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取诸身: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 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由此 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 界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 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谓“有生于无” 远取诸物: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 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 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 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热是 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 本原
近取诸身: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 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由此产 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 界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 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谓“有生于无” 。 远取诸物: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 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 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 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 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 本原
总之,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也是古人“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一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 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 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 原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 的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 质为一切之根本
总之,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也是古人“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 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 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 原。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 的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 质为一切之根本”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 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夫天地之气,不 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 地震”(《国语·周语上》) 老子称气为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 哲学,以阴阳论气:“阴 阳者,气之大者也” 子·则阳》) 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 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 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 “夫天地之气,不 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 地震”(《国语·周语上》)。 老子称气为冲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 “阴 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 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 说”所同化,汇流于“元气一元论”。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 始的物质。因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 元气的概念由西汉董仲舒首先指出:“元者,为万 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开辟了以元气 为万物本原的思路。 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气 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 说”所同化,汇流于“元气一元论” 。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 始的物质。因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 。 元气的概念由西汉董仲舒首先指出:“元者,为万 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开辟了以元气 为万物本原的思路。 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气 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