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学案编写:高山庄2010620 导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 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 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要通“约”, 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 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 ④子路问成人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学案编写:高山庄 2010620 一.导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二.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 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 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 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 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靠 ④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 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 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 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 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 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 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 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 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 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 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 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 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 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 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 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
1.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 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 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 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 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 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 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 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 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 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 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 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 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 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 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 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 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
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 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 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 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 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 美的人”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 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 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 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 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 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 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 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 准则” 【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 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 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 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 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 德修养问题 8.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 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盜” 9.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 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 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 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 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 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 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 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 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 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 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 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 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 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 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 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 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 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 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 德修养问题 8.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 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 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 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 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 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 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 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 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 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三)探究拓展 1.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 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参考答案见课本31页倒数第二段 (四)达标训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 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 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 “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忠与义的交织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 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 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 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 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 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 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 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三)探究拓展 1.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 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参考答案见课本 31 页倒数第二段 (四)达标训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 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 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 “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忠与义的交织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 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 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 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 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 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ˆ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 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 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 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 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 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 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 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 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 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 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 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 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 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 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 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 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2004 年福建高考作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 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 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 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 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 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 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 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 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 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 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 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 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 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 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 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 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 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 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 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 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 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