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随增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 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的以内 【2016·山东省菏泽卷】 【2016·山东省淄博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 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 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 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 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 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 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 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 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 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 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 “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 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髙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 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 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 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 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 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 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 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 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 湿助湿的食物。 1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答 1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4分)
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 ....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 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 ...、一小时 ...以内。 【2016·山东省菏泽卷】 【2016·山东省淄博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12 分)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之间,24 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 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 月 20 日 22 时 36 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 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 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 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 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 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 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 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 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 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 “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 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 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 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 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 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 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 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 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 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 湿助湿的食物。 1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1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 分) 答: 1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4 分)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 逐渐上涨。 答 1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 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3分) 答 【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 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解答】(1)考 查概括说明内容。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 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 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 用即可。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小满这一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 有说服力.(3)考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③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开放性题。解答此题只要从二十四节气(除了小 满)中选择一个说明其含义即可。 答案:(1)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 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2)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生动形象,有说服力.(3)①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②“渐次”意思是逐渐,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①清明节又叫踏青 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 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 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 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 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点评】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 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 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 准确性。 【2016·山东省东营卷】 (四)(14分) 远离自然,才能保护自然 (美)利努斯·布罗姆奎斯特等 ①对于这位只肯让我们称她为贝尔纳黛特的村民而言,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 的战斗。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旁,有几小块种植着玉米、小米和红 薯的田地,贝尔纳黛特和她的邻居们,就是靠这些田地勉强维持着自己与子女的 生活。她在去年告诉我们说,从国家公园内走失的狒狒和大象为了觅食,不断侵 袭她的红薯地。农民的极度贫困也为自然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世界上仅存的不 到900只山地大猩猩中,有大半数都以维龙加国家公园为家,这里也生存着一些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 逐渐上涨。 答: 1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 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3 分) 答: 【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 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解答】(1)考 查概括说明内容。第②﹣⑤段说明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第⑥﹣⑦段说明小 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人们饮食注意事项。(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 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 用即可。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小满这一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 有说服力.(3)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③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开放性题。解答此题只要从二十四节气(除了小 满)中选择一个说明其含义即可。 答案:(1)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 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2)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生动形象,有说服力.(3)①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②“渐次”意思是逐渐,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①清明节又叫踏青 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 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 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 年 5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9 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时间点在公历每年 6 月 6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 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 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点评】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 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 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 词体现了语言的 准确性。 【2016·山东省东营卷】 (四)(14 分) 远离自然,才能保护自然 (美)利努斯·布罗姆奎斯特等 ①对于这位只肯让我们称她为贝尔纳黛特的村民而言,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 的战斗。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旁,有几小块种植着玉米、小米和红 薯的田地,贝尔纳黛特和她的邻居们,就是靠这些田地勉强维持着自己与子女的 生活。她在去年告诉我们说,从国家公园内走失的狒狒和大象为了觅食,不断侵 袭她的红薯地。农民的极度贫困也为自然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世界上仅存的不 到 900 只山地大猩猩中,有大半数都以维龙加国家公园为家,这里也生存着一些
濒临灭绝的大象和羚羊。公园内的森林,正在承受着来自木炭贸易的压力,2007 年,当地的木炭黑帮杀害了公园内的7头大猩猩,以此报复公园对非法砍伐的打 击行动。近年来,维龙加国家公园内的300只大象中,先后有250只遭到了偷猎 者的猎杀,这可能也得到了当地那些不堪园内动物之扰的居民的默许。 ②过去几百年里人类不断增长的财富,在整体上,都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是在自然保护的最前线,人们与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濒危生物亲密 共处的地方,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却往往是极度的贫困 ③而生产力的提高,或许可以掌握21世纪自然保护的关键,就像日本的呜 村茂治农场所展示的那样。巉村在一处原为索尼芯片工厂的地方,监管着一座面 积2.5万平方英尺的农场。所有作物都在室内环境中安全地生长。他将水、肥 料和17,500盏LED照明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可收获多达1万棵生菜一一是普 通农场每平方英尺产量的100倍还多,而用水量仅有普通农场的10%,生产的垃 圾也仅有普通农场的20%。人类占用了全世界约半数的无冰陆地表面,大部分都 用于生产食物。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人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很可能 会在今后几十年里达到顶峰并开始衰减。 ④这种现象就叫做解耦,将人类的贫困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恶化分离开 来,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阻止人与自然环境恶性关系的循环,并采取措施解决 人类需求这个主导性问题。而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对食物、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保 护残存野生环境,将需要加速解耦。就目前看,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做的是,加快 城市化步伐,并运用科学技术加强现代集约化农业建设。这个想法或许听上去有 悖常理,但是,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里,人们对土地的大部分破坏 活动,均已开始趋缓,甚至有所减少。举个例子,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能的提 高,现在人均需要的耕地面积,只相当于50年前的一半。于是,在美国和欧洲 的大部分地方,边边角角的耕地均在逐渐恢复成森林。 ⑤社会变迁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趋势。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 在城市里,到本世纪中叶,该比例将达到70%。随着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出 生率将会出现急剧下降。因此许多人口统计学家认为,在2100年之前全世界人 口就会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农村人口的外流,也会带动其他可相互促进的方面 提高效率,从而同时促进了经济与资源生产力的增长。 ⑥对于21世纪的自然保护工作来说,意义应该十分明确了。国家公园和保 护区仍然是解决措施之一。但是,若不解决这个供需等式的需求端,真正的栖息 地保护即便有实现的可能,也会相当困难。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就需要用人类 技术取代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入现代能源,这样做已是势在必行。可以期待,野 生动植物会从“万劫不复”的处境中幸免于难。同时,大家都很清楚,人类对自 然的索取甚或掠夺是“竭泽而渔”“杀鸡取蛋”式的,也是毁灭式的,65%以上 的自然资源、能源是非再生的,如果不能通过科学技术创造资源和能源,必然会 有走到“山穷水尽”末路的那一天。当今世界有20亿人口依然依赖着木柴和牲 畜粪便等固体燃料。让所有人都改用便漬漬顺具充足的能源技术,是在不伤 害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们生活的关键所在 ⑦什么工具可以减少我们的环境足迹,已经显而易见。要抓住这些机会,就 需要环保主义者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与技术政策上,这些在以往并不在他们的关
濒临灭绝的大象和羚羊。公园内的森林,正在承受着来自木炭贸易的压力,2007 年,当地的木炭黑帮杀害了公园内的 7 头大猩猩,以此报复公园对非法砍伐的打 击行动。近年来,维龙加国家公园内的 300 只大象中,先后有 250 只遭到了偷猎 者的猎杀,这可能也得到了当地那些不堪园内动物之扰的居民的默许。 ②过去几百年里人类不断增长的财富,在整体上,都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是在自然保护的最前线,人们与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濒危生物亲密 共处的地方,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却往往是极度的贫困。 ③而生产力的提高,或许可以掌握 21 世纪自然保护的关键,就像日本的呜 村茂治农场所展示的那样。嶋村在一处原为索尼芯片工厂的地方,监管着一座面 积 2.5 万平方英尺的农场。所有作物都在室内环境中安全地生长。他将水、肥 料和 17,500 盏 LED 照明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可收获多达 1 万棵生菜——是普 通农场每平方英尺产量的 100 倍还多,而用水量仅有普通农场的 10%,生产的垃 圾也仅有普通农场的 20%。人类占用了全世界约半数的无冰陆地表面,大部分都 用于生产食物。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人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很可能 会在今后几十年里达到顶峰并开始衰减。 ④这种现象就叫做解耦,将人类的贫困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恶化分离开 来,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阻止人与自然环境恶性关系的循环,并采取措施解决 人类需求这个主导性问题。而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对食物、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保 护残存野生环境,将需要加速解耦。就目前看,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做的是,加快 城市化步伐,并运用科学技术加强现代集约化农业建设。这个想法或许听上去有 悖常理,但是,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里,人们对土地的大部分破坏 活动,均已开始趋缓,甚至有所减少。举个例子,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能的提 高,现在人均需要的耕地面积,只相当于 50 年前的一半。于是,在美国和欧洲 的大部分地方,边边角角的耕地均在逐渐恢复成森林。 ⑤社会变迁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趋势。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 在城市里,到本世纪中叶,该比例将达到 70%。随着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出 生率将会出现急剧下降。因此许多人口统计学家认为,在 2100 年之前全世界人 口就会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农村人口的外流,也会带动其他可相互促进的方面 提高效率,从而同时促进了经济与资源生产力的增长。 ⑥对于 21 世纪的自然保护工作来说,意义应该十分明确了。国家公园和保 护区仍然是解决措施之一。但是,若不解决这个供需等式的需求端,真正的栖息 地保护即便有实现的可能,也会相当困难。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就需要用人类 技术取代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入现代能源,这样做已是势在必行。可以期待,野 生动植物会从“万劫不复”的处境中幸免于难。同时,大家都很清楚,人类对自 然的索取甚或掠夺是“竭泽而渔”“杀鸡取蛋”式的,也是毁灭式的,65%以上 的自然资源、能源是非再生的,如果不能通过科学技术创造资源和能源,必然会 有走到“山穷水尽”末路的那一天。当今世界有 20 亿人口依然依赖着木柴和牲 畜粪便等固体燃料。让所有人都改用便宜、清洁而且充足的能源技术,是在不伤 害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们生活的关键所在。 ⑦什么工具可以减少我们的环境足迹,已经显而易见。要抓住这些机会,就 需要环保主义者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与技术政策上,这些在以往并不在他们的关
注范围之内。若不实现加速解耦,保护区就无法抵抗人类对食物与能源不断増长 的需求,而维龙加国家公园里的大象和猩猩们也将面临厄运。 17.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解耦”。(3分) 答 8.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用人类技术取代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入现代能源”“势 在必行”?(4分) 答 19.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文中画线部分所表明的观点的推演过程。(4分) 答: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答 17.答案:解耦即将两种或以上相互作用影响的事物分离开来,忽略它们之间的 联系,阻止其恶性关系的循环,并采取措施解决主导性问题。评分:意思对即可 共3分。若答选文中“将人类的贫困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恶化分离开来……并 采取措施解决人类需求这个主导性问题”得2分。 18.答案:一方面野生动动物会从“万劫不复”的处境中幸免于难;另一方面可 减轻或终止人类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索取、掠夺,避免人类因此走到“山穷水尽” 的末路。评分:每个方面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农民的极度贫困导致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而要 解决这个问 题,就要进行解耦:用人类技术替代自然资源是解耦的根本途径之上;因此让所 有人都改用便宜、清洁而且充足的能源技术,是在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 们生活的关键所在。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内容全面、正确,推演过程合乎逻辑,内容有心 缺漏,推演过程不够严密,可酌判2-1分;内容不当判0分。 20.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如第①段说明极度贫困对坏境造成巨大破坏的观点 时,举出维龙加同家公园内大猩猩和大象遭到猎杀的书例,确凿典型,令人信服 示例二:列数字,第③段在说明什么是解耦现象时,列举出巉村茂治农场在能耗、 产能方面的数字.说明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以实现解耦的巨大优势,具体准 确,说服力强。评分:举例、方法、作用各占1分,共3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 括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6·山东省烟台卷】 【2016·山东省潍坊卷】 【2016·山东省济宁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10分) 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 黄岚郭原毓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 凊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 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 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
注范围之内。若不实现加速解耦,保护区就无法抵抗人类对食物与能源不断增长 的需求,而维龙加国家公园里的大象和猩猩们也将面临厄运。 17.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解耦”。(3 分) 答: 18.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用人类技术取代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入现代能源”“势 在必行”?(4 分) 答: 19.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文中画线部分所表明的观点的推演过程。(4 分) 答: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分) 答: 17. 答案:解耦即将两种或以上相互作用影响的事物分离开来,忽略它们之间的 联系,阻止其恶性关系的循环,并采取措施解决主导性问题。评分:意思对即可, 共 3 分。若答选文中“将人类的贫困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恶化分离开来……并 采取措施解决人类需求这个主导性问题”得 2 分。 18.答案:一方面野生动动物会从“万劫不复”的处境中幸免于难;另一方面可 减轻或终止人类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索取、掠夺,避免人类因此走到“山穷水尽” 的末路。评分:每个方面各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19. 答案: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农民的极度贫困导致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而要 解决这个问 题,就要进行解耦:用人类技术替代自然资源是解耦的根本途径之上;因此让所 有人都改用便宜、清洁而且充足的能源技术,是在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 们生活的关键所在。 评分:每个要点 1 分,共 4 分。内容全面、正确,推演过程合乎逻辑,内容有心 缺漏,推演过程不够严密,可酌判 2—1 分;内容不当判 0 分。 20. 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如第①段说明极度贫困对坏境造成巨大破坏的观点 时,举出维龙加同家公园内大猩猩和大象遭到猎杀的书例,确凿典型,令人信服。 示例二:列数字,第③段在说明什么是解耦现象时,列举出嶋村茂治农场在能耗、 产能方面的数字.说明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以实现解耦的巨大优势,具体准 确,说服力强。 评分:举例、方法、作用各占 1 分,共 3 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 括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6·山东省烟台卷】 【2016·山东省潍坊卷】 【2016·山东省济宁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4—16 题。(10 分) 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 黄岚 郭原毓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 “情感发烧”考验。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 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 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 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
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 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 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 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一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 的水温。15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 他5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5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18℃到35℃不等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 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 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 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 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 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他们认为,鱼类几乎 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 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 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 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 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英国斯特林 大学的后续试验也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反应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他们据此认 为,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 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比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 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些鱼 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 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种行为是 心理状态的转变。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 高”或“精神性发热”,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 前一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精神性发 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但是,这一事实也意 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来作 为争论依据。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 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 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自《广州日报》2016-04-16,有删改) 14.除“情感发烧”外,鱼类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的依据还有哪些? 3分) 15.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6.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 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研究人员将 72 条斑马 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 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 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 28℃ 的水温。15 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 他 5 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 5 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 18℃到 35℃不等。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 高的水槽里。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 2℃~4℃,这表明它们也存 在“情感发烧”。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 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 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 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他们认为,鱼类几乎 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 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 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 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 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英国斯特林 大学的后续试验也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反应。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他们据此认 为,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 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比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 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些鱼 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 激物作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这种行为是 心理状态的转变。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 高”或“精神性发热”, 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 前一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精神性发 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但是,这一事实也意 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来作 为争论依据。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 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 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自《广州日报》2016-04-16,有删改) 14.除“情感发烧”外,鱼类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的依据还有哪些? (3 分) 答: 15.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 分) 答: 16.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