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搞清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然性、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经济方针 和政策上来。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 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 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使经 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 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 征是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 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实行这一体 制有其特定的历史必要性;而且当时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 人们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实行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可能的。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 后,国家将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低收入水平条件下的社会公平,保障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计划经济所起过的重要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搞清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然性、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经济方针 和政策上来。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保障体系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 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一 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 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使经 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 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 征是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 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而,实行这一体 制有其特定的历史必要性;而且当时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 人们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实行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可能的。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 后,国家将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低收入水平条件下的社会公平,保障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计划经济所起过的重要
历史作用,应予以肯定。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复杂 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了 (1)在组织结构上,按行政系统来组织、管理经济,各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人为地割断了国民经济内在的分工协作关系,肢解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阻碍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2)在决策结构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集中在政 府行政机构中,企业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既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也没有相 应的责任,从而缺乏主动性,扭曲了企业的行为。(3)在动力机制上,国家统收 统支,大包大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捧的是“铁饭碗”,分配中平均主 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之缺乏创新的热情和效率。(4)在 调节机制上,排斥和限制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 产,价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造成企业内部不重视经济核算,经 济效益差,浪费严重,导致社会生产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人民群众 所需要的生产必需品严重短缺。总之,这种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长期来摆脱不 了髙指标、高积累、髙速度、髙浪费、低效益、低消费的经济运行特征,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之初,其基 本方向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朋友时 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 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 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邓小平在这 里将“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首次突破了把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是思想上的极大解放。1980年,邓小 平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之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党的十二大报告等重要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正式确立为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这一指导思想把利用市场调节作为经济改革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当时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 遍推行及城市改革的逐步发展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第一次肯定 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承认了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历史作用,应予以肯定。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复杂 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了。 (1)在组织结构上,按行政系统来组织、管理经济,各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人为地割断了国民经济内在的分工协作关系,肢解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阻碍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2)在决策结构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集中在政 府行政机构中,企业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既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也没有相 应的责任,从而缺乏主动性,扭曲了企业的行为。(3)在动力机制上,国家统收 统支,大包大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捧的是“铁饭碗”,分配中平均主 义严重,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之缺乏创新的热情和效率。(4)在 调节机制上,排斥和限制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企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 产,价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造成企业内部不重视经济核算,经 济效益差,浪费严重,导致社会生产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人民群众 所需要的生产必需品严重短缺。总之,这种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长期来摆脱不 了高指标、高积累、高速度、高浪费、低效益、低消费的经济运行特征,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之初,其基 本方向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朋友时 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 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 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邓小平在这 里将“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首次突破了把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是思想上的极大解放。1980 年,邓小 平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之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党的十二大报告等重要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正式确立为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这一指导思想把利用市场调节作为经济改革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当时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 遍推行及城市改革的逐步发展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论第一次肯定 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承认了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36 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突破了计划经济只能是指令性计划的传统观念,指出应逐步 扩大指导性计划。这个决议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从此以后,有计划 商品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被党的十三大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有计 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推动下,我国开始按照以市场为取向的原则推进改革,市场机 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较 之计划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还是有限的,不是总体性和根本 性的,它只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目标,而不可能是最终的选择,改革还必须进 一步深化 1988年中国开始对前一时期经济过热所产生的总量失衡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进行治理整顿,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1989年又发生了政治风波。在这个背景 下,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又得到蔓延滋长,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被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所取代。这表明人们在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上仍然受着不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1991 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 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为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 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第二,解 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我国改革实践经验,确定了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 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使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构建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党的十五大肯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2年党的十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突破了计划经济只能是指令性计划的传统观念,指出应逐步 扩大指导性计划。这个决议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从此以后,有计划 商品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被党的十三大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有计 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推动下,我国开始按照以市场为取向的原则推进改革,市场机 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较 之计划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还是有限的,不是总体性和根本 性的,它只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目标,而不可能是最终的选择,改革还必须进 一步深化。 1988 年中国开始对前一时期经济过热所产生的总量失衡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进行治理整顿,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1989 年又发生了政治风波。在这个背景 下,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又得到蔓延滋长,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被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所取代。这表明人们在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上仍然受着不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1991 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 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 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为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 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第二,解 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我国改革实践经验,确定了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 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使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构建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党的十五大肯定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2 年党的十 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7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六大进一步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 的主要任务,作为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构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 产物。这种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上。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这里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得到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行的,在这里社会主义制 度的本质规定得到充分体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与其它社会制度条件下的 市场经济是共同的,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任何社会形 态下都是共通的,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一一主要指企 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不论产权关系如何,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面 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 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胜劣汰,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 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体系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客 观要求。 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对 企业进行直接管理。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但政府必 须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具体地说,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 格、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手段、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市场的经济运行,以达 到优化产业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利益的分配等。 第四,健全的市场法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中企业的经 营活动,必须由相应的市场法规来制约。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法规将越健全。 健全市场法规,目的是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有序,是为 了市场体制的健康发展。 第五,广泛的信息系统。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六大进一步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 的主要任务,作为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构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 产物。这种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上。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这里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得到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行的,在这里社会主义制 度的本质规定得到充分体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与其它社会制度条件下的 市场经济是共同的,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任何社会形 态下都是共通的,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主要指企 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不论产权关系如何,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律面 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 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胜劣汰,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 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体系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客 观要求。 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对 企业进行直接管理。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但政府必 须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具体地说,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价 格、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手段、政策来干预和影响市场的经济运行,以达 到优化产业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利益的分配等。 第四,健全的市场法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中企业的经 营活动,必须由相应的市场法规来制约。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法规将越健全。 健全市场法规,目的是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有序,是为 了市场体制的健康发展。 第五,广泛的信息系统。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及时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企业的正确决策 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得有 效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问题变得简单易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就不能不体现各自不同的制度规定,不能不具有各自不同的 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以下显 著特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 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利益的竞争主体,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结构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既坚持了社会 主义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鼓励按劳分配实 现形式多样化。其他企业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但要避免两极分化。要把按劳分 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站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更 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控制。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 最基本手段,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作为一只“看不 见的手”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倍至,而国家管理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仅 被视为社会经济的“守夜人”。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大倒退,使世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为了将社会经济从 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产生了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客观需 要和现实条件。在实践上最早的尝试是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最早的 论证是凯恩斯的《货币利息和就业理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计划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正当世界资本主义处于深刻危机时,斯大 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运用计划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用了十年的时间,基本
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及时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企业的正确决策 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得有 效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利用问题变得简单易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就不能不体现各自不同的制度规定,不能不具有各自不同的 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以下显 著特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 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利益的竞争主体,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结构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既坚持了社会 主义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鼓励按劳分配实 现形式多样化。其他企业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但要避免两极分化。要把按劳分 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站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更 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控制。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 最基本手段,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作为一只“看不 见的手”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倍至,而国家管理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仅 被视为社会经济的“守夜人”。1929~1933 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大倒退,使世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为了将社会经济从 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产生了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客观需 要和现实条件。在实践上最早的尝试是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最早的 论证是凯恩斯的《货币利息和就业理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定 程度上运用计划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正当世界资本主义处于深刻危机时,斯大 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运用计划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用了十年的时间,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