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总分值300分) 无机化学 I.考试范围 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四种最常见 的化学平衡;过渡元素的通性,与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以 及相互关系。 Ⅱ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基本掌握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平衡问题以及反应速率问题: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过渡元素 的通性,重点掌握与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以及相互关系。 能力要求: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无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利用无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试题分值:50分 题型分数比例 填空题:20分 简答题:15分 综合题:15分 191 考试大纲内容: 原子结构 )HEALTY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即波粒二象性特征、测不准特性和微 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掌握原子轨道的量子力学模型,了解薛定谔波动方程及其解的含义 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及其取值范围和物理意义:掌握波函数的角度分布 和s,p,d原子轨道的形状,掌握丨ψ‖2所代表的意义,电子云图的意义,熟悉电子云的 径向分布函数及其极大值数 2.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熟悉屏蔽效应,3d,4d和4f电子的钻穿效应及其造成的能级交错:熟练应用轨道能级图及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 Pauli不相容原理、最低能量原理及Hund规则),写出原 子的电子构型
1 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试题总分值 300 分) 无机化学 Ⅰ.考试范围 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四种最常见 的化学平衡;过渡元素的通性,与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以 及相互关系。 Ⅱ.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基本掌握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平衡问题以及反应速率问题;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过渡元素 的通性,重点掌握与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以及相互关系。 能力要求: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无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利用无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试题分值:50 分 三、题型分数比例 填空题:20 分 简答题:15 分 综合题:15 分 考试大纲内容: 一、 原子结构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即波粒二象性特征、测不准特性和微 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掌握原子轨道的量子力学模型,了解薛定谔波动方程及其解的含义; 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及其取值范围和物理意义;掌握波函数的角度分布 和 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 掌握∣ψ∣ 2所代表的意义,电子云图的意义,熟悉电子云的 径向分布函数及其极大值数。 2.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熟悉屏蔽效应,3d,4d 和 4f 电子的钻穿效应及其造成的能级交错;熟练应用轨道能级图及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Pauli 不相容原理、最低能量原理及 Hund 规则),写出原 子的电子构型
3.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特点:掌握分区及价层电子构型的关系;s,p, d,ds和f区元素的特征电子组态:熟悉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原子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在 同一周期和同一族中的变化规律 4.元素周期表的医学意义 了解人体必须元素及其生物功能和非必须元素及环境污染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了解金属的 生物效应与其在周期表位置中的关系。 二、分子结构 1.熟悉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掌握杂化轨道理论要点,CH4的sp3等性杂化和NH、HO的sp 不等性杂化,杂化轨道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ABn型分子的几何构 2.掌握分子轨道理论要点,σ轨道和π轨道,成键轨道、非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熟悉同核双 原子分子№2和O的分子轨道能级和电子排布、键级、键角、键长和键的极性,分子的磁性 和极性:掌握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异同点。 3.了解活性氧物种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三、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几种主要类型即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氢键(分子内和 分子间)、离子一偶极相互作用力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力: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及其对物质 熔点、沸点以及溶解性的影响: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对溶液的依数性的影响 2.了解弱相互作用在分子以上层次的高级结构中的作用 四、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速率和机制: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曲线,熟悉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总反应和 反应级数 2.反应速率理论:熟悉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临界能的关系,了解总碰撞数、方位因子和能 量因子;掌握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3.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熟悉反应速率的微分表达式(速率方程)和反应 级数,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分子数;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原理和酶催化的 特点。 五、化学平衡和化学热力学初步 1.化学反应的能量:了解化学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体系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熟悉 封闭体系和状态函数,可逆过程和可逆功:掌握热量、功和内能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熟悉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及二者关系,掌握焓的概念:熟悉反应 进度和标准摩尔焓变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及书写注意 事项,焓的状态函数特征和盖斯定律:掌握由反应物和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 的热效应 3.化学反应的方向:了解自发过程的特点和推动力,熵和混乱度:掌握 Gibbs自由能和 Gibbs- Helmholtz方程:熟悉焓变和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4.平衡常数:熟悉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和实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掌握平
2 3.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特点;掌握分区及价层电子构型的关系;s,p, d,ds 和 f 区元素的特征电子组态;熟悉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原子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在 同一周期和同一族中的变化规律。 4.元素周期表的医学意义: 了解人体必须元素及其生物功能和非必须元素及环境污染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了解金属的 生物效应与其在周期表位置中的关系。 二、分子结构 1.熟悉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掌握杂化轨道理论要点,CH4的 sp 3等性杂化和 NH3、H2O 的 sp 3 不等性杂化,杂化轨道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 ABn型分子的几何构 型。 2.掌握分子轨道理论要点,σ轨道和π轨道,成键轨道、非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熟悉同核双 原子分子 N2和 O2的分子轨道能级和电子排布、键级、键角、键长和键的极性,分子的磁性 和极性;掌握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异同点。 3.了解活性氧物种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三、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几种主要类型即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氢键(分子内和 分子间)、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力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力;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及其对物质 熔点、沸点以及溶解性的影响;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对溶液的依数性的影响。 2.了解弱相互作用在分子以上层次的高级结构中的作用。 四、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速率和机制: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曲线,熟悉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总反应和 反应级数。 2.反应速率理论:熟悉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临界能的关系,了解总碰撞数、方位因子和能 量因子;掌握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3.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熟悉反应速率的微分表达式(速率方程)和反应 级数,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分子数;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原理和酶催化的 特点。 五、化学平衡和化学热力学初步 1.化学反应的能量:了解化学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体系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熟悉 封闭体系和状态函数,可逆过程和可逆功;掌握热量、功和内能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熟悉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及二者关系,掌握焓的概念;熟悉反应 进度和标准摩尔焓变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及书写注意 事项,焓的状态函数特征和盖斯定律;掌握由反应物和产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 的热效应。 3.化学反应的方向:了解自发过程的特点和推动力,熵和混乱度;掌握 Gibbs 自由能和 Gibbs-Helmholtz 方程;熟悉焓变和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4.平衡常数:熟悉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和实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掌握平
衡常数表达式的写法,掌握用化学反应的 Gibbs自由能变判断自发反应进行的方向。 5.化学平衡的移动:掌握浓度、分压和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van'tHof等温式;了解 平衡态和稳态的区别 6.了解生命体系内的偶联反应。 六、质子转移反应 1.酸碱理论:了解电子理论和电离理论,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 共轭酸碱对);熟悉K和K意义及相互关系,它们与K的关系;了解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 效应:了解 Lewis酸碱理论 2.弱酸弱碱的质子传递平衡: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中[H]([OH])的近似计算公式及适 用条件,掌握两性物质溶液中[H]([OH])的计算。 3.质子传递平衡的移动:熟悉稀释定律和盐效应,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等电点的概念。 4.缓冲溶液:熟悉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的近似计算,缓冲体系的 选择和溶液配制:了解人体正常pH的调控。 七、难溶电解质的形成和溶解 1.溶度积原理:掌握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及其与摩尔溶解度的关系。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同时沉淀和分级沉淀、盐效应和沉淀转化:熟悉酸碱对沉淀溶解 平衡的影响;掌握同离子效应对摩尔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与钙化和脱钙相关的疾病和药物。 八、氧化还原电子转移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2.原电池与电极电位: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符号和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电极的类型;掌握原电 池的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及非标准电极电位)以及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掌握电池电动 势与 Gibbs自由能、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及其间接计算,电池反应 和电极反应的 Nernst方程:判断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进行的程度;了解总 结元素氧化还原性质的三种图示方法: Latimer图、 Frost图和 Pourbaix图:能用 Lat imer 图、 Frost图判断标准状态下歧化反应的自发性 3.氧化还原平衡以及浓度的影响: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p 和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了解活性氧物种在生命体系中的形成和转化。 九、配位化学 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熟悉中心原子、配位体和配位原子、配位键和配位数,配位单元的 书写与命名,内界与外界,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 2配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原子的电负性、中心原子价层轨道的杂化类型和配合物的几何构 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外轨型配合物的磁性和相对稳定性:掌握在八面体场中金属d轨道 的能级分裂,分裂能和电子成对能的相对大小与电子的高/低自旋排布、配合物的相对稳定 性、磁性和颜色的关系:了解影响分裂能的因素,晶体场稳定化能的计算,光谱化学顺序 软硬酸碱规则 3.配位平衡:熟悉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掌握配位平衡的基本
3 衡常数表达式的写法,掌握用化学反应的 Gibbs 自由能变判断自发反应进行的方向。 5.化学平衡的移动:掌握浓度、分压和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Van't Hoff 等温式;了解 平衡态和稳态的区别。 6.了解生命体系内的偶联反应。 六、质子转移反应 1.酸碱理论:了解电子理论和电离理论,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 共轭酸碱对);熟悉 Ka和 Kb意义及相互关系,它们与 Kw的关系;了解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 效应;了解 Lewis 酸碱理论。 2.弱酸弱碱的质子传递平衡: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中[H+ ]([OH- ])的近似计算公式及适 用条件,掌握两性物质溶液中[H+ ]([OH- ])的计算。 3.质子传递平衡的移动:熟悉稀释定律和盐效应,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等电点的概念。 4.缓冲溶液:熟悉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近似计算,缓冲体系的 选择和溶液配制;了解人体正常 pH 的调控。 七、难溶电解质的形成和溶解 1.溶度积原理:掌握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及其与摩尔溶解度的关系。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同时沉淀和分级沉淀、盐效应和沉淀转化;熟悉酸碱对沉淀溶解 平衡的影响;掌握同离子效应对摩尔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与钙化和脱钙相关的疾病和药物。 八、氧化还原-电子转移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2.原电池与电极电位: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符号和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电极的类型;掌握原电 池的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及非标准电极电位)以及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掌握电池电动 势与 Gibbs 自由能、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及其间接计算,电池反应 和电极反应的 Nernst 方程;判断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进行的程度;了解总 结元素氧化还原性质的三种图示方法:Latimer 图、Frost 图和 Pourbaix 图;能用 Latimer 图、Frost 图判断标准状态下歧化反应的自发性。 3.氧化还原平衡以及浓度的影响: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pH 和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了解活性氧物种在生命体系中的形成和转化。 九、配位化学 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熟悉中心原子、配位体和配位原子、配位键和配位数,配位单元的 书写与命名,内界与外界,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 2.配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原子的电负性、中心原子价层轨道的杂化类型和配合物的几何构 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外轨型配合物的磁性和相对稳定性;掌握在八面体场中金属 d 轨道 的能级分裂,分裂能和电子成对能的相对大小与电子的高/低自旋排布、配合物的相对稳定 性、磁性和颜色的关系;了解影响分裂能的因素,晶体场稳定化能的计算,光谱化学顺序, 软硬酸碱规则。 3.配位平衡:熟悉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掌握配位平衡的基本
计算技能,同类型和不同类型配合物相对稳定性的比较;熟悉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对配位平 衡的影响,配位平衡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4.了解螯合物和生物体内的大分子配位体 5.掌握过渡元素通性:掌握过渡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结构特点;熟悉镧系收缩和原子半径变 化规律,金属活泼性与反应性,氧化态特征,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了解化合物的颜 色,人体微量元素及其生物功能;掌握Fe(III)/Fe(IⅠ)的氧化还原性、典型配合物和水解 聚合特性,熟悉铂的配合物与抗癌药物,Cu的化学性质:了解Zn的四面体配合物:熟悉 Hg、Hg2“和Hg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析化学 点围 考试范 分析化学主要内容包括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 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 度法、荧光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法概论、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 相色谱法等章节 、考试目标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解释说明一些实验现象和分析解决药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一 四、试题分值:50分 五、题型结构及比例 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或者填空题或者简答题或者计算题50分。 第一章绪论 191 【基本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 2.了解分析化学在医学、药学、生物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熟悉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和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4.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 【基本要求】 1.掌握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随机误差的特点、 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2.掌握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 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掌握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高斯方程、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 4.掌握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置信度与置信区间,t分布,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格
4 计算技能,同类型和不同类型配合物相对稳定性的比较;熟悉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对配位平 衡的影响,配位平衡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4.了解螯合物和生物体内的大分子配位体。 5.掌握过渡元素通性:掌握过渡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结构特点;熟悉镧系收缩和原子半径变 化规律,金属活泼性与反应性,氧化态特征,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了解化合物的颜 色,人体微量元素及其生物功能;掌握 Fe(III)/Fe(II)的氧化还原性、典型配合物和水解 聚合特性,熟悉铂的配合物与抗癌药物,Cu2+的化学性质;了解 Zn2+的四面体配合物;熟悉 Hg、Hg2+和 Hg+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析化学 一、考试范围 分析化学主要内容包括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 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法、荧光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法概论、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 相色谱法等章节。 二、考试目标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解释说明一些实验现象和分析解决药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四、试题分值:50 分 五、题型结构及比例 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或者填空题或者简答题或者计算题 50 分。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 2.了解分析化学在医学、药学、生物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熟悉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和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4.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 【基本要求】 1.掌握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随机误差的特点、 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2.掌握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 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掌握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高斯方程、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 4.掌握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置信度与置信区间,t 分布,可疑值的取舍(Q 检验法、格
鲁布斯法),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 5.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 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应用 6.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检査和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对 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适当 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基本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以及酸碱强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区别,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的写法。 3.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酸碱平衡中溶液門H的计算。 4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与选择、常用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等概念 5.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6.掌握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酸碱滴定过程中門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及 其有关的问题,熟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 7.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熟悉非水滴定的原理:掌握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了解非水滴定的应用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基本要求】 1.了解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和特点、配位平衡体系中各种形成常数及其 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配位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分布及浓度的计算。 3.掌握配位滴定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各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配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 意义和计算。 4.了解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 选择,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掌握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6.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林邦公式及其计算、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 3.熟悉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5 鲁布斯法),显著性检验(t 检验法)。 5.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 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应用。 6.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和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对 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适当 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基本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以及酸碱强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区别,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的写法。 3.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酸碱平衡中溶液 PH 的计算。 4.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与选择、常用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等概念。 5.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6.掌握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及 其有关的问题,熟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 PH 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 7.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熟悉非水滴定的原理;掌握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了解非水滴定的应用。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基本要求】 1.了解 EDTA 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和特点、配位平衡体系中各种形成常数及其 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配位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分布及浓度的计算。 3.掌握配位滴定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各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配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 意义和计算。 4.了解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 选择,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掌握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6.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林邦公式及其计算、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 3.熟悉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