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 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 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 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 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 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 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 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 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 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 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 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 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 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 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 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 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 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 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 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 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 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 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 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 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 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 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 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 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 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 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
11 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 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 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 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 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 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 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 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 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 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 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 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 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 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 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 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 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 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 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 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 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 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 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 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 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 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 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 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 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 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 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
虎虎,可以打了。后来到了战场上,他一共只说了四句话,极其简短,每句 只有两个字。第一句是鲁庄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齐人三鼓 了,他认为:“可矣。”齐人打败了,鲁庄公要追,他又说了:“未可。”等到 他有把握断定齐人是真败,不是假逃。又说了两个字“可矣!”这真是太精 炼了。想像一下,在当时的战争中,应该是战鼓喧天,人声鼎沸,血肉横飞 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表情、语气、姿态全都省 略了。为什么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这是因为,全文的目的,就是讲曹刿的 “战争论”,而这个战争论,又是要以战争的胜利来论证的。因而,与战争 胜利有关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与战争获得胜利无关的非思想性的感性 形象,则一概删除。 点说明] 如果条件许可,本文还可以有另一种教学方式,即课文的标点符号去 掉,并制作成课件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逐段进行断句。这样除了理解内容 的意思,一些文言知识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如果担心学生文言知识掌握不 牢靠,可以另外设计一些练习来加以巩固 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 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 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 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 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 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 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 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査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 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 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 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 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 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 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 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12 虎虎,可以打了。后来到了战场上,他一共只说了四句话,极其简短,每句 只有两个字。第一句是鲁庄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齐人三鼓 了,他认为:“可矣。”齐人打败了,鲁庄公要追,他又说了:“未可。”等到 他有把握断定齐人是真败,不是假逃。又说了两个字“可矣!”这真是太精 炼了。想像一下,在当时的战争中,应该是战鼓喧天,人声鼎沸,血肉横飞 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表情、语气、姿态全都省 略了。为什么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这是因为,全文的目的,就是讲曹刿的 “战争论”,而这个战争论,又是要以战争的胜利来论证的。因而,与战争 胜利有关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与战争获得胜利无关的非思想性的感性 形象,则一概删除。 [一点说明] 如果条件许可,本文还可以有另一种教学方式,即课文的标点符号去 掉,并制作成课件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逐段进行断句。这样除了理解内容 的意思,一些文言知识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如果担心学生文言知识掌握不 牢靠,可以另外设计一些练习来加以巩固。 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 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 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 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 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 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 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 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 “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 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 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 军。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 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 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 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 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