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 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 靠 ④子路问成人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此 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 靠 ④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1【原文】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 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 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 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 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 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 富贵荣华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 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 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宪问》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 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 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 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 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 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 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 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 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宪问》
【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 以:此处是“这个”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 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 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 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 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 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7·16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 即粗粮。 (2)曲肱:肱,音g6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 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
【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 以:此处是“这个”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 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 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 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 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 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 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 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
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 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 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 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 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 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 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 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 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 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 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 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
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 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 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 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 怎么 能叫 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 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 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 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 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 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 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 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
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 以为成人矣。”《宪问》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 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 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 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 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 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 人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 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 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 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 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 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 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
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 以为成人矣。”《宪问》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 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 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 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 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 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 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 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 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 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 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 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 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