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军队给水卫生 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几十年来全军给水卫生工作者,在改善部队饮水卫生 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深入发展提高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开展了水源卫生调查和改水试点,提高了饮水卫生质量。为了摸清全国重 要战略地区水源卫生状况,全军从 70 年代开始组成“水调”科研协作组,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面积达 387.5 财水源数约为 39300 个,基本上摸清了 我国重要战略地区的水源分布,水量、水质特点及影响变化因素,以及与水有关 的疾病情况。整理出各战略地区水源卫生调查报告。编印了水源资料图册共 4 套 8 本,撰写专题论著数十篇。为未来战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依据。 为掌握部队营区的给水卫生现状,80 年代继续组织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 摸清了当前营区给水卫生现状。全军营区给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约占水源总数 的 77.5%,供应入数已达 93.6%;集中式供水又以自备水源为主,约占 83.8 %。在自备水源中以地下水源为主,约占 87.6%,其中北方部队更多采用地下 水,占 96.6%,南方部队为 77.2%。调查发现,部队水源卫生管理在不断加 强。但是净水设备普遍比较简陋,而且又不配套,不能实施经常的饮水消毒,是 今后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部队营区给水卫生存在的问题,在 80 年代末,全军成立了“改水”技 术指导组,制定了《全军改水试点方案》,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了全 军改水试点工作。经过 16 个大单位;81 个改水点的试验观察,取得明显的成绩, 即摸清了各种净水设备的实用性,促进了给水站的卫生管理,推动了部队饮水卫 生质量的不断提高。 军队饮用水的给水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我军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除驻 城市或大单位为集中式给水外,大部分部队仍以分散式给水为主。但至八十年代 中期,集中式给水已占军队自备水源 70%以上,饮用自来水人数已超过 90%。 从发展来看集中式给水将取代分散式给水。但从全军水源卫生调查和全军边远地 区分散部队给水卫生调查结果表明不论集中式或是分散式给水,在技术上和管理 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营房和卫生部门共同努力解决,使我军全体官兵能得到 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以保证官兵健康,为胜利完成我军各项任务起到应有作用。 一、分散式给水(separate water supply) 分散式给水是用水者分散地由水源直接取水。这种给水方式在水量保证,水 质的改善和管理上都不如集中式给水,但设备简单可就地利用水源,分散式给水 如井、泉、河、塘、雨雪水的取用,简单处理可用过滤井、水池、缸内混凝沉淀 消毒,砂滤桶等。 据全军调查分散式给水水源数占总水源数约 1/5,饮用人数约为饮用总人 数 6.4%。各军区、军兵种边远分散部队采用分散式给水有所不同如沈阳军区饮 用人数为 34.3%,而北京军区则为 100%。分散式给水水源 73%为地下水,其 中浅井水最多占 51%,地面水占 27%。 我军分散式给水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水源卫生防护差,细菌超标严重;② 水源水量不足,缺水和无水源占 12.2%;③存在少数的高铁、高氟、高硬度及 苦咸水水源;④绝大多数水源水未经处理,只极少数水源水不定期的用漂白粉消 毒;⑥无专人管理。 目前使用分散式给水主要为边远地区分散部队,包括边防海防部队,住在偏
第五节 军队给水卫生 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几十年来全军给水卫生工作者,在改善部队饮水卫生 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深入发展提高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开展了水源卫生调查和改水试点,提高了饮水卫生质量。为了摸清全国重 要战略地区水源卫生状况,全军从 70 年代开始组成“水调”科研协作组,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面积达 387.5 财水源数约为 39300 个,基本上摸清了 我国重要战略地区的水源分布,水量、水质特点及影响变化因素,以及与水有关 的疾病情况。整理出各战略地区水源卫生调查报告。编印了水源资料图册共 4 套 8 本,撰写专题论著数十篇。为未来战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依据。 为掌握部队营区的给水卫生现状,80 年代继续组织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 摸清了当前营区给水卫生现状。全军营区给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约占水源总数 的 77.5%,供应入数已达 93.6%;集中式供水又以自备水源为主,约占 83.8 %。在自备水源中以地下水源为主,约占 87.6%,其中北方部队更多采用地下 水,占 96.6%,南方部队为 77.2%。调查发现,部队水源卫生管理在不断加 强。但是净水设备普遍比较简陋,而且又不配套,不能实施经常的饮水消毒,是 今后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部队营区给水卫生存在的问题,在 80 年代末,全军成立了“改水”技 术指导组,制定了《全军改水试点方案》,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了全 军改水试点工作。经过 16 个大单位;81 个改水点的试验观察,取得明显的成绩, 即摸清了各种净水设备的实用性,促进了给水站的卫生管理,推动了部队饮水卫 生质量的不断提高。 军队饮用水的给水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我军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除驻 城市或大单位为集中式给水外,大部分部队仍以分散式给水为主。但至八十年代 中期,集中式给水已占军队自备水源 70%以上,饮用自来水人数已超过 90%。 从发展来看集中式给水将取代分散式给水。但从全军水源卫生调查和全军边远地 区分散部队给水卫生调查结果表明不论集中式或是分散式给水,在技术上和管理 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营房和卫生部门共同努力解决,使我军全体官兵能得到 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以保证官兵健康,为胜利完成我军各项任务起到应有作用。 一、分散式给水(separate water supply) 分散式给水是用水者分散地由水源直接取水。这种给水方式在水量保证,水 质的改善和管理上都不如集中式给水,但设备简单可就地利用水源,分散式给水 如井、泉、河、塘、雨雪水的取用,简单处理可用过滤井、水池、缸内混凝沉淀 消毒,砂滤桶等。 据全军调查分散式给水水源数占总水源数约 1/5,饮用人数约为饮用总人 数 6.4%。各军区、军兵种边远分散部队采用分散式给水有所不同如沈阳军区饮 用人数为 34.3%,而北京军区则为 100%。分散式给水水源 73%为地下水,其 中浅井水最多占 51%,地面水占 27%。 我军分散式给水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水源卫生防护差,细菌超标严重;② 水源水量不足,缺水和无水源占 12.2%;③存在少数的高铁、高氟、高硬度及 苦咸水水源;④绝大多数水源水未经处理,只极少数水源水不定期的用漂白粉消 毒;⑥无专人管理。 目前使用分散式给水主要为边远地区分散部队,包括边防海防部队,住在偏
远山区的导弹、雷达、通信部队和一些守备部队。这些部队人数不多,驻地分散、 条件艰苦、任务重,解决好饮水问题是个极重要的任务。 根据上述分散式给水存在问题,应有重点,有步骤的解决,当前应尽可能做 好以下工作: 1.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以浅井为重点,去除污染源,整修不合卫生要求水井, 地面水水源多采用过滤井。 2.根据水质加强水处理措施,一般处理应以消毒为主,因大肠菌群超标的水 源水占 65.5%。又因水源水 75.5%浑浊度小于 5 度,所以可采用单纯过滤或混 凝沉淀处理。特殊水质应优先处理。 3.加强卫生管理,每一单位应有专人负责。 二、集中式给水(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集中式给水通常称自来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然后集中对水进行净化和 消毒,再通过配水管网将水送到给水站或用户。 集中式给水便于水源选择和防护,集中净化消毒有利于保证水质的卫生安 全,由管网运输配水可以防止水在运送过程受污染,卫生管理和监督也比较容易。 但如由于设计不善,管理不当或技术上原因,则水一旦发生污染,引起疾病的发 生和流行,可以扩大到一个市、一个区或一个单位,甚至危害千万人的健康。1955 年印度德里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就是典型例子。我国 1979~1984 年间集中式给水污染事故 212 起,其中主要为水源污染占污染事故 69.8%,其次为管网和贮水池污染。如辽宁某市因水源井被生活污水污染,致使 供水区居民 10781 人出现腹泻等肠道症状, 水中检出新轮状病毒。因此对集中 式给水必须加强卫生监督工作,以保证给水的安全。 集中式给水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取水、净水和配水三个过程,由于水源类型、 水质情况、生产能力、经济技术条件等不同,各过程的设备可有较大的差别。 (一)集中式给水的工艺流程 1.地面水作为水源时,一般采用下列工艺流程: 深井水或泉水 → 水泵 → 水塔或高位水池 → 管网 → 用水点 混凝剂 消毒 地面水或浅井水 → 水泵 → 混凝沉淀池 → 过滤池 → 清水池 → 水泵 → 水塔或高位水池 → 管网 → 用水点 2.地下水作为水源时,工艺流程较简单,深井水水质较好时,一般加氯消毒 即可饮用。 加氯 地下水水源 水泵站 水塔或高位水池 管网 用水点
远山区的导弹、雷达、通信部队和一些守备部队。这些部队人数不多,驻地分散、 条件艰苦、任务重,解决好饮水问题是个极重要的任务。 根据上述分散式给水存在问题,应有重点,有步骤的解决,当前应尽可能做 好以下工作: 1.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以浅井为重点,去除污染源,整修不合卫生要求水井, 地面水水源多采用过滤井。 2.根据水质加强水处理措施,一般处理应以消毒为主,因大肠菌群超标的水 源水占 65.5%。又因水源水 75.5%浑浊度小于 5 度,所以可采用单纯过滤或混 凝沉淀处理。特殊水质应优先处理。 3.加强卫生管理,每一单位应有专人负责。 二、集中式给水(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集中式给水通常称自来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然后集中对水进行净化和 消毒,再通过配水管网将水送到给水站或用户。 集中式给水便于水源选择和防护,集中净化消毒有利于保证水质的卫生安 全,由管网运输配水可以防止水在运送过程受污染,卫生管理和监督也比较容易。 但如由于设计不善,管理不当或技术上原因,则水一旦发生污染,引起疾病的发 生和流行,可以扩大到一个市、一个区或一个单位,甚至危害千万人的健康。1955 年印度德里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就是典型例子。我国 1979~1984 年间集中式给水污染事故 212 起,其中主要为水源污染占污染事故 69.8%,其次为管网和贮水池污染。如辽宁某市因水源井被生活污水污染,致使 供水区居民 10781 人出现腹泻等肠道症状, 水中检出新轮状病毒。因此对集中 式给水必须加强卫生监督工作,以保证给水的安全。 集中式给水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取水、净水和配水三个过程,由于水源类型、 水质情况、生产能力、经济技术条件等不同,各过程的设备可有较大的差别。 (一)集中式给水的工艺流程 1.地面水作为水源时,一般采用下列工艺流程: 深井水或泉水 → 水泵 → 水塔或高位水池 → 管网 → 用水点 混凝剂 消毒 地面水或浅井水 → 水泵 → 混凝沉淀池 → 过滤池 → 清水池 → 水泵 → 水塔或高位水池 → 管网 → 用水点 2.地下水作为水源时,工艺流程较简单,深井水水质较好时,一般加氯消毒 即可饮用。 加氯 地下水水源 水泵站 水塔或高位水池 管网 用水点
3.净化工艺流程的选择。根据我军实践经验,小型自备水厂可简单的按照水 源水浑浊度来选择工艺流程。但有条件时,应对水质进行充分调查与试验,以定 出更合理的净化方法和工艺流程,下表供选择净化工艺流程时参考。 表 3-38 原水浑浊度与净水工艺选择 原水浑浊度 (度) 净化工艺 ≤5 氯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20~50 慢砂滤或快砂滤(<20 度)、氯消毒 50~150 沉淀池或初步滤池、慢砂滤、氯消毒或 接触过滤、氯消毒 >150 混凝沉淀或澄清、快砂滤或无阀滤池、 氯消毒 其它如高浊度水(>10000 度)可加预沉池和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含藻或 浮游动物水可在加混凝剂絮凝后经气浮池,再进入过滤池。如水中只含藻类,浑 浊度色度均不高,也不含有大量有机物,可通过设在滤池头部微滤机过滤,亦可 预氯化再混凝沉淀过滤方法去除。 (二)取水设备 1.地面水 (1)取水点的卫生要求 ①取水构筑物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远离码头及污水 排放口上游 100m 以上。 ②取水点最好设在河心,靠近主流,不应在死水区或回流区取水。 ③湖、水库取水点应选在深水区,远离支流汇入口,位于常年之导风向上风 侧。 ④进水口一般距河床不小于 1m,在最低水位下不小于 0.5m。 (2)地面水取水设备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即岸边型、自流管型和活动 型。 岸边型进水间设在岸边,水经进水间的进水孔进入,由水泵抽送到水厂。适 用于基础坚实和河岸较陡,有足够水深,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流。 自流管型是用伸入河中的自流管取水,水靠重力自流进入集水间,再由水泵 送水厂。适用于河岸较平坦,河边水质较差的河流。 活动型就是用船或缆车取水,水泵多设在船上,适用于水位变化大,或需变 更取水点的水源。 取水设备的进水口都应设置格栅及网筛,以阻滤粗大悬浮物,应定期清洗, 集水间亦应定期清淘,防止污泥淤积,影响水质。 2.地下水 地下水愈深,不透水层愈厚,给养区愈远,愈适合作取水点,因不易受到污 染。浅层地下水或深层地下水的覆盖层为裂隙地层,取水点应设在污染源上游。 地下水取水设备主要有钻孔井和大口井。 (三)混凝沉淀 1.混凝 混凝包括投药、混和、反应三个步骤,相应的设备也有三类
3.净化工艺流程的选择。根据我军实践经验,小型自备水厂可简单的按照水 源水浑浊度来选择工艺流程。但有条件时,应对水质进行充分调查与试验,以定 出更合理的净化方法和工艺流程,下表供选择净化工艺流程时参考。 表 3-38 原水浑浊度与净水工艺选择 原水浑浊度 (度) 净化工艺 ≤5 氯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20~50 慢砂滤或快砂滤(<20 度)、氯消毒 50~150 沉淀池或初步滤池、慢砂滤、氯消毒或 接触过滤、氯消毒 >150 混凝沉淀或澄清、快砂滤或无阀滤池、 氯消毒 其它如高浊度水(>10000 度)可加预沉池和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含藻或 浮游动物水可在加混凝剂絮凝后经气浮池,再进入过滤池。如水中只含藻类,浑 浊度色度均不高,也不含有大量有机物,可通过设在滤池头部微滤机过滤,亦可 预氯化再混凝沉淀过滤方法去除。 (二)取水设备 1.地面水 (1)取水点的卫生要求 ①取水构筑物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远离码头及污水 排放口上游 100m 以上。 ②取水点最好设在河心,靠近主流,不应在死水区或回流区取水。 ③湖、水库取水点应选在深水区,远离支流汇入口,位于常年之导风向上风 侧。 ④进水口一般距河床不小于 1m,在最低水位下不小于 0.5m。 (2)地面水取水设备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即岸边型、自流管型和活动 型。 岸边型进水间设在岸边,水经进水间的进水孔进入,由水泵抽送到水厂。适 用于基础坚实和河岸较陡,有足够水深,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流。 自流管型是用伸入河中的自流管取水,水靠重力自流进入集水间,再由水泵 送水厂。适用于河岸较平坦,河边水质较差的河流。 活动型就是用船或缆车取水,水泵多设在船上,适用于水位变化大,或需变 更取水点的水源。 取水设备的进水口都应设置格栅及网筛,以阻滤粗大悬浮物,应定期清洗, 集水间亦应定期清淘,防止污泥淤积,影响水质。 2.地下水 地下水愈深,不透水层愈厚,给养区愈远,愈适合作取水点,因不易受到污 染。浅层地下水或深层地下水的覆盖层为裂隙地层,取水点应设在污染源上游。 地下水取水设备主要有钻孔井和大口井。 (三)混凝沉淀 1.混凝 混凝包括投药、混和、反应三个步骤,相应的设备也有三类
(1)投药方式:混凝剂多先配成溶液再投加。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高位溶液 池重力投加及水射器投加等。我军自备水厂应用前两种方式较多。 (2)混合设备:一般采用水泵、管道、机械、隔板式混合槽,常用为水泵和管 道混合。泵前加药就可达到混合目的,方法简单,无需另增能源,但水泵房距水 厂较远不宜应用,因絮状物可在管内沉积。管道混合是将加药管伸入进水管道内 1/3~1/4 直径处,借水流将混凝剂扩散,设备简单,但流量变化大时影响混 合效果。隔板式混合槽如下图,利用挡板使水迂回前进与混凝剂混合,混合效果 较好,但水头损失较大。 (3)反应设备:反应是使经混合后形成的微粒与水中杂质充分接触,形成较大 絮状物的过程。反应池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变速设计,反应设备有涡流式、旋流 式、隔板式、机械反应池等。我军自备水厂多采用水力反应设备。一般反应池与 沉淀池(澄清池)合建。 ①隔板反应池:有往复式和回转式两种, 近年在垂直隔板反应池基础上发展 成为折板和波纹反应池。絮凝时间一般宜为 20~30min。 ②穿孔旋流反应池:利用水流穿孔流速,使池内水体产生旋流,并由若干级 串联, 以达到絮凝效果。穿孔旋流反应池反应效果较好,容积小,水头损失较 小。反应时间 15~25min。 2.沉淀 (1)平流沉淀池 为长方形池子,在反应池与沉淀池间常设穿孔隔墙, 便于 水均匀分布。沉淀池有效水深 2.5~3.5m,长宽比不小于 4∶1,长深比不小于 10∶1。池数或分格数不小于 2 个,每格宽度宜为 3~8m,自然沉淀池流速不超 过 3mm/s,混凝沉淀池流速不超过 10~25mm/s,停留时间宜为 1~3h。排泥方 法有人工停池排泥,即在池起端的 1/3~1/5 处设一大漏斗,此法造价低,建 造容易,但劳动强度大,耗水量多。 多斗重力排泥,即在池底建造多个漏斗, 斗底有排泥管与阀,利用池内水位与排泥管处水位差,将污泥定期排走。此法排 泥时可不停产,耗水量小,但构造复杂,排泥不彻底,出水一般用溢流堰。出水 浊度一般低于 10mg/L。 (2)斜板(管)沉淀池 是一种在池内装置许多间隔较小的平行倾斜板或管的 沉淀池。根据沉淀池原理,斜板或斜管加大了沉淀的面积,缩短了沉淀距离,减 小了沉淀时间。斜板(管)水流方向与沉淀物滑动方向相反称为异向流,方向相同 称为同向流。前者宜用于浑浊度长期低于 1000 度的水,后者宜用于长期浑浊度 低于 200 度的水。 斜板(管)与水平面成 50~60°倾角,斜板间距离多为 100mm,板长 1.0m。 斜管多用六角形,管径 25~35mm,斜长 1.0m。 斜板( 管)沉淀池,体积小,占地小,而沉淀效率较平流沉淀池提高 3~5 倍。 斜板(管)材料应无毒,并应设置高压冲洗设备,定期冲洗
(1)投药方式:混凝剂多先配成溶液再投加。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高位溶液 池重力投加及水射器投加等。我军自备水厂应用前两种方式较多。 (2)混合设备:一般采用水泵、管道、机械、隔板式混合槽,常用为水泵和管 道混合。泵前加药就可达到混合目的,方法简单,无需另增能源,但水泵房距水 厂较远不宜应用,因絮状物可在管内沉积。管道混合是将加药管伸入进水管道内 1/3~1/4 直径处,借水流将混凝剂扩散,设备简单,但流量变化大时影响混 合效果。隔板式混合槽如下图,利用挡板使水迂回前进与混凝剂混合,混合效果 较好,但水头损失较大。 (3)反应设备:反应是使经混合后形成的微粒与水中杂质充分接触,形成较大 絮状物的过程。反应池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变速设计,反应设备有涡流式、旋流 式、隔板式、机械反应池等。我军自备水厂多采用水力反应设备。一般反应池与 沉淀池(澄清池)合建。 ①隔板反应池:有往复式和回转式两种, 近年在垂直隔板反应池基础上发展 成为折板和波纹反应池。絮凝时间一般宜为 20~30min。 ②穿孔旋流反应池:利用水流穿孔流速,使池内水体产生旋流,并由若干级 串联, 以达到絮凝效果。穿孔旋流反应池反应效果较好,容积小,水头损失较 小。反应时间 15~25min。 2.沉淀 (1)平流沉淀池 为长方形池子,在反应池与沉淀池间常设穿孔隔墙, 便于 水均匀分布。沉淀池有效水深 2.5~3.5m,长宽比不小于 4∶1,长深比不小于 10∶1。池数或分格数不小于 2 个,每格宽度宜为 3~8m,自然沉淀池流速不超 过 3mm/s,混凝沉淀池流速不超过 10~25mm/s,停留时间宜为 1~3h。排泥方 法有人工停池排泥,即在池起端的 1/3~1/5 处设一大漏斗,此法造价低,建 造容易,但劳动强度大,耗水量多。 多斗重力排泥,即在池底建造多个漏斗, 斗底有排泥管与阀,利用池内水位与排泥管处水位差,将污泥定期排走。此法排 泥时可不停产,耗水量小,但构造复杂,排泥不彻底,出水一般用溢流堰。出水 浊度一般低于 10mg/L。 (2)斜板(管)沉淀池 是一种在池内装置许多间隔较小的平行倾斜板或管的 沉淀池。根据沉淀池原理,斜板或斜管加大了沉淀的面积,缩短了沉淀距离,减 小了沉淀时间。斜板(管)水流方向与沉淀物滑动方向相反称为异向流,方向相同 称为同向流。前者宜用于浑浊度长期低于 1000 度的水,后者宜用于长期浑浊度 低于 200 度的水。 斜板(管)与水平面成 50~60°倾角,斜板间距离多为 100mm,板长 1.0m。 斜管多用六角形,管径 25~35mm,斜长 1.0m。 斜板( 管)沉淀池,体积小,占地小,而沉淀效率较平流沉淀池提高 3~5 倍。 斜板(管)材料应无毒,并应设置高压冲洗设备,定期冲洗
3.澄清 澄清池是将混凝和沉淀两个过程组合到一个池内。其原理是使沉淀的污泥在 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原水中的微粒与泥渣悬浮层接触时,相互接触、吸 附、分离使原水很快得到澄清。澄清池有许多类型如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循环 澄清池、脉冲澄清池、悬浮澄清池等。澄清池构在复杂,管理困难,我军只有个 别水厂采用,下面图为较简单的水力循环澄清池。 当加入混凝剂的原水从进水管的喷咀以高速喷入喉管,在喇叭口形成负压, 将泥渣吸入与原水混和,进入第一、第二反应室,流速减慢,有利于完成混凝反 应。第二反应室水进入分离区时,因流速突然下降,泥渣在重力作用下分离,清 水向上流出出口,部分泥渣沉积到污泥斗,大部分泥渣被吸入喉管进行回流,水 力循环澄清池构造简单,适于中、小型水厂,但反应时间短,造成运行不够稳定, 水头损失也较大。 (四)过滤 过滤池的类型很多,有慢滤池、快滤池、接触滤池、虹吸滤池、移动式钟罩 滤池、无阀滤池、压力滤池等。下面介绍我军常用的三种滤池。 1.慢滤池(slow filter):慢砂滤池已有上百年历史,但由于其许多优点如一 步处理,简单易行,不需任何药剂,制水成本低,效果好等,虽然由于慢滤池占 地面积大,出水量低,一般水厂已不采用,但结合我军实际,特别是边远地区分 散部队,如原水浊度不高,有足够土地面积时,仍然可考虑采用。 慢砂滤池适用于原水浊度低于 20 度原水,短时可至 50 度, 短时在 100 度 以下的原水可用粗滤池作预处理。 慢砂滤池为矩形,壁高 3~4m,滤池面积小于 10~15m 2 可不设排水系统, 否则应将池底建成沟形,两侧向沟底倾斜,内用不接口瓦管、混凝土管或砖砌渠 道作排水系统。上铺碎石或卵石 50cm,自下而上,粒径由小到大。滤料层上水 深 1.2~1.5m,池顶应高于水面 0.2m。滤池至少有 2 个。选用粒径 0.3~1mm 砂 子,滤层厚 1.0~1.2m。 慢砂滤池开始运行 2~3 周为生物膜成熟期,此时水应循环过滤或弃去,至 水质合格方可使用。一般慢滤池工作周期为 1~3 个月,当流速变慢或水质变坏 时,应将表层 2~5cm脏砂刮去。当多次刮砂至滤层到 70cm时,须将前括去的砂 子洗净,装填至 1.0~1.2m。滤速根据水质应控制在 0.1~0.2m/h,当一滤池清 理或检修只用一个滤池时,可提高到 0.2~0.3m/h。慢砂滤池宜保持水位恒定, 并连续运行。10m2 滤池可供一个连队用水需要。运行正常,管理良好的慢砂滤池, 出水可以达到饮水标准
3.澄清 澄清池是将混凝和沉淀两个过程组合到一个池内。其原理是使沉淀的污泥在 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原水中的微粒与泥渣悬浮层接触时,相互接触、吸 附、分离使原水很快得到澄清。澄清池有许多类型如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循环 澄清池、脉冲澄清池、悬浮澄清池等。澄清池构在复杂,管理困难,我军只有个 别水厂采用,下面图为较简单的水力循环澄清池。 当加入混凝剂的原水从进水管的喷咀以高速喷入喉管,在喇叭口形成负压, 将泥渣吸入与原水混和,进入第一、第二反应室,流速减慢,有利于完成混凝反 应。第二反应室水进入分离区时,因流速突然下降,泥渣在重力作用下分离,清 水向上流出出口,部分泥渣沉积到污泥斗,大部分泥渣被吸入喉管进行回流,水 力循环澄清池构造简单,适于中、小型水厂,但反应时间短,造成运行不够稳定, 水头损失也较大。 (四)过滤 过滤池的类型很多,有慢滤池、快滤池、接触滤池、虹吸滤池、移动式钟罩 滤池、无阀滤池、压力滤池等。下面介绍我军常用的三种滤池。 1.慢滤池(slow filter):慢砂滤池已有上百年历史,但由于其许多优点如一 步处理,简单易行,不需任何药剂,制水成本低,效果好等,虽然由于慢滤池占 地面积大,出水量低,一般水厂已不采用,但结合我军实际,特别是边远地区分 散部队,如原水浊度不高,有足够土地面积时,仍然可考虑采用。 慢砂滤池适用于原水浊度低于 20 度原水,短时可至 50 度, 短时在 100 度 以下的原水可用粗滤池作预处理。 慢砂滤池为矩形,壁高 3~4m,滤池面积小于 10~15m 2 可不设排水系统, 否则应将池底建成沟形,两侧向沟底倾斜,内用不接口瓦管、混凝土管或砖砌渠 道作排水系统。上铺碎石或卵石 50cm,自下而上,粒径由小到大。滤料层上水 深 1.2~1.5m,池顶应高于水面 0.2m。滤池至少有 2 个。选用粒径 0.3~1mm 砂 子,滤层厚 1.0~1.2m。 慢砂滤池开始运行 2~3 周为生物膜成熟期,此时水应循环过滤或弃去,至 水质合格方可使用。一般慢滤池工作周期为 1~3 个月,当流速变慢或水质变坏 时,应将表层 2~5cm脏砂刮去。当多次刮砂至滤层到 70cm时,须将前括去的砂 子洗净,装填至 1.0~1.2m。滤速根据水质应控制在 0.1~0.2m/h,当一滤池清 理或检修只用一个滤池时,可提高到 0.2~0.3m/h。慢砂滤池宜保持水位恒定, 并连续运行。10m2 滤池可供一个连队用水需要。运行正常,管理良好的慢砂滤池, 出水可以达到饮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