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他们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办报纸,在 1898年掀起了一场维新运动,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为宣传维新思想,他们与顽固派、洋务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主要集中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等三个问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下面交锋。1898年6月,在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派开 始了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活动。但由于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扑,最终遭到失败,“六君了”遭杀害。 1.2提高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虽失败,但意义重大: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 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气方面也作用显著。 1.3扩展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 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 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掌握近代中国各阶级、政治派别探索中国社会出路的过程,注意比较他们探 索过程中的差异,探讨他们探寻中国出路的教训。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20世纪初中国社会民族矛盾、阶 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统治阶级的新政非但未缓和矛盾,相反还激 化了矛盾,加重了矛盾,最终引发全面危机。革命势不可免。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的 成长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为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主要包括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和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一中国同盟会;组织武装起义,尝试用暴力革 命,推翻清朝专制政府。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时,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立宪 派)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因此革命派与改良派各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 在国内外展开论战。论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 命形势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弱点。 1.2提高内容 掌握民族主义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推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 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认识民权主义主要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忽略了 广大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民生主义,也称为社会革命,主要是平均地权,主张用土地国有和征单 一土地税的方式,解决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但未能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 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1.3扩展内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应该掌握旧三民主义的
局限性对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和清王朝三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 袁世凯北洋军阀势力的兴起。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设计。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实质借“国有”名义把铁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发保路 运动。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革命党人乘机发动武装起义,是为武昌起义,起义后成 立湖北军政府。其他省份也纷纷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国延续了 二干余年的帝制终于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提高内容 辛亥革命意义深远: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 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两干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 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3扩展内容 认识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认识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于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对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由于革命派力量的弱小,他们内部在政见的分歧及政治上的妥协, 帝国主义的干涉,投机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的攻击,袁世凯的实力和两面派手段,最终窃取辛亥 革命的成果。在内外夹攻下,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流产。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了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政治上北洋政 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 益;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发生了分化。有的附和了袁世凯,有的人意志消 沉,只有孙中山为首坚定的革命派继续进行反袁斗争。 1915年由于袁世凯搞帝制活动,引发护国运动。结果在1916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忧 惧而死。但北洋政府依然存在,且变本加厉地进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孙中山高举护法大旗,但 由于南北“一丘之貉”,孙中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1.2提高内容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富有反革命经 验,而民族资产阶级相对弱小。主观上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 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其根源 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3扩展内容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 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2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为何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一1949)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中国革命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净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世界 大战后,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共产党针对形势变化,进行了两手准备。外国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它们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1.2提高内容 两个中国之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 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提出了不 同的建国方案。但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具有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只有两种 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3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