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20112012学年度寒假九年级 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在本试 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2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洪泽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远远望去,烟波浩淼,无边无垠;近观岸边,百花 盛开,姹紫嫣红。泛舟湖上,湖面波光粼粼,水草摇曳多姿,鱼儿竟相嬉戏。此时此刻, 种惬意在心头潜滋暗长;此情此景,让人目不遐接,心驰神往。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潜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三处划线句,其中两句有语病,请先找出来,然后逐一进行修改。(可以 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①1月18日下午,光明中学绿茵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②初一、初二级部师生 齐聚运动场举行冬季趣味比赛。③这次活动意在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进 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④此举还缓解了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真正达到劳逸 结合。⑤整个运动场地一片沸腾,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寒假九年级 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注意事项: 1.本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时,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在本试 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2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洪泽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远远望去,烟波浩淼,无边无垠.;近观岸边,百花 盛开,姹紫嫣红。泛舟湖上,湖面波光粼粼,水草摇曳多姿,鱼儿竟相嬉戏。此时此刻, 一种惬意在心头潜.滋暗长;此情此景,让人目不遐接,心驰神往。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垠 潜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三处划线句,其中两句有语病,请先找出来,然后逐一进行修改。(可以 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4 分) ①1 月 18 日下午,光明中学绿茵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②初一、初二级部师生 齐聚运动场举行冬季趣味比赛。③这次活动意在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进 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④此举还缓解了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真正达到劳逸 结合。⑤整个运动场地一片沸腾,孩子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材料一】 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
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e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e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 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6人认为读“fe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 音字,在“绯闻”中读“fei",在“绯红”中则应读“fe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收听电视、网络 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 诽闻被判罚3000元。"(【注】“诽”读“fe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 答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3分)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答 题以上,只批阅最前一题。)(8分) 必答题: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⑥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选答题 ⑦白居易《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 ⑧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 45 人, 其中 39 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 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 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收听电视、网络 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 诽闻被判罚 3000 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 分) 答: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3 分) 答: 4.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答一 题以上,只批阅最前一题。)(8 分) 必答题: ①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烈士暮年, 。 (曹操《龟虽寿》) ⑥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选答题: ⑦ 白居易《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 , 。 ⑧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的句子是 二(6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 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 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 以避免四面受敌,嬴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 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 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 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 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 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 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 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 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 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 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 。 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的句子是 , 。 二(6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15 分)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 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 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 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 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 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 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 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 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 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 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 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 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 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 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 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 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 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 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 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 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 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 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 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5.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分) 答 6.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 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分) 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 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 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 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 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 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 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 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 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 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 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5.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 分) 答: 6.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 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 分) 答: 7.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
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分) 8.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 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 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 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 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 。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 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 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 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 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 小镇 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 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 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 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
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 分) 答: 8.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 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 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15 分)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 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 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 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 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 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 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 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 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 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 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 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 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