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 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 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 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 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 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 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 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 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 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11 页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 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 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 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 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 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 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 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 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 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 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
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 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 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 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 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 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 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 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 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增加一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军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目 (3)清真 (4)移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12 页 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 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 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 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 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 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 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 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 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____________ (2)目:____________ (3)清真:____________ (4)移:______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 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 (2)傍: (3)不者 (4)嘿然: (5)息: (6)录 (7)乡使 (8)寤: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 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 (2)语 (3)信 (4)白 (5)佳 (6)咸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 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 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13 页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 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 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____________ (2)傍:____________ (3)不者:____________ (4)嘿然:____________ (5)息:____________ (6)录:____________ (7)乡使:____________ (8)寤: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 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____________ (2)语:____________ (3)信:____________ (4)白:____________ (5)佳:____________ (6)咸: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 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 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 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 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 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至智:达到才智。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 (“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 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 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 “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 (“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 (“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 拒 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14 页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 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 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 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 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 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 (“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 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 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 “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 (“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 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 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 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 (“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当 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 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 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 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 “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 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通 ②今也则亡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15 页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2 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通“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通“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 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4 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 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 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 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 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 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 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