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院(系)名称_理”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课程层次(本/专)_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数学类 课程负责人_曲小钢 申报日期20094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二O0九年三月十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院(系)名 称 理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计算方法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数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曲小钢 申 报 日 期 200 9 .4 .2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二 OO 九年三月十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请以word文栏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弓,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姓名 曲小钢 性别 出生年月 1959年12月 基最终学历 研究生职称教授电话|(029)8220689 本学位 硕士 职务支部书记传真 信所在院(系理学院 E-mail gxg7828@sina.com 息|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710055)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1.组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8,课题负责人 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003年一2007年,课题 负责人; 近期研究论文: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具有边梁加固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2作者, 2009; 1-3|2.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计算物理,第2作者,200: 学|3矩阵的次对角化和正交次对角化的条件及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作者,200 术|4.色散方程的两个隐式差分格式,山东科学,200第2作者,2008 研/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高等数学(184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6学时,3届,共10个班,总人数 究|306人 2.线性代数(40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4学时周,1届,共4个班,总人数 120人 3.数理方程(8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6学时/周,5届,总人数730人: 4.专业外语(4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4学时,1届,共1班,总人数25人 5.微分方程数值解法(4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4学时,4届,总人数20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毕业设计:研究生7人,本科4人(信息与计算科学04级) 指导研究生:11人,5届,其中4人已毕业 近五年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证研究,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03-2005年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数学专业,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年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规划及定位分析,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年 2
2 1.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 本 信 息 姓 名 曲小钢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 年 12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9)82205689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支部书记 传 真 所在院(系) 理 学 院 E-mail qxg7828@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710055) 1-3 学 术 研 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1.组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8,课题负责人; 2.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003 年-2007 年,课题 负责人; 近期研究论文: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具有边梁加固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 2 作者, 2009; 2.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计算物理,第 2 作者,2009; 3.矩阵的次对角化和正交次对角化的条件及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 2 作者,2006; 4.色散方程的两个隐式差分格式,山东科学,2008,第 2 作者,2008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高等数学(184 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 6 学时,3 届,共 10 个班,总人数 306 人; 2.线性代数(40 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 4 学时/周,1 届,共 4 个班,总人数 120 人; 3.数理方程(8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6 学时/周,5 届,总人数 730 人; 4.专业外语(4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4 学时,1 届,共 1 班,总人数 25 人; 5.微分方程数值解法(4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4 学时,4 届,总人数 20 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毕业设计:研究生 7 人,本科 4 人(信息与计算科学 04 级) 指导研究生: 11 人,5 届,其中 4 人已毕业 近五年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证研究,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03-2005 年;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数学专业,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 年;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规划及定位分析,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 年
近五年出版的教材、著作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等数学习题集》,西安地图出版社,副主编,2004 计算方法学习导引》,陕西科技出版社,主编,203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4作者,2005 4.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2 作者,2005年 5.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之管见,唐都学刊,第3作者,2005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年,获2005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排名第三 2004年,获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性出生年月职称学历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别 曲小钢男|1959.12教授骨干教师 课程负责人 李大可男1958.11副教授 主讲教师,课程安排 2-1 庞永锋男1975.06讲师 网络建设,教学研究 人员构L权豫西女19212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成(含L乔学军男1970.01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课程建设 外聘教林芳女197.12|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教学改革 师)|潘智民男1956.03|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张俊敏男|1972.03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王兰芳|女1974.06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翟美娟女1977.04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史加荣|男|1979.06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3 近五年出版的教材、著作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等数学习题集》,西安地图出版社,副主编,2004; 2.《计算方法学习导引》,陕西科技出版社,主编,2003; 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 4 作者,2005; 4.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 2 作者,2005 年; 5.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之管见,唐都学刊,第 3 作者,2005。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 年,获 2005 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排名第三; 2004 年,获 2004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 [1]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构 成(含 外聘教 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曲小钢 男 1959.12 教 授 骨干教师 课程负责人 李大可 男 1958.11 副教授 主讲教师,课程安排 庞永锋 男 1975.06 讲 师 网络建设,教学研究 权豫西 女 1972.12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乔学军 男 1970.01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课程建设 林 芳 女 1971.12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 潘智民 男 1956.03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张俊敏 男 1972.03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王兰芳 女 1974.06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翟美娟 女 1977.04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史加荣 男 1979.06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 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 果 本教学队伍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从学缘 2-2|结构看,教师队伍的成员从10多个不同学校取得不同学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 教学队|的教师占9%.该队伍的平均年龄40岁。他们每年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计算方 伍整体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阵容庞大、年富力强、年龄、职称、学历、知 情况|识结构合理的生力军 该队伍中的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不仅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多数教师还承担 着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 的教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基础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之间 的联系角度去组织教学。 2-3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 教学改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 革与教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 学研究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 超过五项 1.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2)教材配套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3)教学方法创新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4)应用案例分析及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课程组坚持以创办精品课程为目标,长期坚持教学法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 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丰硕成果。 (2)加强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3)加强教材配套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配套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配套和 不断更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为学生形成 自主的学习环境; (4)积极釆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上习题课与讨论课、课后答疑 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 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5)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重 视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经过长期的努力,教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已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 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通过特殊课件的展示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4 2-2 教学队 伍整体 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 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 果。 本教学队伍现有教师 11 名,其中教授 1 名,副教授 4 名,讲师 6 名。从学缘 结构看,教师队伍的成员从 10 多个不同学校取得不同学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 的教师占 91%. 该队伍的平均年龄 40 岁。他们每年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计算方 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阵容庞大、年富力强、年龄、职称、学历、知 识结构合理的生力军。 该队伍中的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不仅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多数教师还承担 着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 的教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基础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之间 的联系角度去组织教学。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 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 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 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 超过五项)。 1. 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1)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2) 教材配套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3) 教学方法创新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4) 应用案例分析及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 课程组坚持以创办精品课程为目标,长期坚持教学法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 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丰硕成果。 (2) 加强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3) 加强教材配套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配套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配套和 不断更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为学生形成 自主的学习环境; (4) 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上习题课与讨论课、课后答疑 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 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5) 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重 视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 经过长期的努力,教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坚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已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 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通过特殊课件的展示,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