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中国现代文学2》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06 学分:2 学时:3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非师范)本科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知识基础上,培 养学生细读文本、知人论世的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由现代文学想象现代中国的诸多可能性,进 而对何谓“现代”、何谓“文学”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下半段发展的整体状况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近动态,掌握相关的文学史知识, 2.理解现代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与政局、制度、思想、经济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思考文学发展的 深层动因以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对何谓“现代”、何谓“文学”形成自己的理解。(支撑“学科素 养”、“学会反思”、“学习能力”的毕业要求。) 3.注重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在阅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能 够深度解读文学作品,从中发现值得讨论的文学话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学术性读书报告的写作。 支撑“学科素养”、“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毕业要求) 4.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知人论世的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与具体人物结缘,体认当时的社会 氛围,由现代文学想象现代中国的诸多可能性。通过体察现代中国过渡时期人物的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 思考生命本质的丰富性与多元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判断力,构建综合育人的素养 与能力。(支撑“综合有人”、“学会反思”、“师德规范”、“教有情怀”、“文化素质”的毕业要求。) 5.在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支撑“班级指导” “沟通合作”、“综合有人”、“实践能力”的毕业要求。) 三、授课对象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非师范)本科必修。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章巴金与家族小说(2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巴金作品为代表的以情绪流转为底色的长篇小说 讲授重点及难点:以巴金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巴金的思想底色,《家》的现代家族小说经典性(1课时) (二)《憩园》与《寒夜》的深沉转向(1课时) 第二章沈从文的湘西世界(2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 《中国现代文学 2》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06 学分:2 学时:3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非师范)本科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知识基础上,培 养学生细读文本、知人论世的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由现代文学想象现代中国的诸多可能性,进 而对何谓“现代”、何谓“文学”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下半段发展的整体状况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近动态,掌握相关的文学史知识, 具备解读、分析各体文学作品的能力;思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相关文学史知识与学习科学知识,分 析和解决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支撑“学科素养”、“综合育人”、“知识要求”的的毕业要求。) 2.理解现代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与政局、制度、思想、经济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思考文学发展的 深层动因以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对何谓“现代”、何谓“文学”形成自己的理解。(支撑“学科素 养”、“学会反思”、“学习能力”的毕业要求。) 3.注重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在阅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能 够深度解读文学作品,从中发现值得讨论的文学话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学术性读书报告的写作。 (支撑“学科素养”、“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毕业要求) 4.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知人论世的能力,引导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与具体人物结缘,体认当时的社会 氛围,由现代文学想象现代中国的诸多可能性。通过体察现代中国过渡时期人物的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 思考生命本质的丰富性与多元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判断力,构建综合育人的素养 与能力。(支撑“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师德规范”、“教育情怀”、“文化素质”的毕业要求。) 5.在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支撑“班级指导”、 “沟通合作”、“综合育人”、“实践能力”的毕业要求。) 三、授课对象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非师范)本科必修。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章 巴金与家族小说 (2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巴金作品为代表的以情绪流转为底色的长篇小说。 讲授重点及难点:以巴金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巴金的思想底色,《家》的现代家族小说经典性(1 课时) (二)《憩园》与《寒夜》的深沉转向(1 课时) 第二章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2 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教学目标: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 讲授重点及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创造,抒情牧歌小说文体。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创造,乡村叙述及其牧歌笔调 (一)沈从文《边城》的研究中变化 第三章“京派”与“海派”(2课时) 教学目标:京海两派小说家的创作个性特点的理解。 讲授重点及难点:1930年代小说的心理分析与现实表达手法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京海之争与文学的商业、党派属性(1课时) (二)京派小说(废名、芦焚、林徽因)与海派小说(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理解(1课时) 第四章现代女作家:丁玲与萧红(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两位现代女作家的创作个性。 讲授重点及难点:现代女作家的生命体验,与革命的关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丁玲作品选讲:《梦珂》、《书护》、《在医院中》、《风雨忆萧红》(1课时) (二)萧红作品选讲:《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1课时) 第五童现代通俗小说(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文学的雅俗互动 讲授重点及难点:张恨水为代表的社会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的演化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二)武侠小说的演变: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第六章三十年代新诗(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本时期诗歌创作的几种取向,现代诗歌的意识形态与形式实验尝试。 讲授重点及难点: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细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中因诗歌会与诗的意识形态化、歌瑶化:后期新月派与“纯诗”立场(1课时) (二)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戴望舒、卡之琳、废名、林庚(1课时) 第七章鲁迅的晚期风格:杂文与《故事新编》(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鲁迅上海时期写作的杂文笔法与思想特质,重写历史的小说创作的多义性。 讲授重点及难点:鲁迅杂文笔法的思想、艺术特质。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杂文及杂文笔法:鲁迅的世故与天真(《儒术》《病后杂谈》《我要骗人》“这也是生活"》《死》 《女吊》)(1课时) (二)故事如何新编:历史与“油滑”(《奔月》《采薇》《铸剑》《出关》《起死》)(1课时) 第八章1930年代散文(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散文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讲授重点及难点:小品文的生长与危机。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2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 教学目标: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 讲授重点及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创造,抒情牧歌小说文体。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创造,乡村叙述及其牧歌笔调 (二)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史变化 第三章 “京派”与“海派”(2 课时) 教学目标:京海两派小说家的创作个性特点的理解。 讲授重点及难点:1930 年代小说的心理分析与现实表达手法。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京海之争与文学的商业、党派属性(1 课时) (二)京派小说(废名、芦焚、林徽因)与海派小说(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理解(1 课时) 第四章 现代女作家:丁玲与萧红(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两位现代女作家的创作个性。 讲授重点及难点:现代女作家的生命体验,与革命的关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丁玲作品选讲:《梦珂》、《韦护》、《在医院中》、《风雨忆萧红》(1 课时) (二)萧红作品选讲:《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1 课时) 第五章 现代通俗小说(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文学的雅俗互动。 讲授重点及难点:张恨水为代表的社会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的演化。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二)武侠小说的演变: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新诗(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本时期诗歌创作的几种取向,现代诗歌的意识形态与形式实验尝试。 讲授重点及难点: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细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中国诗歌会与诗的意识形态化、歌谣化;后期新月派与“纯诗”立场(1 课时) (二)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戴望舒、卞之琳、废名、林庚(1 课时) 第七章 鲁迅的晚期风格:杂文与《故事新编》(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鲁迅上海时期写作的杂文笔法与思想特质,重写历史的小说创作的多义性。 讲授重点及难点:鲁迅杂文笔法的思想、艺术特质。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杂文及杂文笔法:鲁迅的世故与天真 (《儒术》《病后杂谈》《我要骗人》《“这也是生活”》《死》 《女吊》)(1 课时) (二)故事如何新编:历史与“油滑”(《奔月》《采薇》《铸剑》《出关》《起死》)(1 课时) 第八章 1930 年代散文 (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散文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讲授重点及难点:小品文的生长与危机。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一)小品文笔调的潮流与危机:林语堂与《人间世》(1课时)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独语体:何其芳《画梦录》(1课时) 第九章曹禺的话剧世界(2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结合戏脚排演理解曹禺剧作的内酒与形式: 进授重点及难点:曹思五部曲:《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雷雨》的多重诠释与《北京人》的“生活化”追求(1课时) (二)学生曹禺五部曲选段的演出与讲习(1课时) 第十章1930年代戏剧(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走向广场”和职业化“剧场戏剧”的分化。 进授币点及雅占:夏衍刚作《上海屋檐下》的理解。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的实践(1课时) (二)职业化刷场戏刷的确立:以夏衍《上海屋檐下》为例(1课时) 第十一章四十年代文学概观(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战争状态中中国不同地域文学思潮、运动和创作倾向。 进授重占及难占:毛泽东《在证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进活》细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战争中的文学与社会,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分割并存中文学潮流的变化与论争。(1课时)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细读(1课时) 第十二章作为文学方向的赵树理(2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的赵树理的出现与代表方向。 讲授重点及难点:“赵树理方向”的出现意义。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赵树理小说材料来源、语言风格与故事结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课时) (二)“赵树理方向”与《讲话》的关系(1课时) 第十三章四十年代小说(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不同地域的特点。 讲授重点及难点:四种小说题材与表现的趋向:暴露与讽刺、体验与追忆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暴露与讽刺小说:艾芜、丘东平、张天翼、沙汀、靳以、钱钟书(1课时) (二)体验与追忆小说:路翎、冯至、师陀、汪曾祺、骆宾基(1课时) 第十四章现代女作家(二)张爱玲(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张爱玲小说内容与形式对五四新文学的继承与内部挑战。 讲授重点及难点:张爱玲的雅俗之间的都市女性现代书写,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张爱玲小说选讲:《金锁记》《封锁》《心经》《挂花蒸阿小悲秋》(1课时) (二)张爱玲散文选讲:《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我看苏青》(1课时) 第十五章四十年代新诗:艾青与穆旦(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新诗在1940年代的发展趋向。 3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 (一)小品文笔调的潮流与危机:林语堂与《人间世》(1 课时)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独语体:何其芳《画梦录》(1 课时) 第九章 曹禺的话剧世界 (2 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结合戏剧排演理解曹禺剧作的内涵与形式。 讲授重点及难点:曹禺五部曲:《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雷雨》的多重诠释与《北京人》的“生活化”追求(1 课时) (二)学生曹禺五部曲选段的演出与讲习(1 课时) 第十章 1930 年代戏剧(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走向广场”和职业化“剧场戏剧”的分化。 讲授重点及难点: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的理解。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的实践(1 课时) (二)职业化剧场戏剧的确立:以夏衍《上海屋檐下》为例(1 课时) 第十一章 四十年代文学概观 (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战争状态中中国不同地域文学思潮、运动和创作倾向。 讲授重点及难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细读。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战争中的文学与社会,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分割并存中文学潮流的变化与论争。(1 课时)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细读(1 课时) 第十二章 作为文学方向的赵树理(2 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的赵树理的出现与代表方向。 讲授重点及难点:“赵树理方向”的出现意义。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赵树理小说材料来源、语言风格与故事结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 课时) (二)“赵树理方向”与《讲话》的关系(1 课时) 第十三章 四十年代小说 (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不同地域的特点。 讲授重点及难点:四种小说题材与表现的趋向:暴露与讽刺、体验与追忆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暴露与讽刺小说:艾芜、丘东平、张天翼、沙汀、靳以、钱钟书(1 课时) (二)体验与追忆小说:路翎、冯至、师陀、汪曾祺、骆宾基(1 课时) 第十四章 现代女作家(二)张爱玲(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张爱玲小说内容与形式对五四新文学的继承与内部挑战。 讲授重点及难点:张爱玲的雅俗之间的都市女性现代书写。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张爱玲小说选讲:《金锁记》《封锁》《心经》《桂花蒸阿小悲秋》(1 课时) (二)张爱玲散文选讲:《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我看苏青》(1 课时) 第十五章 四十年代新诗:艾青与穆旦(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新诗在 1940 年代的发展趋向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讲授重点及难点:艾青如何代表了中国新诗达到的历史的综合:现代派穆旦诗的塑成。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艾青的地位与诗绪:《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士地上》《我爱这土地》《手推车》 《北方》《旷野》(1课时) (二)穆旦代表的新诗现代化:《五月》《春》《诗八首》《隐现》《冬》(1课时) 第十六章广场与剧场:四十年代戏剧(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1940年代戏剧的田野实验与剧场戏剧的艺术发展。 讲授重点及难点:《白毛女》的出现。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新歌剧《白毛女》:“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夏衍《芳草天涯》、《法 西斯细菌》,吴祖光《风雪夜归人》(1课时) (二)学生对涉及广场、剧场戏剧选段的演出与讲习(1课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1 教学方法建议:无。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第三版)》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第三版)》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抒情与史诗》【捷克】普实克著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德】顾彬著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向题与方法》洪子诚,三联书店,2002。 《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三联书店,1998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4 讲授重点及难点:艾青如何代表了中国新诗达到的历史的综合;现代派穆旦诗的塑成。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艾青的地位与诗绪:《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手推车》 《北方》《旷野》(1 课时) (二)穆旦代表的新诗现代化:《五月》《春》《诗八首》《隐现》《冬》(1 课时) 第十六章 广场与剧场:四十年代戏剧(2 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 1940 年代戏剧的田野实验与剧场戏剧的艺术发展。 讲授重点及难点:《白毛女》的出现。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新歌剧《白毛女》;“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夏衍《芳草天涯》、《法 西斯细菌》,吴祖光《风雪夜归人》(1 课时) (二)学生对涉及广场、剧场戏剧选段的演出与讲习(1 课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 1。 教学方法建议:无。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第三版)》严家炎 孙玉石 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第三版)》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 以文学广告为中心》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抒情与史诗》【捷克】普实克 著 郭建玲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钱理群 陈平原 黄子平,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德】顾彬 著 范劲等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问题与方法》洪子诚,三联书店,2002。 《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三联书店,1998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07 学分:3 学时:48 课程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习本课程,是带领学生探索中 国当代文学发展规律:把握当代文学各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 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表达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 地认识与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具备解读、分析重点作家和作品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与教材 相关的作品,必须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史料,具有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思考如何在教 学实践中,运用相关文学史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2.贯彻落实党的教有方针,坚持立足首都、服务国家和京津冀重大需求导向,理解新中国建国后的文 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思考文学发展的深层动因以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3.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有人理念,树立正确文艺观、语言观,要求 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探讨、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阐释作家风 格,从中发现值得讨论的文学话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学术性论文的写作。 4.遵循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有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体察当代作家在1949年以后的时 代语境下的先进意识与精神境界,明确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根本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判断力,构建综合 有人的素养与能力。 5.在课堂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专业素质优良、人文基础深厚 具有国际视野、有志于从事中学语文教有教学与研究的“四有好老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 力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争做“未来人民教有家”。 三、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1章当代文学总论(3课时) 1.当代文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1)整体的文学观(2)学习方法(3)参考及阅读书目 2.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时代特征和发展概况 3.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流 第2章作为时代先声的诗歌(3课时】 1.建国初期的政治环境与诗坛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5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07 学分:3 学时:48 课程内容概要: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习本课程,是带领学生探索中 国当代文学发展规律;把握当代文学各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 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表达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 地认识与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具备解读、分析重点作家和作品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与教材 相关的作品,必须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史料,具有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思考如何在教 学实践中,运用相关文学史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2.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首都、服务国家和京津冀重大需求导向,理解新中国建国后的文 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思考文学发展的深层动因以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3.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文艺观、语言观,要求 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探讨、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阐释作家风 格,从中发现值得讨论的文学话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学术性论文的写作。 4.遵循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体察当代作家在 1949 年以后的时 代语境下的先进意识与精神境界,明确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根本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判断力,构建综合 育人的素养与能力。 5.在课堂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专业素质优良、人文基础深厚、 具有国际视野、有志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四有好老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 力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争做“未来人民教育家”。 三、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 1 章 当代文学总论(3 课时) 1.当代文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1)整体的文学观(2)学习方法(3)参考及阅读书目 2.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时代特征和发展概况 3.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流 第 2 章 作为时代先声的诗歌(3 课时) 1.建国初期的政治环境与诗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