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配人教版 项A错误: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悬浮微粒越大,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 选项B正确:当r=r。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 越明显 方向相反,但两力均不为0,选项C错误;当分子间距增大 D.悬浮微粒做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撞击 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选项D错误。 造成的 3.(多选)已知某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1/ol,摩尔质量为 答案D 18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mol-,由以上数 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 据可以估算出这种气体() 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表现,选项A错误:液体 A.每个分子的质量 B.每个分子的体积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选项B错误;悬浮微粒越小, C.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 D.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明显,选项C错 答案ACD 误;悬浮微粒做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撞击 解析由mo= M 可估算出每个气体分子的质量,由于气 造成的,选项D正确。 NA 5.(多选)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体分子同距较大,由V。-本得的是一个分子占据的空 A.气体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B.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最后气体很难被压缩 间而不是一个分子的体积,由a=N求出分子之间的 C.给热水瓶灌水时,瓶中水很难被压缩 平均距离,故选项A、C、D正确,B错误。 D.万吨水压机可使钢锭变形,但很难缩小其体积 4.右图描绘的是一颗悬浮微粒受 液体分子 答案CD 到周围液体分子撞击的情景。 解析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除了相互 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碰撞外,不受力的作用,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因而气体可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 以充满它所能达到的空间,选项A错误:固体、液体难被 微粒 规则运动 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气体难被压缩,是气体压强 B液体温度越低,布朗运动越 造成的,选项B错误,C、D正确。 剧烈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选题,第6~8题为多选题) 1.一般分子体积的数量级接近于() A.10-0m3 B.10-20m3 C.10-0m3 D.10-0m3 答案C 解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建立分子的立方体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模型,故V=d3=10-0m3。故选项C正确。 2.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线 相同的咸味,只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答案D A.盐的分子很小,容易进入萝卜中 解析微粒在周围液体分子无规则地碰撞下做布朗运动,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运动轨迹也是无规则的,实际操作中不易描绘出微粒运动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的实际轨远:而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微粒所处位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置的连线也能充分反映微粒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本实验 答案D 记录描绘的正是某个微粒不同时刻所处位置的连线。故 选项D正确。 解析萝卜腌成咸莱或炒熟,具有了咸味,是盐分子扩散 4.关于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引起的,炒莱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扩散得快。故选 A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两种物质浓度不同,而布朗运 项D正确。 动发生的条件是固体颗粒在气体或液体中 3.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所示,图中记录 B.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 的是()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的运动 D.扩散现象证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说明小 6
物 理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配人教版 项 A错误;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选项B正确;当r=r0 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但两力均不为0,选项C错误;当分子间距增大 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选项D错误。 3.(多选)已知某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摩尔质量为 18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 mol-1,由以上数 据可以估算出这种气体( ) A.每个分子的质量 B.每个分子的体积 C.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 D.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 ACD 解析 由m0= M NA 可估算出每个气体分子的质量,由于气 体分子间距较大,由V0= Vmol NA 求得的是一个分子占据的空 间而不是一个分子的体积,由a= 3V0 求出分子之间的 平均距离,故选项 A、C、D正确,B错误。 4.右图描绘的是一颗悬浮微粒受 到周围液体 分 子 撞 击 的 情 景。 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 规则运动 B.液体温度越低,布朗运动越 剧烈 C.悬浮微粒越大,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 越明显 D.悬浮微粒做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撞击 造成的 答案 D 解析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 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表现,选项 A 错误;液体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选项B错误;悬浮微粒越小, 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明显,选项 C错 误;悬浮微粒做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撞击 造成的,选项D正确。 5.(多选)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A.气体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B.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最后气体很难被压缩 C.给热水瓶灌水时,瓶中水很难被压缩 D.万吨水压机可使钢锭变形,但很难缩小其体积 答案 CD 解析 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除了相互 碰撞外,不受力的作用,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因而气体可 以充满它所能达到的空间,选项 A 错误;固体、液体难被 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气体难被压缩,是气体压强 造成的,选项B错误,C、D正确。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选题,第6~8题为多选题) 1.一般分子体积的数量级接近于( ) A.10-10 m3 B.10-20 m3 C.10-30 m3 D.10-40 m3 答案 C 解析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建立分子的立方体 模型,故V=d3=10-30 m3。故选项C正确。 2.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 相同的咸味,只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 A.盐的分子很小,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答案 D 解析 萝卜腌成咸菜或炒熟,具有了咸味,是盐分子扩散 引起的,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扩散得快。故选 项D正确。 3.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所示,图中记录 的是( )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答案 D 解析 微粒在周围液体分子无规则地碰撞下做布朗运动, 运动轨迹也是无规则的,实际操作中不易描绘出微粒运动 的实际轨迹;而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微粒所处位 置的连线也能充分反映微粒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本实验 记录描绘的正是某个微粒不同时刻所处位置的连线。故 选项D正确。 4.关于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两种物质浓度不同,而布朗运 动发生的条件是固体颗粒在气体或液体中 B.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的运动 D.扩散现象证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说明小 6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A1m铜所合原子的数目为光 解析布朗运动不能在固体中发生,选项B错误:布明运 B.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M 动不是分子的运动,选项C错误:布朗运动说明了液体分 M 子的无规则运动,选项D错误。 C.1个铜原子的体积为 NA 5.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摩尔质量为64g/mol, D.1kg铜所含原子的数目为NA 通过估算可知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答案BC A7×10-6m3 B.1X10-29m3 解析固体的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为 C.1×10-28m D.8×10-24m3 摩尔质量=NA·原子质量 答案B 摩尔体积=NA·原子体积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每个钢原子所占 V==M 故1m朝所含原子数目为号·N:故选项A错误。 有的体积为V。= =1.2×10-29m3,故选项B NA PNA 正确。 个铜原子的质童为,故选项B正确。1个铜原子的体 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积是 NA A.一般固体难以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是N故选项C正确。1kg铜所含原子的数目为, B.一般液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 故选项D错误。 斥力 二、计算题 C.用气筒给自己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只有经过压 9.已知水的密度p=1.0×103kg/m3,摩尔质量M=1.8× 缩的气体分子间才有斥力 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X1023mol-1,试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 估算: 分子的斥力 (1)每个水分子的质量: 答案BCD (2)每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 数字) 解析固体雄以拉仲,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选项A不 符合题意;液体的流动性不能用分子间的引力、斥力来说 答案(1)3.0×10-6kg(2)3.0X10-29m3 明,它是化学键的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气体难压缩 ,解得m= 解析(1)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为m=4 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无关,故选项C符合题意:油从筒中溢 3.0×10-28kg。 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所 致,故选项D符合题意。 (2)每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为V= N解得V= 7.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3.0X10-29m3。 A.两块铁经过高温加压将连成一整块,这说明铁分子间 有吸引力 拓展·提高 B.一定质量的气体能充满整个容器,这说明在一般情况 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题,第57题为多选题) 下,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 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电焊能把两块金属连接成一整块是分子间的引力起 A.分子看成小球是分子的简化模型,实际上,分子的形状 作用 并不真的都是小球 D.破碎的玻璃不能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其分子间斥 B.所有分子大小的数量级都是10-m 力作用的结果 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中“分子”只包含分子, 答案ABC 不包括原子和离子 解析高温下铁分子运动非常激烈,两铁块上的铁分子间 D.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其数量级一般为10-0kg 距很容易充分接近到分子间作用力起作用的距离内,所以 答案A 两块铁经过高温加压将很容易连成一整块,电焊也是相同 解析将分子看作小球是为研究问题而建立的简化模型, 的原理,所以选项A、C正确: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 选项A正确:一些有机物质的分子大小的数量级超过 离超过了10r。,此种情况下分子力非常微弱,气体分子可以 10-0m,选项B错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中 无拘无束地运动,从而充满整个容器,所以选项B正确:玻 “分子”是分子、原子、离子的统称,选项C错误:分子质量 璃断面凹凸不平,即使用很大的力也不能使两断面间距均 的数量级一般为10一26kg,选项D错误。 匀接近到分子引力作用的距离,所以碎玻璃不能接合,若把: 2.有下列四种现象,其中属于扩散的是() 玻璃加热,玻璃变软,亦可重新接合,所以选项D错误。 ①海绵状塑料可以吸水:②揉面团时,加入小苏打,小苏打 8.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铜的摩尔质量为M(kg/mol), 可以揉进面团内;③放一勺白糖于一杯开水中,水会变甜: 密度为p(kg/m3),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④把一盆盛开的蜡梅放入室内,会满室生香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 A 解析 布朗运动不能在固体中发生,选项B错误;布朗运 动不是分子的运动,选项C错误;布朗运动说明了液体分 子的无规则运动,选项D错误。 5.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摩尔质量为64g/mol, 通过估算可知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 A.7×10-6 m3 B.1×10-29 m3 C.1×10-26 m3 D.8×10-24 m3 答案 B 解析 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每个铜原子所占 有的体积为V0= Vmol NA = M ρNA =1.2×10-29 m3,故选项 B 正确。 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一般固体难以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一般液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 斥力 C.用气筒给自己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只有经过压 缩的气体分子间才有斥力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 分子的斥力 答案 BCD 解析 固体难以拉伸,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选项 A不 符合题意;液体的流动性不能用分子间的引力、斥力来说 明,它是化学键的作用,故选项 B符合题意;气体难压缩 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无关,故选项C符合题意;油从筒中溢 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所 致,故选项D符合题意。 7.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块铁经过高温加压将连成一整块,这说明铁分子间 有吸引力 B.一定质量的气体能充满整个容器,这说明在一般情况 下,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 C.电焊能把两块金属连接成一整块是分子间的引力起 作用 D.破碎的玻璃不能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其分子间斥 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 ABC 解析 高温下铁分子运动非常激烈,两铁块上的铁分子间 距很容易充分接近到分子间作用力起作用的距离内,所以 两块铁经过高温加压将很容易连成一整块,电焊也是相同 的原理,所以选项A、C正确;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 离超过了10r0,此种情况下分子力非常微弱,气体分子可以 无拘无束地运动,从而充满整个容器,所以选项B正确;玻 璃断面凹凸不平,即使用很大的力也不能使两断面间距均 匀接近到分子引力作用的距离,所以碎玻璃不能接合,若把 玻璃加热,玻璃变软,亦可重新接合,所以选项D错误。 8.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铜的摩尔质量为M(kg/mol), 密度为ρ(kg/m3),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 A.1m3 铜所含原子的数目为 NA M B.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M NA C.1个铜原子的体积为 M ρNA D.1kg铜所含原子的数目为NA 答案 BC 解析 固体的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为 摩尔质量=NA·原子质量 摩尔体积=NA·原子体积 故1m3 铜所含原子数目为ρ M ·NA,故选项 A错误。 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M NA ,故选项B正确。1个铜原子的体 积是 M ρNA ,故选项C正确。1kg铜所含原子的数目为 NA M , 故选项D错误。 二、计算题 9.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摩尔质量 M=1.8× 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 mol-1,试 估算: (1)每个水分子的质量; (2)每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 数字) 答案 (1)3.0×10-26kg (2)3.0×10-29 m3 解析 (1)每 个 水 分 子 的 质 量 为 m = M NA ,解 得 m = 3.0×10-26kg。 (2)每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为V= M ρNA ,解得V= 3.0×10-29 m3。 拓展 提高 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题,第5~7题为多选题) 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看成小球是分子的简化模型,实际上,分子的形状 并不真的都是小球 B.所有分子大小的数量级都是10-10 m 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中“分子”只包含分子, 不包括原子和离子 D.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其数量级一般为10-10kg 答案 A 解析 将分子看作小球是为研究问题而建立的简化模型, 选项 A 正确;一些有机物质的分子大小的数量级超过 10-10 m,选项B错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中 “分子”是分子、原子、离子的统称,选项C错误;分子质量 的数量级一般为10-26kg,选项D错误。 2.有下列四种现象,其中属于扩散的是( ) ①海绵状塑料可以吸水;②揉面团时,加入小苏打,小苏打 可以揉进面团内;③放一勺白糖于一杯开水中,水会变甜; ④把一盆盛开的蜡梅放入室内,会满室生香 7
物理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配人教版 A.①② B.③④ 瓶中的瓶口处显红棕色,但在瓶底处不会出现红棕色 C.①④ D.②③ D.由于气体分子在无规则运动着,所以上面的空气会到 答案B 下面的瓶中,下面的二氧化氮也会自发地运动到上面 解析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只 的瓶中,所以最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变得均匀一致 有③④中现象是扩散现象。故选项B正确。 答案AD 3.某固体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p,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扩散现象是由分子运动而产生的,与重力无关。分 为N。,则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V内所含的分子数以及 子在运动过程中,其相互之间发生碰撞的力比重力大得 分子直径分别是( ) 多。扩散与浓度有关,而与本身密度的大小无关。故选项 A4,VoVM际 A、D正确,B、C错误。 NA MNPNA 6.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在外力作用下两分子的 B.M NAM 6M 间距达到不能再靠近为止,且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可 N'pv'√N 自由移动,则去掉外力后,当乙分子运动到相距很远时,速 C.M.NAOV 6MO 度为,则在乙分子的运动过程中(乙分子的质量为m) N'M√πNA 总展 NTONA A乙分子的动能变化量为2mu 答案D B.分子间作用力对乙分子做的功为 解析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可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一 :体积V内所含的分子数为n=Nx:每个分子的体 M ov. C分子间引力比分子间诉力多做了宁m的功 一),将每个分子占据的体积看成球依,则 积为V=四=M D.分子间斥力比分子间引力多做了乞m的功 答案ABD V,=6d,解得分子直径为d= 36M ,故选项D 解析当甲、乙两分子间距离最小时,两者都处于静止,当 正确。 乙分子运动到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固之外时,乙分子不 4.所有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之所以被称为热运 再受力,此时速度为,故在此过程中乙分子的动能变化 动,其原因是() 量为2m:且在此过程中,分子间斥力始终做正功,分子 A.分子的运动只有热时才有,冷时即停止 B.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而在0℃以下则停止 间引力始终做负功,即W。=W:十W,由动能定理得 C.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在趋近0℃时停止 Wa十W,=之m,故分子间斥力比分子间引力多微了 D.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止,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答案D 2mu2的功。故选项A、B,D正确,C错误。 解析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运动,它在任 7.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轴上, 何温度时都不会停止,故选项D正确。 甲、乙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像如图所 5.如图所示,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 示。现把乙分子从r3处由静止释放,则( 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对于抽去 玻璃板后所发生的现象(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 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3 空气 A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加速 二氧化氮 B.乙分子从ra到r2过程中呈现引力,从r2到r1过程中 呈现斥力 A.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上面瓶中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 C.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先 B.二氧化氮的密度较大,不会跑到上面的瓶中,所以上面 增大后减小 瓶中不会出现红棕色 D.乙分子从r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作 C.上面的空气由于重力作用会到下面的瓶中,于是将下 用力先减小后增大 面瓶中的二氧化氮排出了一小部分,所以会发现上面 答案AC
物 理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配人教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只 有③④中现象是扩散现象。故选项B正确。 3.某固体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M,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 为NA,则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V 内所含的分子数以及 分子直径分别是( ) A. M NA , NAρV M , 36Mπ ρNA B. M NA , NAM ρV , 3 6M πρNA C. M NA , NAρV M , 36Mρ πNA D. M NA , NAρV M , 3 6M πρNA 答案 D 解析 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可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 M NA ;体积V 内所含的分子数为n= ρV M NA;每个分子的体 积为V1= m ρ = M ρNA ,将每个分子占据的体积看成球体,则 V1= 1 6 πd3,解得分子直径为d= 3 6M πρNA ,故选项 D 正确。 4.所有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之所以被称为热运 动,其原因是( ) A.分子的运动只有热时才有,冷时即停止 B.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而在0℃以下则停止 C.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在趋近0℃时停止 D.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止,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答案 D 解析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运动,它在任 何温度时都不会停止,故选项D正确。 5.如图所示,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 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对于抽去 玻璃板后所发生的现象(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 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上面瓶中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 B.二氧化氮的密度较大,不会跑到上面的瓶中,所以上面 瓶中不会出现红棕色 C.上面的空气由于重力作用会到下面的瓶中,于是将下 面瓶中的二氧化氮排出了一小部分,所以会发现上面 瓶中的瓶口处显红棕色,但在瓶底处不会出现红棕色 D.由于气体分子在无规则运动着,所以上面的空气会到 下面的瓶中,下面的二氧化氮也会自发地运动到上面 的瓶中,所以最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变得均匀一致 答案 AD 解析 扩散现象是由分子运动而产生的,与重力无关。分 子在运动过程中,其相互之间发生碰撞的力比重力大得 多。扩散与浓度有关,而与本身密度的大小无关。故选项 A、D正确,B、C错误。 6.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在外力作用下两分子的 间距达到不能再靠近为止,且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可 自由移动,则去掉外力后,当乙分子运动到相距很远时,速 度为v,则在乙分子的运动过程中(乙分子的质量为m) ( ) A.乙分子的动能变化量为 1 2 mv2 B.分子间作用力对乙分子做的功为 1 2 mv2 C.分子间引力比分子间斥力多做了 1 2 mv2 的功 D.分子间斥力比分子间引力多做了 1 2 mv2 的功 答案 ABD 解析 当甲、乙两分子间距离最小时,两者都处于静止,当 乙分子运动到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之外时,乙分子不 再受力,此时速度为v,故在此过程中乙分子的动能变化 量为 1 2 mv2;且在此过程中,分子间斥力始终做正功,分子 间引力始终做负功,即 W合 =W斥 +W引 ,由动能定理得 W引 +W斥 = 1 2 mv2,故分子间斥力比分子间引力多做了 1 2 mv2 的功。故选项 A、B、D正确,C错误。 7.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r轴上, 甲、乙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像如图所 示。现把乙分子从r3 处由静止释放,则( ) A.乙分子从r3 到r1 一直加速 B.乙分子从r3 到r2 过程中呈现引力,从r2 到r1 过程中 呈现斥力 C.乙分子从r3 到r1 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先 增大后减小 D.乙分子从r3 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作 用力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AC 8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解析乙分子从ra到r1一直受甲分子的引力作用,且分 1 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故乙分子做加速运动,选项A、 的体积公式V=石d),则在该状态下体积为V的二氧 C正确,B错误:乙分子从r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 化碳气体变成硬胶体后体积为多少? 两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pWAd 6M 挑战·创新 解析体积为V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m=V 目前,专家们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深海处理技术。实验发 所含分子数为n=Na-MNA 现,在水深300m处,二氧化碳将变成凝胶状态,当水深超 过2500m时,二氧化碳会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设 变成硬胶体后的体积为V,=n·。d:=oNAd 6M。 在某状态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阿伏 加德罗常数为V,,将二氧化碳分子看作直径为d的球(球 2.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目的 薄膜的面积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 为单位。数出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 1,通过实验,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半个的算一个。 2.了解用测量宏观量的方法测微观量,提高科学探究 6.根据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油酸酒精 能力。 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根据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 3.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建立更清晰 的体积V和薄膜的面积S即可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的物理观念。 4.能够独立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并能与 S,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同学交流实验过程、分享实验结果。 7.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实验原理 实验次数 2 把一滴油酸(事先测出其体积V)滴在水面上,油酸在水 量筒内增加1mL溶液时 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将其认为是单分子层,且把分子看成球 的滴数 形。油膜的厚度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d,测出油膜面积S,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 V 则油酸分子直径d= s· 酸的体积V 实验器材 轮廓内的小格子数 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浅盘、水、痱子粉或 轮廓面积S 细石膏粉、注射器、量筒、玻璃板、彩笔、坐标纸等。 分子的直径/m 实验步骤 分子直径的平均值/m 1.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取1L的油酸滴入酒精中配制 成500mL的油酸酒精溶液。 计算方法 2.用滴管或注射器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 1.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平均体积。 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例如1mL) 下=V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时的滴数,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0 3.实验时先向边长为30~40cm的浅盘里倒入约2cm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 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用滴管 往水面上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油酸立即在水面上散开,形 V=了×油酸溶液的体积比。(体积比一溶液的体积 纯油酸体积 成一块薄膜。 3.油膜的面积S=nX1cm2。(n为有效格数,小方格 4.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 的边长为1cm) 后将油酸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 5.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 4.分子直径d二。。(代入数据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9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解析 乙分子从r3 到r1 一直受甲分子的引力作用,且分 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故乙分子做加速运动,选项 A、 C正确,B错误;乙分子从r3 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 两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选项D错误。 挑战 创新 目前,专家们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深海处理技术。实验发 现,在水深300m处,二氧化碳将变成凝胶状态,当水深超 过2500m时,二氧化碳会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设 在某状态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阿伏 加德罗常数为NA,将二氧化碳分子看作直径为d 的球(球 的体积公式V球 = 1 6 πd3),则在该状态下体积为V 的二氧 化碳气体变成硬胶体后体积为多少? 答案 πρVNAd3 6M 解析 体积为V 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m=ρV 所含分子数为n= m M NA= ρV M NA 变成硬胶体后的体积为V1=n· 1 6 πd3= πρVNAd3 6M 。 2.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实验探究·方案梳理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2.了解用测量宏观量的方法测微观量,提高科学探究 能力。 3.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建立更清晰 的物理观念。 4.能够独立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并能与 同学交流实验过程、分享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 把一滴油酸(事先测出其体积V)滴在水面上,油酸在水 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将其认为是单分子层,且把分子看成球 形。油膜的厚度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d,测出油膜面积S, 则油酸分子直径d= V S 。 实验器材 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浅盘、水、痱子粉或 细石膏粉、注射器、量筒、玻璃板、彩笔、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取1mL的油酸滴入酒精中配制 成500mL的油酸酒精溶液。 2.用滴管或注射器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 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例如1mL) 时的滴数,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3.实验时先向边长为30~40cm的浅盘里倒入约2cm 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用滴管 往水面上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油酸立即在水面上散开,形 成一块薄膜。 4.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 后将油酸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 5.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 薄膜的面积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 为单位。数出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 半个的算一个。 6.根据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油酸酒精 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根据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 的体积V 和薄膜的面积S 即可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V S ,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7.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量筒内增加1mL 溶液时 的滴数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 酸的体积V 轮廓内的小格子数 轮廓面积S 分子的直径/m 分子直径的平均值/m 计算方法 1.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平均体积。 V= N 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N 。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 V=V×油酸溶液的体积比。(体积比= 纯油酸体积 溶液的体积 ) 3.油膜的面积S=n×1cm2。(n 为有效格数,小方格 的边长为1cm) 4.分子直径d= V S 。(代入数据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9
物理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配人教版 误差分析 变,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2.实验前应注意检查浅盘是否干净,否则难以形成 1.配制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时产生误差。 油膜。 2.量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实际体积时产生误差。 3.浅盘中的水应保持平稳,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应均匀 3.油酸在水面上的实际分布的均匀情况存在误差。 撤在水面上。 4.采用“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的互补法 4.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 计算油膜面积存在误差。 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 注意事项 5.待测油酸薄膜扩散后又会收缩,要在油酸薄膜的形状 稳定后再描轮廓。 1.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好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浓度改 实验热点·探究突破 热点1实验原理与操作 (2)在本实验中,“将油膜分子看成紧密排列的球形,在 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典例剖析 学以致用 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大小的实验中: (1)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在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 A.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 步骤如下: 内的方格数,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 ①取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和油酸,制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 B.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待油酸薄膜的形状 精溶液: 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画在 ②在量筒中滴入一滴该溶液,测出它的体积: 玻璃板上。 ③在浅盘内盛一定量的水,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 C,用浅盘装入约2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均匀地撒 待其散开稳定; 在水面上。 ④在浅盘上覆盖透明玻璃,描出油膜形状,用透明方格 D.取一定体积的油酸和确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均匀配制 纸测量油膜的面积。 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 改正其中的错误: E.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 的体积V。 F.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 答案②在量筒中滴入N滴溶液 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 ③在水面上先撒上爽身粉 G.由s得到油酸分子的直径d。 解析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首先精确取 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填字 1mL的油酸,用无水酒精稀释成油酸酒精溶液,并测出一滴 母编号)。 纯油酸的体积V,在盛水盘中倒入2cm深的蒸馏水。为观 (2)在本实验中,“将油膜分子看成紧密排列的球形,在 测油膜的面积,在水面上轻撒一层薄薄的爽身粉,在水面中 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央轻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于是油酸在水面上迅速散开,等 到油膜不再扩大时,用一块透明塑料(或玻璃)板盖在水面上 答案(1)CDFEBAG(或DFECBAG) 描出油膜的轮廓图,把这块玻璃放在方格纸(绘图纸)上,求 V (2)理想模型法 得油膜面的面积,于是求出油膜的厚度d= 解析(1)实验步骤为将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通过 量筒测出1滴此溶液的体积,然后将1滴此溶液滴在撒有 热点2实验数据处理 痱子粉的浅盘里的水面上,等待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 典例剖析 浅盘上,用彩笔描绘出油酸膜的形状,将画有油酸薄膜轮扉 LLL6-..444--442224446-442444--244 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按不足半个舍去,多于半个的算 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时,油酸酒精溶液 个,统计出油酸薄膜的面积。则用1滴此溶液中纯油酸的 的浓度为每1000mL溶液中有纯油酸0.2mL,用量筒和注 体积除以1滴此溶液形成的油酸薄膜的面积,恰好就是油 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有80滴,用注射器把一滴该溶液 酸分子的直径。故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CDFEBAG(或 滴入表面撒有痱子粉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画出油酸薄 DFECBAG)。 膜的轮廓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cm。(结 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0
物 理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配人教版 误差分析 1.配制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时产生误差。 2.量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实际体积时产生误差。 3.油酸在水面上的实际分布的均匀情况存在误差。 4.采用“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的互补法 计算油膜面积存在误差。 注意事项 1.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好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浓度改 变,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2.实验前应注意检查浅盘是否干净,否则难以形成 油膜。 3.浅盘中的水应保持平稳,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应均匀 撒在水面上。 4.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 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 5.待测油酸薄膜扩散后又会收缩,要在油酸薄膜的形状 稳定后再描轮廓。 实验热点·探究突破 热点1 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剖析 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大小的实验中: (1)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A.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 内的方格数,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 B.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待油酸薄膜的形状 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画在 玻璃板上。 C.用浅盘装入约2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均匀地撒 在水面上。 D.取一定体积的油酸和确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均匀配制 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 E.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 的体积V。 F.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 滴入量筒,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 G.由 V S 得到油酸分子的直径d。 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填字 母编号)。 (2)在本实验中,“将油膜分子看成紧密排列的球形,在 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答案 (1)CDFEBAG(或DFECBAG) (2)理想模型法 解析 (1)实验步骤为将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通过 量筒测出1滴此溶液的体积,然后将1滴此溶液滴在撒有 痱子粉的浅盘里的水面上,等待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 浅盘上,用彩笔描绘出油酸膜的形状,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 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按不足半个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 个,统计出油酸薄膜的面积。则用1滴此溶液中纯油酸的 体积除以1滴此溶液形成的油酸薄膜的面积,恰好就是油 酸分子的直径。故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 CDFEBAG(或 DFECBAG)。 (2)在本实验中,“将油膜分子看成紧密排列的球形,在 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学以致用 在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 步骤如下: ①取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和油酸,制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 精溶液; ②在量筒中滴入一滴该溶液,测出它的体积; ③在浅盘内盛一定量的水,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 待其散开稳定; ④在浅盘上覆盖透明玻璃,描出油膜形状,用透明方格 纸测量油膜的面积。 改正其中的错误: 。 答案 ②在量筒中滴入N 滴溶液 ③在水面上先撒上爽身粉 解析 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首先精确取 1mL的油酸,用无水酒精稀释成油酸酒精溶液,并测出一滴 纯油酸的体积V,在盛水盘中倒入2cm深的蒸馏水。为观 测油膜的面积,在水面上轻撒一层薄薄的爽身粉,在水面中 央轻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于是油酸在水面上迅速散开,等 到油膜不再扩大时,用一块透明塑料(或玻璃)板盖在水面上 描出油膜的轮廓图,把这块玻璃放在方格纸(绘图纸)上,求 得油膜面的面积,于是求出油膜的厚度d= V S 。 热点2 实验数据处理 典例剖析 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时,油酸酒精溶液 的浓度为每1000mL溶液中有纯油酸0.2mL,用量筒和注 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有80滴,用注射器把一滴该溶液 滴入表面撒有痱子粉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画出油酸薄 膜的轮廓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cm。(结 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