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風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仁”。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孔子的“仁”。“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 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 就没有“仁”。“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 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 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 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按照老师的理解,“仁”是孔子看来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的最高准则,就像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原则一样。“道”的内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可道, 非常道”,所以“仁”的内涵也非常广泛,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数次问到什么叫做“仁”, 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在孔子以“仁人”来评价人的眼光也 相当挑剔。比如管仲,这个人物在《论语》中被议论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 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 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 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孔子的心目中,管仲就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孔子的弟子们对于管仲颇有看法,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公子纠的另一个 家臣管仲却没有跟着去死。”子路接着又说:“管仲该不算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 诸候共商会盟,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了!”孔子的学生子贡说 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佐齐桓 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今还享 受着他的好处。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 难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中而没有人知道吗? 孔子认为管仲体现了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管仲不为一人而殉死,愿为天 下苍生而苟活。管仲身为公子纠的家臣,不论按理还是按礼,他都应该殉主,这是常人的公 断。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断,孔子认为管仲不愿殉主,是不为失小节而羞,不为失小信而辱, 事实上管仲也正是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其二,管仲有功于天下,春秋时期,周室王 权衰落,诸侯争霸,百姓生存于战争的水火之中,生灵涂炭,生命朝不保夕,而管仲被录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仁”。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孔子的“仁”。“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 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 就没有“仁”。 “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 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 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 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按照老师的理解,“仁”是孔子看来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的最高准则,就像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原则一样。“道”的内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可道, 非常道”,所以“仁”的内涵也非常广泛,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数次问到什么叫做“仁”, 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在孔子以“仁人”来评价人的眼光也 相当挑剔。比如管仲,这个人物在《论语》中被议论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 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 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 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孔子的心目中,管仲就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孔子的弟子们对于管仲颇有看法,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公子纠的另一个 家臣管仲却没有跟着去死。”子路接着又说:“管仲该不算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 诸候共商会盟,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了!”孔子的学生子贡说: “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佐齐桓 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今还享 受着他的好处。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 难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中而没有人知道吗?” 孔子认为管仲体现了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管仲不为一人而殉死,愿为天 下苍生而苟活。管仲身为公子纠的家臣,不论按理还是按礼,他都应该殉主,这是常人的公 断。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断,孔子认为管仲不愿殉主,是不为失小节而羞,不为失小信而辱, 事实上管仲也正是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其二,管仲有功于天下,春秋时期,周室王 权衰落,诸侯争霸,百姓生存于战争的水火之中,生灵涂炭,生命朝不保夕,而管仲被录用
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为齐桓公而谋而划,齐桓公因此得以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 不战而使天下和平,多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其三,管仲有功于齐 国,据史书记载,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流通货物,积 累财富,富国强兵,使齐国粮仓充盈,让百姓衣食饱暖,明礼义廉耻,顺民意,得民心,他 给予了百姓无穷的好处,百姓拥护他。可以说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有德于天下百姓,有功 于天下百姓,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谋发展。其四,管仲有功于齐国国君,据《史记 记载,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胜,协助桓公北征南战,讨伐楚国,让燕国实 行召公善政,坚主遵守鲁国土地的盟约,取信于鲁,令天下诸侯归附于齐。管仲为齐国谋和 平,为天下谋和平。 《易经》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也就是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大的 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住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地位。 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禁止 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 世上大概没有完人吧,孔子对管仲也是褒中有贬。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 就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 职而不歉职,这哪里算得上俭朴呢?”有人又问:“既然这样,那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 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 的土台,管仲待客也有这样的土台。倘若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看来,孔子对于 管仲的越礼行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对于认定出了很多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死的,“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等都是仁的一个方面,真正评判一个人时,孔子是从实 际出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第一是,“仁”是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不好言说, 但有种种表现可以遵循。第二,孔子的“仁”是权宜的,他不认死理,这是孔子的思想优势 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论作为行为守则来遵循,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这一点 我们说到“义”的时候还会说到 二、“义”与“仁”。 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 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 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 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 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 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 1、仁与义。 刚才我们讲过《易经》里那句话,这句话中,义和仁是什么关系呢?义相当于形式,仁 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 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 形式表现出来,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 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们看出,仁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有不同的标准。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而仁要通过义来实现。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是 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为齐桓公而谋而划,齐桓公因此得以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 不战而使天下和平,多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其三,管仲有功于齐 国,据史书记载,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流通货物,积 累财富,富国强兵,使齐国粮仓充盈,让百姓衣食饱暖,明礼义廉耻,顺民意,得民心,他 给予了百姓无穷的好处,百姓拥护他。可以说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有德于天下百姓,有功 于天下百姓,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谋发展。其四,管仲有功于齐国国君,据《史记》 记载,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胜,协助桓公北征南战,讨伐楚国,让燕国实 行召公善政,坚主遵守鲁国土地的盟约,取信于鲁,令天下诸侯归附于齐。管仲为齐国谋和 平,为天下谋和平。 《易经》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也就是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大的 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住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地位。 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禁止 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 世上大概没有完人吧,孔子对管仲也是褒中有贬。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 就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 职而不歉职,这哪里算得上俭朴呢?”有人又问:“既然这样,那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 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 的土台,管仲待客也有这样的土台。倘若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看来,孔子对于 管仲的越礼行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对于认定出了很多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死的,“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等都是仁的一个方面,真正评判一个人时,孔子是从实 际出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第一是,“仁”是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不好言说, 但有种种表现可以遵循。第二,孔子的“仁”是权宜的,他不认死理,这是孔子的思想优势, 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论作为行为守则来遵循,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这一点, 我们说到“义”的时候还会说到。 二、“义”与“仁”。 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 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 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 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 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 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 1、 仁与义。 刚才我们讲过《易经》里那句话,这句话中,义和仁是什么关系呢?义相当于形式,仁 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 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 形式表现出来,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 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们看出,仁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有不同的标准。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而仁要通过义来实现。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是 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那么我这里大概来介绍两种情 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 第一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 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我是教师,你是工人,他是军 人,他是医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 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那么我是个医生,我仁 爱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什么啊,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 但是你既然是医生,那你体现仁爱精神,就应该和你医生的身份,医生的职业相称。那你是 医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 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你也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决定了你 的仁爱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你就是 不义了 《左传》里头,那么说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这里头讲到,工叔段,因为这个弟弟大概 对哥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 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 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 事情,相称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干嘛啊,他做 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 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 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呢,你不能超过国都九分 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 义。但是工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工叔段这个问题 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 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一《左传》)。多行不义,不义是什么意思呢?他干了和自己的 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这就是不义。那么后来工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 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郑国的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大概这个边防都划到自 己的名下,由自己负责,同时还把一些地盘都划到自己这儿,变成自己个人的封邑,进一步 扩充自己的势力。那么有一些大臣马上又来劝郑伯,劝郑庄公,说不能再让他这样干下去了, 说一个国家不允许有两个君主,问郑伯你看怎么着,你要是让你的弟弟当君主的话,那我们 赶紧去侍奉你的弟弟,既然他是君,我们去侍奉他,如果你不让你的弟弟,不让工叔段当君 主的话,那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他的势力雄厚了,势力特别大了,坐大了以后来解决 那么郑庄公,郑伯当时说了什么呢?说:不义,不暱,厚将崩(一一《左传》)。不义,他不 符合义,不暱,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广大的人民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那 么到后来工叔段怎么样,野心日益膨胀,因为郑庄公大概对他一直没有阻止,他可能认为郑 庄公软弱,所以他野心膨胀,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训练军队,积累武器,积累很多武 器,最后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那么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 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暱”,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 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 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这个最高的美德,这个 最抽象的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你来具体地去做,这 样才可以 这些例子说明,作为臣子,作为被领导者,义的表现就是服从和尽职,这就符合孔子所 讲的义,下属做到这一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辅
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那么我这里大概来介绍两种情 况: 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 第一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 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我是教师,你是工人,他是军 人,他是医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 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那么我是个医生,我仁 爱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什么啊,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 但是你既然是医生,那你体现仁爱精神,就应该和你医生的身份,医生的职业相称。那你是 医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 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你也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决定了你 的仁爱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你就是 不义了。 《左传》里头,那么说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这里头讲到,工叔段,因为这个弟弟大概 对哥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 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 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 事情,相称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干嘛啊,他做 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 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 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呢,你不能超过国都九分 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 义。但是工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工叔段这个问题, 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 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多行不义,不义是什么意思呢?他干了和自己的 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这就是不义。那么后来工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 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郑国的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大概这个边防都划到自 己的名下,由自己负责,同时还把一些地盘都划到自己这儿,变成自己个人的封邑,进一步 扩充自己的势力。那么有一些大臣马上又来劝郑伯,劝郑庄公,说不能再让他这样干下去了, 说一个国家不允许有两个君主,问郑伯你看怎么着,你要是让你的弟弟当君主的话,那我们 赶紧去侍奉你的弟弟,既然他是君,我们去侍奉他,如果你不让你的弟弟,不让工叔段当君 主的话,那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他的势力雄厚了,势力特别大了,坐大了以后来解决。 那么郑庄公,郑伯当时说了什么呢?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左传》)。不义,他不 符合义,不暱,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广大的人民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那 么到后来工叔段怎么样,野心日益膨胀,因为郑庄公大概对他一直没有阻止,他可能认为郑 庄公软弱,所以他野心膨胀,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训练军队,积累武器,积累很多武 器,最后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那么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 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暱”,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 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 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这个最高的美德,这个 最抽象的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你来具体地去做,这 样才可以。 这些例子说明,作为臣子,作为被领导者,义的表现就是服从和尽职,这就符合孔子所 讲的义,下属做到这一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辅
佐自己的主公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对于刘备,诸葛亮尽到了义,那么反过来,像刘备这样的 领导者,义在他们身上,应该怎样表现呢? 那么义在君主那里头应该是如何表现呢?比如君主的身份,统治者的身份,义应该如何 表现呢?比如说当时也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陈国有一个贵族叫夏征舒,他杀了自 己的君主,那么杀了自己的君主,周天子命令诸侯发兵讨伐夏征舒,那么史书把周天子下令 讨伐叛逆这种做法就叫做义,就是如果底下发生了叛乱,那么作为天子,你应该下令讨伐叛 乱,你不下令讨伐叛乱,你就没有尽自己的职责,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你就是什么 就是不义,所以周天子下令讨伐叛乱,这是义。还有一件事情,当时楚国打宋国,那么宋国 是弱国,是小国,打不过楚国,但是宋国还在反抗,还在守住它的城市,抵御楚国的进攻, 但是它有点儿抵御不住了,所以当时向晋国求援,晋国是大国,那么晋国马上派了个使者, 这个使者叫解扬,马上去宋国。告诉宋国的国君,说晋国答应出兵支援宋国,解救宋国,让 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结果这个使者解扬就去送信,路上一下被郑国 人给抓住了,那么郑国是楚国的盟国,郑国抓住解扬之后,把晋国的使者解扬交给楚国了 那么楚国的国君就跟解扬说,劝解扬,说你去到宋国反着说,反着说晋国国君的意思,别说 晋国要支援宋国,就说晋国不愿意支援宋国,不愿意出兵,你反着说。解扬开始不干,后来 楚国对他威胁、利诱、恐吓,那么最后解扬就答应了,然后楚国人把解扬放在楼车上,置于 高处,让他向宋国喊话,结果解扬还是按照晋国原来的意思,向宋国人传达了这个意思,还 是说晋国答应支援宋国,让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楚王大怒,他就要 杀了解扬,那么解扬也讲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解扬说君主能够下达正确的命令,这就是义, 那么这是君主应该做的,那么作为我臣子,当然我应该执行君主的命令,这也是义,他下达 正确的命令,他是义,我执行他的命令,我也是义。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该干的事情 那么臣子的身份,干你臣子该干的事情,你们双方君和臣,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你都体现 了仁的精神,那么你就是义。所以董仲舒有这种说法:立义以定尊卑之序,君臣之职明矣 义立起来了,尊卑之序列就明确了,君臣之职就明确了。就是你该干什么,他该干什么,大 家都非常明确了。所以我们说呢,义的含义,它是一种仁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第 就要根据你的身份,做跟你身份相称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义。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 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 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所以孔子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表现出一种因时制宜的态度。 第二,那么义还要根据事情,根据你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特殊的事情,你来行仁道, 那么就是义。比如要推行仁爱精神,那么这种仁爱精神在具体的实现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那么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能我这么处理,这就是仁爱,可能在那 种情况下,我那么处理,那就是仁爱,这些仁爱就都是义。比如说,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 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 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我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 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 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那么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得 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 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样,应该说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 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 所以说呢,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情况,根据具体 的情况 《左传》里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反应出要根据一定的情况来行仁, 来推行仁,来实现仁,这就符合义。那么在一次战争(秦晋肴之战)中,当时晋襄公和秦国 打一场战争,肴之战,在肴山一带打这场战争,那么在这次战争中,当然晋国取胜了,那么
佐自己的主公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对于刘备,诸葛亮尽到了义,那么反过来,像刘备这样的 领导者,义在他们身上,应该怎样表现呢? 那么义在君主那里头应该是如何表现呢?比如君主的身份,统治者的身份,义应该如何 表现呢?比如说当时也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陈国有一个贵族叫夏征舒,他杀了自 己的君主,那么杀了自己的君主,周天子命令诸侯发兵讨伐夏征舒,那么史书把周天子下令 讨伐叛逆这种做法就叫做义,就是如果底下发生了叛乱,那么作为天子,你应该下令讨伐叛 乱,你不下令讨伐叛乱,你就没有尽自己的职责,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你就是什么, 就是不义,所以周天子下令讨伐叛乱,这是义。还有一件事情,当时楚国打宋国,那么宋国 是弱国,是小国,打不过楚国,但是宋国还在反抗,还在守住它的城市,抵御楚国的进攻, 但是它有点儿抵御不住了,所以当时向晋国求援,晋国是大国,那么晋国马上派了个使者, 这个使者叫解扬,马上去宋国。告诉宋国的国君,说晋国答应出兵支援宋国,解救宋国,让 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结果这个使者解扬就去送信,路上一下被郑国 人给抓住了,那么郑国是楚国的盟国,郑国抓住解扬之后,把晋国的使者解扬交给楚国了。 那么楚国的国君就跟解扬说,劝解扬,说你去到宋国反着说,反着说晋国国君的意思,别说 晋国要支援宋国,就说晋国不愿意支援宋国,不愿意出兵,你反着说。解扬开始不干,后来 楚国对他威胁、利诱、恐吓,那么最后解扬就答应了,然后楚国人把解扬放在楼车上,置于 高处,让他向宋国喊话,结果解扬还是按照晋国原来的意思,向宋国人传达了这个意思,还 是说晋国答应支援宋国,让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楚王大怒,他就要 杀了解扬,那么解扬也讲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解扬说君主能够下达正确的命令,这就是义, 那么这是君主应该做的,那么作为我臣子,当然我应该执行君主的命令,这也是义,他下达 正确的命令,他是义,我执行他的命令,我也是义。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该干的事情, 那么臣子的身份,干你臣子该干的事情,你们双方君和臣,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你都体现 了仁的精神,那么你就是义。所以董仲舒有这种说法:立义以定尊卑之序,君臣之职明矣。 义立起来了,尊卑之序列就明确了,君臣之职就明确了。就是你该干什么,他该干什么,大 家都非常明确了。所以我们说呢,义的含义,它是一种仁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第一 就要根据你的身份,做跟你身份相称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义。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 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 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所以孔子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表现出一种因时制宜的态度。 第二,那么义还要根据事情,根据你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特殊的事情,你来行仁道, 那么就是义。比如要推行仁爱精神,那么这种仁爱精神在具体的实现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那么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可能我这么处理,这就是仁爱,可能在那 种情况下,我那么处理,那就是仁爱,这些仁爱就都是义。比如说,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 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 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我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 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 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那么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得 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 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样,应该说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 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 所以说呢,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情况,根据具体 的情况。 《左传》里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反应出要根据一定的情况来行仁, 来推行仁,来实现仁,这就符合义。那么在一次战争(秦晋肴之战)中,当时晋襄公和秦国 打一场战争,肴之战,在肴山一带打这场战争,那么在这次战争中,当然晋国取胜了,那么
当时晋襄公,当时是车战,晋襄公在车上指挥战斗,向敌军冲击,晋襄公还亲自抓住了秦国 的一个俘虏,抓住俘虏,晋襄公把这个俘虏给捆起来了,捆起来之后,晋襄公命令自己的车 右,什么是车右呢?就是在自己的车的右边,他在车上,在自己车的右边保卫君主,右边的 这个武士,这个武士的地位非常高,这是高级武士,他负责保护中间的君主,车右,命令自 己的车右,那么让他干嘛,让他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这个车右叫莱驹,那么晋襄公命 令莱驹把这个秦国俘虏给杀了,莱驹就下车,下车拿着兵器就来了,就要杀这个秦国的俘虏, 结果这个秦国的俘虏大概绝望中大叫一声,大吼一声,一下把这个莱驹,把晋襄公的车右吓 了一大跳,手里的兵器一下掉地下了,这是一种耻辱啊,说明你胆小啊,人家大吼一声,就 把你给吓成这样了,你胆小,这是一种耻辱,正在这时候,晋襄公手下的另一个武士叫狼 这个武士非常勇敢,他一看莱驹被吓坏了,兵器也落到地下了,他马上冲上来,捡起这个兵 器,一下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所以晋襄公看在眼里,觉得这个狼罈非常勇敢,非常赞 许他,当即决定让狼醰当自己的车右,上车站在自己的右边,莱驹等于被贬黜了,所以狼罈 也非常高兴,他等于升迁了,他升为高级武士,他大概原来在地下跑,跟着晋襄公打仗,现 在你可以上车来保卫君主,这是无尚的荣耀,你的地位升迁了,所以狼罈非常高兴。但是在 另一场战争中,还是晋国和秦国的战争,那么晋国统帅是谁呢?先轸,先轸是统帅,他率着 晋国的军队去冲击秦国的阵地,可是先轸没有重用狼醰,狼醰觉得像我这个地位,我这么勇 敢,受到君主的青睐,我应该受到重用,我应该当晋国军队主帅的车右,就是当这个高级的 武士,可是先轸没有用他,没有用他而用别人了,用续简伯,那么当时狼醰觉得这真是奇耻 大辱,像我这样的人,竟然他不重用,我有这样的能力,我受到君主的赞许,他竟然不重用 我,这简直是奇耻大辱,那么怎么样,受这种耻辱他受不了,他想死,关键是怎么个死法, 当时这个狼罈的朋友跟他说,说咱们干脆发动叛乱吧,咱们杀死晋国军队的主帅,咱们发动 叛乱,他这么羞辱我,这么侮辱我,我能容忍吗?干脆咱们发动叛乱。结果狼醰说什么呢? 不能这么干,这么干就是不义,发动叛乱不是臣子之道,死了以后你的灵魂不能进入明堂。 那么这是一种迷信,明堂那是君主发布政令的地方,那是非常高级的地方,死了以后你的牌 位能够进明堂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说不能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是不义,狼认为 自己是一定要死的,受此奇耻大辱是不能活了,是一定要死的,但怎么死合适呢?那么根据 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他认为这么死合适,怎么死呢?他认为应该率领自己的 军队,率领自己的手下,他也是个小贵族,率领自己的手下去冲击秦国的阵地,那么冒险冲 击,牺牲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他认为这么死最有价值,反正我肯定是要死,我要死在哪儿呢? 死得符合义,去冲击敌军,所以狼醰率领自己的手下就冲进了秦军的阵地,跟秦军搏斗,那 么最后把秦军打败了,但是狼醰也死了,那么狼罈认为这种做法是符合义, 所以我们说,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所以 义是一种形式。所以第一点我们讲到义和仁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义是形式,仁是 内容 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 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 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那么在更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义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 三、义和礼。 义和礼应该是这么一种关系,叫做: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 义的 那么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 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 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支援鲁国 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 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追击,追击,卫国
当时晋襄公,当时是车战,晋襄公在车上指挥战斗,向敌军冲击,晋襄公还亲自抓住了秦国 的一个俘虏,抓住俘虏,晋襄公把这个俘虏给捆起来了,捆起来之后,晋襄公命令自己的车 右,什么是车右呢?就是在自己的车的右边,他在车上,在自己车的右边保卫君主,右边的 这个武士,这个武士的地位非常高,这是高级武士,他负责保护中间的君主,车右,命令自 己的车右,那么让他干嘛,让他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这个车右叫莱驹,那么晋襄公命 令莱驹把这个秦国俘虏给杀了,莱驹就下车,下车拿着兵器就来了,就要杀这个秦国的俘虏, 结果这个秦国的俘虏大概绝望中大叫一声,大吼一声,一下把这个莱驹,把晋襄公的车右吓 了一大跳,手里的兵器一下掉地下了,这是一种耻辱啊,说明你胆小啊,人家大吼一声,就 把你给吓成这样了,你胆小,这是一种耻辱,正在这时候,晋襄公手下的另一个武士叫狼曋, 这个武士非常勇敢,他一看莱驹被吓坏了,兵器也落到地下了,他马上冲上来,捡起这个兵 器,一下把这个秦国的俘虏给杀了,所以晋襄公看在眼里,觉得这个狼曋非常勇敢,非常赞 许他,当即决定让狼曋当自己的车右,上车站在自己的右边,莱驹等于被贬黜了,所以狼曋 也非常高兴,他等于升迁了,他升为高级武士,他大概原来在地下跑,跟着晋襄公打仗,现 在你可以上车来保卫君主,这是无尚的荣耀,你的地位升迁了,所以狼曋非常高兴。但是在 另一场战争中,还是晋国和秦国的战争,那么晋国统帅是谁呢?先轸,先轸是统帅,他率着 晋国的军队去冲击秦国的阵地,可是先轸没有重用狼曋,狼曋觉得像我这个地位,我这么勇 敢,受到君主的青睐,我应该受到重用,我应该当晋国军队主帅的车右,就是当这个高级的 武士,可是先轸没有用他,没有用他而用别人了,用续简伯,那么当时狼曋觉得这真是奇耻 大辱,像我这样的人,竟然他不重用,我有这样的能力,我受到君主的赞许,他竟然不重用 我,这简直是奇耻大辱,那么怎么样,受这种耻辱他受不了,他想死,关键是怎么个死法, 当时这个狼曋的朋友跟他说,说咱们干脆发动叛乱吧,咱们杀死晋国军队的主帅,咱们发动 叛乱,他这么羞辱我,这么侮辱我,我能容忍吗?干脆咱们发动叛乱。结果狼曋说什么呢? 不能这么干,这么干就是不义,发动叛乱不是臣子之道,死了以后你的灵魂不能进入明堂。 那么这是一种迷信,明堂那是君主发布政令的地方,那是非常高级的地方,死了以后你的牌 位能够进明堂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说不能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是不义,狼曋认为 自己是一定要死的,受此奇耻大辱是不能活了,是一定要死的,但怎么死合适呢?那么根据 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他认为这么死合适,怎么死呢?他认为应该率领自己的 军队,率领自己的手下,他也是个小贵族,率领自己的手下去冲击秦国的阵地,那么冒险冲 击,牺牲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他认为这么死最有价值,反正我肯定是要死,我要死在哪儿呢? 死得符合义,去冲击敌军,所以狼曋率领自己的手下就冲进了秦军的阵地,跟秦军搏斗,那 么最后把秦军打败了,但是狼曋也死了,那么狼曋认为这种做法是符合义。 所以我们说,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所以 义是一种形式。所以第一点我们讲到义和仁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义是形式,仁是 内容。 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 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 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那么在更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义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 三、义和礼。 义和礼应该是这么一种关系,叫做: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 义的。 那么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 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 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支援鲁国。 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 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追击,追击,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