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2) 虽然天不说话,不用文字语言对人直接发布命令,但在天理 和人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人心和天地的本心是相通的。由于天不 直接把天意告知人,因而人不能直接从天那里知道天命或天理。但另一方 面,由于相信天理与人伦对应,人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发展一套从人心和 人伦方面体悟天理的学说。这一学说由孟子倡导。他说:“尽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天命之谓性,本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说,要知道什么是天命, 就从人性中发掘;顺着这种人的本性寻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道;培养道 就是教化。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呢?按照《中庸》的看法,这就是“诚”。 “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孟子·离娄》上)《中庸》中的类似的话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因此只要把这种诚的本性发挥出来,就可以与天地之 道合一。“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 上)用《中庸》的话来说则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三、 虽然天不说话,不用文字语言对人直接发布命令,但在天理 和人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人心和天地的本心是相通的。由于天不 直接把天意告知人,因而人不能直接从天那里知道天命或天理。但另一方 面,由于相信天理与人伦对应,人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发展一套从人心和 人伦方面体悟天理的学说。这一学说由孟子倡导。他说:“尽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在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天命之谓性,本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说,要知道什么是天命, 就从人性中发掘;顺着这种人的本性寻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道;培养道 就是教化。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呢?按照《中庸》的看法,这就是“诚” 。 “诚”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 。(《孟子·离娄》上)《中庸》中的类似的话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因此只要把这种诚的本性发挥出来,就可以与天地之 道合一。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上)用《中庸》的话来说则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2)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3) 这第三种表述天人关系的模式,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主流 意识。宋明理学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出来的,其中王阳明的 “致良知”之说,与孟子和《中庸》的尽心率性之说一脉相承。 以上第一种模式与第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从天到人,后 者从人到天。用现代的哲学用语来说,前者是“超越而内在” 后者是“内在而超越”。这第一种模式与基督教的思路较为接 近。基督教是通过“先知神学”来完成这一过渡的,先知受上 帝的感召说出上帝的话(启示)。这第一种模式是通过“算卦” 和“谶纬”来完成这一过渡的,卦象加上谶记和纬书以隐语的 方式传达天意,预决吉凶。尽管如此,基督教所描述的神人关 系与董仲舒所描述的神人关系仍有差别。前者的神人关系是 种对话的关系,其高峰是神道成肉身化为人;而后者说的是天 对人的感应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3) 这第三种表述天人关系的模式,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主流 意识。宋明理学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出来的,其中王阳明的 “致良知”之说,与孟子和《中庸》的尽心率性之说一脉相承。 以上第一种模式与第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从天到人,后 者从人到天。用现代的哲学用语来说,前者是“超越而内在” , 后者是“内在而超越” 。这第一种模式与基督教的思路较为接 近。基督教是通过“先知神学”来完成这一过渡的,先知受上 帝的感召说出上帝的话(启示)。这第一种模式是通过“算卦” 和“谶纬”来完成这一过渡的,卦象加上谶记和纬书以隐语的 方式传达天意,预决吉凶。尽管如此,基督教所描述的神人关 系与董仲舒所描述的神人关系仍有差别。前者的神人关系是一 种对话的关系,其高峰是神道成肉身化为人;而后者说的是天 对人的感应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4) 第二种模式与第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持“性恶论”,后者持 “性善论”。性恶论者并非主张每个人都是恶的,而是说,既然人是自然化 生的,那么就要从自然的属性来谈人的属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 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 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学而然者也,是禹、桀之 所同也。”(《荀子·非相》)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的自然属性 每个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同的,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人行善是师 法教化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涂之人可 以为禹”。(《荀子性恶》)孟子持性善论,也并非说他主张每个现实的人 都是善的,而是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的善端。为什么人人都有这样的善端呢?这是因为人心和天 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质都是诚。因而不需外铄,只要反求诸己 ,把自己的善的本性发挥出来,人皆可为尧舜。 性善论者和性恶论者的出发点虽然迥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要通过人 自己的努力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他们在此的方法论上的差异是,前者把重点 放在个人自己的道德修养上,后者把重点放在社会的教化功能上
第二种模式与第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持“性恶论”,后者持 “性善论”。性恶论者并非主张每个人都是恶的,而是说,既然人是自然化 生的,那么就要从自然的属性来谈人的属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 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 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学而然者也,是禹、桀之 所同也。”(《荀子·非相》)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的自然属性。 每个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同的,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人行善是师 法教化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涂之人可 以为禹”。(《荀子·性恶》)孟子持性善论,也并非说他主张每个现实的人 都是善的,而是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的善端。为什么人人都有这样的善端呢?这是因为人心和天 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质都是诚。因而不需外铄,只要反求诸己 ,把自己的善的本性发挥出来,人皆可为尧舜。 性善论者和性恶论者的出发点虽然迥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要通过人 自己的努力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他们在此的方法论上的差异是,前者把重点 放在个人自己的道德修养上,后者把重点放在社会的教化功能上。 儒家对天人关系的三种看法(4)
“自由意志”观的问题 儒家虽然没有提出过“自由意志”的概念,但从相关的 论述看,儒家坚决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孔子说:“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表明,意 志内在于人,人能独立决断,任何强大的外在力量都不能剥夺 人的意志。孔子强调意志的自主性,主张要不惜自己的生命贯 彻仁的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在基督教的神学中,自由意志的问题是讨论的焦点。奥古斯丁 主张,人原初有自由意志,由于偷食禁果,犯了原罪,所以失 去了靠自己的力量自由从善的能力,只能被罪恶的欲念牵着鼻 子走,非靠上帝的拯救,人类在罪孽的深渊中不可自拔。在中 国传统的哲学中没有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家当然也看到人的肉 欲驱动的自私自利之心的强大危害力量,但是他们仍然相信, 通过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礼制和法制的匡正,仍然有可能使人 弃恶从善。人不是靠神,而是靠自己,“去人欲,存天理
儒家虽然没有提出过“自由意志”的概念,但从相关的 论述看,儒家坚决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孔子说:“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表明,意 志内在于人,人能独立决断,任何强大的外在力量都不能剥夺 人的意志。孔子强调意志的自主性,主张要不惜自己的生命贯 彻仁的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在基督教的神学中,自由意志的问题是讨论的焦点。奥古斯丁 主张,人原初有自由意志,由于偷食禁果,犯了原罪,所以失 去了靠自己的力量自由从善的能力,只能被罪恶的欲念牵着鼻 子走,非靠上帝的拯救,人类在罪孽的深渊中不可自拔。在中 国传统的哲学中没有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家当然也看到人的肉 欲驱动的自私自利之心的强大危害力量,但是他们仍然相信, 通过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礼制和法制的匡正,仍然有可能使人 弃恶从善。人不是靠神,而是靠自己, “去人欲,存天理” 。 “自由意志”观的问题
成圣和济世救民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没有像基督教一样提 出过整个人类得救的问题,但提出过个人如何成圣和如 何救黎民摆脱暴政的欺压的问题。这种成圣和济世救民 的途径是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而不是靠超越于 世界的神把人从尘世救上天国。为什么儒家和基督教在 有关人的得救的途径的问题上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从 本体论的源头上说,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人也 要靠上帝来救;儒家认为,人是由天地的乾道和坤道化 生的,因而人之得救要靠人自己体悟天道和替天行道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没有像基督教一样提 出过整个人类得救的问题,但提出过个人如何成圣和如 何救黎民摆脱暴政的欺压的问题。这种成圣和济世救民 的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靠超越于 世界的神把人从尘世救上天国。为什么儒家和基督教在 有关人的得救的途径的问题上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从 本体论的源头上说,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人也 要靠上帝来救;儒家认为,人是由天地的乾道和坤道化 生的,因而人之得救要靠人自己体悟天道和替天行道。 成圣和济世救民