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期#能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迎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已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弘翼贸陷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1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 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 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 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 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 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 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 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 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 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 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 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 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四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笫 229 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待22团展的规律。(一)哲学的物质范畸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已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一一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妞用人大量新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文单意更式家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元素以及电子的发现,突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陈旧观念,此后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一次突破。20世纪早期原子核的存在被证实以及后来质子、中子的发现,形成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原子核结构理论,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又一次突破。随着核物理学的诞生,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探索已从原子层次走向夸克和轻子层次,这是目前所能认识的物质结构层次的最小组成成分,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表明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是不断深人的。30100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22 打\. .,·:I` IIt y/.(1'11 IJi1 牛丿支 I1;J f1! 展的规律。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 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 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 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 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 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 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 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 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 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念噜. 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 19 世纪末, 射线、放射性元素以及电予的发现,突破了原子不可再 分的陈旧观念,此后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一 次突破。 20 世纪早期原子核的存在被证实以及后来质子、中子的发现,形 成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原子核结构理论, 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认识的又一次突破。随着核物理学的诞生,对物质 微观结构层次的探索已从原子层次走向夸克和轻子层次,这是目前所能认 识的物质结构层次的最小组成成分,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而且表明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 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恩格斯总结了 19 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 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23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闻罚享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表明了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道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统一的。列宁指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③。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重大变革是通过实践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存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在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的底护所中彻底驱除出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一一客观实在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小者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1意易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9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点录》
_ 炕一节 仕界多扦性与物质统一性 23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i)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 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界 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 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表明了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 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统一的。列宁指出,“对 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千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 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气 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生产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重大变革是通 过实践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存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在自然 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的庇护所中彻底驱除出去。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 共同特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 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 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 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 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 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39 页。 @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9 页。 @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笫 78 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24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专会人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这武麻开会皇堂(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由#,公示量文拍超欢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以及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1页。限
24 第一汽 世界的物顶性及发展规11t 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 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 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 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 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 式,以及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 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 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 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 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笫 951 页
25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末显品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数主原享内奢是的人商卡南人人好快四来的念出责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喜的过统“。与而西来的南曲质与健识的证天系,正箭贯处屋还主精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人类社会,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一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家与食商全杂康先要生纤驰中豆原价(一)物质决定意识人开贝楼书招的自音真博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主贝而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绾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5 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 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 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 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 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 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 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 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小为;. I • , ` .,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 ^.、? :今` l. . . . ` · ll ·,.·.、.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人类社会,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 1,' . j. ` L, l ` · · ` ` b. r • ; (一)物质决定意识 I .` J ;.'. i,. i.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 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另一 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 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