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见问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 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 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观、 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当 然反过来类推,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原理也一样。)其次,作为批评、 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 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入手,由小及大,由感 性到理性。具体已如上述。第三,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 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 道理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 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 受蒙蔽的大问题。学生能说出前面两个方面的大意即可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第1小题:除了练习中提到的三个方面外,还有徐公“寝而思之”悟 出的私、畏、有求三个原因,“令初下”后的进谏三变。 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三”似乎是一个表示最适宜的多数的数字 故有“事不过三”的说法。一般说来,它基本代表或概括了事物的多数、多 种类、多属性、多层次等,在叙述上又不显得罗嗦重复,恰到好处。这种现 象在古代文献、文学作品或常用语言中大量存在。孔子有“三人行”、“三月 不知肉味”,杜甫有“三吏三别”,做人要“一日三省”,做事要“三思而行”, 学习要“举一反三”,唱曲有“一唱三叹”,幸运叫“三生有幸”,连骂人也 是“祖宗三代”,等等。尤其在叙事文学中,更有诸如“三顾茅庐”、“三气 周瑜”、“三碗不过岗”、“三勘蝴蝶梦”之类的故事。课文中的这个特点,使 其作为历史记载,却带有更多叙事文学的色彩 第2小题:参见第一题第一问的答案。 第3小题:妻子说邹忌美,是因为爱,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基 本上是出于感情方面的偏爱,并非有意的蒙蔽。而小妾,与邹忌是奴与主的 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她习惯了讨好迎合,不管邹忌是否真美,她只能说美, 这种蒙蔽是出于畏惧的心理惯性,既无妻子那样的感情偏爱,也不像客人那 样为了某种利益需求而刻意恭维。至于客人,则完全是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 而不顾事实地讨好对方,是有意的蒙蔽。纵观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蒙蔽 也基本上由这三种原因(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造成的,因此虽 然事有大小之别,但道理基本相通,将之“放大”,来揭示君王受蒙蔽的成 因,很有说服力。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首先是为了在行文上避免同语重复、语气单调。其次,也或多或少地
6 的意见问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 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 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观、 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当 然反过来类推,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原理也一样。)其次,作为批评、 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入手,由小及大,由感 性到理性。具体已如上述。第三,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 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 道理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 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 受蒙蔽的大问题。学生能说出前面两个方面的大意即可。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第 1 小题:除了练习中提到的三个方面外,还有徐公“寝而思之”悟 出的私、畏、有求三个原因,“令初下”后的进谏三变。 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三”似乎是一个表示最适宜的多数的数字, 故有“事不过三”的说法。一般说来,它基本代表或概括了事物的多数、多 种类、多属性、多层次等,在叙述上又不显得罗嗦重复,恰到好处。这种现 象在古代文献、文学作品或常用语言中大量存在。孔子有“三人行”、“三月 不知肉味”,杜甫有“三吏三别”,做人要“一日三省”,做事要“三思而行”, 学习要“举一反三”,唱曲有“一唱三叹”,幸运叫“三生有幸”,连骂人也 是“祖宗三代”,等等。尤其在叙事文学中,更有诸如“三顾茅庐”、“三气 周瑜”、“三碗不过岗”、“三勘蝴蝶梦”之类的故事。课文中的这个特点,使 其作为历史记载,却带有更多叙事文学的色彩。 第 2 小题:参见第一题第一问的答案。 第 3 小题:妻子说邹忌美,是因为爱,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基 本上是出于感情方面的偏爱,并非有意的蒙蔽。而小妾,与邹忌是奴与主的 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她习惯了讨好迎合,不管邹忌是否真美,她只能说美, 这种蒙蔽是出于畏惧的心理惯性,既无妻子那样的感情偏爱,也不像客人那 样为了某种利益需求而刻意恭维。至于客人,则完全是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 而不顾事实地讨好对方,是有意的蒙蔽。纵观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蒙蔽, 也基本上由这三种原因(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造成的,因此虽 然事有大小之别,但道理基本相通,将之“放大”,来揭示君王受蒙蔽的成 因,很有说服力。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首先是为了在行文上避免同语重复、语气单调。其次,也或多或少地
与人物身份及其动机不同有关。妻子的回答,有强烈的赞颂色彩,与下文的 “私我也”呼应。小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赞颂色彩明显较淡。 而客人的回答,毫无赞颂或感叹的意味,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给人以敷衍 应付的感觉 具体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服:穿戴 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之:的。 3.寝:睡觉。之:它,指代前面发生的事。美:意动用法,以……为 美。私:偏爱。 4.孰:谁。 ”的古字 6.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一周年。 12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 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7 与人物身份及其动机不同有关。妻子的回答,有强烈的赞颂色彩,与下文的 “私我也”呼应。小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赞颂色彩明显较淡。 而客人的回答,毫无赞颂或感叹的意味,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给人以敷衍 应付的感觉。 具体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1.服:穿戴。 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之:的。 3.寝:睡觉。之:它,指代前面发生的事。美:意动用法,以……为 美。私:偏爱。 4.孰:谁。 5.孰:“熟”的古字。 6.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一周年。 12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 2 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 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导入示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 《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 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 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 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 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 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 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 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 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 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 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 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 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 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 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 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 区别。 (8)乘( sheng):战车
8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 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导入示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 《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 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 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 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 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 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 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 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 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 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 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 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 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 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一 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 译。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 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 区别。 (8)乘(shènɡ):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 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 断句 三、布置作业。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教学步骤] 、检查背诵。 二、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 说出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 鲁庄公的意见 曹刿的判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①②国内政治方面;③④军事方面。 可见曹刿的判断是准确的。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除了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一些方面 细心观察和准确判断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问题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曹刿的“论”还是“战”?请说出你的理
9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 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 断句。 三、布置作业。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 说出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 鲁庄公的意见 曹刿的判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①②国内政治方面;③④军事方面。 可见曹刿的判断是准确的。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除了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一些方面? 细心观察和准确判断。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问题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曹刿的“论”还是“战”?请说出你的理
由 [参考答案] 论。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写曹刿的询问、对战斗过程的分析判断以 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解说。而真正表现“战”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几个句子。 可题四:本文与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 本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 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 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 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 前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 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 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 文风(下篇《唐且不辱使命》类同)。 问题五: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代表还是一个善于听取 正确意见的君王? 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 “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义”:鲁庄公应该属于前者。这种非常含 蓄的手法,后来就成了史学写作的传统,叫做“春秋笔法”。这个办法太厉 害了,不管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当世和后来的检验,所以有孔 夫子订《春秋》而“乱贼臣子惧”之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 圆其说既可。 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参考答案] (1)谋划/参与(2)信用、信服/赐福、保佑(3)车子压出的痕迹/ 倒下2.(1)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仗。(2)那齐国是个大国, 很难意料,我担心它埋有伏兵 四、总结 文章记载的是一次规模并不太大的战争。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 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
10 由。 [参考答案] 论。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写曹刿的询问、对战斗过程的分析判断以 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解说。而真正表现“战”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几个句子。 问题四:本文与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 本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 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 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 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 前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 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 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 文风(下篇《唐且不辱使命》类同)。 问题五: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代表还是一个善于听取 正确意见的君王? 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 “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义”:鲁庄公应该属于前者。这种非常含 蓄的手法,后来就成了史学写作的传统,叫做“春秋笔法”。这个办法太厉 害了,不管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当世和后来的检验,所以有孔 夫子订《春秋》而“乱贼臣子惧”之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 圆其说既可。 三、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参考答案] 1.(1)谋划/参与(2)信用、信服/赐福、保佑(3)车子压出的痕迹/ 倒下 2.(1)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仗。(2)那齐国是个大国, 很难意料,我担心它埋有伏兵。 四、总结 文章记载的是一次规模并不太大的战争。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 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