织结构也各有不同,大致可分成珍珠层珍珠, CImu 图2-10-2珍珠的结构示意图 左:天然珍珠;中:珠母壳磨的小球;右:人工珍珠 棱柱层珍珠,有杋质珍珠,复合珍珠和辉层珍珠,不同的结构其商品价值也不同,其中以棱柱 层珍珠和有杋质珍珠价值最低。每层珍珠层的厚度是很薄的,大约1000层的厚度,只有05mm。 珍珠的大小取决于产珠的软体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气温、水质等)、母贝的品种、个体大小 育珠的时间和生长的季节等因素。 10.3成因
(10)X 射线照相:用 X 射线照相,在照片上天然珍珠和无核养珠从中心到外壳显同心圆 层状结构,有核养珠则显示中心明亮的核及核外的暗色同心层状层构。 2、物理性质 (1)解理:无解理。 (2)硬度:2.5-4.5。 (3)密度:2.60-2.85g/cm3。 (4)弹性:珍珠一般呈球形,又因它由许多薄层构成,所以韧性和弹性都比较大,根据测 验,在 70 厘米的高处自由下落的情况下,其反弹的高度约 40 厘米,这与同体积的不同成份的 球体相比,其弹跳高度要高。 3、其它性质 (1)热性质:如果对珍珠加热,珍珠将脱水,变脆,破裂直至破碎。 (2)化学稳定性:酸对珍珠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和酸性物质及化妆品放在一起,人体的 汗水对珍珠也有一定影响。 (3)辐射:辐射会使珍珠颜色发生改变。 10.2.3 结构特征 珍珠主要是由大量的碳酸钙和少量的有机质组成,优质的珍珠其碳酸钙主要是由斜方晶系 的文石晶体组成,有机质是由壳角蛋白(角质)组成。一颗珍珠有无数的珍珠层,每层珍珠层 是由六边形的文石晶粒呈板状排列而成,晶粒的C轴呈放射状排列,晶粒和每层珍珠层之间都 由壳角蛋白粘结起来(见图 2-10-1)。珍珠的这种组织结构也各有不同,大致可分成珍珠层珍珠, 图 2-10-2 珍珠的结构示意图 左:天然珍珠;中:珠母壳磨的小球;右:人工珍珠 棱柱层珍珠,有机质珍珠,复合珍珠和辉层珍珠,不同的结构其商品价值也不同,其中以棱柱 层珍珠和有机质珍珠价值最低。每层珍珠层的厚度是很薄的,大约 1000 层的厚度,只有 0.5mm。 珍珠的大小取决于产珠的软体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气温、水质等)、母贝的品种、个体大小、 育珠的时间和生长的季节等因素。 10.3 成因
10.3.1成因机理 在古代,人们对珍珠的成因富于各种神奇的想象,认为珍珠是“日月的精华”或“神女的 眼泪”,这些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珍珠是生长在一种软体动物(例如河蚌或珍珠贝)的 体内。在一般情况下,正常生活的软体动物是不会形成珍珠的,只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才能 形成珍珠 (1)在自然界生活的软体动物,由于某种原因,外来物(如砂粒、虫卵、寄生虫等)侵入 到河蚌体内的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使外套膜的外表皮细胞随着外来物进入到外套膜的 结缔组织中,逐渐把外来物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囊状体,称为珍珠囊,外来物在囊中被周围的细 胞围绕,并以同心球状一层一层地分泌出珍珠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串越来越大,囊内的 珍珠也越长越大 (2)已侵入动物体内的外来物过分大或粘在壳上,通常不能形成游离于结缔组织中的珍珠 囊,外表皮细胞向外来物分泌珍珠质后逐渐长大,附着在壳壁上,就形成附壳珍珠,这种情况 十分普遍 (3)动物体内并没有受到外来物的侵入,而是因外套膜的表皮本身发生病变使细胞增殖 或因受伤细胞脱落,部分外表皮细胞由于某种原因落如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一个小的珍珠 囊,这种珍珠囊中间没有核,但随着珍珠质的不断分泌,就形成天然无核珍珠 以上几种情况概括地说,珍珠都是由于某种原因,一些软体动物因受外来物的刺激,使外 套膜中外表皮细胞移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随着外表细胞不断分泌珍珠质,把外来物一层 层地包裹起来,形成同心球状的珍珠。所以珍珠是软体动物因受外来物的刺激,由内分泌作 用生成的含有机质的矿物球粒(见图2-10-1) 发有顺序 上文石的个品片:“珠母质 它分泌A.8和c 由外套胞环绕的球形珍珠襄 左双壳类状体动物的壳层(断面图) 右珍珠的形成 图2-10-3珍珠在软体动物中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0.3.2相关动物的特征 能形成珍珠的动物绝大部分是软体动物门中的双壳纲。双壳纲中的生物种类大约有15000 多种,其中只有几十种可形成珍珠,但要形成“宝石级”的珍珠大约只有十几种。根据它们生 活环境的不同,可分成海生的(如珍珠贝)和淡水生的(如河蚌)两大类 现在以河蚌为例对其结构作简要说明,河蚌主要由外壳和外套膜两部分组成(见图1-10-3)
10.3.1 成因机理 在古代,人们对珍珠的成因富于各种神奇的想象,认为珍珠是“日月的精华”或“神女的 眼泪”,这些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珍珠是生长在一种软体动物(例如河蚌或珍珠贝)的 体内。在一般情况下,正常生活的软体动物是不会形成珍珠的,只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才能 形成珍珠。 (1)在自然界生活的软体动物,由于某种原因,外来物(如砂粒、虫卵、寄生虫等)侵入 到河蚌体内的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使外套膜的外表皮细胞随着外来物进入到外套膜的 结缔组织中,逐渐把外来物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囊状体,称为珍珠囊,外来物在囊中被周围的细 胞围绕,并以同心球状一层一层地分泌出珍珠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串越来越大,囊内的 珍珠也越长越大。 (2)已侵入动物体内的外来物过分大或粘在壳上,通常不能形成游离于结缔组织中的珍珠 囊,外表皮细胞向外来物分泌珍珠质后逐渐长大,附着在壳壁上,就形成附壳珍珠,这种情况 十分普遍。 (3)动物体内并没有受到外来物的侵入,而是因外套膜的表皮本身发生病变使细胞增殖, 或因受伤细胞脱落,部分外表皮细胞由于某种原因落如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一个小的珍珠 囊,这种珍珠囊中间没有核,但随着珍珠质的不断分泌,就形成天然无核珍珠。 以上几种情况概括地说,珍珠都是由于某种原因,一些软体动物因受外来物的刺激,使外 套膜中外表皮细胞移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随着外表细胞不断分泌珍珠质,把外来物一层 一层地包裹起来,形成同心球状的珍珠。所以珍珠是软体动物因受外来物的刺激,由内分泌作 用生成的含有机质的矿物球粒(见图 2-10-1)。 图 2-10-3 珍珠在软体动物中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0.3.2 相关动物的特征 能形成珍珠的动物绝大部分是软体动物门中的双壳纲。双壳纲中的生物种类大约有 15000 多种,其中只有几十种可形成珍珠,但要形成“宝石级”的珍珠大约只有十几种。根据它们生 活环境的不同,可分成海生的(如珍珠贝)和淡水生的(如河蚌)两大类。 现在以河蚌为例对其结构作简要说明,河蚌主要由外壳和外套膜两部分组成(见图 1-10-3)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分泌珍珠层 的表皮细胞 结缔组织 e毛的 皮细胞 图2-10-4河蚌的构造 1、外壳 软体动物的外壳由下列三层组成 (1)角质层:又称外层,是壳的最外一层,主要由贝壳素(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组成, 呈皮层状,角质层的颜色可呈黑色、褐色或黄色 (2)棱柱层:是外壳的中间一层,主要是以碳酸钙为基质,形成六方晶系的方解石,呈角 柱状,棱柱层是蚌壳三层中较厚的一层 (3)珍珠层:是外壳最里面的一层,主要是以碳酸钙为基质,形成斜方晶系的文石,呈叶 片状 2、外套膜 河蚌的外套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外套膜的外侧与外壳的珍珠层相帖,在近腹部的边缘 呈游离状,所以外套膜可分成边缘膜和中央膜两部分。 (1)边缘膜:在外套线以外的腹缘部分叫边缘膜,它的面积约占全膜的1/4到1/5,较厚 实,是制备人工养殖珍珠的细胞小片的主要部分 (2)中央膜:外套线以内的外套膜叫中央膜,面积约占全膜的3/4到45,它与外壳的珍 珠层贴合在一起不能分离,较薄。 从外套膜的横切面看,可分三层,即外表皮层、内表皮层和夹于其中的结缔组织。 (1)外表皮层:是位于壳的一侧,由表皮细胞组成,它分泌珍珠质 (2)内表皮层:是外套膜靠近内脏一侧的皮层 (3)结缔组织:是位于内外表皮层之间,由大量纤维状的细胞间质联合起来,其间分布着 些不同形态的细胞,它对动物的新陈代谢起很大的作用。 外套膜的边缘部分是分泌外壳的角质和棱柱层,外表皮是分泌贝壳的珍珠层。在河蚌的生 长过程中,由于整个外表皮的不断分泌,使珍珠层不断加大,而且继续增厚,而角质层和棱柱 层只增大面积,不增加厚度,使外壳形成一圈一圈同心状的生长线
图 2-10-4 河蚌的构造 1、外壳 软体动物的外壳由下列三层组成: (1)角质层:又称外层,是壳的最外一层,主要由贝壳素(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组成, 呈皮层状,角质层的颜色可呈黑色、褐色或黄色。 (2)棱柱层:是外壳的中间一层,主要是以碳酸钙为基质,形成六方晶系的方解石,呈角 柱状,棱柱层是蚌壳三层中较厚的一层。 (3)珍珠层:是外壳最里面的一层,主要是以碳酸钙为基质,形成斜方晶系的文石,呈叶 片状。 2、外套膜 河蚌的外套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外套膜的外侧与外壳的珍珠层相帖,在近腹部的边缘 呈游离状,所以外套膜可分成边缘膜和中央膜两部分。 (1)边缘膜:在外套线以外的腹缘部分叫边缘膜,它的面积约占全膜的 1/4 到 1/5,较厚 实,是制备人工养殖珍珠的细胞小片的主要部分。 (2)中央膜:外套线以内的外套膜叫中央膜,面积约占全膜的 3/4 到 4/5,它与外壳的珍 珠层贴合在一起不能分离,较薄。 从外套膜的横切面看,可分三层,即外表皮层、内表皮层和夹于其中的结缔组织。 (1)外表皮层:是位于壳的一侧,由表皮细胞组成,它分泌珍珠质。 (2)内表皮层:是外套膜靠近内脏一侧的皮层。 (3)结缔组织:是位于内外表皮层之间,由大量纤维状的细胞间质联合起来,其间分布着 一些不同形态的细胞,它对动物的新陈代谢起很大的作用。 外套膜的边缘部分是分泌外壳的角质和棱柱层,外表皮是分泌贝壳的珍珠层。在河蚌的生 长过程中,由于整个外表皮的不断分泌,使珍珠层不断加大,而且继续增厚,而角质层和棱柱 层只增大面积,不增加厚度,使外壳形成一圈一圈同心状的生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