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很多偶然性。张鸣曾经撰文提出了很多如果。李泽厚也认为慈禧太后要是晚死10年,说不定辛亥革命也不会发生。革命者自己也不看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晚清大大小小的偶然事件,是深刻的外部民族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内部民族矛盾(满汉)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很多偶然性。张鸣曾经撰 文提出了很多如果。李泽厚也认为慈禧太后要是 晚死10年,说不定辛亥革命也不会发生。革命者 自己也不看好。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性与偶然 性是对立统一的。 • 晚清大大小小的偶然事件,是深刻的外部民 族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内部民族矛盾 (满汉)、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新角度:全球化和制度竞争。学习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取法乎上,得之于中。民主共和自然是最终的逻辑,然后制度变革是最大的利益调整,民主宪政势必彻底铲除满清权贵的特权,彻底改变既存的利益格局和权力秩序。这在清廷是万万不能承受的。在这种情形下,绝对不愿意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沦为他人的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只有一条路可走:革命。列宁的名言
• 新角度:全球化和制度竞争。 • 学习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取法乎上, 得之于中。民主共和自然是最终的逻辑。 • 然后制度变革是最大的利益调整,民主宪政 势必彻底铲除满清权贵的特权,彻底改变既存的 利益格局和权力秩序。这在清廷是万万不能承受 的。在这种情形下,绝对不愿意在全球一体化背 景下的中国沦为他人的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只有 一条路可走:革命。 • 列宁的名言
辛亥革命的发生可以说是腐朽的、走向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强势的、还处在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的结果。中国的封建制度一定会在被动卷入全球化的背景下让位于比它进步的处于高阶位置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法则。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了所有士大夫思考的课题,向西方学习,这就是结论
• 辛亥革命的发生可以说是腐朽的、走向没落的封 建制度和强势的、还处在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 国被动卷入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的结果。中国的封建 制度一定会在被动卷入全球化的背景下让位于比它进 步的处于高阶位置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 法则。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进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 大变局”,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了所有士大夫思考的 课题,向西方学习,这就是结论
革命发生在武昌,并取得胜利,也有必然性。首先湖北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湖北的教育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培养了大量具有新思维的知识分子;湖北的新军革命党人较多,拥护或者同情革命者占多数湖北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同盟会也开始重视对中部地区的领导,并与湖北革命党人建立了广泛的的联系。有了这些,湖北人敢为天下先,武昌发难而天下响应就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
• 革命发生在武昌,并取得胜利,也有必然性。 • 首先湖北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 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 湖北的教育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培养了大量具有新思 维的知识分子; • 湖北的新军革命党人较多,拥护或者同情革命者占多数; • 湖北的地理优势; • 再加上同盟会也开始重视对中部地区的领导,并与湖北 革命党人建立了广泛的的联系。 • 有了这些,湖北人敢为天下先,武昌发难而天下响应就 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
二、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所谓清末新政,一般指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后,到1911年为止,大约10年间,慈禧和清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制定法律、培训新军、废除科举、奖励留学乃至预备立宪等各方面的措施。一种是否定性的评价,“抵制辛亥革命,维护帝制道统”,是一场骗局。这是主流观点。一种是肯定性的评价,“告别革命”论者的新思维,力度空前,开启了中国的宪政民主。第三种就是辩证分析,强调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
• 二、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 • 所谓清末新政,一般指1901年9月辛丑条约 签订后,到1911年为止,大约10年间,慈禧和 清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官制、奖励实 业、制定法律、培训新军、废除科举、奖励留学 乃至预备立宪等各方面的措施。 • 一种是否定性的评价,“抵制辛亥革命,维护 帝制道统”,是一场骗局。这是主流观点。 • 一种是肯定性的评价,“告别革命”论者的新 思维,力度空前,开启了中国的宪政民主。 • 第三种就是辩证分析,强调主观动机和客观效 果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