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大青叶(附:蓼大青等)、板蓝根(附: 南板蓝根)、芥子 1l.杜仲科Eucommiaceae:杜仲(附:杜仲叶) 12.蔷薇科Rosaceae:山楂(附:野山楂)、苦杏仁(附:桃仁)、木瓜、枇杷叶、 覆盆子 l3.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黄芪(附:红芪等)、甘草(附:黄甘草等)、 葛根(附:甘葛藤等)、苦参、鸡血藤、合欢皮、番泻叶、补骨脂、决明子 14.芸香科Rutaceae:陈皮(附:甜橙等)、黄柏、白鲜皮、吴茱萸、枳实 15.橄榄科Burseraceae:乳香、没药 l6.楝科Meliaceae:苦楝皮、川楝子 17.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 l8.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 l9.鼠李科Rhamnaceae::酸枣仁 20.藤黄科Guttiferae(Hypercaceae):贯叶金丝桃 21.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 22.桃金娘科Myrtaceae:丁香(附:丁香油) 23.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附:高丽参等)、三七(附:菊三七等)、刺五加、 五加皮(附:无梗五加、糙叶藤五加) 24.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当归、柴胡(附:竹叶柴胡等)、小茴香、 川芎、白芷、蛇床子、北沙参、防风、前胡 25.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 26.木犀科0 leaceae:秦皮(附:胡桃楸等)、连翘、女贞子 27.马钱科Loganiaceae:马钱子(附:云南马钱子等) 28.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附:头花龙胆等)、秦艽 29.夹竹桃科Apocynaceae:萝芙木、长春花 30.萝藤科Asclepiadaceae:香加皮、白薇、白前 31.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 32.紫草科Boraginaceae:紫草 33.唇形科Labiatae(Lamiaceae):薄荷、丹参(附:甘西鼠尾等)、黄芩(附:粘 毛黄芩等)、益母草(附:茺蔚子)、夏枯草、广藿香、藿香 34.茄科Solanaceae:颠茄草、洋金花(附:重瓣曼陀罗等)、枸杞子(附:枸杞、 地骨皮) 35.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玄参、洋地黄叶 36.列当科0 robanchaceae:肉苁蓉 37.爵床科Acanthaceae:穿心莲 ·208·
·208· 10.十字花科 Cruciferae(Brassicaceae):大青叶(附:蓼大青等)、板蓝根 (附: 南板蓝根)、芥子 11.杜仲科 Eucommiaceae:杜仲(附:杜仲叶) 12.蔷薇科 Rosaceae:山楂 (附:野山楂)、苦杏仁(附:桃仁)、木瓜、枇杷叶、 覆盆子 13.豆科 Leguminosae(Fabaceae):黄芪 (附:红芪等)、 甘草(附:黄甘草等)、 葛根(附:甘葛藤等)、苦参、鸡血藤、合欢皮、番泻叶、补骨脂、决明子 14.芸香科 Rutaceae:陈皮(附:甜橙等)、黄柏、白鲜皮、吴茱萸、枳实 15.橄榄科 Burseraceae:乳香、没药 16.楝科 Meliaceae:苦楝皮、川楝子 17.远志科 Polygalaceae:远志 18.大戟科 Euphorbiaceae:巴豆 19.鼠李科 Rhamnaceae:酸枣仁 20.藤黄科 Guttiferae(Hypercaceae):贯叶金丝桃 21.瑞香科 Thymelaeaceae:沉香 22.桃金娘科 Myrtaceae:丁香(附:丁香油) 23.五加科 Araliaceae:人参(附:高丽参等)、三七(附:菊三七等)、刺五加、 五加皮(附:无梗五加、糙叶藤五加) 24.伞形科 Umbelliferae(Apiaceae):当归、柴胡(附:竹叶柴胡等)、小茴香、 川芎、白芷、蛇床子、北沙参、防风、前胡 25.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 26.木犀科 Oleaceae:秦皮(附:胡桃楸等)、连翘、女贞子 27.马钱科 Loganiaceae:马钱子(附:云南马钱子等) 28.龙胆科 Gentianaceae:龙胆(附:头花龙胆等)、秦艽 29.夹竹桃科 Apocynaceae:萝芙木、长春花 30.萝藦科 Asclepiadaceae:香加皮、白薇、白前 31.旋花科 Convolvulaceae:菟丝子 32.紫草科 Boraginaceae:紫草 33.唇形科 Labiatae(Lamiaceae):薄荷、丹参(附:甘西鼠尾等)、黄芩(附:粘 毛黄芩等)、益母草(附:茺蔚子)、夏枯草、广藿香、藿香 34.茄科 Solanaceae:颠茄草、洋金花(附:重瓣曼陀罗等)、枸杞子(附:枸杞 、 地骨皮) 35.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地黄、玄参、洋地黄叶 36.列当科 Orobanchaceae:肉苁蓉 37.爵床科 Acanthaceae:穿心莲
38.茜草科Rubiaceae:栀子(附:小果栀子等)、钩藤、茜草、巴戟天 39.忍冬科Caprifoliaceae:金银花(附:忍冬藤等) 40.桔梗科Campanulaceae:党参、桔梗、南沙参 41.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茵陈、青蒿、艾叶、苍术、木香(附:川木香等) 红花(附:白平子)、小蓟、野菊花、菊花、大蓟、蒲公英 42.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43.泽泻科Alismataceae:泽泻 44.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薏苡仁 45.莎草科Cyperaceae:香附 46.棕榈科Palmae(Arecaceae):槟榔附:大腹皮、血竭 47.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附:掌叶半夏等、天南星 48.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 49.百合科Liliaceae:川贝母(附:太白贝母等)、浙贝母(附:东贝母)、麦冬(附: 湖北麦冬等)、知母、天门冬、黄精、玉竹、土茯苓 50.薯蓣科Dioscoreaceae:山药 5l.鸢尾科Iridaceae:西红花、射干 52.姜科Zingiberaceae:砂仁(附:缩砂)、豆蔻、草果、莪术、干姜、草豆蔻、高 良姜、益智、姜黄 53.兰科0 rchidaceae:天麻、石斛、白及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1.被子植物生药的性状鉴定特征观察。 2.大黄、何首乌、商陆、川牛膝、怀牛膝等异型维管束的组织结构及特征观察。 3.大黄、人参、甘草、黄连、天麻、厚朴、肉桂、番泻叶、金银花、丁香、五味子、 马钱子、薄荷、穿心莲、广藿香显微鉴别。 4.大黄、黄连、天麻、秦皮、大青叶、马钱子、槟榔等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 第十二章动物类生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动物的分类方法、主要成分和动物物类生药鉴定一般规律。 2.掌握麝香、鹿茸、全蝎、水蛭、等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 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功效。 3.熟悉阿胶、斑蝥、蛤蚧、蟾酥、熊胆、金钱白花蛇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 功效。 ·209·
·209· 38.茜草科 Rubiaceae:栀子(附:小果栀子等)、钩藤、 茜草、巴戟天 39.忍冬科 Caprifoliaceae:金银花(附:忍冬藤等) 40.桔梗科 Campanulaceae:党参、桔梗、南沙参 41.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茵陈、青蒿、艾叶、苍术、木香(附:川木香等) 红花(附:白平子)、小蓟、野菊花、菊花、大蓟、蒲公英 42.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43.泽泻科 Alismataceae:泽泻 44.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薏苡仁 45.莎草科 Cyperaceae:香附 46.棕榈科 Palmae(Arecaceae):槟榔 附:大腹皮、血竭 47.天南星科 Araceae:半夏 附:掌叶半夏等、天南星 48.百部科 Stemonaceae:百部 49.百合科 Liliaceae:川贝母(附:太白贝母等)、浙贝母(附:东贝母)、麦冬(附: 湖北麦冬等)、知母、天门冬、黄精、玉竹、土茯苓 50.薯蓣科 Dioscoreaceae:山药 51.鸢尾科 Iridaceae:西红花、射干 52.姜科 Zingiberaceae:砂仁(附:缩砂)、豆蔻、草果、莪术、干姜、草豆蔻、高 良姜、益智、姜黄 53.兰科 Orchidaceae:天麻、石斛、白及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1. 被子植物生药的性状鉴定特征观察。 2.大黄、何首乌、商陆、川牛膝、怀牛膝等异型维管束的组织结构及特征观察。 3.大黄、人参、甘草、黄连、天麻、厚朴、肉桂、番泻叶、金银花、丁香、五味子、 马钱子、薄荷、穿心莲、广藿香显微鉴别。 4.大黄、黄连、天麻、秦皮、大青叶、马钱子、槟榔等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 第十二章 动物类生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动物的分类方法、主要成分和动物物类生药鉴定一般规律。 2.掌握麝香、鹿茸、全蝎、水蛭、等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 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功效。 3.熟悉阿胶、斑蝥、蛤蚧、蟾酥、熊胆、金钱白花蛇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 功效
4.了解蝉蜕、鳖甲、龟甲、牛黄、土整虫、僵蚕、蜈蚣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动物的分类 1.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 2.动物的学名。 第三节动物药的活性成分。 1.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 2.生物碱类毒素。 3.甾体类和萜类。 4.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5.多糖类。 第四节动物类生药分述 水蛭、全蝎、蜈蚣、土整虫、蝉蜕、斑蝥、僵蚕、蟾酥(附:干蟾、花背蟾蜍)、龟 甲、整甲、蛤蚧、金钱白花蛇、熊胆(附:熊胆粉)、鹿茸(附:鹿角等)、麝香(附: 人工麝香灵猫香)、牛黄、阿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1.观察动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2.蛇鳞片的表面制片及观察方法。 3.珍珠、蟾酥的理化鉴别。 第十三章矿物类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矿物类生药鉴定的一般规律。 2.掌握朱砂、石膏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主要 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功效。 3.熟悉龙骨、信石、雄黄、赭石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功效。 4.了解滑石、硫磺、芒硝等矿物药的基源、性状特征、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1.矿物药的历史和发展。 2.矿物的性质。 3.矿物药的鉴定。 210·
·210· 4.了解蝉蜕、鳖甲、龟甲、牛黄、土鳖虫、僵蚕、蜈蚣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物的分类 1.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等级。 2.动物的学名。 第三节 动物药的活性成分。 1.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 2.生物碱类毒素。 3.甾体类和萜类。 4.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5.多糖类。 第四节 动物类生药分述 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蝉蜕、斑蝥、僵蚕、蟾酥(附:干蟾、花背蟾蜍)、龟 甲、鳖甲、蛤蚧、金钱白花蛇、熊胆(附:熊胆粉)、鹿茸(附:鹿角等)、麝香(附: 人工麝香 灵猫香)、牛黄、阿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1.观察动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2.蛇鳞片的表面制片及观察方法。 3.珍珠、蟾酥的理化鉴别。 第十三章 矿物类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矿物类生药鉴定的一般规律。 2.掌握朱砂、石膏的基源(包括植物拉丁名),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主要 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药理作用和功效。 3.熟悉龙骨、信石、雄黄、赭石等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功效。 4.了解滑石、硫磺、芒硝等矿物药的基源、性状特征、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矿物药的历史和发展。 2.矿物的性质。 3.矿物药的鉴定
4.矿物药的分类。 第二节矿物类生药分述。 朱砂、石膏(附:煅石膏)、雄黄(附:雌黄)、信石、滑石、赭石、龙骨(附:龙齿)、 硫磺、芒硝。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观察矿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第十四章海洋类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海洋生药的概况、种类、活性成分。 2.了解螺旋藻(附:极大螺旋藻等)鲨鱼肝油、海狗肾、石决明的基源、性状特征、 化学成分、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海洋生药的概况。 第二节海洋生物的种类。 第三节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 第四节海洋类生药分述。 【实验内容】 观察海洋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三、课时分配 教学纳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绪论 0.2 实验一 中药显微鉴定技术 2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大纲 0.3 实验二 中药品质常规检测 第二章 生药的真实性鉴定 1 技术(示教 第三章生药的有效性评价 1 实验三 藻菌地衣蕨类和裸 第四章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0.3 子植物类生药的鉴 第五章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0.2 定 第六章生药质量的检验 0.5 实验四 被子植物根与根茎 第七章生药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 0.5 类生药的鉴定一 第八章藻菌地衣类 3 实验五 被子植物根与根茎 第九章蕨类植物门 0.5 类生药的鉴定二 ·211·
·211· 4.矿物药的分类。 第二节 矿物类生药分述。 朱砂、石膏(附:煅石膏)、雄黄(附:雌黄)、信石、滑石、赭石、龙骨(附:龙齿)、 硫磺、芒硝。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自主学习。 【实验内容】 观察矿物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第十四章 海洋类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海洋生药的概况、种类、活性成分。 2.了解螺旋藻 (附:极大螺旋藻等) 鲨鱼肝油、海狗肾、石决明的基源、性状特征、 化学成分、功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海洋生药的概况。 第二节 海洋生物的种类。 第三节 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 第四节 海洋类生药分述。 【实验内容】 观察海洋类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绪论 第一章 生药的分类和记载大纲 第二章 生药的真实性 鉴 定 第三章 生药的有效性 评 价 第四章 生药的安全性 评 价 第五章 生药质量标准 的 制订 第六章 生药质量的检 验 第七章 生药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 第八章 藻菌地衣类 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 0.2 0.3 1 1 0.3 0.2 0.5 0.5 3 0.5 实验一 中药显微鉴定技术 实验二 中药品质 常规 检测 技术 (示教) 实验三 藻菌地衣 蕨类 和裸 子植物类生 药的 鉴 定 实验四 被子植物 根与 根茎 类生药的鉴 定一 实验五 被子植物 根与 根茎 类生药的鉴 定二 2 1 2 4 4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十章裸子植物门 2 实验六 被子植物茎木类、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门 23 皮类生药的鉴定 第十二章动物类生药 4.5 实验七 被子植物叶、花类 4 第十三章矿物类生药 1 生药的鉴定 第十四章海洋类生药 1 实验八被子植物果实、种 4 总结 1 子类生药的鉴定 实验九 被子植物全草和其 2 他类生药的鉴定 实验十 动物与矿物类生药 1 鉴定 合计 40 28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课程为必修课:大纲使用对象为药学专业(四年制)。 2.教学方式:理论课为课堂讲授,指定自学的内容需课后自学:实验课为教师示教、 指导以及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操作。 3.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交实验报告,由老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4.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总成绩计算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占30%,考 试成绩占70%。 5.野外实习另开设。 五、主要参考书目 《药用植物学》,杨春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药用植物学》,丁景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人民教育出版 社,1978: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高信曾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生药学》(第二版),徐国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现代生药学》,李萍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212·
·212·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十章 裸子植物门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门 第十二章 动物类生药 第十三章 矿物类生药 第十四章 海洋类生药 总结 2 23 4.5 1 1 1 实验六 被子植物 茎木 类、 皮类生药的 鉴定 实验七 被子植物 叶、 花类 生药的鉴定 实验八 被子植物 果实 、种 子类生药的 鉴定 实验九 被子植物 全草 和其 他类生药的 鉴定 实验十 动物与矿 物类 生药 鉴定 4 4 4 2 1 合计 40 28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课程为必修课;大纲使用对象为药学专业(四年制)。 2.教学方式:理论课为课堂讲授,指定自学的内容需课后自学;实验课为教师示教、 指导以及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操作。 3.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交实验报告,由老师批阅后给出成绩。 4.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总成绩计算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占 30%,考 试成绩占 70%。 5.野外实习另开设。 五、主要参考书目 《药用植物学》,杨春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药用植物学》,丁景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人民教育出版 社,1978;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高信曾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生药学》(第二版),徐国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现代生药学》,李萍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