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ANDANYUAN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看待我们 周围的世界"。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揭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 系的整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之间 的变化和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 辩证法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世界,要求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 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动事物发展 联系是普遍的、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联系的观点看间 1前进和上升,是新事 题,要坚持整体与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部分的统一,掌握 联 发 灭亡。事物发展的 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 展 前途是光明的,道 观 1路 是曲折的。量变 和质变是事物发展 的两种状态。 第三单元 力 证的西定是事物创 8(陋就是对立 矛 矛盾的普遍性! 1自身的否定,实质 盾 和特殊性是关于中 1就是“扬弃”,这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 观 矛盾间题的精 1髓,用对立统 1创新意识。辩证法 1的批判精神和创新 观点看问题,要堅 持两点论与重点论 意识是紧密联系在 1的统一,坚持具体 《(承认矛盾的要求《《 问题具体分析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②[框题精要] 本框题主要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三个知识点。通过学习,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能准确理解和区分联系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富有生活气息的 语句、人与自然关系等社会话题或科学发现、漫画、古诗词等进行有效解读。 2019-2020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唯 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含答案) 什么是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其方法论是什么? (1)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鄧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⑧世界是一个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山高)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训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 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辨析:事物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学用结合·提知能 ---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是普遄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 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是联系着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 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必然要承认客 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19-2020 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七课 唯 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含答案) 1.什么是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其方法论是什么? (1)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山东高考)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 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辨析:事物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 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是联系着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 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必然要承认客 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典例应用 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 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健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 障碍的新方法。这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思维 能够决定存在 A.①② ①③ C.②的 ④ I解析德国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城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 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正确;大脑特定区城对视觉障碍起 到关键作用,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说法错误, 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故答选A [谷案]A 目题(二)联系的客观性 以本为本·抓基础 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为什么联系是客观的? 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 客观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人为事物的联系就是主观联系。(X) 辨析: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而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 系 2(山京高)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不能随意创造。 学用结合提知能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魔造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
[典例应用] 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 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 障碍的新方法。这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思维 能够决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德国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 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正确;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 到关键作用,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说法错误, 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故答案选 A。 [答案] A 目题(二)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为什么联系是客观的? 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 客观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人为事物的联系就是主观联系。(×) 辨析: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而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 系。 2.(山东高考)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不能随意创造。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
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新的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 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 据事物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辨 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与主观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夸大主观能动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或认为人可以随 意创造联系;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能建立新的联系 [典例应用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 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 为() ①普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①② B.②⑧ ②④ D.③④ 解析]从材料所给出的“深入研究”“村质特性”“板材”“经济效益”“商机”等关健 词可以看出,该公司能够根据“秸秆”和“效益”的固有联系,通过“另辟径”突破了 事物的现象联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①②正确;③与题意无关; ④说法本身错误 [谷案]A 目题(三)联系的多样性 以本为本·抓基础 1.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 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新的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 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 据事物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辩 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与主观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夸大主观能动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或认为人可以随 意创造联系;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能建立新的联系。 [典例应用] 我国每年生成的 8 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 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 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 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从材料所给出的“深入研究”“材质特性”“板材”“经济效益”“商机”等关键 词可以看出,该公司能够根据“秸秆”和“效益”的固有联系,通过“另辟蹊径”突破了 事物的现象联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①②正确;③与题意无关; ④说法本身错误。 [答案] A 目题(三) 联系的多样性 1.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 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育高)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x) 辨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 2.(金■I)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X) 辨析: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是联系多样性的袅现,不能说啷一类联系更能激发创新意 识 一学用结合·提知能一 1.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要求对于 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2)联系具有条件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 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认识事物就要认识它 存在的条件,改造事物就要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 联系就不能产生;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此,联系的条件 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 2.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 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辫证法角度:是联系多样性的要求 (3)认识论角度: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典例应用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男人在社会上的不同角色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即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A 徽融会贯通]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辨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 2.(全国卷Ⅰ)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辨析: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是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不能说哪一类联系更能激发创新意 识。 1.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l)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要求对于 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2)联系具有条件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 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认识事物就要认识它 存在的条件,改造事物就要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 联系就不能产生;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此,联系的条件 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 2.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 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辩证法角度:是联系多样性的要求。 (3)认识论角度: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典例应用]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 男人在社会上的不同角色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即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 A [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