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 台湾研究集刊 No32008 (总第101期)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General No.101 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林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 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 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 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 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 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 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美国对台政策:政治谈判:两岸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90(2008)03-0001-06 自从1995-1996年台湾海峡两岸因李登辉访美引发一轮罕见的政治危机以来,如何维护台海和平已成 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热门议题。两岸敌对状态的延续和台湾岛内选举周期的效应,使两岸 关系呈现四年一度的周期性危机。1999-2000年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上台使台湾海峡再掀波涛, 2003-2004年台湾当局的“公投绑大选”,使两岸关系又陷入谷底,而2007-2008年两岸关系的“高危期” 同样缘于民进党以“入联公投”谋求继续执政、实现“台独”的策略。008年台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后, 两岸关系出现了和平发展的难得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对中国和平发 展格局和世界和谐秩序的长期维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中,美国因素可谓至关重要。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与台湾 维持着一种半官方、实质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一方面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又不 愿意承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其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和平解决,美国对统“独” 结果持开放态度。虽然美国将“和平解决”原则置于“一个中国”政策之上,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中期,对两岸政治和谈采取的基本上是“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三不”政策,以维持两岸“不 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1995-1996年台海危机后,美国官方认识到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 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协商,进行“建设性对话”,对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 态度,并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这一策略调整,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 与中国政府有关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设想有相通之处,客观上有利于这一构想的实现。 作者简介:林冈,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工程”二期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 员。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1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 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林 冈∗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 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 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 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 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 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 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美国对台政策;政治谈判;两岸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08)03-0001-06 自从 1995-1996 年台湾海峡两岸因李登辉访美引发一轮罕见的政治危机以来, 如何维护台海和平已成 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热门议题。两岸敌对状态的延续和台湾岛内选举周期的效应,使两岸 关系呈现四年一度的周期性危机。1999-2000 年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上台使台湾海峡再掀波涛, 2003-2004 年台湾当局的“公投绑大选”,使两岸关系又陷入谷底,而 2007-2008 年两岸关系的“高危期” 同样缘于民进党以“入联公投”谋求继续执政、实现“台独”的策略。2008 年台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后, 两岸关系出现了和平发展的难得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对中国和平发 展格局和世界和谐秩序的长期维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中, 美国因素可谓至关重要。1979 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与台湾 维持着一种半官方、实质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一方面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又不 愿意承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其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和平解决,美国对统 “独” 结果持开放态度。虽然美国将“和平解决”原则置于“一个中国”政策之上,但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 对两岸政治和谈采取的基本上是“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三不”政策,以维持两岸“不 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1995-1996 年台海危机后,美国官方认识到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 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协商,进行“建设性对话”,对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 态度,并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这一策略调整,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 与中国政府有关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设想有相通之处,客观上有利于这一构想的实现。 ∗ 作者简介:林冈,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985 工程”二期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 员。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No.3 2008 General No.101 2008年第3期 (总第101期) 台湾研究集刊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一、美国学术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术界对构建两岸和平关系框架的研究,以李侃如(K enneth L ieberthal)的“中程协议”较具代表 性。1998年新年伊始,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举办的一场闭门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 出,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一项“台湾不寻求独立,大陆不使用武力,维持现状五十年不变”的 中程协议。在这一协议终止时,双方可以就台湾的最终地位(finalstatue),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perm anent relationsh ip)问题进行谈判。这一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独”导向。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 (H amy H arding)随后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临时协议”(M odus V ivendi)。何汉理认为该协议并 不是简单冻结两岸现状,而是使其动态发展具有可预测性。这一“临时协议”应包括:一、一套相互的保 证,即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大陆就不以武力相向,反之亦然:二、扩大台海两岸的经济文化关系,包 括直接通商、通航:三、在台湾不片面宣布“独立”的情况下,提升台湾的国际社会角色:四、两岸军方 建立互信。何汉理认为,这一“临时协议”可以避免北京强制台湾接受统一,但又不排除中国统一这个“最 终选项”。在这一框架下,台湾应考虑未来统一的可能性,但不必在现在就决定。与李侃如的中程协议不 同,何汉理的临时协议带有较明显的统一取向。 此外,美国的一些政策专家对于两岸对话所可能导致的统一结果,也持开放态度。美国著名外交政策专 家唐耐心(N ancy BemkopfTucker)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统一的可能前景,采取开放立场。如果海峡双方 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将不持异议。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在出任该职务前,也曾撰文指出,如果海峡 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可能无力予以阻止。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尔ichard Bush)在2005年出 版的《解开困结:开创台海和平》(Unty血g the K not:M ak血g Peace血the Taiv an Staid一书中,认为如果海 峡两岸能够解开政治困结,可以避免因政治纷争而导致战争。美国虽然不愿意扮演正式的调停人(any fom al ole as m ediator),但可以积极推动两岸的信息沟通,将一方的意见转达给另一方,从而减轻双方的错误认 知。他提议双方接受某种类型的邦联形式来满足各方的最低目标,北京将得到某种形式的统一,台北也将在 某种国家联盟内保持其所宣称的主权地位。们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和“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的李 洁明(Jam es L illey),也认为台北不该片面寻求“独立”,而应该与北京共商共处之道。在他看来,中国历 史上不乏多国并存于华夏的例子,而欧盟模式也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两岸完全可以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存方案。上述观点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框架的一些想法。在布什政府任内,除了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继续推动美中(包括台湾)学者圆桌会议, 讨论两岸的政治谈判前景外,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也从2004年夏天开始,在华府郊外举行类似性质的系列对 话会,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框架的可行性,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成果。 二、克林顿政府执政晚期对两岸和谈的政策取向 李侃如首倡两岸签署“中程协议”后,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侃如在1998年 初只是以学者身份提出有关“中程协议”的建议,但因其提出此议不久,即上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 事务资深主任一职,外界纷纷揣测其建议是否蕴含白宫政策转向的意涵。不管如何,李侃如的这一建议, 当年并未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中国大陆希望两岸逐渐走向统一,难以接受“五十年不变” 的硬性规定。台湾则不愿在“中程协议”的框架下,放弃“独立”诉求。 ·2。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一、美国学术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术界对构建两岸和平关系框架的研究,以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中程协议”较具代表 性。1998 年新年伊始,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举办的一场闭门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 出,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一项“台湾不寻求独立,大陆不使用武力,维持现状五十年不变”的 中程协议。在这一协议终止时,双方可以就台湾的最终地位(final statue),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permanent relationship)问题进行谈判。这一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独”导向。[1]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 (Harry Harding)随后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临时协议”(Modus Vivendi)。何汉理认为该协议并 不是简单冻结两岸现状,而是使其动态发展具有可预测性。这一“临时协议”应包括:一、一套相互的保 证,即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大陆就不以武力相向,反之亦然;二、扩大台海两岸的经济文化关系,包 括直接通商、通航;三、在台湾不片面宣布“独立”的情况下,提升台湾的国际社会角色;四、两岸军方 建立互信。何汉理认为,这一“临时协议”可以避免北京强制台湾接受统一,但又不排除中国统一这个“最 终选项”。在这一框架下,台湾应考虑未来统一的可能性,但不必在现在就决定。[2]与李侃如的中程协议不 同,何汉理的临时协议带有较明显的统一取向。 此外,美国的一些政策专家对于两岸对话所可能导致的统一结果,也持开放态度。美国著名外交政策专 家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统一的可能前景,采取开放立场。如果海峡双方 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将不持异议。[3]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在出任该职务前,也曾撰文指出,如果海峡 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可能无力予以阻止。[4]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在 2005 年出 版的《解开困结:开创台海和平》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一书中,认为如果海 峡两岸能够解开政治困结,可以避免因政治纷争而导致战争。美国虽然不愿意扮演正式的调停人(any formal role as mediator),但可以积极推动两岸的信息沟通,将一方的意见转达给另一方,从而减轻双方的错误认 知。他提议双方接受某种类型的邦联形式来满足各方的最低目标,北京将得到某种形式的统一,台北也将在 某种国家联盟内保持其所宣称的主权地位。[5]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和“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的李 洁明(James Lilley),也认为台北不该片面寻求“独立”,而应该与北京共商共处之道。在他看来,中国历 史上不乏多国并存于华夏的例子,而欧盟模式也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两岸完全可以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存方案。[6]上述观点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框架的一些想法。在布什政府任内, 除了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继续推动美中(包括台湾)学者圆桌会议, 讨论两岸的政治谈判前景外,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也从 2004 年夏天开始,在华府郊外举行类似性质的系列对 话会,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框架的可行性,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成果。 二、克林顿政府执政晚期对两岸和谈的政策取向 李侃如首倡两岸签署“中程协议”后,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侃如在 1998 年 初只是以学者身份提出有关“中程协议”的建议,但因其提出此议不久,即上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 事务资深主任一职,外界纷纷揣测其建议是否蕴含白宫政策转向的意涵。[7]不管如何,李侃如的这一建议, 当年并未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中国大陆希望两岸逐渐走向统一,难以接受“五十年不变” 的硬性规定。台湾则不愿在“中程协议”的框架下,放弃“独立”诉求
但是李侃如的这一建议,还是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效应。一些学者表示,台北需要 国际空间的问题,应该跟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甚 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修改会员标准规定,使台湾可以作为非政府成员加入。美国总 统克林顿于1998年夏天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应当通过和平的方式 来实现,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以实现这一目标。例克林顿的这一说法虽然偏离了美方对台湾问题“和平 解决”的既定表述,但也透露了美国官方,至少是克林顿个人对两岸和平统一不持异议的心迹。1999年美国 政府官员对“中程协议”的表态,进一步反映了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 理国务卿陆士达(S tanley Roth)于1999年3月首度表示,在两岸对话寻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可 考虑签订若干“中程协议”,持续推动对话。o与此相呼应,“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0ay1 Johnson)于同年4月提出,美方认为,“以两岸人民的创意,可以达成一些中程协议,也许是针对一些两岸 分歧的议题采取建立互信的措施”。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中程协议”优先考虑范围的 说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于1999年6月强调,两岸必须有“创意”,以解除紧张并寻求合作的可 能。卜睿哲认为“中程协议”“非最终解决、非全面、非一套到底”,但必须是“可达成的、有意义的、可 减低两岸紧张的”,意味着美国官方所谓的“中程协议”,既不是一揽子的单一协议,但也不以复数的事务 性协议为限。美国助理国务卿陆士达随即对“中程协议”的含义作了解释,指出光是“技术性议题”无 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中程协议”与“事务性协商”划等号的刻意 诠释。I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Susan Shirk)则于同年提出“一国三制”的模式,以有别于香港的方 式,解决台湾问题。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一 个中国”原则后,摆出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美国则重申其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系以“和平解决”、 “鼓励对话”和“一个中国”为三大支柱(pr)。1在台北通过单方面的政治宣示,改变两岸政治对话 的语境后,克林顿政府仍然主张两岸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对台北的任何“促谈” 压力,其政策甚至有向台湾方面倾斜的意味。 三、布什政府对两岸和谈的政策调整 布什上台之初,试图改变克林顿政府后期重中国、轻日本的亚洲战略,将台湾视为美国的准盟友,加 强美台军事交流。“9.11”后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但在对待两岸和谈的问题上,比起卸 任前夕的克林顿政府,更为消极无为。克林顿后期曾经一度在两岸和谈问题上强势推销“中程协议”,而布 什政府始终只是笼统地表示,美国希望两岸无条件进行官方的政治接触,这对于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 陈水扁当局,同样不构成任何压力。只是鉴于台北对中国政府“一个中国”原则和美国“一个中国”政策 的正面挑战,布什在其任内,加大了反对台北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力度。同时出于对民进党当局既不兑现军 售清单,又不断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的不满,美国对台湾不同政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原先 对蓝、绿两大阵营不偏不倚,甚至对国民党还有所猜忌,改变为希望国民党重新执政。2006年春天马英九 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包括保守派,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 与此相反,民进党“总统”候选人在2007年夏天访问美国期间,却因为民进党的“入联公投”问题,受到 美方的诸多质疑和批评。从2007年8月以来,美国一方面通过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目,限定陈 水扁过境美国的地点(阿拉斯加)和时间(50分钟之内),有意对陈施加压力,影响台湾中间选民的投票意 ·3·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3· 但是李侃如的这一建议,还是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效应。一些学者表示,台北需要 国际空间的问题,应该跟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甚 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修改会员标准规定,使台湾可以作为非政府成员加入。[8]美国总 统克林顿于 1998 年夏天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应当通过和平的方式 来实现,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以实现这一目标。[9]克林顿的这一说法虽然偏离了美方对台湾问题“和平 解决”的既定表述, 但也透露了美国官方,至少是克林顿个人对两岸和平统一不持异议的心迹。1999 年美国 政府官员对“中程协议”的表态,进一步反映了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 理国务卿陆士达(Stanley Roth)于 1999 年 3 月首度表示,在两岸对话寻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可 考虑签订若干“中程协议”,持续推动对话。[10]与此相呼应,“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 (Darryl Johnson)于同年 4 月提出,美方认为,“以两岸人民的创意,可以达成一些中程协议,也许是针对一些两岸 分歧的议题采取建立互信的措施”。 [11]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 “中程协议”优先考虑范围的 说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于 1999 年 6 月强调,两岸必须有“创意”,以解除紧张并寻求合作的可 能。卜睿哲认为“中程协议”“非最终解决、非全面、非一套到底”,但必须是“可达成的、有意义的、可 减低两岸紧张的”,意味着美国官方所谓的“中程协议”,既不是一揽子的单一协议,但也不以复数的事务 性协议为限。[12]美国助理国务卿陆士达随即对“中程协议”的含义作了解释,指出光是“技术性议题”无 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中程协议”与“事务性协商”划等号的刻意 诠释。[13]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Susan Shirk)则于同年提出“一国三制”的模式,以有别于香港的方 式,解决台湾问题。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一 个中国”原则后, 摆出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美国则重申其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系以“和平解决”、 “鼓励对话”和“一个中国”为三大支柱(pillar)。[14]在台北通过单方面的政治宣示,改变两岸政治对话 的语境后,克林顿政府仍然主张两岸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对台北的任何“促谈” 压力,其政策甚至有向台湾方面倾斜的意味。 三、布什政府对两岸和谈的政策调整 布什上台之初, 试图改变克林顿政府后期重中国、轻日本的亚洲战略,将台湾视为美国的准盟友,加 强美台军事交流。“9·11”后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但在对待两岸和谈的问题上,比起卸 任前夕的克林顿政府,更为消极无为。克林顿后期曾经一度在两岸和谈问题上强势推销“中程协议”,而布 什政府始终只是笼统地表示,美国希望两岸无条件进行官方的政治接触,这对于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 陈水扁当局,同样不构成任何压力。只是鉴于台北对中国政府“一个中国”原则和美国“一个中国”政策 的正面挑战,布什在其任内,加大了反对台北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力度。同时出于对民进党当局既不兑现军 售清单,又不断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的不满,美国对台湾不同政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原先 对蓝、绿两大阵营不偏不倚,甚至对国民党还有所猜忌,改变为希望国民党重新执政。2006 年春天马英九 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 包括保守派, 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 与此相反, 民进党 “总统”候选人在 2007 年夏天访问美国期间, 却因为民进党的 “入联公投”问题, 受到 美方的诸多质疑和批评。[15]从 2007 年 8 月以来, 美国一方面通过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目,限定陈 水扁过境美国的地点(阿拉斯加)和时间(50 分钟之内), 有意对陈施加压力, 影响台湾中间选民的投票意
向:另一方面,美国的政府官员,包括国务卿赖斯,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美国在 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和“台北办事处长”杨苏棣等人,多次发表声明,反对台北举办“入联公投”,其中许 多次还是利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的机会,发表上述言论,对台湾选民喊话的意味极为明显。美国对“入 联公投”的反对以及对国民党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稳定两岸关系,增大两岸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政治对 话的可能性。 事实上,美国对国民党的政策倾斜,在2005年已经略显端倪。2005年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 相继访问大陆后,两岸出现了有利和平的因素。对此,美国的官方态度基本上是正面的。布什总统在5月5 日通过中国国民党“驻美代表”袁健生,向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之行表达正面评价,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 访问。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对“胡宋会”提出的“两岸一中”说 法没有直接评论,但表示美国坚持既有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且将继续推动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 认为“实现和平与稳定的中心就是两岸对话”。就连一名亲台议员也说:“任何能够缓和海峡两岸紧张形势 的新交流都是积极的,我们希望有更多新的对话途径。”同年秋天随布什总统访问中国的美国国家安全会 议亚太事务资深主任格林(M ichaelG reen)曾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表示,美国确实乐见两岸对话,可接受双方 达成的任何政治性安排。虽然美国不愿意影响两岸对话的实际内容和结果,但愿意介入启动两岸对话的程 序性环节。他认为中国大陆方面不应该只停留于与台湾的反对党接触,而应与民选领导人直接打交道,而 台湾在进入政治谈判时,也可进一步考虑,维系二十几个邦交国,对台湾的生存和发展究竞有多大意义。 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2006年11月10日在纽约的一次闭门研讨会上发表午餐演讲时也表示,美国关 心的是和平谈判的过程,而非其结果。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取决于两岸,美国对统一与否没有立场,担心的 是中方失去耐心,因急于统一而采取军事手段。 2008年台湾“立法院”选举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公开将之称为“台 湾民主的一大胜利”,间接透露了美国对台湾政党的偏好。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两岸关系出现了迅速发展 的局面。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相继率团访问大陆,取得了良好的会谈结果。美台关系 也迅速得到修复。虽然马英九在就职前的访美计划,因为美方的婉拒而未果,但美方派出高规格的代表团 出席马的“就职典礼”以作补偿,并让其过境旧金山和洛杉矶。对于两岸紧张局势的降低,美方持正面态 度。马英九就职后,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将之视为台湾海峡两岸接触的机会, 呼吁两岸通过更积极的对话与密切的经贸往来,解决台海歧见。2最近,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宣称,“两 岸目前非常非常非常不可能发生冲突”:鉴于两岸关系的改善,美国决策者认为,目前没有售予台湾相关武 器系统的迫切需要。2这一表示,是否可视为美国政策调整的风向球,有待观察。但华盛顿若果真暂停对 台出售包括F-16DC型战机在内的武器,则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新一轮互动。 四、美国乐见两岸和谈的主要原因 美国对两岸举行政治谈判和对话的态度,从消极置身事外,到积极乐观其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担心两岸政治分歧的加剧,可能导致一场军事冲突。届时美国将面临要么与中国大陆兵戎相见,要么袖手 旁观的两难抉择。“9.11”后美国在新保守主义思潮的驱动下,在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采取单边主 义行动,企图通过先发人的战争(preem ptive w ar)和改变它国的政权性质,根除恐怖主义,但未能达到 预期目标,故在伊朗和朝核问题上,不得不退回到现实主义的积极威慑和包围战略(a realist stategy of active deterrence and containm ent)和自由国际主义的多边合作战略(a liberal intemationalist strategy of cooperative ·4。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4· 向;另一方面,美国的政府官员,包括国务卿赖斯,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美国在 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和“台北办事处长”杨苏棣等人,多次发表声明,反对台北举办“入联公投”,其中许 多次还是利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的机会,发表上述言论,对台湾选民喊话的意味极为明显。[16]美国对“入 联公投”的反对以及对国民党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稳定两岸关系,增大两岸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政治对 话的可能性。 事实上,美国对国民党的政策倾斜,在 2005 年已经略显端倪。2005 年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 相继访问大陆后,两岸出现了有利和平的因素。对此,美国的官方态度基本上是正面的。布什总统在 5 月 5 日通过中国国民党“驻美代表”袁健生,向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之行表达正面评价,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 访问。[17]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对“胡宋会”提出的“两岸一中”说 法没有直接评论,但表示美国坚持既有的“一个中国”政策,并且将继续推动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 认为“实现和平与稳定的中心就是两岸对话”。就连一名亲台议员也说:“任何能够缓和海峡两岸紧张形势 的新交流都是积极的,我们希望有更多新的对话途径。”[18]同年秋天随布什总统访问中国的美国国家安全会 议亚太事务资深主任格林(Michael Green)曾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表示,美国确实乐见两岸对话,可接受双方 达成的任何政治性安排。虽然美国不愿意影响两岸对话的实际内容和结果,但愿意介入启动两岸对话的程 序性环节。他认为中国大陆方面不应该只停留于与台湾的反对党接触,而应与民选领导人直接打交道,而 台湾在进入政治谈判时,也可进一步考虑,维系二十几个邦交国,对台湾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19] 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 2006 年 11 月 10 日在纽约的一次闭门研讨会上发表午餐演讲时也表示,美国关 心的是和平谈判的过程, 而非其结果。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取决于两岸, 美国对统一与否没有立场, 担心的 是中方失去耐心, 因急于统一而采取军事手段。 2008 年台湾“立法院”选举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公开将之称为“台 湾民主的一大胜利”,间接透露了美国对台湾政党的偏好。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两岸关系出现了迅速发展 的局面。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相继率团访问大陆,取得了良好的会谈结果。美台关系 也迅速得到修复。虽然马英九在就职前的访美计划,因为美方的婉拒而未果,但美方派出高规格的代表团 出席马的“就职典礼”以作补偿,并让其过境旧金山和洛杉矶。对于两岸紧张局势的降低,美方持正面态 度。马英九就职后,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尔将之视为台湾海峡两岸接触的机会, 呼吁两岸通过更积极的对话与密切的经贸往来,解决台海歧见。[20]最近,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宣称,“两 岸目前非常非常非常不可能发生冲突”;鉴于两岸关系的改善,美国决策者认为,目前没有售予台湾相关武 器系统的迫切需要。[21]这一表示,是否可视为美国政策调整的风向球,有待观察。但华盛顿若果真暂停对 台出售包括 F-16DC 型战机在内的武器,则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新一轮互动。 四、美国乐见两岸和谈的主要原因 美国对两岸举行政治谈判和对话的态度,从消极置身事外,到积极乐观其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担心两岸政治分歧的加剧,可能导致一场军事冲突。届时美国将面临要么与中国大陆兵戎相见,要么袖手 旁观的两难抉择。“9·11”后美国在新保守主义思潮的驱动下,在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采取单边主 义行动,企图通过先发制人的战争(preemptive war)和改变它国的政权性质,根除恐怖主义,但未能达到 预期目标,故在伊朗和朝核问题上,不得不退回到现实主义的积极威慑和包围战略(a realist strategy of active deterrence and containment)和自由国际主义的多边合作战略(a liberal internationalist strategy of cooperative
m ultilateralism)。22美国既不愿为了协防台湾与中国大陆另启战端,影响到中美双方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上 的合作,又不愿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时,全然置身事外,降低其国际影响力,其最好的对策自然就是希望 两岸通过对话,化解敌意。今后,美国越是需要中方在朝核、伊朗、伊拉克等问题上与美方合作,就越希 望海峡两岸维持相安无事的局面,也就越有可能更多地考虑到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利益。以往台海危机 的加深,固然曾促使美国加大对台北的“促谈”压力,但也同时导致了美台军事合作的加强,从而减少台 湾与大陆和谈的诱因。两岸关系的密切,固然会引起美国一些人士的疑虑,从而对两岸和谈采取审慎态度, 但鉴于台海危机的前车之鉴,美国更担心两岸关系失去和平发展的势头。美方在继续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谨 慎态度,跟这一担心应有直接关系。 第二,考虑到台湾内部的政治变化及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两岸政治对话,在一定时期内只是谈 终结敌对状态,而未必会将统一列入谈判议题。如果说,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国共和谈中国统一还有 所顾忌的话,那么,马英九领导下的国民党已基本排除了美方的疑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 吴伯雄在北京会晤后,美国具有保守倾向的报纸《华盛顿时报》马上刊载一篇题为“台湾的新方向”的社 论,指出这次会晤是两岸60年以来最高层级的接触,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得到缓和,但担心两岸之间更紧密 的联系,会让台湾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华盛顿希望维持台海现状,保存台湾的民主活力。这篇社论集中体 现了美国许多人士既希望两岸走向缓和,又担心彼此走得太近的矛盾心态。但总的说来,美国官方并不担 心台湾倒向大陆。事实上,美方对国民党从心存疑虑到暗中襄助,就是看到了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 领导人后,不会跟大陆和谈统一。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不提统一,只提“不统”,与美方的基本判断相 吻合,也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 五、结语 简而言之,美国希望两岸和谈,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 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 在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对台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又反对台湾当局推动“法理独立”:一方面长期对台提供军 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另一方面又乐见两岸进行和平谈判,降低敌对状态。此一“双轨政策” 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只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 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两岸政 治对话和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可见,美国希望两岸和谈,与反对“入联 公投”一样,都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 略利益。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 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注释: [山据台湾《联合报》1998年2月10日对这一会议的事后报道,李侃如在会议中还特别说明,在这个中程协议期间, 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存在“一个中国”之内,但两岸关系并非排它性的主权实体关系,也不是中央政府与省的关 系,双方都不挑战国家最终统一。但这一说法未出现在他在2004年的类似提议之中。笔者曾于2006年8月询问李 侃如是否改变了原先想法,他明确说明中程协议本来就没有任何既定导向(The interim agreement itself would not predispose the final status negotiations toward any predetermined outcome)。而他之所以提倡中程协议,就是因为两岸 ·5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5· multilateralism)。[22]美国既不愿为了协防台湾与中国大陆另启战端,影响到中美双方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上 的合作,又不愿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时,全然置身事外,降低其国际影响力,其最好的对策自然就是希望 两岸通过对话,化解敌意。今后,美国越是需要中方在朝核、伊朗、伊拉克等问题上与美方合作,就越希 望海峡两岸维持相安无事的局面, 也就越有可能更多地考虑到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利益。以往台海危机 的加深,固然曾促使美国加大对台北的“促谈”压力,但也同时导致了美台军事合作的加强,从而减少台 湾与大陆和谈的诱因。两岸关系的密切,固然会引起美国一些人士的疑虑,从而对两岸和谈采取审慎态度, 但鉴于台海危机的前车之鉴,美国更担心两岸关系失去和平发展的势头。美方在继续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谨 慎态度,跟这一担心应有直接关系。 第二,考虑到台湾内部的政治变化及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两岸政治对话,在一定时期内只是谈 终结敌对状态,而未必会将统一列入谈判议题。如果说, 美国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对国共和谈中国统一还有 所顾忌的话, 那么, 马英九领导下的国民党已基本排除了美方的疑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 吴伯雄在北京会晤后,美国具有保守倾向的报纸《华盛顿时报》马上刊载一篇题为“台湾的新方向”的社 论,指出这次会晤是两岸 60 年以来最高层级的接触,美国乐见两岸关系得到缓和,但担心两岸之间更紧密 的联系,会让台湾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华盛顿希望维持台海现状,保存台湾的民主活力。[23]这篇社论集中体 现了美国许多人士既希望两岸走向缓和,又担心彼此走得太近的矛盾心态。但总的说来,美国官方并不担 心台湾倒向大陆。事实上,美方对国民党从心存疑虑到暗中襄助,就是看到了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 领导人后, 不会跟大陆和谈统一。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不提统一,只提“不统”,与美方的基本判断相 吻合,也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 五、结 语 简而言之,美国希望两岸和谈,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 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 在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对台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又反对台湾当局推动“法理独立”;一方面长期对台提供军 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另一方面又乐见两岸进行和平谈判,降低敌对状态。此一“双轨政策” 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只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 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才开始对两岸政 治对话和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可见,美国希望两岸和谈,与反对“入联 公投”一样,都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 略利益。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 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注释: [1] 据台湾《联合报》1998 年 2 月 10 日对这一会议的事后报道,李侃如在会议中还特别说明,在这个中程协议期间, 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存在“一个中国”之内,但两岸关系并非排它性的主权实体关系,也不是中央政府与省的关 系,双方都不挑战国家最终统一。但这一说法未出现在他在 2004 年的类似提议之中。笔者曾于 2006 年 8 月询问李 侃如是否改变了原先想法,他明确说明中程协议本来就没有任何既定导向(The interim agreement itself would not predispose the final status negotiations toward any predetermined outcome)。而他之所以提倡中程协议,就是因为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