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目的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及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对 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提高水平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将是一种长期现象 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新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必 须利用资本主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 加,同时规范这些要素在全球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各国经济相 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为一个有机经济整体的 过程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推动 这一趋势的产生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国际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竞争的发展,为科 学技术成果从创始国向世界扩散提供了有效途径。技术创新国通过技术转让既可 获得收入,又能凭借技术优势在其它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开拓市场,形成了把新 技术、新产品转移和扩散到其它国家的动力,而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也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这样,先进技术首先扩散到技术转移条件较好的 发达国家,再扩散到那些科技力量得到加强、有能力吸收和开发技术的发展中国 家。由于高新技术具有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现有产品推向世界时,新一代产 品己开始进行研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降低了新技术的使用成本,进一步推 动着先进技术向全世界扩散。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 始,接着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随后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逐渐形 成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加快了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引进技术和技术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目的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及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对 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提高水平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将是一种长期现象。 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新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必 须利用资本主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 加,同时规范这些要素在全球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各国经济相 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为一个有机经济整体的 过程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推动 这一趋势的产生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 1、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国际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竞争的发展,为科 学技术成果从创始国向世界扩散提供了有效途径。技术创新国通过技术转让既可 获得收入,又能凭借技术优势在其它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开拓市场,形成了把新 技术、新产品转移和扩散到其它国家的动力,而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也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这样,先进技术首先扩散到技术转移条件较好的 发达国家,再扩散到那些科技力量得到加强、有能力吸收和开发技术的发展中国 家。由于高新技术具有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现有产品推向世界时,新一代产 品已开始进行研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降低了新技术的使用成本,进一步推 动着先进技术向全世界扩散。20 世纪 50 年代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 始,接着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随后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逐渐形 成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加快了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引进技术和技术
转让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贸易的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 了传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超 导技术、高清晰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合作有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和 开发出现了国际化趋势。目前,这一趋势正向新能源、地球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开发等众多新兴领域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宇航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 源、新材料工业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推动了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的发展,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达国家以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 经济为重点,把国内的标准化技术和成熟产业梯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 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和信息的跨国传播和产业转移把各国的经 济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技术和产业梯次转移的过程,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产 业内分工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 化,必然要求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开展全球经济合作。而科学 技术进步则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80年代以来,微电子信息技术和交通运 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大大降低了商品和资 本的交易成本,加快了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和信息的全球传播,有利于生产要 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确立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相 应变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直在做适应性调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垄断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和兼并,凭借着雄厚 的资本力量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在欧洲和日本开展跨国经营。与此同 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和 宏观调控,形成了诸个具有不同典型特征又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从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日益激化和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以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长期实施的国家干预、市场保 护的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并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实现“适度通货膨胀的经济 增长”或“低通胀、髙增长”的前提下提髙经济质量和效益。改革围绕着放松管 制、为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行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通过体制创 新,在国内实现政府目标,在国外开拓新市场、扩大对外投资和加强国际经贸合 作,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东南亚、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了本国经济结构
转让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贸易的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 了传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超 导技术、高清晰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合作有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和 开发出现了国际化趋势。目前,这一趋势正向新能源、地球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开发等众多新兴领域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宇航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 源、新材料工业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推动了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的发展,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达国家以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 经济为重点,把国内的标准化技术和成熟产业梯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 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和信息的跨国传播和产业转移把各国的经 济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技术和产业梯次转移的过程,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产 业内分工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 化,必然要求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开展全球经济合作。而科学 技术进步则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80 年代以来,微电子信息技术和交通运 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大大降低了商品和资 本的交易成本,加快了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和信息的全球传播,有利于生产要 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确立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相 应变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直在做适应性调整。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美国的垄断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和兼并,凭借着雄厚 的资本力量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在欧洲和日本开展跨国经营。与此同 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和 宏观调控,形成了诸个具有不同典型特征又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从 80 年代开始,为了解决日益激化和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以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长期实施的国家干预、市场保 护的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并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实现“适度通货膨胀的经济 增长”或“低通胀、高增长”的前提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改革围绕着放松管 制、为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行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通过体制创 新,在国内实现政府目标,在国外开拓新市场、扩大对外投资和加强国际经贸合 作,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东南亚、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了本国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增长很快,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而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 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和1947年建 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奠定了战后国际 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则。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 易体制和汇率制度纳入到世界统一体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 货币合作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 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帮助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对其成员国 的汇率和金融政策进行监督,并作出相应的制度规定。世界银行是世界最大的多 边开发援助机构和借贷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 时都明确提出政策要求,推动其成员国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关贸总协定是世 界各国家为了促进自由贸易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谈判,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逐步降 低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进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关 贸总协定各国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推动着缔约国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经过8个“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已逐步把成员国之间的平均关税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降低到5%左右。1993底,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 达成,标志着世界贸易进入自由化的新时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1995年1月 过渡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表明在全球经济合作中,贸易领域的统一规范 已经形成并强化。国际资本在全球大规模迅速的流动和欧元的诞生,需要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制定统一规范的全球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国际社 会的共同要求。上述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进行的宏观协调,对于推动世界经 济市场化、自由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政治上合得来的国家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 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各地区存在着许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并成为世 界经济中的一个行为主体。1993年11月欧盟成立并进一步东扩,实现了经济一 体化;1994年1月墨西哥的加入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计划用15年时间在北 美实现自由贸易;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从最初的12国扩大到 18个成员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东盟自由贸易区在1997 年以来增至10个成员国:1995年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签署推进印度洋经 济区联合声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一体化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目前最发达的一体
调整,经济增长很快,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而中国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 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1945 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和 1947 年建 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奠定了战后国际 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则。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 易体制和汇率制度纳入到世界统一体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 货币合作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 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帮助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对其成员国 的汇率和金融政策进行监督,并作出相应的制度规定。世界银行是世界最大的多 边开发援助机构和借贷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 时都明确提出政策要求,推动其成员国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关贸总协定是世 界各国家为了促进自由贸易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谈判,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逐步降 低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进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关 贸总协定各国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推动着缔约国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经过 8 个“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已逐步把成员国之间的平均关税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降低到 5%左右。1993 底,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 达成,标志着世界贸易进入自由化的新时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 1995 年 1 月 过渡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表明在全球经济合作中,贸易领域的统一规范 已经形成并强化。国际资本在全球大规模迅速的流动和欧元的诞生,需要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制定统一规范的全球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国际社 会的共同要求。上述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进行的宏观协调,对于推动世界经 济市场化、自由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政治上合得来的国家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 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各地区存在着许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并成为世 界经济中的一个行为主体。1993 年 11 月欧盟成立并进一步东扩,实现了经济一 体化;1994 年 1 月墨西哥的加入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计划用 15 年时间在北 美实现自由贸易;1989 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从最初的 12 国扩大到 18 个成员国,计划在 2020 年实现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东盟自由贸易区在 1997 年以来增至 10 个成员国;1995 年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签署推进印度洋经 济区联合声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一体化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目前最发达的一体
化组织是欧盟,已实现生产要素在所有成员国间的自由流通并统一了货币。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在区域内的成员国家之间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合 理配置的一切障碍。为了增强竞争力和活力,各区域经济组织从建立以来都经历 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形成了合作和斗争 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域经济 一体化合作的程度越髙,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越快。经济全球化为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 对话,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对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产生了很 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必然从军事领域的竞争转向 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 合国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进入到全 球化阶段。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逐步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 成了世界统一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自由贸易政 策。为了调节世界经济运行,建立了一套规范世界市场的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包 括WTO多边经贸规则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基础的国际金融 体系,形成了全球通行的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 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并与导致和推 动经济全球化的诸因素一起,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贸易全球化 贸易自由化推动着贸易全球化。最初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经历了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到贸易自由化占主流、从国际货物 贸易发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从单纯降低关税扩大到削减非关税贸易壁 垒,甚至在欧元区达到零关税的过程。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全球贸易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从1985年23%提高到 1996年的33%,其增长在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 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逐越来越高。从地区贸易发 展状况来看,1997年,北美、拉美、西欧、转型国家经济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 重分别是17%、52%、42.9%、34%,这些数字显示,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 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贸易结构来看,20世 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并成为当代
化组织是欧盟,已实现生产要素在所有成员国间的自由流通并统一了货币。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在区域内的成员国家之间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合 理配置的一切障碍。为了增强竞争力和活力,各区域经济组织从建立以来都经历 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形成了合作和斗争 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域经济 一体化合作的程度越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越快。经济全球化为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总体上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 对话,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对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产生了很 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必然从军事领域的竞争转向 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 合国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世界经济进入到全 球化阶段。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逐步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 成了世界统一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自由贸易政 策。为了调节世界经济运行,建立了一套规范世界市场的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包 括 WTO 多边经贸规则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基础的国际金融 体系,形成了全球通行的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 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并与导致和推 动经济全球化的诸因素一起,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贸易全球化 贸易自由化推动着贸易全球化。最初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经历了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到贸易自由化占主流、从国际货物 贸易发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从单纯降低关税扩大到削减非关税贸易壁 垒,甚至在欧元区达到零关税的过程。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全球贸易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已从 1985 年 23%提高到 1996 年的 33%,其增长在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 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逐越来越高。从地区贸易发 展状况来看,1997 年,北美、拉美、西欧、转型国家经济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 重分别是 17%、5.2%、42.9%、3.4%,这些数字显示,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 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贸易结构来看,20 世 纪 80 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并成为当代
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198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是4050亿美元,1997 年达到12950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2.2倍;2001年,服务贸易额为144万亿 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贸易的增长高于旅游和运输等传统的服务贸 易,在新型服务贸易上,发达国家占据竟争优势。总之,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及 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 2、生产的全球化 战后以电子、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引起了发达国家产业部门结构的深刻变化,出现了电子、重化、宇宙航空、 精密机械等新兴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大,生产工艺十 分复杂,产品质量要求高,其产品生产和市场都远远超过了一国的范围,要求企 业在国际范围实行分工协作,不仅在部门间开展分工,而且在部门内进行产品 零部件和工艺的分工,从而使各国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依赖不断加强。战后,生产 全球化的发展是与国际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在国外直 接经营企业包括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载 体,在战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 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的转让。其经 营活动涉及各个领域,其在海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并通过相互参 股、相互协调和合作的方式,形成国际垄断集团和同盟 3、金融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要求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 动,因此,金融全球化是适应生产全球化的要求而形成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突 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运动。 金融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国际资本流量的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全球资本市场上交易的总资本量由1980 年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199年的35万亿美元左右,全球外汇交易与世界贸易额 的比率由1983年的10:1上升到期1999年的60:1。同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 活跃,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国际直接投资累计额,由1960年的1053 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758亿美元,30年间增长近16倍;1996年国际直 接投资累计额更上升到3.2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国与国 之间通过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状 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经过“传递”和“溢出”,会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这 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密切。 金融全球化还主要体现在:金融证券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1982 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是 4050 亿美元,1997 年达到 12950 亿美元,15 年间增长了 2.2 倍;2001 年,服务贸易额为 1.44 万亿 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贸易的增长高于旅游和运输等传统的服务贸 易,在新型服务贸易上,发达国家占据竟争优势。总之,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及 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 2、生产的全球化 战后以电子、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引起了发达国家产业部门结构的深刻变化,出现了电子、重化、宇宙航空、 精密机械等新兴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大,生产工艺十 分复杂,产品质量要求高,其产品生产和市场都远远超过了一国的范围,要求企 业在国际范围实行分工协作,不仅在部门间开展分工,而且在部门内进行产品、 零部件和工艺的分工,从而使各国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依赖不断加强。战后,生产 全球化的发展是与国际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在国外直 接经营企业包括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载 体,在战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 1/3 的生产,掌握了全世 界 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 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的转让。其经 营活动涉及各个领域,其在海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并通过相互参 股、相互协调和合作的方式,形成国际垄断集团和同盟。 3、金融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要求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 动,因此,金融全球化是适应生产全球化的要求而形成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突 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运动。 金融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国际资本流量的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全球资本市场上交易的总资本量由 1980 年的 5 万亿美元增加到 1999 年的 35 万亿美元左右,全球外汇交易与世界贸易额 的比率由 1983 年的 10:1 上升到期 1999 年的 60:1。同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 活跃,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国际直接投资累计额,由 1960 年的 1053 亿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16675.8 亿美元,30 年间增长近 16 倍; 1996 年国际直 接投资累计额更上升到 3.2 万亿美元;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国与国 之间通过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状 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经过“传递”和“溢出”,会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这 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密切。 金融全球化还主要体现在:金融证券化的发展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