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社会济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 一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 科学性,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新特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熟悉货币 的产生、发展及流通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以及劳动价 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 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 形态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次更替。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薄弱。文化史学根据原始社会的生 产工具的使用标志,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新 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先是以采集 和渔猎为主,尔后则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在原始社会中,除了某些随身携带的同时用作防御武器的生产工具,如弓箭、 戈矛等归个人所有外,土地、船筏和牲畜等生产资料都归原始公社共同占有。与 土地相联系的森林、草地等,也都是公共财产。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集体劳动的 方式组织生产,集体劳动的主要形式是简单协作,就是许多人同时在一起完成同 一种类工作,这对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原始人在集体劳动 中,还形成了按照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和驯养动物;妇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社会济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 一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 科学性,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新特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熟悉货币 的产生、发展及流通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以及劳动价 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 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 形态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次更替。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薄弱。文化史学根据原始社会的生 产工具的使用标志,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新 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先是以采集 和渔猎为主,尔后则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在原始社会中,除了某些随身携带的同时用作防御武器的生产工具,如弓箭、 戈矛等归个人所有外,土地、船筏和牲畜等生产资料都归原始公社共同占有。与 土地相联系的森林、草地等,也都是公共财产。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集体劳动的 方式组织生产,集体劳动的主要形式是简单协作,就是许多人同时在一起完成同 一种类工作,这对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原始人在集体劳动 中,还形成了按照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和驯养动物;妇
女从事采集、纺织、制作和分配食物;老年人制造和修理工具;儿童帮助妇女做 些辅助工作,等等。这种自然分工增强了集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始 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和集体劳动,决定了产品归原始公社成员集体所有, 并实行平均分配。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共同劳动获得的 生活资料除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外,几乎没有任何剩余,所以,不存 在人剥削人的现象。在人们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相依为命,地位平等的条件下, 对于极其有限的劳动成果,自然只能实行平均分配,否则一部分人就会无法正常 生存,集体也会遭到削弱和破坏 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人类从 原始群发展到氏族,是原始社会的重大发展。氏族是基于共同劳动的需要以血缘 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始集团。它是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社 会组织的典型形态。氏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氏族 基础上形成的胞族是高一级的原始社会组织,它是由几个有共同血缘的氏族即姐 妺氏族或兄弟氏族联合而成的。胞族之上还有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是原始社会 组织的最高形式,它是氏族制度所能达到的最大界限。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之 上的氏族组织,不存在经济的不平等和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 也没有国家,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循着自然形成的习俗,除了舆论,没有统治和强 制的关系。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原始公社制度是同低 级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因此,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落后和艰苦。人类 在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后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着剥削的社会。奴隶制度的出现,最早是 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度,带有家长制的性质,因而又叫 家长奴隶制或父权奴隶制。家长奴隶制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劳动在整个家庭的生 产中还不占主要地位,奴隶主和奴隶一起劳动,奴隶只是主人的助手,在生产中 仅仅起辅助作用。这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还不象后来那样残酷,奴隶还没有 完全降低到劳动工具的地位。后来家长奴隶制过渡到奴隶占有制,奴隶变成奴隶 主的劳动工具,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奴隶主完 全脱离了劳动,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是奴隶社会生产 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奴隶制度不同于其他剥削制度的重要特点。奴隶社会奴隶 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决定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 互关系,是完全赤裸裸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而也决定了在产品分配上,奴隶
女从事采集、纺织、制作和分配食物;老年人制造和修理工具;儿童帮助妇女做 些辅助工作,等等。这种自然分工增强了集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始 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和集体劳动,决定了产品归原始公社成员集体所有, 并实行平均分配。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共同劳动获得的 生活资料除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外,几乎没有任何剩余,所以,不存 在人剥削人的现象。在人们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相依为命,地位平等的条件下, 对于极其有限的劳动成果,自然只能实行平均分配,否则一部分人就会无法正常 生存,集体也会遭到削弱和破坏。 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人类从 原始群发展到氏族,是原始社会的重大发展。氏族是基于共同劳动的需要以血缘 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始集团。它是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社 会组织的典型形态。氏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氏族 基础上形成的胞族是高一级的原始社会组织,它是由几个有共同血缘的氏族即姐 妹氏族或兄弟氏族联合而成的。胞族之上还有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是原始社会 组织的最高形式,它是氏族制度所能达到的最大界限。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之 上的氏族组织,不存在经济的不平等和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 也没有国家,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循着自然形成的习俗,除了舆论,没有统治和强 制的关系。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原始公社制度是同低 级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因此,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落后和艰苦。人类 在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后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着剥削的社会。奴隶制度的出现,最早是 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度,带有家长制的性质,因而又叫 家长奴隶制或父权奴隶制。家长奴隶制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劳动在整个家庭的生 产中还不占主要地位,奴隶主和奴隶一起劳动,奴隶只是主人的助手,在生产中 仅仅起辅助作用。这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还不象后来那样残酷,奴隶还没有 完全降低到劳动工具的地位。后来家长奴隶制过渡到奴隶占有制,奴隶变成奴隶 主的劳动工具,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奴隶主完 全脱离了劳动,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是奴隶社会生产 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奴隶制度不同于其他剥削制度的重要特点。奴隶社会奴隶 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决定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 互关系,是完全赤裸裸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而也决定了在产品分配上,奴隶
主占有了除维持奴隶生命进而延续其劳动力所需要的一小部分产品之外的绝大 部分产品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占有社会上绝大部分生 产资料,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是奴隶社会的统 治阶级。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且连他们的人身也归奴隶主所有,他们在 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毫无权利,是奴隶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社 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随着奴隶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 出现了国家,奴隶制国家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进行阶 级统治的工具,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工具。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 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奴隶制度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奴隶制度有 着巨大的进步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奴隶制度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发展就被 封建制度所代替。 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奴隶社会 的瓦解过程中,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演 变过程,人类社会终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但是,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 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实现这一过渡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有着各自的特点和 特色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农 奴或农民。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利用占有的大量土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 剥削农民,一种是地主把自己的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自营地无代价地由农民 耕种,而全部劳动成果归地主所有。农民在份地上的劳动收成归农民自己所有, 农民无代价地为地主耕种自营地,是他取得份地的条件。另一种方式是地主把全 部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定期收取地租。 在封建社会,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份地,人身有了一定自由,形成了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这是农民区别于奴隶的主要标志。农民有了自 己的小私有经济,生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 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比奴 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前进了一步。农民的小私有经济虽然是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个 有机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能够存在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农民毕竟已经有了一定 的独立性,因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除了经济手段外,还必须借助于经济以外的 手段,即超经济的强制。这种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强加于农民的一种以人身依 附关系为特征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剥削和压迫。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封建地租,不仅无偿地占有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
主占有了除维持奴隶生命进而延续其劳动力所需要的一小部分产品之外的绝大 部分产品。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占有社会上绝大部分生 产资料,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是奴隶社会的统 治阶级。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且连他们的人身也归奴隶主所有,他们在 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毫无权利,是奴隶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社 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随着奴隶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 出现了国家,奴隶制国家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进行阶 级统治的工具,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工具。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 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奴隶制度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奴隶制度有 着巨大的进步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奴隶制度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发展就被 封建制度所代替。 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奴隶社会 的瓦解过程中,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演 变过程,人类社会终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但是,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 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实现这一过渡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有着各自的特点和 特色。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农 奴或农民。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利用占有的大量土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 剥削农民,一种是地主把自己的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自营地无代价地由农民 耕种,而全部劳动成果归地主所有。农民在份地上的劳动收成归农民自己所有, 农民无代价地为地主耕种自营地,是他取得份地的条件。另一种方式是地主把全 部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定期收取地租。 在封建社会,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份地,人身有了一定自由,形成了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这是农民区别于奴隶的主要标志。农民有了自 己的小私有经济,生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 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比奴 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前进了一步。农民的小私有经济虽然是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个 有机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能够存在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农民毕竟已经有了一定 的独立性,因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除了经济手段外,还必须借助于经济以外的 手段,即超经济的强制。这种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强加于农民的一种以人身依 附关系为特征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剥削和压迫。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封建地租,不仅无偿地占有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
动或剩余产品,而且往往还占有了他们的相当大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因 此,封建地租是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它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封建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 币地租三种形式 在封建社会的城市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手工业者之间和商 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同行的或手 艺相近的手工业者便组织起各种行会,而商人则组成商业公会。行会是一种封建 性质的经济组织。封建行会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商品生产有了相当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是商品生产相对发展不足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十分森严,它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它自上而下的一整套机构,都是统治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工具。地主阶 级除了利用国家对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进行统治外,还利用意识形态、文化等在思 想上统治人民 封建制度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逐步地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中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共存之中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 果。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 力。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原始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社会化 的结果,而是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不得不进行集体劳动的结果。然而,到了原 始社会后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集体劳动逐渐过 渡到个体劳动。个体劳动要求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特别是个体劳动使各氏族成 员的劳动结果的差别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在氏族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物质 利益的矛盾也就日益增多和尖锐化了。这样一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就逐步转变为 生产资料个体家庭私有制,产品也就逐步由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
动或剩余产品,而且往往还占有了他们的相当大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因 此,封建地租是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它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封建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 币地租三种形式。 在封建社会的城市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手工业者之间和商 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同行的或手 艺相近的手工业者便组织起各种行会,而商人则组成商业公会。行会是一种封建 性质的经济组织。封建行会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商品生产有了相当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是商品生产相对发展不足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十分森严,它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它自上而下的一整套机构,都是统治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工具。地主阶 级除了利用国家对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进行统治外,还利用意识形态、文化等在思 想上统治人民。 封建制度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逐步地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中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共存之中。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 果。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 力。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原始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社会化 的结果,而是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不得不进行集体劳动的结果。然而,到了原 始社会后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集体劳动逐渐过 渡到个体劳动。个体劳动要求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特别是个体劳动使各氏族成 员的劳动结果的差别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在氏族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物质 利益的矛盾也就日益增多和尖锐化了。这样一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就逐步转变为 生产资料个体家庭私有制,产品也就逐步由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了小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又出现了手工 业和农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此同时,氏族内部的分工也发展起来。 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交换活动的出现,促进了个体私有制的产生。起初,交 换是在部落之间以氏族公社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氏族首领是交换的代表,交换的 东西是公共财产。以后,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首领便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 逐步把交换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后来,交换渗入到氏族公社内部,氏族 的各个成员也把自己的产品当作私有财产来交换,于是进一步促进了个体私有制 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私有制而且为人对人的剥削创造了经济 上的前提。从前,当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的时候,人的劳动除了获得为维持劳动 力再生产所需的产品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显著的剩余,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人对 人的剥削。那时,对于战败的俘虏的处置方法,不是杀死便是收养作本部落的成 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就改变了。这时,人的劳动不仅可以生产出为维 持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在此之上生产出一个余额。随着剩余产 品的出现,人剥削人终于成为可能了。这样,在私有制已经存在并已经有所发展 的条件下,那些最先富裕起来的氏族首领,便把俘虏变成为奴隶,强迫他们为自 己劳动。于是,社会开始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 由于社会分裂为在利益上根本对立的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原来由氏族成 员选举出来管理氏族公共事务的氏族机构在性质上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它逐渐被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变成了保护奴隶主财产、镇压奴隶反抗、向外 侵略或抵御外来入侵的机关。于是,国家也就逐渐形成了。可见,国家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使原始公社制度开始 瓦解,并逐步地被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所代替,从此以后,人类社会便进 入了阶级对抗的社会。虽然,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 但这种制度也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的,它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第一,在奴隶制 度下,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奴隶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 基础,已经基本上是经过初级改良的金属工具。尽管生产的发展受到种种障碍, 但同原始社会比起来,毕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第二,由于大批奴隶集中在奴隶 制国家或个别奴隶主手中,因而也就有可能广泛地采用劳动的简单协作,以及 部分以分工为基础的复杂协作。这种协作是奴隶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 泉。第三,奴隶制度对于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在原始社会,战争中的俘虏都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了小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又出现了手工 业和农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此同时,氏族内部的分工也发展起来。 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交换活动的出现,促进了个体私有制的产生。起初,交 换是在部落之间以氏族公社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氏族首领是交换的代表,交换的 东西是公共财产。以后,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首领便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 逐步把交换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后来,交换渗入到氏族公社内部,氏族 的各个成员也把自己的产品当作私有财产来交换,于是进一步促进了个体私有制 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私有制而且为人对人的剥削创造了经济 上的前提。从前,当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的时候,人的劳动除了获得为维持劳动 力再生产所需的产品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显著的剩余,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人对 人的剥削。那时,对于战败的俘虏的处置方法,不是杀死便是收养作本部落的成 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就改变了。这时,人的劳动不仅可以生产出为维 持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在此之上生产出一个余额。随着剩余产 品的出现,人剥削人终于成为可能了。这样,在私有制已经存在并已经有所发展 的条件下,那些最先富裕起来的氏族首领,便把俘虏变成为奴隶,强迫他们为自 己劳动。于是,社会开始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 由于社会分裂为在利益上根本对立的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原来由氏族成 员选举出来管理氏族公共事务的氏族机构在性质上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它逐渐被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变成了保护奴隶主财产、镇压奴隶反抗、向外 侵略或抵御外来入侵的机关。于是,国家也就逐渐形成了。可见,国家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使原始公社制度开始 瓦解,并逐步地被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所代替,从此以后,人类社会便进 入了阶级对抗的社会。虽然,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 但这种制度也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的,它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第一,在奴隶制 度下,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奴隶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 基础,已经基本上是经过初级改良的金属工具。尽管生产的发展受到种种障碍, 但同原始社会比起来,毕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第二,由于大批奴隶集中在奴隶 制国家或个别奴隶主手中,因而也就有可能广泛地采用劳动的简单协作,以及一 部分以分工为基础的复杂协作。这种协作是奴隶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 泉。第三,奴隶制度对于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在原始社会,战争中的俘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