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语文组
<<论语>>选读之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语文组
【原文】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 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 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 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 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 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 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 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 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 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 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 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 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 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 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 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 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 追求富贵荣华
•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 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 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 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 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 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 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 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日 “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 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 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 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 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 “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 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 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 •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 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 “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 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 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 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 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 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 “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 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 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 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 “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 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 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 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 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 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 “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 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 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 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