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的育珠软体动物 (1)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马氏贝是海水养殖珍珠最常用的一种贝类 它的长和宽约7-8cm,厚约3cm,重约40-50g。用马氏贝养殖的珍珠优点是光泽强、晶莹圆润 (2)白蝶珠母贝( Pinctada maxima):又名大珠母贝、白唇、银唇等,它是海水养珠常见 的贝类,其特点是贝壳很大,长和宽可达20-30cm,重可达300-400g。它的最大优点是养殖的 珍珠颗粒大,直径常在8mm以上,甚至可达l5mm,同时珍珠光泽很好,经常是银白色,因此 经济价值很高。 (3)黑蝶贝( Pinctada margaritifera):也称黑唇贝,是常见的海水养珠贝类。黑蝶贝的个 体大小在马氏贝和白蝶贝之间,壳长约10cm左右。黑蝶贝的最大特点是能养殖黑色的珍珠 由于这种珍珠非常少见,因此其价值比其它颜色的珍珠贵得多。 (4)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ⅱi):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壳大而扁平,外形 略呈三角形,后背缘相上扩展成帆状翼。三角帆蚌生产的珍珠色白光亮,带兰色闪光,珍珠质 量高,是目前我国育珠的主要优良品种。 (5)褶纹冠蚌( wistaria plicata):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贝壳略呈不等边三角形, 壳后重,后背缘向上扩展成鸡冠状,并有一系列褶纹,壳表面淡黄色,所产的珍珠洁白闪光 成珠迅速,产量高,质量仅次于三角帆蚌 (6)背瘤丽蚌( Lamprotula laleci):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壳呈长椭圆形或椭圆 形,表面有粗大的瘤,壳厚,常用其壳做有核珍珠的珠核 10.3.3人工养殖珍珠 人工养殖珍珠是在硏究天然珍珠成因的基础上得到启迪而进行的。我国是开创用河蚌养殖 珍珠最早的国家,早在13世纪初就有人将铅或锡制成的菩萨放入蚌体内,几年后,菩萨身上就 包裏一层珍珠层,形成了奇异的菩萨珍珠,但后来没能得到发展。近代用科学方法大规模养殖 珍珠开始于日本,日本的珍珠之父是御木本尧吉,1880年,他在中国古老养珠法的基础上,将 各种不同材料放入蚌体养殖,结果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珍珠。1883年,他克服了水质污染和红潮 的干扰,成功地养殖了半圆的淡水珠。20世纪初,御木本尧吉与西川藤吉和见濑辰品三人致力 于培养圆形珍珠得到成功,并创立了 Mikimoto珍珠养殖工业,这就是人工培育的海水有核珍珠; 1930年,他们又在琵琶湖用日本贻贝( Hyriopsis schlegeli)第一次成功用贝类的外套膜移植方 法培养出人工的淡水无核珠,成为著名的琵琶珠 1、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 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 (1)人工养殖有核珍珠:用一种厚贝壳为原料,制成球形的珠核,在选择养育了1-2年的 未成年珍珠贝,切取它的外套膜,随后把珠核插入一个成年的珍珠贝的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 同时放一片外套膜的外表皮小片,使表皮细胞的一面紧帖珠核表面,等细胞增殖包围珠核后, 就形成珍珠囊,并不断围绕珠核表面分泌沉积珍珠质,久而久之,就形成体大而圆的人工有核 珍珠 (2)人工养殖无核珍珠:只要把制备好的外套膜表皮的小片,用工具把它移植到另一个体 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等细胞増殖后,就形成珍珠囊,随着珍珠质的不断分泌,就养殖成无核
3、主要的育珠软体动物 (1)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马氏贝是海水养殖珍珠最常用的一种贝类, 它的长和宽约 7-8cm,厚约 3cm,重约 40-50g。用马氏贝养殖的珍珠优点是光泽强、晶莹圆润。 (2)白蝶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又名大珠母贝、白唇、银唇等,它是海水养珠常见 的贝类,其特点是贝壳很大,长和宽可达 20-30cm,重可达 300-400g。它的最大优点是养殖的 珍珠颗粒大,直径常在 8mm 以上,甚至可达 15mm.,同时珍珠光泽很好,经常是银白色,因此 经济价值很高。 (3)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lifera):也称黑唇贝,是常见的海水养珠贝类。黑蝶贝的个 体大小在马氏贝和白蝶贝之间,壳长约 10 cm 左右。黑蝶贝的最大特点是能养殖黑色的珍珠, 由于这种珍珠非常少见,因此其价值比其它颜色的珍珠贵得多。 (4)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壳大而扁平,外形 略呈三角形,后背缘相上扩展成帆状翼。三角帆蚌生产的珍珠色白光亮,带兰色闪光,珍珠质 量高,是目前我国育珠的主要优良品种。 (5)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贝壳略呈不等边三角形, 壳后重,后背缘向上扩展成鸡冠状,并有一系列褶纹,壳表面淡黄色,所产的珍珠洁白闪光, 成珠迅速,产量高,质量仅次于三角帆蚌。 (6)背瘤丽蚌(Lamprotula laleci):是淡水养珠的常见蚌类,这种蚌壳呈长椭圆形或椭圆 形,表面有粗大的瘤,壳厚,常用其壳做有核珍珠的珠核。 10.3.3 人工养殖珍珠 人工养殖珍珠是在研究天然珍珠成因的基础上得到启迪而进行的。我国是开创用河蚌养殖 珍珠最早的国家,早在 13 世纪初就有人将铅或锡制成的菩萨放入蚌体内,几年后,菩萨身上就 包裹一层珍珠层,形成了奇异的菩萨珍珠,但后来没能得到发展。近代用科学方法大规模养殖 珍珠开始于日本,日本的珍珠之父是御木本尧吉,1880 年,他在中国古老养珠法的基础上,将 各种不同材料放入蚌体养殖,结果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珍珠。1883 年,他克服了水质污染和红潮 的干扰,成功地养殖了半圆的淡水珠。20 世纪初,御木本尧吉与西川藤吉和见濑辰品三人致力 于培养圆形珍珠得到成功,并创立了 Mikimoto 珍珠养殖工业,这就是人工培育的海水有核珍珠; 1930 年,他们又在琵琶湖用日本贻贝(Hyriopsis schlegeli)第一次成功用贝类的外套膜移植方 法培养出人工的淡水无核珠,成为著名的琵琶珠。 1、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 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 (1)人工养殖有核珍珠:用一种厚贝壳为原料,制成球形的珠核,在选择养育了 1-2 年的 未成年珍珠贝,切取它的外套膜,随后把珠核插入一个成年的珍珠贝的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 同时放一片外套膜的外表皮小片,使表皮细胞的一面紧帖珠核表面,等细胞增殖包围珠核后, 就形成珍珠囊,并不断围绕珠核表面分泌沉积珍珠质,久而久之,就形成体大而圆的人工有核 珍珠。 (2)人工养殖无核珍珠:只要把制备好的外套膜表皮的小片,用工具把它移植到另一个体 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等细胞增殖后,就形成珍珠囊,随着珍珠质的不断分泌,就养殖成无核
珍珠 (3)附壳珍珠:是把一定形状的外来物,插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在外来物周围便分泌出 珍珠质,附着在壳的内壁上,便可形成所谓佛像珍珠、半圆珠等 2人工养殖珍珠的过程 大致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现以河蚌人工养殖为例作简要说明 (1)准备阶段:首先要培养和选择产珠动物,由于各种产珠动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必须 选择适合于本区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从淡水养殖来看,三角帆蚌生产的珍珠质量较高,海水 养珠主要是马氏贝、白蝶贝、黑蝶贝等。在养殖场,由于需要大量的产珠动物,所以一般都是 人工培养所需要的品种,从幼虫到可以使用的个体,一般需要养殖二年到三年,而且必须选择 健壮、无病的、个体大的青壮年蚌,这直接影响到采集细胞小片的分泌机能、个体的成活力和 珍珠的质量。产珠蚌又可分为制片蚌和插片蚌,制片蚌是专门切取外套膜制细胞小片的;插片 蚌是专把制好的细胞小片插入体内,生产珍珠的蚌,一般制片蚌的年龄比插片蚌小 (2)育珠手术阶段: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育无核珍珠:手术操作分制片和插片两个步骤。制片是将制片蚌外套膜的边缘膜的外表 皮部分取下,制成细胞小片,加工修理切成5mm见方的方片,把细胞小片洗净正面,并朝上摊 于玻璃板上,加上保养液以备待用。制片程序包括:选蚌一剖蚌一洗片一削片一剪净着色边和 外套膜缘一洗片一分清正反面,正面朝上,摊于玻璃板上一修毛边一切片一润片(加0.7%的生 理盐水或保养液)。这一制片过程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否则成活率降低。这种细胞小片育成的 珍珠,第一年多成棒形,第二年为腰鼓形,第三年为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插片是把已制取的细 胞小片插入育珠蚌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使小块的结缔组织与外套膜的结缔组织相愈合,外表 皮细胞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图2-10-4)。插片的程序是:选蚌一钻孔一排蚌· 开壳一加塞一洗内核一开口一插片一整圆、取塞一刻字一穿线一吊养。这一过程必须在10-15 分钟内完 细胞小片上的 送片针小片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田H—一外套膜外表皮 珍珠囊形成中的珍珠 图2-10-5人工无核养殖珍珠过程示意图
珍珠。 (3)附壳珍珠:是把一定形状的外来物,插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在外来物周围便分泌出 珍珠质,附着在壳的内壁上,便可形成所谓佛像珍珠、半圆珠等。 2 人工养殖珍珠的过程 大致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现以河蚌人工养殖为例作简要说明。 (1)准备阶段:首先要培养和选择产珠动物,由于各种产珠动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必须 选择适合于本区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从淡水养殖来看,三角帆蚌生产的珍珠质量较高,海水 养珠主要是马氏贝、白蝶贝、黑蝶贝等。在养殖场,由于需要大量的产珠动物,所以一般都是 人工培养所需要的品种,从幼虫到可以使用的个体,一般需要养殖二年到三年,而且必须选择 健壮、无病的、个体大的青壮年蚌,这直接影响到采集细胞小片的分泌机能、个体的成活力和 珍珠的质量。产珠蚌又可分为制片蚌和插片蚌,制片蚌是专门切取外套膜制细胞小片的;插片 蚌是专把制好的细胞小片插入体内,生产珍珠的蚌,一般制片蚌的年龄比插片蚌小。 (2)育珠手术阶段: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育无核珍珠:手术操作分制片和插片两个步骤。制片是将制片蚌外套膜的边缘膜的外表 皮部分取下,制成细胞小片,加工修理切成 5mm 见方的方片,把细胞小片洗净正面,并朝上摊 于玻璃板上,加上保养液以备待用。制片程序包括:选蚌-剖蚌-洗片-削片-剪净着色边和 外套膜缘-洗片-分清正反面,正面朝上,摊于玻璃板上-修毛边-切片-润片(加 0.7%的生 理盐水或保养液)。这一制片过程要求在 5 分钟内完成,否则成活率降低。这种细胞小片育成的 珍珠,第一年多成棒形,第二年为腰鼓形,第三年为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插片是把已制取的细 胞小片插入育珠蚌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使小块的结缔组织与外套膜的结缔组织相愈合,外表 皮细胞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图 2-10-4)。插片的程序是:选蚌-钻孔-排蚌- 开壳-加塞-洗内核-开口-插片-整圆、取塞-刻字-穿线-吊养。这一过程必须在 10-15 分钟内完成。 图 2-10-5 人工无核养殖珍珠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