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创世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5) 熊十力认为一个处于世界之上并创造世界的造物主的观点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一个内在于世界,作为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和原理的本体的观点是合理的。本体本身是永恒的,而由本体变显的事物 却是不断迁流的。没有本体,就没有它所变显的事物。反过来,离开了所 变显的事物,也就没有本体。因为体和用是不可分离的。正因为这个缘故 世界总是在那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而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始 有终。事物是本体的功用,依本体而变化,本体内在于它们,是它们的变 化的根本的动力和基础。熊十力写道: 前面已说,变是没有作者来造作的,既无作者,如何起变?他不是从空 无而起的,无不能生有故。应知虽无作者,而法尔本有功能,亦名恒转由 此恒转,显现为大用流行,即说为变。 又复应知,我们把本体说为能变,这是从功用立名。(功用亦省称用。)因 为本体全显为万殊的功用,即离用之外亦没有所谓体的绿故。…实质本体 不可视同宗教家所拟为具有人格的神,亦不可视为如人有造作一切事之能的。 本体只是无能而无所不能。他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所以说是无所不 能,他不是超脱于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所以说无能,故假 说为能变
。 基督教创世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5) 熊十力认为一个处于世界之上并创造世界的造物主的观点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一个内在于世界,作为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和原理的本体的观点是合理的。本体本身是永恒的,而由本体变显的事物 却是不断迁流的。没有本体,就没有它所变显的事物。反过来,离开了所 变显的事物,也就没有本体。因为体和用是不可分离的。正因为这个缘故, 世界总是在那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而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始 有终。事物是本体的功用,依本体而变化,本体内在于它们,是它们的变 化的根本的动力和基础。熊十力写道: 前面已说,变是没有作者来造作的,既无作者,如何起变?他不是从空 无而起的,无不能生有故。应知虽无作者,而法尔本有功能,亦名恒转。由 此恒转,显现为大用流行,即说为变。 又复应知,我们把本体说为能变,这是从功用立名。(功用亦省称用。)因 为本体全显为万殊的功用,即离用之外亦没有所谓体的缘故。……实质本体 不可视同宗教家所拟为具有人格的神,亦不可视为如人有造作一切事之能的。 本体只是无能而无所不能。他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所以说是无所不 能,他不是超脱于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所以说无能,故假 说为能变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1) 由于基督教的超越世界而又创造世界的“造物主”的观念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于世界并展现于万物的“道”或“本 心”的观念相去甚远,基督教的“护佑”的观念和中国儒道两 家的“天命”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别。从表面上看,“护佑”和 “天命”很相似,都涉及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的命运的支配,然 而由于本体上的差别,这两个概念是不容混淆的。 “护佑”是指上帝对人和世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的关怀。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天 地万物,他关怀他的所造,爱抚他的所造,他会对人类的历史 和世界的发展进行干预。由于上帝是人格的神,他有他的情感 他会因人的罪恶而震怒,他也会因人的苦难而怜悯人,他爱人 和拯救人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1) 由于基督教的超越世界而又创造世界的“造物主”的观念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于世界并展现于万物的“道”或“本 心”的观念相去甚远,基督教的“护佑”的观念和中国儒道两 家的“天命”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别。从表面上看, “护佑”和 “天命”很相似,都涉及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的命运的支配,然 而由于本体上的差别,这两个概念是不容混淆的。 “护佑”是指上帝对人和世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的关怀。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天 地万物,他关怀他的所造,爱抚他的所造,他会对人类的历史 和世界的发展进行干预。由于上帝是人格的神,他有他的情感, 他会因人的罪恶而震怒,他也会因人的苦难而怜悯人,他爱人 和拯救人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2) 按照中国道家的观点,道是没有人格的。老子曰:“道生之,德畜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 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为这句话的大意是: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勒归根结带是由道和德生成的,因此方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 但是道的所以被尊崇,德的所以被珍贵,并不是由谁的命令,却是自然 就这样的。所以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 结果、成熟,对万物抚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做 了事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作了万物的首长而不对万物主宰命令,这是最 高尚玄妙的德。老子还认为:道是没有感情的,既不爱万物也不恨万物 ,圣人遵循道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感情行事,所以圣人也谈不上爱百姓或 恨百姓。道在天地间运行就象空气在风箱和笛箫中流动一样,不是凭感 情意志行事,而是虚而不屈,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卓而不屈,动而 出。”所以,道家对 运的基本态度不是祈求天神保佑,而是遵 天道,归根复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 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 常,妄作,凶
按照中国道家的观点,道是没有人格的。老子曰:“道生之,德畜 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 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的大意是: 万物归根结蒂是由道和德生成的,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 但是道的所以被尊崇,德的所以被珍贵,并不是由谁的命令,却是自然 就这样的。所以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 结果、成熟,对万物抚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做 了事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作了万物的首长而不对万物主宰命令,这是最 高尚玄妙的德。老子还认为:道是没有感情的,既不爱万物也不恨万物 ,圣人遵循道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感情行事,所以圣人也谈不上爱百姓或 恨百姓。道在天地间运行就象空气在风箱和笛箫中流动一样,不是凭感 情意志行事,而是虚而不屈,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 越出。” 所以,道家对于命运的基本态度不是祈求天神保佑,而是遵 循天道,归根复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 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2)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比 较(3) 儒家并不象道家那样认为“天地”和“圣人”是“不仁” 的,与此相反,主张天地有生生之大德,而圣人就是行仁义的人。 在相传是孔子所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孔子的门人所作的儒家经 典《周易·系辞》中指出:“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 何以守位日仁。”一阴一阳变化着的道“显诸仁,藏诸用” 尽管儒家强调了道仁爱万物的一面,但是仍然否认这样的道是有 情感的,此所谓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正因为道是通 过深藏莫测的作用显示仁,所以它能成“盛德大业”。这样的盛 德大业不是超越于世界的,而是发生于世间的“富有”和“日 新”,即“富有之为大业,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宋 明以来的中国新儒家把“仁”解释为宇宙的本体或本心,认为这 样的本体或本心是与人的心相通的,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体认到 本心的大仁,从而领悟天意,“天人合一”。但是在此所说的本 心的“仁”,并不是指一个有感情的人格的神的仁,而是指道本 身的生生之大德,这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的爱心仍然有区别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比 较(3) 儒家并不象道家那样认为“天地”和“圣人”是“不仁” 的,与此相反,主张天地有生生之大德,而圣人就是行仁义的人。 在相传是孔子所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孔子的门人所作的儒家经 典《周易·系辞》中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一阴一阳变化着的道“显诸仁,藏诸用” 。 尽管儒家强调了道仁爱万物的一面,但是仍然否认这样的道是有 情感的,此所谓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正因为道是通 过深藏莫测的作用显示仁,所以它能成“盛德大业”。这样的盛 德大业不是超越于世界的,而是发生于世间的“富有”和“日 新”,即“富有之为大业,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 宋 明以来的中国新儒家把“仁”解释为宇宙的本体或本心,认为这 样的本体或本心是与人的心相通的,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体认到 本心的大仁,从而领悟天意,“天人合一”。但是在此所说的本 心的“仁”,并不是指一个有感情的人格的神的仁,而是指道本 身的生生之大德,这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的爱心仍然有区别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4) 儒家的圣人孔子是相信天命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但是儒家眼中的天命已经不是中国上古廒商时代所流行的作为上帝的旨意 的天命,而是天道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的理或法则。儒家经典《中庸》的 第一句话是“天命之谓性”。南宋朱熹对它的解释是:“命,犹令也,性 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 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儒家 虽然象道家一样相信天道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象道家那样消极无 为,而主张“顺天意,尽人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经》 “大有”上九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在《系辞》中我们可以 看到孔子从谋事在人的角度对此的解释:“子日:‘佑者,助也。天之所 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 佑之,吉无不利也。’”这是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要通过思考领悟天道运行的法则,从而顺从天道;其二是,要履 行信义,取信于民,得众人之助;其三是,要尚贤,得贤人之助。因此在 儒家那里,顺从天道与尽人事是不相矛盾的,行仁义,取信于民,礼贤下 士,也就是按照天理行事,这大概就是“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道理
基督教护佑观与东方文化中的有关观点之 比较(4) 儒家的圣人孔子是相信天命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但是儒家眼中的天命已经不是中国上古殷商时代所流行的作为上帝的旨意 的天命,而是天道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的理或法则。儒家经典《中庸》的 第一句话是“天命之谓性”。南宋朱熹对它的解释是:“命,犹令也,性 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 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儒家 虽然象道家一样相信天道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象道家那样消极无 为,而主张“顺天意,尽人事”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经》 “大有”上九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在《系辞》中我们可以 看到孔子从谋事在人的角度对此的解释:“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 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 佑之,吉无不利也。’” 这是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要通过思考领悟天道运行的法则,从而顺从天道;其二是,要履 行信义,取信于民,得众人之助;其三是,要尚贤,得贤人之助。因此在 儒家那里,顺从天道与尽人事是不相矛盾的,行仁义,取信于民,礼贤下 士,也就是按照天理行事,这大概就是“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