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准备课——比多少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节数 2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 维体的多少。 目|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标|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会表 达比较后的结果。 难点|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 思维方法。 课前|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 关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时间 内容与过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复习:从1数到10。 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由旧知引入新知 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 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 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 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 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 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 突出了学生的个性 发展,体现了学生可 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 用不同方法去学习 要求对着o摆口,口要和o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 数学的道理,同时教 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师指导了算法最优 化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口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口 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16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准备课——比多少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 第 节 数 2 三 维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 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 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会表 达比较后的结果。 难点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 思维方法。 关键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 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 5 个圆形、5 个三角形、5 个正方形。 时间 内 容 与 过 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一、 复习:从 1 数到 10。 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 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 4 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 再贴出 4 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 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 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 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 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 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 3 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 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 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 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 p6、p7 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由旧知引入新知 突出了学生的个性 发展,体现了学生可 用不同方法去学习 数学的道理,同时教 师指导了算法最优 化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 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 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 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 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 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给学生提供了用所学知 多或少的。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4、学生动手操作: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用 △要比o多1个。②第一行摆4个口,在口下面摆△,△要比数学”的意识,感受到生 口少2个。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活中处处有数学 么办? pll、12练习一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 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 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作业设计 数一数家中的物体的数量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学与教反思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 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17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 4 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 3 个 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 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 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 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 2 个○和 3 个△。提问:怎样比较○ 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 p6、p7 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 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 3 个○,在○下面摆△, △要比○多 1 个。 ②第一行摆 4 个□,在□下面摆△,△要比 □少 2 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 2 个圆,应该怎 么办? 三、练习 1、p11、12 练习一 1-4 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 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 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给学生提供了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用 数学”的意识,感受到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作 业 设 计 数一数家中的物体的数量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 书 设 计 比一比 学 与 教 反 思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 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位置 课型 授课时间 总第节数 三|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 维/观念。 目/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标/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2、会用“上、 前、后”、“左、 重点 的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 难点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关键|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课前课件 内容与过程 与教方法、手段 4分 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 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一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创设情境,激发学 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习兴趣 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 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 书课题:上、下) 分|二、探究新知 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 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 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教师作为课堂教 (2)出示主题图课件 学的指导者,以学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讧正
18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位置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 第 节 数 3 三 维 目 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 难点 2、会用“上、下”、“前、后”、“左、 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关键 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 物体的位置。 课前 准备 课件 时间 内 容 与 过 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4 分 25 分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 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 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 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 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 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 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 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 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创设情境,激发学 习兴趣 教师作为课堂教 学的指导者,以学 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
式的学习方法,培养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 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课堂练习 切行动听指挥 分|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 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 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在黑板上给小动物添上鼻 子动物头像添上鼻子,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 分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相应的习题 上下 前后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 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19 10 分 1 分 3、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 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 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课堂练习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 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 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在黑板上给小动物添上鼻 子动物头像添上鼻子,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式的学习方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 作 业 设 计 相应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上下 前后 学 与 教 反 思 注:具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各类教育的不同、学科特点、学生 年龄特征及各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新确定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左、右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节数 三|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数 维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 目|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 标|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 相对性 难点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 关键|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课前课件 准备 时间 内容与过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10分 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活动课堂,激发学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生的学习兴趣。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3)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 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 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15分 感知群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充分感知,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 (1)第横非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和发散思维能力 2)第,从左往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个 同学又是谁
20 课时“学与教”要点设计 课题 左 、右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 第 节 数 4 三 维 目 标 1 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数 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 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 相对性。 难点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关键 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 验。 课前 准备 课件 时间 内 容 与 过 程 学与教方法、手段 10 分 15 分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3)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 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 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 同学又是谁? 活动课堂,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感知,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